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漸

英國軍官在巴勒斯坦訓練武裝人員
伊拉克、敘利亞、伊朗,如今中東地區的紛爭之地在80年前的二戰期間同樣是戰場。在英國于1941年春夏季發起的一連串攻勢中,同盟國和軸心國勢力在上述這三個國家展開了角力,這是二戰中不太為人關注的一頁往事。
一個多世紀以來,中東一直是英國在地中海和印度之間的重要紐帶。二戰初期,英國在這一地區的傳統統治地位開始受到挑戰,希特勒宣稱阿拉伯自由運動是他的“天然盟友”,并開始為中區地區的反英行動提供援助。
當時被稱作“阿拉伯起義”的行動并非全面的軍事起義,而是英軍與阿拉伯非正規軍之間的一系列長期小規模沖突。這些起義導致了兩個后果:一是英國增派部隊進駐巴勒斯坦,二是當地的猶太人開始組建自己的武裝組織“哈加那”和“帕爾馬赫”,也就是后來以色列國防軍的前身。
在巴勒斯坦,中東地區英軍總指揮阿奇博爾德·韋維爾將軍能夠控制局勢,他對從蘇丹趕來的情報專員奧德·溫蓋特少校給予了充分信任。溫蓋特幫助訓練了“哈加那”,并把其中素質最好的戰士編為數支“特殊夜戰隊”(SNS),從而有效彌補了英軍夜間勤務兵力的不足。巴勒斯坦的局勢穩定下來了,但是中東地區潛在的威脅正在暗流涌動。
在1930年獲得獨立的伊拉克,英國勢力仍大范圍地存在于這個國家中,根據條約,伊拉克政府允許英軍自由進出伊拉克,允許英國在該國控制兩處空軍基地(巴士拉以北的謝巴,費盧杰以西的哈巴尼亞),而駐伊拉克英軍的主要任務是確保石油管道的安全——伊拉克乃是英國最主要的石油來源之一。
然而在二戰開始后,伊拉克便成了親軸心國勢力的溫床,其代表人物就是總理拉希德·阿里。盡管拉希德在1941年1月迫于英國的壓力而辭職,但是同樣反對英國勢力的伊拉克軍官團組織“黃金廣場”幾個月后就成功發動了軍事政變,拉希德得以重任總理,他警告英國不要進行任何干預,并開始向德國提出軍事援助請求。
在丘吉爾的命令下,英國立即開始集結保衛其伊拉克利益所需的部隊。一支小型遠征軍在巴勒斯坦編成,運輸機把王屬皇家蘭開斯特團的一個營從英國空運到哈巴尼亞基地,當地的6個伊拉克稅警連和皇家空軍第1裝甲車連進入了戰備狀態,另有兩個威靈頓式轟炸機中隊從埃及飛往謝巴基地。還有更多的兵力來自遠東殖民地,由威廉·斯利姆將軍指揮的第10印度步兵師經海路前往巴士拉。
英國大使把上述情況通報給了伊拉克政府,拉希德·阿里表示拒絕讓他們入境,但是英軍部隊如期開進,局勢到4月30日已經很清楚:巴士拉和哈巴尼亞的戰事已經一觸即發。
拉希德也已經調動了伊拉克軍隊,他沒有選擇同向巴士拉進軍的印度師作戰,而是決定全力進攻英國空軍的哈巴尼亞基地。這是一個明智的舉動,因為印度軍隊看起來并無很強的進取心,而控制哈巴尼亞有助于防止英國空軍干擾可能到來的軸心國增援。

中東地區英軍總指揮韋維爾將軍(右)
到5月1日上午,伊拉克軍隊已經在哈巴尼亞外圍集結了1個步兵旅、1個機械化炮兵旅、1個裝甲車中隊和1個機械化機槍連。基地里的英軍指揮官斯馬特空軍少將則接到了丘吉爾的電報,英國首相指示:“如果要打,就要打得狠。使出你的全力。”
5月2日上午,18架奧代克斯式、9架奧克斯福德式和6架戈登式轟炸機從哈巴尼亞的機場起飛,轟炸了伊拉克人的陣地。盡管這些都是老舊的雙翼機,但是投彈效果還不錯,而自謝巴趕來的威靈頓式轟炸機也加入了戰斗,令伊拉克軍隊蒙受了更多損失。當然英國空軍的行動也不無代價,他們在第一天戰事中出動200余架次,折損了22架飛機。
地面行動也同步開始。稅警部隊中的庫爾德連和亞述連采取主動,對多處伊拉克陣地造成了驚擾。此后,英國空軍對伊拉克陣地、費盧杰公路上的車隊以及摩蘇爾和巴格達周圍的相關目標實施了連續數天的空襲,這些努力讓拉希德圍攻哈巴尼亞的企圖完全泡湯了。
斯馬特認為,下一個合乎邏輯的步驟是進攻費盧杰,再然后便是進取巴格達。這時的英軍力量又得到了增強,援軍中除一個廓爾喀連和若干炮兵及工兵分隊外,更重要的是一個名為“哈布特遣隊”的增強型機械化旅,這支部隊在第1騎兵師師長喬治·克拉克少將的指揮下自巴勒斯坦而來,成了進擊的主力。
希特勒派來支援伊拉克的一部分德國飛機也在那時抵達摩蘇爾,但這支弱小的力量并不能改變戰事的走向。英軍于5月18日晚上從哈巴尼亞出發,分3路縱隊向費盧杰發動了攻勢,與此同時,英國空軍還悄悄地把王屬皇家蘭開斯特團的的1個連空運到費盧杰后方,卡斷了此城和巴格達之間的交通。
3天后,對陣雙方圍繞著費盧杰的攻防戰開始了,英軍漸次投入增援部隊,在經過頗為激烈的“逐屋爭奪”后,將拉希德的部隊趕出了費盧杰。與此同時,掌握了伊拉克制空權的英國飛機四處活動,向偶爾可見的高價值目標下手,其中一架“奧代克斯”轟炸機就成功襲擊伊拉克軍隊的一處油庫,炸毀了超過100萬加侖的燃料。更為重要的是,英國空軍針對摩蘇爾、基爾庫克和巴格達東南郊等地的空襲都取得了成功,這直接導致奉派來伊拉克參戰的德國飛機喪失了行動基地。
5月28日,英軍地面部隊繼續前進,其主力沿著費盧杰-巴格達公路挺進,另一路部隊則包抄巴格達的東北郊。在空軍的掩護下,英軍的推進非常順利,伊拉克部隊只得且戰且退。兩天后,攻擊方兵臨巴格達城下,而當第10印度師從巴士拉趕來之后,雙方的力量對比就變得明顯對伊拉克人不利了。
在這種情況下,巴格達當局主動向仍留在城內的英國大使館發出了停火要求,同時,拉希德·阿里倉皇逃離巴格達。5月31日凌晨,雙方訂立了停戰協定,宣告二戰中的伊拉克之戰就此束。
在伊拉克取得成功之后,英國人下一場戰斗的地點轉移到了敘利亞,說起來,這里是前盟友法國人的殖民地。1940年6月法國淪陷后,維希法國控制下的敘利亞采取了中立政策,但隨著軸心國勢力不斷向敘利亞滲透,英國人漸感不安。
1941年初,德國便向維希政府提出了自由使用敘利亞港口的要求,對此感到震驚的英國人立即向敘利亞的維希高級專員亨利·丹茨將軍求證此事,丹茨表示他將抵抗任何入侵,但同時也必須服從維希政府的指令。這樣一來,丘吉爾秘令韋維爾將軍,準備向敘利亞下手。
盡管由于伊拉克之戰和針對隆美爾非洲軍的行動讓韋維爾手中的力量不足,但他仍然為敘利亞行動調動了兵力,包括澳大利亞第7師的兩個旅、第4印度師的第5旅和幾個分隊、一個裝甲車中隊、第1騎兵師的幾個連以及兩個自由法國的步兵旅。

英軍士兵在繳獲的維希法國戰斗機旁合影
韋維爾計劃兵分數路進軍,一路沿海岸線前行,另一路則走貝卡谷地以東的內陸路線,這兩路的作戰目標是占領貝魯特和大馬士革。第三路人馬則將從伊拉克趕來,這是由第1騎兵師師長克拉克將軍指揮的哈布特遣隊,下轄3個步兵團、一個炮兵團、一個反坦克炮連和一個阿拉伯團,任務是奪取敘利亞/伊拉克邊界的重鎮巴爾米拉。
對駐扎在敘利亞的維希法國部隊來說,他們自然準備兌現丹茨將軍的話,那就是抵抗入侵。負責具體指揮的是最近剛從法國抵達的德·維爾德哈克將軍,他可以支配的主力是1個混合殖民地團、1個外籍軍團和4個非洲團的1.5萬名士兵,外加9000名騎兵和幾支機械化分隊。這些部隊還可以得到1萬名當地稅警的支援,此外維希空軍擁有90架飛機,遠比伊拉克空軍要強得多。
在自貝卡谷地延展的一連串戈壁、荒野和間或出現的綠洲中,敘利亞之戰打響了。英聯邦軍隊的主力直指大馬士革,維希軍隊雖然出動步兵、騎兵和坦克聯手發起了幾次反擊,但不足以阻遏英聯邦軍隊繼續推進的勢頭。經過一番爭奪,大馬士革外圍的重鎮馬達尼于6月16日落入澳大利亞人之手,后者以一次出人意料的夜襲拿下了該鎮,這樣一來,其兵鋒距離大馬士革已不足20千米。
攻擊者的下一個目標是梅策,它坐落在指向大馬士革的主要道路之旁,這里自然也有維希守軍重兵布防。和在馬達尼一樣,澳大利亞第7師再次發動了夜間襲擊,而兩個印度步兵營也向梅策的兩側迂回,試圖切斷其與外圍陣地的聯系。
夜襲在6月19日凌晨開始,不過這一次維希部隊已有所防范,當兩個印度營摸黑前進時,突然遭遇到了守軍的機槍火力。多虧英聯邦軍隊的兵力占優,依靠澳大利亞部隊的緊急增援,才打退了維希軍隊。
韋維爾對部下未能進取大馬士革感到焦慮,而維希軍隊則在挫敗印度人后士氣回升,他們在6月20日上午9時過后發動了新的反擊。數個得到坦克支援的步兵營大舉進攻,英聯邦軍隊則奮起迎戰。戰斗進行得相當激烈,兩個印度營被擠壓進了梅策附近的一個包圍圈中,然后在日落時分放下武器投降。在剛從巴勒斯坦趕來的一個澳大利亞步兵營匆忙加入戰斗后,英聯邦軍隊才得以穩住了陣腳。
敘利亞之戰的另一幕發生在巴爾米拉,此地是敘利亞東部重要的城市和石油碼頭,據守在此地的是外籍軍團的兩個連和一個法國沙漠輕步兵連。就在英聯邦軍隊在大馬士革方向遭遇反擊的6月20日,哈布特遣隊越境進入敘利亞,巴爾米拉之戰隨之打響。
而就在當天晚上,大馬士革方向上的澳大利亞人向北移動,準備打開通往貝魯特的道路,并在大馬士革以西的山丘上攻下了一對維希軍隊的據點。21日,維希軍隊同時向梅策和貝魯特公路發起進攻,但兩路攻勢都被澳軍阻止。
由于后援不足,丹茨將軍判斷大馬士革已是危城,便下令維爾德哈克主動放棄這座都城。在維希部隊完全未受干擾地撤向西北方向后,一支自由法國的先遣隊于6月22日開進了大馬士革。
從那里開始,自由法國的軍隊繼續向北追逐維希部隊,而澳大利亞人則同英國部隊一道朝貝魯特推進。6月26日,進取貝魯特的部隊在馬扎爾遭到守軍阻擊,一個澳大利亞連和兩個英國連在炮火掩護下發起多輪沖鋒,最終奪取了鎮外的高地,維希軍隊在27日發起多次反擊,也未能奪回這處高地。
在接下來的一周中,澳大利亞人越過利塔尼河,盡管傷亡頗重,但繼續向貝魯特挺進。來自另一處戰場上的勝利消息鼓舞了這支部隊:哈布特遣隊在7月1日拿下了圍困多日的巴爾米拉,并正在趕來同黎巴嫩中部的澳大利亞人會合。
現在,韋維爾將軍奪取貝魯特的最后一個障礙,便是貝魯特以南約15千米處的達莫河岸陣地了,4個營的維希部隊占據著河岸的山脊,俯瞰著蜿蜒而來的道路。7月5日晚上,澳大利亞第17旅的一個營對山脊發動了進攻,而另一個營則在重炮的掩護下搶渡達莫河,目的是切斷守軍的補給線。
進攻一方搶占了勝機,維希軍隊在7日向貝魯特近郊的達穆爾收縮,接下來兩天的戰斗就圍繞著這座小鎮展開。由于英國工兵已成功地在達莫河上架設了橋梁,英聯邦軍隊的坦克和裝甲車得以過河,這就極大地增強了正對達穆爾采取兩路夾擊的澳大利亞步兵的攻擊力。但是,即便處境不利,維希法國的軍隊仍表現出了十足的頑強,直到9日傍晚時才開始離開自己的陣地。如是一來,通往貝魯特的道路才終告開放。

放下武器的伊朗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