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紫嫣 陳仁波 李佳佳 蓋國忠
高血壓病是臨床常見的慢性病,是以體循環動脈壓升高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心血管綜合征。1997年《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1]將原發性高血壓命名為“風眩”,屬于中醫“頭痛”“眩暈”范疇。目前,中國高血壓病發病率高且呈逐年增長趨勢,據《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2]數據顯示:中國約有2.45億高血壓病患者。中醫藥治療高血壓病具有降壓平穩、副作用小等顯著優勢,但是目前中醫診斷高血壓病存在辨證不準確或辨證錯誤等問題,嚴重影響了中醫藥治療高血壓病的臨床療效。因此如何提高中醫辨證準確率,對高血壓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素問·五臟生成篇》提出:“五色微診,可以目察”,說明望色診病是古代中醫診斷疾病的手段之一。中醫理論認為“有諸內必形諸外”,面部是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的氣血交匯處,所以面部可以看作是觀察整個人體內臟腑氣血盛衰的一面鏡子,是望色診的主要研究部位。臨床研究也表明不同疾病、不同階段的患者在面部往往呈現不同的顏色特點。因此,筆者認為可以通過研究不同證型高血壓病患者的面部顏色特征,通過客觀化的標準來進行辨證,為高血壓病的中醫證候診斷提供參考。2002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將高血壓病分為肝火亢盛證、陰虛陽亢證、痰濕壅盛證和陰陽兩虛證四種證型。朱玉珍[4]、徐強[5]等通過臨床研究及文獻研究發現肝火亢盛證在高血壓病四種證型中所占比例最大,且高血壓病主要以肝系癥狀為主。因此,本研究選擇高血壓病肝火亢盛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高血壓病進行面部色診客觀化的探索性研究。
從北京市懷柔區橋梓鎮已建立高血壓病健康檔案的人群中篩選出9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參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6]的高血壓病診斷標準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的高血壓病肝火亢盛證中醫證候標準將研究對象分為三組,其中同時符合高血壓病診斷標準及肝火亢盛證診斷標準為肝火亢盛證組,共46例;滿足高血壓病診斷標準但不符合肝火亢盛證診斷標準為非肝火亢盛證組,共35例;正常組為非高血壓病患者,且無其他重大疾病的健康人,共15例。三組人群在年齡、性別、民族及生活環境等方面具有相似性。
面部信息采集儀器為佳能EOS60D單反相機。
首先對三組研究對象的一般信息進行采集,一般信息包括姓名、性別、年齡及一般體格檢查信息等。然后進行面部圖像信息采集。采集面部圖像信息前要求研究對象保持面部干凈,避免化妝,避免在情緒不穩定的情況下采集圖像,如活動后應休息10分鐘后再采集;圖像采集時,研究對象應處于靜息狀態并保持安靜,坐姿端正;研究者使用佳能EOS60D單反相機在相同自然光照條件下進行采集,相機由固定三腳架進行固定,研究對象與相機水平距離固定不變。
圖片信息采集完畢之后,首先使用Adobe Photoshop CS6 Extended軟件對圖片信息進行面部研究部位截取。截取部位為肺區(兩眉頭中點連線與前正中線交點為中心點,兩眉距離為長,1/2長為寬作矩形)、心區(兩瞳孔與前正中線的交點為中心點作如上矩形)、肝區(兩顴骨與前正中線交點為中心點作如上矩形)、脾區(鼻頭部作如上矩形)、左右腎區(脾區中心點水平線與兩目外眥交點為中心點作如上矩形)等六個部位,部位分區以中醫診斷學臟腑定位圖為標準,如圖1所示。因研究對象個體差異,故在部位選取時大小不固定,均以研究對象的兩眉間距離為長,作大小長寬比為2∶1的矩形為研究區域。本研究樣本量相對較小,為保證截取圖像比例相同,故截取方式為手動截取。各部位圖像保存為JPG格式,大小為28800~86528像素,如圖2所示為三組研究對象肝區的圖像比較。
研究部位截取完畢后,使用MATLAB R2014b軟件對6個研究部位分別進行R(紅色)值、G(綠色)值、B(藍色)值、H(色度)值、S(飽和度)值、V(明度)值均數提取。MATLAB是一個高級的矩陣語言,它包含控制語句、函數、數據結構、輸入和輸出及面向對象編程特點,并且具有完備的圖形處理功能,實現了計算結果和編程的可視化。本研究使用MATLAB提取彩色圖像的R值、G值、B值、H值、S值、V值是其圖像處理的基本操作。首先將各組獲取的面部分區圖像按部位及分組保存在指定路徑中,然后在MATLAB操作窗口中輸入相應代碼,代碼包括了圖像的讀取,R值、G值、B值、H值、S值、V值的均數提取過程以及數值的輸出,然后將各輸出值保存整理以供分析。

圖1 面部臟腑定位圖

注:a:肝火亢盛證組;b:非肝火亢盛證組;c:正常組。

三組研究對象共96例,其中高血壓病肝火亢盛證組46例,高血壓病非肝火亢盛證組35例,正常組15例。三組研究對象性別及一般體格檢查(身高、體重、胸圍、腰圍、腹圍)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2。三組研究對象年齡具有統計學差異,故在統計上,將年齡作為協變量,與其他信息進行協方差分析。

表1 三組研究對象性別比較
三組研究對象在肺區各色診指標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3。
三組研究對象在心區色診指標G、B、S值具有統計學差異(P<0.01),其中肝火亢盛證組G值明顯低于非肝火亢盛證組(P=0.008<0.01),肝火亢盛證組B值明顯低于非肝火亢盛證組(P=0.001<0.01),肝火亢盛證S值明顯高于非肝火亢盛證組(P=0.001<0.01),其余各色診指標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4。
三組研究對象在肝區色診指標B、S值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其中肝火亢盛證組B值低于非肝火亢盛證組(P=0.032<0.05),肝火亢盛證組S值高于非肝火亢盛證組(P=0.018<0.05),其余各色診指標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5。
三組研究對象在脾區色診指標B、S值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其中肝火亢盛證組B值低于非肝火亢盛證組(P=0.027<0.05),肝火亢盛證組S值高于非肝火亢盛證組(P=0.01<0.05),其余各色診指標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6。
三組研究對象在左腎區色診指標R、G、B、S、V值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P<0.01),其中非肝火亢盛證組R值高于正常組(P=0.027<0.05),肝火亢盛證組G值低于非肝火亢盛證組(P=0.018<0.05),肝火亢盛證組B值明顯低于非肝火亢盛證組(P=0.006<0.01),肝火亢盛證組S值明顯高于非肝火亢盛證組(P=0.005<0.01),非肝火亢盛證組V值高于正常組(P=0.027<0.05),三組研究對象的H值統計學比較均無差異(P>0.05),詳見表7。
三組研究對象在右腎區各色診指標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8。

表2 三組研究對象一般體格檢查比較

表3 三組研究對象肺區色診指標比較

表4 三組研究對象心區色診指標比較

表5 三組研究對象肝區色診指標比較

表6 三組研究對象脾區色診指標比較

表7 三組研究對象左腎區色診指標比較

表8 三組研究對象右腎區色診指標比較
中醫藥治療高血壓病具有明顯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毒副作用小,降壓平穩,持續時間長以及有效減少并發癥等優勢[7]。然而中醫證候診斷不明確,導致中醫用藥的不對癥,從而引起了血壓控制效果的不理想[8]。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療的特點之一,但中醫證候診斷過度依賴臨床醫師的經驗及能力,主觀性強是當前整個中醫診斷學發展面臨的巨大問題之一,所以實現中醫證候診斷的客觀化是實現中醫現代化的必經之路。近年來關于高血壓病中醫證候診斷客觀化研究不斷增多。在實驗室檢查方面主要有超聲檢查及生化檢查等,如夏成霞等[9]通過對184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心臟彩超檢測發現肝火亢盛證、痰濕壅盛證及陰虛陽亢證患者的左室質量指數明顯低于陰陽兩虛證。段開駿等[10]通過對163例高血壓病患者顱內血流的監測發現,部分高血壓患者存在腦血流的異常,其中肝火亢盛異常率最低約為3%,陰虛陽亢證的異常率最高約為9%,陰陽兩虛證和痰濕壅盛證均為8%。相關實驗研究[11-12]也表明,血漿腎素活性(plasma renin activity,PRA)、血管緊張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對高血壓病的證型診斷具有參考意義。研究結果同時表明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與正常人PRA、AngⅡ具有顯著性差異;在不同證型比較中發現,肝陽上亢證組AngⅡ水平最高,陰虛陽亢組AngⅡ水平最低,痰濕壅盛組和陰陽兩虛組偏低或正常。此外具有診斷價值的實驗室指標還有炎性損傷標志物、血內皮素、血栓素、6-酮-前列腺素F1α等[13-14]。而在傳統中醫四診方面客觀化的研究多集中在脈診及舌診兩方面。如陳仁波等[15]使用脈診儀,通過病例對照研究對高血病肝火亢盛證患者進行客觀化脈診信息的研究,結果表明肝火亢盛證組右側橈動脈關脈信息的 H1、H2、Ass 三個脈診指標明顯高于正常人(P<0.01),其認為該指標可以為高血壓病肝火亢盛證的診斷提供參考。栗蕊[16]使用舌面脈信息采集系統對高血壓病患者進行舌診信息采集并研究,發現高血壓病肝火亢盛證患者右側舌邊客觀化參數RGB-G、RGB-B、HSV-H、LAB-L等值明顯低于非肝火亢盛證組(P<0.05)。
望診作為四診之首,較其他診斷方法而言更簡便,在診斷中也更具有價值,但相關的研究相對較少。目前使用的方法主要有光電容積技術、光學技術以及數碼相機技術等。其中基于數碼相機拍攝,結合圖像處理與模式識別技術進行中醫面診客觀化研究是目前中醫面色診客觀化研究的主流[17],因為其方法簡便且可以通過不同的顏色模式直接對面色進行分析,客觀的反映面部色澤特點。RGB色彩模式是目前運用最廣的顏色系統之一,幾乎包括了人類視力所能感知的所有顏色,而HSV模型是基于人的視覺感知特性建立的色彩空間,其中色度(H)表示不同的顏色;飽和度(S)表示顏色的深淺;亮度(V)表示顏色的明暗程度,它的特點是色度分量(H)、飽和度分量(S)與人感受顏色的方式緊密相連[18]。故本研究從面部望診出發,以高血壓病肝火亢盛證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研究對象的面部圖像信息,通過對比其面部R、G、B、H、S、V值來進行高血壓病肝火亢盛證面部色診特征的探索性研究。
研究結果表明,三組研究對象在面部心、肝、脾及左腎區色診指標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在以上面部各區中肝火亢盛證組B值明顯低于非肝火亢盛證組,肝火亢盛證S值明顯高于非肝火亢盛證組(P<0.01)。組間差異主要集中在高血壓病不同證型中,正常人與高血壓病患者面部色診指標具有差異,但除左腎區R值顯著高于非肝火亢盛證外,其他指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高血壓病是臨床最常見的慢性病,發病緩慢,癥狀往往呈現緩慢加重的狀態,病理改變主要為全身小動脈病變,后期可累及中、大動脈,但發展往往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屬于中醫內傷雜病的范疇。肝火亢盛證為高血壓病的一個主要證型,主要表現為頭暈目眩、急躁易怒、面紅、目赤、舌干等,屬于實熱證,在中醫對疾病的認識中其應屬于高血壓病的早期階段。談學平等[19]通過對662例高血壓病患者不同證型的年齡、病程及構成比等分析研究發現肝火亢盛證組平均年齡小于其他各組,病程相對較短,通常低于10年,也認為肝火亢盛證應屬于高血壓病的早期階段。上述結果中B值代表藍色,藍色與綠色疊加可產生青色。高血壓病的主要臟腑為肝,肝的主色為青。正常人的面色應為紅黃隱隱,明潤含蓄,而臟腑本色外現表明內在臟腑受損,其本色外現越明顯,表明受損時間越長或程度越重;S值代表的是飽和度,表示顏色接近光譜色程度的一種顏色,飽和度高,顏色則深而艷。臨床經驗表明皮膚顏色的光澤度及其鮮艷程度往往與病程及病情呈負相關,即病程越長,病情越重,顏色越晦暗無華,飽和度越低。本研究結果顯示,與肝火亢盛證相比,非肝火亢盛證患者的B值高而S值低,表明非肝火亢盛證患者面部顏色更青而且晦暗,這與中醫理論相符合。
《黃帝內經》將人體面部按臟腑肢節劃分不同色部,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獨特的色部定位理論,可以反映相應臟腑氣血的盛衰以及邪氣之所在[20]。許家佗等[21]在分析207名亞健康大學生面色時也發現面色的局部分析比整體分析更具診斷價值。故本次研究以《靈樞·五色》的相關記載及中醫診斷學臟腑定位圖為依據選取六個研究區域,結果顯示差異主要涉及心、肝、脾及左腎四個區域,這也與中醫五行理論相符,因為高血壓病主要臟腑為肝,肝與心為母子關系,與脾為乘侮關系,故肝、心、脾出現差異。而高血壓病為慢性疾病,久病及腎,故亦涉及腎。這也提示后學者在高血壓的防治時可以將五行關系作為參考。
本研究結果表明高血壓病肝火亢盛證面部顏色特征具有特異性,其中B值、S值可以作為高血壓病肝火亢盛證與其他證型的鑒別點。正常組與高血病患者組相比有差異但不顯著,故本方法可能只適用于高血壓病的證候診斷,而不適用于高血壓病的診斷。本研究僅屬于高血壓病肝火亢盛證患者面部顏色特征的探索性研究,僅能為中醫面部色診客觀化的研究方法提供參考,為高血壓病的中醫臨床證候診斷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故在今后的研究中應該擴大樣本量,豐富研究證型,更加規范樣本采集過程,進一步發現高血壓病的面部色診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