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侃竑
(甘肅省隴南市岷江林業總場,甘肅 宕昌 748500)
華北落葉松(學名:Larixprincipis-rupprechtii Mayr)是松科,落葉松屬喬木。主要分布在霧靈山、百花山、山西五臺山、恒山等海拔1800~2800 m高山地帶。中國特產,為華北地區高山針葉林帶中的主要森林樹種。華北落葉松生長快,材質優良,用途大,對不良氣候的抵抗力較強,并有保土、防風的效能,可作分布區內以及黃河流域高山地區及遼河上游高山地區的森林更新和荒山造林樹種[1]。華北落葉松是一個優良的用材樹種。在甘肅隴南市岷江林區自然垂直分布于海拔1600~2200 m之間。落葉喬木,是適合隴南岷江林區森林更新和荒山造林樹種 。
華北落葉松育苗可根據立地條件分為山地育苗、平地育苗、林間育苗、窄溝育苗、大棚育苗及地膜覆蓋育苗六大類。依據岷江林區自然地形和氣候條件,通常采用山地育苗和平地育苗技術。因此在岷江林區大河壩林場、黃家路林場和宕昌縣不同的立地條件下作了山地育苗和平地育苗技術的對比實踐研究,目的是為了培育優質增產壯苗。
山地育苗圃地選在海拔1850~2350 m的山地陰坡,半陰坡避風中下部,或有水源澆灌的半陰坡,土壤潮濕肥沃,排水良好的棄耕還林地,灌叢撩荒地,舊采伐跡地。土質以沙質棕壤土,森林褐色土,輕沙質泥炭土,生荒地最好(前期作物為馬鈴薯、蔬菜地不能當作苗圃地)。整地要把前一年伏翻時已經做過土壤消毒的育苗地再全面翻耕一遍(耕翻前,每畝施二銨20 kg或山灰1000 kg,氨水20 kg或腐植酸肥250 kg,再用硫酸亞鐵(黑礬)5 kg進行土壤消毒)。深25~30 cm,耙除樹根,活草根系和雜灌石塊,土碎如面磨平作床,以順山縱坡從上到下作床為宜,步道30 cm,即是作業走道,也是排水溝,苗床兩面作業,床面寬1 m,長按圃地面定,床埂30 cm。播種在旱春(4月上旬)土壤剛解凍時播種,采用條播法,幅寬3~4 cm,條距10~15 cm,覆土1 cm即可,春播較淺,秋播較深,覆土用輕沙質壤土,床面用條狀草束(細灌叢,小箭竹扎的長1.5~2 m的草排子)、松樹枝或蓋3~5 cm的細棉草。播種量5 kg/畝。1~2年可乘雨天施硝酸8~10 kg/畝,每年施肥2次,促進苗木生長。山地育苗病害多于蟲害,7~8月間, 雨水多,溫度高,落葉松幼苗在高溫多濕的條件下,必須做好苗圃地的排水,平整床面,除草、遮陰,并噴射等量式波爾多液三次,可最大限度預防幼苗發病率。在岷江林區凍拔苗也有少許發生。防止的方法是在翌年3~4月間及時扶苗踏實,培土防寒,2年生留床苗應適時管理,中耕除草,促進苗木生長。
通過上述育苗苗高可達15~20 cm,畝產苗量17~20萬株,山地苗在9月上、中旬針葉自上而下的變黃逐漸落葉時,生長停止后,可起苗用于秋季造林或者留床。
平地育苗圃地應選在地勢平坦,澆水方便、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沙質土壤。整地在前一年進行,深度25~30 cm,耕作后整地粑地,春播較淺,秋播較深,苗圃地春季整地時施足底肥,并進行士壤消毒,通常每畝用20 kg硫酸亞鐵,以1%濃度或用1~1.5 kg敵百蟲粉,以3%濃度噴灑土壤,每畝施腐熟基肥500 kg,均勻兌上15~25 kg過磷酸鈣,或在基肥中兌上20 kg二銨,然后作床,以高床為主,床寬1m,床埂30 cm。種子處理與山地育苗種子處理方法相同。播種,華北落葉松在4月中旬至5月初,日平均氣溫10 ℃左右,地表溫°8℃時為最佳播種期,幼苗適于密集生長,適當密播可保證苗木優質高產,播種10 kg/畝,采用順床條播,行距10~15 cm,播幅5 cm,播種溝2~3 cm,溝底夯實,播種后覆土鎮壓,用森林腐殖質士、細棉沙或沙質細土,厚度0.5~1 cm,并用遮陰物覆蓋苗床。
育苗技術對比見表1。

表1 育苗技術對比
根據GB6000-1999主要造林樹種苗木質量分級,華北落葉松移植苗,苗齡1~1Ⅰ級苗,地徑﹥0.6 cm,苗高﹥40 cm,根系長度﹥20 cm,Ⅱ級苗,地徑0.40~0.6 cm,苗高20~40 cm,根系長度20 cm,充分木質化[3]。
依據岷江林區在大河壩林場和黃家路林場山地育苗、平地育苗的育苗,進行苗木質量的分級統計結果如下:一年生:Ⅰ級苗,地徑0.35 cm,苗高18 cm。Ⅱ級苗,地徑0.25 cm,苗高12 cm。Ⅲ級苗地徑0.15 cm,苗高6 cm。
兩年生:Ⅰ級苗,地徑0.8 cm,苗高60 cm。Ⅱ級苗地徑0.45 cm,苗高25 cm。
為了達到培育一年生兩年生Ⅰ級苗Ⅱ級苗的標準,一年生苗木產量19~20萬株/667 m2,最好苗木產量19萬株/667m2左右,這樣才能提高苗木質量,增強抗寒力。
5.1.1 苗圃地選擇
圃地應選在地勢平坦,排水良好,靠近造林地,便于管理的地方[4]。依據岷江區自然地形和氣候條件,圃地選平地或者山地,澆水方便,土壤以沙壤質草甸土為主,土層深厚,土壤肥沃pH值6~7為好。采用平地育苗和山地育苗,能培育優質增產壯苗。山地育苗圃地選在海拔1850~2350 m的山地陰坡,半陰坡避風中下部,或有水源澆灌的半陰坡,土壤潮濕,排水良好的棄耕還林地,灌叢撂荒地,舊采伐跡地。土質以沙質棕壤土,森林褐色士,輕沙質泥炭土,生荒地最好,圃地不符合育苗條件時進行土壤改良可以增加苗木產量質量。
5.1.2 圃地整地
平地育苗:圃地應選在地勢平坦,灌溉方便,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沙質土壤。整地要細致,當年精心管理,準備育苗的圃地,每年伏天深耕一遍,秋季深耕一遍,耕作時對土壤消毒處理,不耙越冬,第二年初春土壤消融再進行春季耕作,徹底靶地打碎土塊,揀干凈石塊拋出草根,磨平作床(5~10°坡地排水良好的作低床,平地以高床為宜),必要時要做土壤改良可以增產苗木。
5.1.3 施肥
在耕作前將備好腐熟的有基肥均勻撒在苗圃地,每畝施肥2000~2500 kg,可在耕翻前,山地育苗每施磷酸二銨20 kg或山灰1000 kg,氨水20 kg或腐植酸肥250 kg,平地育苗每畝施腐熟基肥500 kg,均勻兌上15~25 kg過磷酸鈣,或在基肥中兌上20 kg磷酸二胺。
5.2.1 種子處理
在土壤未解凍時,提前20~30 d處理種子,選好質量優的種子進行配置好的硫酸銅溶液浸種消毒,或用高錳酸鉀清洗消毒,后用清水沖洗24 h,再用清水沖洗24 h,然后混以種子2~5倍的細棉沙伴種,裝入大木箱或麻袋內,放在通風向陽的地方,再在上面覆蓋麻袋或舊棉被,以馬糞或鋸沫覆蓋最佳,每天早晚用15~20 ℃溫水沖洗,沖時攪拌2、3次,或者攤開曬種,等待種子1/5裂嘴時即可播種,實踐技術證明雪藏催芽可以提高苗木發芽率。
5.2.2 播種
平地育苗播種時間在4月中旬至5月初,日平均溫度達到10°左右。播種量10 kg/畝。播種方法:平地播種采用順床條播,行距10~15 cm,播幅5 cm,播種溝2~3 cm,溝底鎮壓,播種后覆土,用森林腐殖質土、細棉沙或沙質細土,厚度0.5~1 cm并用遮陰物覆蓋苗床。
灌溉半月左右幼苗大部分出士時,要乘陰天或傍晚,分2~3次及時撤除覆蓋物,揭覆蓋物時注意保護幼苗,揭后立即灑水,以防撤除時部分苗根松動,保證苗木正常生長。
5.3.1 遮陽
播種后床面用條狀草束(細灌叢,小箭竹扎的長1.5~2 m的草排子)、松樹枝或蓋3~5 cm的細棉草。
5.3.2 防寒
岷江林區凍拔苗也有少許發生,防止的辦法是在第二年3~4月間及時扶苗踏實,培土防寒。為防止凍拔,在土壤封凍前,用細棉草秸草或箭竹梢覆蓋苗術,以不露苗為宜。翌春苗木萌動前及時清除。
5.3.3 苗木分期管理
幼苗出土時,氣候轉熱,地溫上升,苗木容易遭日灼,此時要多灑水,保持圃地濕潤,待伏天過后氣溫地溫降低,苗木逐漸木質化時,可減少灑水次數。
幼苗出土初期,要積極預防立枯病的發生。方法是每畝用賽力散0.7 kg噴灑,或用1%的波爾多液噴灑防治苗木病害,噴藥后15 min左右,再用清水沖洗苗木,免除藥害。
幼苗生長期,松土除草要及時細致。在拔第一遍草時,要特別注意防止損失幼苗,必須要用手扶助苗根拔草,同時將播種溝兩側的土壅向苗根,每月松士除草次數2次以上,保持床面疏松濕潤。6月中旬,觀察苗木生長情況,乘雨天用硝酸銨8~10 kg/畝進行追肥,以促進苗木提早木質化。為保證苗木安全越冬,防止凍傷,在土壤封凍前,用細錦草秸草或竹梢覆蓋苗求,以不露苗為宣,翌春苗木萌動前及時清除,對漏蓋處,要對苗木培土防寒。
育苗翌年4月中旬至5月初,按120~150株/m2的標準及時分床適時松土除草,追肥、澆水,以促進苗木生長。
苗圃工要做到盡職盡責,增強育苗工作主動性責任性,切實擔負起培育后備森林資源林業生態建設的重任。同時在苗圃地周圍要設置保護欄,徹底杜絕人為和牲畜破壞。
華北落葉松在甘肅隴南宕昌縣林區,采用精細化的平地育苗技術、山地育苗技術、土壤改良和施肥技術,加強苗木的分期管理技術和加大苗圃管護力度,能夠培育出優質增產的壯苗。
通過育苗技術實踐,總結出了在高海拔宕昌林區培育華北落葉松優質豐產壯苗的育苗技術要點。
按照育苗培育技術要點,能夠培育出一年生優質壯苗苗木19~20萬株/667 m2。兩年生Ⅰ級苗能夠達到地徑0.8 cm,苗高60 cm,Ⅱ級苗,地徑0.45 cm,苗高25 cm,為該地區的森林更新和荒山造林提供優質壯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