馬士祝,楊天福,蘇嗣杰,徐士忠,李守玉
(大理州林業和草原科學研究所,云南 大理 671000)
大理州地處云貴高原與橫斷山脈結合部,地理氣候復雜,自然資源豐富,是云南省重點林區。不僅擁有秀麗宜人的自然風光,還是茶馬古道的重要節點,因其獨特的民俗和深厚多元的歷史文化,一度成為云南省重點旅游區。大理人民自古就有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人文理念,通過在歷史、文化與自然多年的交融發展,保留了眾多古樹名木。對古樹名木資源進行調查、分析和正確評價,是保護和合理利用古樹名木資源的基礎。目前,大理州啟動實施了洱海流域生態治理工程,以及鄉村振興戰略、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等重要工程,在建設過程中涉及樹種的規劃和林產業、旅游業提質增效建設,古樹名木在其中都具有較高的文化保護價值和經濟利用價值。
根據全國綠化委員會對古樹名木的定義和保護級別劃分,古樹是指樹齡在100年以上的樹木,樹齡在500年以上的為國家一級保護古樹,樹齡在300~499 年的為國家二級保護古樹,樹齡100~299 年的為國家三級保護古樹。名木是指具有重要歷史、文化、觀賞與科學研究或具有重要紀念意義的樹木,名木不受年齡限制,不分級。
本文所記的古樹及古樹群主要指歷史上前人栽種及撫育馴化的古樹木,不包括大理州自然保護區和國家森林公園范圍內自然生長的古樹木。為方便記錄和敘述,本文將零散生長于城鄉的古樹木稱為散生古樹;而在一定區域內由一個或多個樹種組成,相對集中生長,形成特定生境的古樹群體,稱為古樹群[1~4]。
大理州綠化委于2018年組織開展了大理州古樹名木調查,統計發現大理州散生古樹達4489株,全州12縣市均有分布。其中具有“花燈之鄉”之稱的彌渡縣散生古樹最多,有909株,占散生古樹總數的20.2%;其次是大理市,有534株,占散生古樹總數的11.9%,永平縣最少,有133株,占2.5%,其他各縣市散生古樹分布情況詳見圖1。

圖1 大理州散生古樹縣域分布情況
2.2.1 年齡分布
在散生古樹中,樹齡在500年以上的一級保護古樹267株,占總數的6%,其中千年以上的古樹有5株,年齡最大的達1800年,是一株木樨科的桂花樹,生長在彌渡縣密祉鎮桂花箐;二級保護古樹764株,占總數的17%;三級保護3458株,占總數的77%。統計結果顯示,大理州散生古樹主要以樹齡100~299 年的三級保護古樹為主。樹齡分布情況詳見圖2。

圖2 大理州散生古樹年齡分布及保護級別情況
2.2.2 樹種構成
經云南省林業廳古樹名木普查組專家普查鑒定,大理州散生古樹分屬51科108屬342種。其中漆樹科(Anacardiaceae)古樹最多,共1093株,占全州古樹科目的24.4%;其次是桑科(Moraceae)古樹,共1058株,占全州古樹科目的23.6%,其余科目均占總數的10%以下,圖中記錄13個科目占比,其他科柱形圖包括38個科目,科目構成詳見圖3。

圖3 大理州散生古樹主要樹種構成
在漆樹科中,有黃連木屬(Pistacia)、漆樹屬(Toxicodendron)和南酸棗屬(Choerospondias)3個屬,其中黃連木屬中黃連木和清香木達1079株,占漆樹科99%。黃連木古樹是大理州古樹資源中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古樹,羽狀復葉初春嫩黃泛紅,夏天蔥郁,而秋冬季節由黃變紅,艷麗多姿,是綠化中重要的彩葉鄉土樹種。
在桑科中,有榕屬(Ficus)、桑屬(Morus)和構屬(Broussonetia)3個屬,其中榕屬的黃葛樹(Ficusvirensvar.sublanceolata)和各種榕樹共計1044株,占桑科總數的98%。桑科榕屬的各種榕樹,大理當地俗稱“大青樹”,在大理獨特的民俗文化中,大青樹被尊崇為“風水樹”,被看做是白族本土的圖騰,廣植于大小村落和寺廟。枝繁葉茂的大青樹,昭示著白族人家的生活像大青樹一樣欣欣向榮蓬勃發展。在白族村落中,少不了幾棵大青樹,一個本主廟,一個古戲臺,一個小廣場,其中的文化底蘊是深厚和多彩的,而在大理地區,不僅是白族村落,漢族、回族或是彝族村落都會保留一棵或數棵桑科榕屬的大青樹,因此,大青樹在大理州已化身為民族團結進步的象征。表1詳細顯示了漆樹科和桑科古樹主要樹種的情況。

表1 大理漆樹科和桑科古樹主要樹種情況
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在這些古樹中,不乏有大理州特有種,或是以大理地方命名的古樹,如大理羅漢松(Podocarpusforrestii)、漾濞核桃(Juglanssigillata)、蒼山冷杉(Abiesdelavayi)等。還有一些是大理州特色農產品,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比如薔薇科果樹梅子(Armeniacamume)、杏(A.vulgaris)、酸木瓜(Chaenomelesspeciosa)、李(Prunussalicina)、梨(Pyrus)等,屬藥食同源的高原特色農產品,主要分布在大理州洱源、劍川和鶴慶北三縣。胡桃科核桃(Juglansregia)古樹80%分布于漾濞縣,森林蔬菜的典型代表香椿(Toonasinensis)古樹67%分布在彌渡縣,古茶樹則主要分布在南澗縣和永平縣。
調查統計顯示,大理州古樹群落總共174個(劍川縣古樹群未統計),分別分布在11個縣市,古樹群分布情況詳見表2。

表2 大理州古樹群分布狀況
在洱源縣古樹群中,彌苴河古樹群最具代表性,古樹群優勢樹種以毛葉合歡和黃連木為主,延綿十多公里,從洱源縣茈碧湖鎮一路迤邐到達大理市上關鎮。彌苴河是一條典型的地上河,多年泥沙沖填,河床高懸于流經的田園村莊,非常有利于農田灌溉,但是洪水季節也容易造成洪澇災害。河堤兩岸的古樹群一年四季變換著色彩,猶如衛士幾百年守護著河堤,也守護著萬畝良田及農耕文化。其次是茈碧湖鎮海口梨園村的古梨樹群,據記載,在明嘉靖年間,白族先民移居到這里后廣植梨樹,至今已有近400多年歷史,優勢樹種為梨樹。古樹群現存百年以上梨樹1480株。因為古梨樹,如今梨園村已是遠近聞名的“世外梨園”,兼具旅游和產業的雙重效果。
漾濞縣的古樹群中,核桃古樹群在鄉村旅游和脫貧攻堅戰中意義重大,漾濞古核桃樹在上海易拍活動使漾濞核桃聲名鵲起,進一步促進了漾濞縣核桃銷售和鄉村旅游。此外,賓川縣的咖啡古樹群和永平縣的古茶樹群以及鶴慶縣奇峰村古梨樹群,對特色產業的培植具有重要的意義,有待加強調查研究。
大理是云南文化發祥地之一,以南詔、大理國為代表的深厚歷史積淀下,名木眾多,有待加強整理挖掘,本文根據調查記錄,將其中重要的、史料記載明確的6株名木,分記如下。
(1)滇藏木蘭。位于永平縣寶臺山金光寺內的,紀念的是徐霞客在崇禎十二年游歷大理,眼見木蓮花開之狀,并在其游記中記載“...南山如屏,其上多木蓮,花開如蓮...未葉而花”。
(2)毛葉合歡。位于大理市喜洲鎮蝴蝶泉邊的,也稱蝴蝶樹。因毛葉合歡是蜜源樹,曾吸引大量蝴蝶在此繁衍生息,形成蝴蝶首尾相銜,倒掛于樹上的奇觀。在徐霞客游記中亦有記載。又有近代文豪郭沫若先生有賦“蝴蝶泉頭蝴蝶樹,蝴蝶飛來千萬數;首尾相連數公尺,自樹下垂懝花序”,使蝴蝶泉及合歡樹遠近聞名,更有電影《五朵金花》的取景拍攝,金花和阿鵬在此樹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給這棵樹賦予了新的意義,每年舉行的蝴蝶會也被當地老百姓稱之為“情人會”。
(3)云南山茶(恨天高)。位于大理市博物館內院,因其品種珍貴,且出自清咸豐年間民族抗清英雄杜文秀大帥府,為紀念杜文秀為古城百姓免遭涂炭而降敵自盡的英雄氣概而具有歷史紀念意義。
(4)川滇無患子(皮哨子樹)。位于鶴慶縣城西南菩提寺內,相傳為唐代天竺僧人所植,曾幾度枯榮,如今仍然枝繁葉茂,是唐朝時大理州作為妙香佛國與印度友好交往的見證;
(5)君遷子樹。位于鶴慶縣辛屯鎮路邊,當年紅軍長征過鶴慶時,曾經為紅軍指引道路。為紀念這段光輝歷史,當地老百姓親切地稱之為路標樹。
(6)空心高山栲。位于賓川縣雞足山鎮雞足山上,是元代遺留下來的空心樹,因有僧人曾在樹洞內住宿而聞名。
除了以上6株名木,還有位于大理一中的大理羅漢松,大理無為寺的軟葉杉木等。在調查中,古樹和名木交叉,名木的調查考證有待進一步加強挖掘整理[5~7]。
古樹名木保存了彌足珍貴的物種資源,記錄了大自然的歷史變遷,傳承了大理文明發展的歷史文化,也孕育了大理州獨特的自然生態奇觀,承載了大理人民群眾的鄉愁情思。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對于保護自然與社會發展歷史,弘揚先進生態文化,推進生態文明和美麗云南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對古樹名木的正確評價,對古樹名木的合理開發利用,在當下如火如荼的生態建設和林產業發展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遍布城鄉的古樹和古樹群,多屬生態適應性極強的鄉土樹種,在人為干擾較少的情況下,至今枝繁葉茂蔭蔽城鄉。古樹作為優良的種質資源寶庫,是生態建設中鄉土樹種的重要來源。鄉土樹種具有區域性強、適應性強、抗逆性強、經濟性強、歷史和文化性強等特點,是生態建設的種質資源寶庫。在綠化工程中,來源廣泛的鄉土樹種,因成活率高,綠化成本低,搭配合理還可形成地方特色。歷史上,大理古城因廣植榆樹而稱為榆城,下關則因廣植槐樹而雅稱槐城,如今看來也別有一番風味,尋根歷史,展望未來,正是鄉愁的印記。目前,在大理州以洱海流域生態治理、鄉村振興戰略等生態建設中,樹種規劃應以鄉土樹種為基調樹種,進一步推動古樹資源育苗,促進資源保護和利用。同時,引導利用鄉土樹種,促進城鄉生態系統健康發展,延續歷史文脈,體現城鄉歷史文化特征。
古樹名木中,很多種類盛產大理高原特色林(農)產品,分布也具有地方特色。比如,胡桃科核桃古樹和核桃古樹群,大多分布于漾濞縣,漾濞核桃作為著名的核桃品種已廣為人知,是大理州地理標志產品。核桃產業,經過多年發展,已成為大理州林業支柱產業,核桃古樹持續數百年的豐產穩產和優良的原生態特質,一度成為人們爭先購買的生態食品,具有良好的發展潛力。洱源縣的梅果產業,多年來蓬勃發展,其加工原料梅子,杏子、梨、木瓜等皆為薔薇科果樹,也是藥食同源的特色農產品。據調查統計顯示,洱源縣、劍川縣、鶴慶縣三縣分布了大量的薔薇科古樹,在品種改良利用中潛力巨大。還有不少古茶樹,大多分布在南澗、永平和云龍縣,茶葉生產集生態和產業為一體,是大理州一大特色林(農)產品。大理州在高原特色林(農)產業發展中,打造“一縣一品”“一村一品”特色產品,古樹資源無疑是良好的產業物質基礎,也是引種栽培的科學依據。
鄉村旅游資源是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鄉土的文化資源,也是民族的文化基礎,對鄉村旅游資源進行開發,是實現旅游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有利條件,合理、科學地進行規劃和設計,使鄉村旅游資源得到最優化的利用,不斷推動鄉村的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理州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是云南省旅游熱點地區之一。古樹名木是在特定條件下形成的生態景觀,是自然和人文歷史的綜合載體。大理州特殊的地理和歷史區位,使大理古城自古有“站在亞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之稱,“茶馬古道”和“蜀身毒道”交匯于此。多年來,漢族的儒家文化和大理文化相結合而產生的德化精神,不但凝聚著人們的生存與生活,也規范著人們的道德行為,促使人們互相友善,互相尊重,和睦相處。這種淳美的風俗在大理各地隨處可見,大理各族人們普遍熱情好客,尊老愛幼,敬賢助殘活動蔚然成風。古樹名木具有旅游資源價值,是優良的自然景觀和不可多得的鄉村旅游資源。
古老滄桑的茶馬古道,蒼穹的古樹,迤邐的河道,秀麗的小壩子,以及古核桃樹下的農家小院,都是大理所獨有的,是優良的鄉村旅游資源,潛力巨大,發展前景廣闊,對提高區域經濟收益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大理州一直以來都重視古樹名木的保護工作,曾多次組織古樹名木調查,2013年的調查數據把古樹群的部分也記錄在冊,出版了《大理古樹名木》一書。2018年開展的古樹名木普查,將散生古樹單株和古樹群分別記錄,對古樹單株進行了地理信息定位,完善了古樹資源信息數據,為古樹資源的保護工作奠定了基礎。下一步希望出臺了地方法律法規,為古樹資源的保護提供法律依據,進一步落實古樹名木資源的保護。只有保護好現有的古樹名木,充分發揮它們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才能維護好大理州重點旅游區形象,進一步促進文明發展程度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