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琳
摘要:中國傳統美學精神的內涵之一就是人生美學,即人生審美化,也就是人生與藝術的結合。中國現代美學家豐子愷先生指出,人生是苦悶的,藝術可以助人脫離苦海,他在藝術實踐的過程中,提煉出“萬物一體”“藝術心”“審美的眼光”等人生論美學思想,展現了他極力追求的“人生的藝術化”和“藝術化的人生”的審美理想。他的人生論美學富含濃重的人生關懷意蘊,不僅對中國現代人的人格產生了重要影響,對當代青年特別是大學生的人格養成也有重要的借鑒和引導作用。
關鍵詞:豐子愷? 人生論美學? 大學生人格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01-0178-04
人生論美學是中國當代美學思想的重要課題之一,它密切聯系實際生活,關注人的生存狀態,“關心人的人格養成,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而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之一就是傳統美學精神,傳統美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就是人生論美學”。豐子愷的美學思想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詮釋出“萬物一體”“藝術心”“審美的眼光”等人生論美學精神,這種精神對當代的教育事業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作用。
人格是人與動物相互區別的內在規定性,揭示人的本質,即人之為人的基本素質要求和行為規范,是做人的資格和為人的品格的統一。
2018年的全國教育大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一教育工作的根本問題。青年大學生作為高知群體,承載著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因此,建構健全的大學生人格成為審美教育中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豐子愷是中國現代美育的先驅者之一,也是現代美學的開拓者之一。他推行藝術教育,主張“心為主,技為從”,認為教育的關鍵在于培養人的健全人格。本文以豐子愷的人生論美學思想為切入點,建構新時期大學生的時代人格。
一、豐子愷的“萬物一體”論養成大學生的和諧觀
“萬物一體、人地和諧、真善美統一”是豐子愷藝術教育思想的重要內核。他曾說“‘萬物一體是最高的藝術論”。作為散文家的豐子愷先生,在他筆下,世間諸事,皆可成文。從自然風景到求學經歷,從日常飲酒到養貓養狗,從兒童到大人,他的散文很少有抱怨、憎恨之氣,而是以一種悲天憫人之心欣賞世間萬物的美好。如散文《晨夢》中寫到小孩子嘰嘰喳喳的吵鬧聲、窗外小鳥的鳴叫聲不絕于耳催“我”起床,一份自然、和諧、喜悅之情也躍然紙上,這些看似吵鬧的聲音,但卻是作為父親的“我”心里的天籟之聲。豐子愷的散文不經意間就呈現出一種和諧之美。作為漫畫家的豐子愷先生,“和諧”依然是其作品的重要主題之一,他在一筆一畫中向人們展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他的漫畫始終傳遞著一種信息:人們應該用博愛、智慧的態度與自然和諧相處。如豐子愷愛貓,“貓”的形象?;钴S在豐子愷的畫筆之下,如漫畫《姐妹》中,姐妹兩安靜地埋頭讀書,用手指著書上的圖畫,一只貓蹲坐旁邊伸出一只爪子指向姐妹兩的書,貓與人一起共賞流年雅致。漫畫《亭臺生青草 楊柳掛長條 新鮮空氣里 功課溫得好》,四個兒童坐在楊柳樹下的亭臺里溫習功課,柳絲垂落,燕子飛過,怡然自得,其樂融融。豐子愷類似的漫畫非常多,如《春風楊柳唱歌聲》《燕巢可俯而窺》《螞蟻搬家》等,他通過簡單的筆墨勾勒出和諧、自然的生活場景。
美學家尤·鮑列夫在《美學》 中指出:“藝術的影響可以觸及到人精神的任何一個角落,藝術造就完整的個性”。藝術以其直觀性、情感性影響人的精神品質。我們知道,全面的人格結構是真善美的統一,在人類實踐的過程中,實踐活動既符合客觀規律,又與自然萬物和諧統一,全面自由的人格才能得以實現。教師帶領大學生閱讀豐子愷的藝術作品,他的文與畫,極力推崇“護生”“同情”“仁心”,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人與人的關系融洽、自由自在的心境、愉悅舒適的感覺,這和真善美的理想人格內涵一脈相承,這也是大學生的理想人格。
理解豐子愷的“萬物一體”觀,對于培養大學生學會與自然和諧共處、提高審美理想和審美境界、解放審美情感有著積極的指導作用;通過讓大學生理解藝術的真諦,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認知能力,激發其愛美之心,獲得身心自由,從而建構大學生健全和諧的人格。
二、豐子愷的“藝術心”論養成大學生的人文關懷精神
20世紀初,豐子愷以培養人的“藝術心”為其教育宗旨,這也是其美學人生論的靈魂。豐子愷的“藝術心”要求人首先應該有同情心,這是人對生命本身的尊重和熱愛。熱愛人生和藝術的豐子愷強調人需滋養仁愛善良,去除自私惡毒,保護這珍貴的同情心,憐惜生命。他的《護生畫集》強調“護生即護心”,認為護生是一場人生修煉,即通過審美養成人的同情心,不管是人還是動物,都是有生命的,人們應該將心比心感受所有生命存在體的情感,而愛護其它的生命,就是愛護自己的心。其次,他主張物我、人我、物物之間都是平等自由的,因此人們應該用平等的態度對待自然萬物。豐子愷在《美與同情》中寫道:“無名的野花,在詩人的眼中異常美麗。故藝術家所見的世界,可說是一視同仁的世界、平等的世界。藝術家的心,對于世間一切事物都給以熱誠的同情”。如散文《看燈》,他描寫在露天小便的人,傳統觀念中這是不雅之事,豐子愷看到的卻是小便者變化多端的姿勢,讓他大開眼界。在他看來,露天小便只不過是人類的一種活動,這和吃飯穿衣一樣平常普通,不是一件羞恥的事,是可以記錄下來的。作為藝術家,不管對象以何種形式出現,他認為只要用審美的眼光看待,萬物皆平等,都值得欣賞。
不管是同情心還是平等觀,都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之一,也是健全人格的表現之一。中共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了“人文關懷”一詞。“人文關懷”其核心思想在于肯定人的價值、意義和主體性,要求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關心人的精神生活,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當代社會,隨著高科技的迅猛發展,物質生活不斷提高,但人的幸福感卻越來越低。大學生雖然其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基本成型,但不穩定,很容易受外界影響。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養護大學生的“同情心”,幫助大學生建立平等觀,增強大學生的平等意識,這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在推行素質教育的進程中,教師可以深入挖掘豐子愷先生關于“藝術心”的教育宗旨,把同情心和平等觀融入到大學生的審美教育中,也可以引導大學生欣賞豐子愷的散文和漫畫作品,讓其在感性的形象中感受“藝術心”,他作品中所蘊含的人文關懷精神,為我們每個人提供了藝術啟示。豐子愷先生是一位藝術大師,其人生經歷非常豐富,人格修養、藝術造詣及學問成就等非常高,不斷往內探索,感受大師的人生處世哲學,可以陶冶大學生的情操,塑造其審美人格,影響其對人生真諦的追問。一如大師一般以一種平等的姿態對待萬物,以悲憫的同情心體恤萬物,養成人文關懷精神的人格品質。
三、豐子愷“審美的眼光”養成大學生的詩性精神
集畫家、作家、書法家、教育家于一身的豐子愷先生,以自己獨特的審美眼光、詩性的思維方式和沖淡的藝術風格,為世人留下了大量美感很強的作品。
豐子愷是一個有詩意的人,他自己也說:“我愛野花,不愛盆景”,他在石門灣建緣緣堂,既是現實生活,又是作者理想生活的建造。豐子愷曾說自己喜歡的詩是“我所喜愛的詩,不是鼓吹世俗人情的東西,是放棄俗念,使心地暫時脫離塵世的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豐子愷的散文就是“暫時脫離塵世的詩”。他的散文平淡,甚至和那個動蕩的年代顯得格格不入,這使得他的散文散發著一種詩性氣質。他的漫畫大多寥寥數筆,但充滿詩情畫意,被人稱為“詩意漫畫”。他將繪畫與文學結合,使得他的畫似乎有一種弦外之音,引人深思,這也成就了他的“詩意漫畫”。他以一種輕松愉快的筆調將讀者帶進詩意的世界,點燃人們的希望之火,他的漫畫成為苦難生活里的一顆糖。豐子愷以詩意來描繪世間最平凡最世俗的生活,讓讀者認識生活的本來面貌。
詩性精神并不是詩人特有的,它是人對理想主義的堅守、精神價值的追求,它也是人對世風日下、人心墮落的時代的對抗。它是形而上的精神意識,但并不是虛無縹緲,拒絕人間煙火氣。作為詩性精神的承載者,應當直面赤裸裸的生活,關注現實人生,把人道主義作為詩性精神的起點。
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人們在網上傳播各種信息,大學生也無需忌憚人際交往規則,如階級地位、文化層次、身份職業等的差異性,特別是一些自律性差的大學生為了滿足獵奇心或者個人私欲,非法獲取不良信息;一些大學生人云亦云,缺少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不負責任地傳播各種信息;一些大學生缺少人生信仰,傳統觀念崩塌,愛心荒蕪。同時,人們過分渲染個性,“使得大學生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重個人利益,而輕社會利益,缺乏社會主人翁精神,缺乏為社會和集體犧牲的精神,人格結構呈現不良傾向”。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與人格建構出現了問題,具體表現為考試時舞弊抄襲,直接從網上下載作業,學習的功利性很強,只愛學技術性強有現實作用的課程,像大學語文這類人文學科的課程大多持應付的態度,缺少人文精神,一些愛慕虛榮的女學生談戀愛的目的是獲取經濟利益,而不是為了“愛”。
由此可見,這是一個意義退場,價值缺失的時代。教育走向“功利化”“技術化”的當下,人變得越來越現實、理性,大學生追求的不再是學問、理想、詩意,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開始偏離正確軌道。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思考:如何培養大學生的“審美的眼光”?如何重建大學生的詩性精神?審美教育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爸挥性趯徝乐?,作為與動物根本不同的完整意義上的人自由地實現著自己;也只有在審美中,人才能把現實與理想、內在與外在、個人與社會完全統一起來,從而充分體驗到作為一個人所應有的尊嚴和價值”。豐子愷先生作為審美教育的先驅人物,可以引領學生了解他的人生經歷、藝術修養,充分開發大師對學生的影響力??匆豢簇S子愷的漫畫、散文,從他的一筆一畫中感受先生的平和、詩意、對生命的尊重與愛,領悟到審美教育的真正內涵。人要對抗社會的異化,避免成為“單向度的人”,成為有詩意精神的人。審美關注人的感性精神,審美活動使人的情感得以全面釋放,使人的自在成為一種可能。審美教育也是把現實人生改造成藝術的人生、超功利的人生。中國作為詩的王國,其詩性智慧、詩性精神將迸發巨大的能量幫助大學生構建新型人格。我們用豐子愷“審美的眼光”來關照萬物,呼喚人的詩性精神,并將詩性精神滲透到人的內涵里,養成一種全面的健康的人格。
高校教育注重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是新世紀人才培養的目標。大學生承擔著建設國家和民族的重任,建構大學生健康圓滿的人格是社會和諧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豐子愷先生重視培養人的“藝術心”,即培養同情心和平等觀,這樣有利于大學生人文關懷精神的養成。他認為萬物一體,告訴大學生不管面對何種事物,和諧共處是一種境界。先生作為藝術大師,現代審美教育的先驅者,身體力行地證明教育不是工具、技術,教育應當呼喚詩性精神的回歸,這樣,人才能稱之為人,健全的人格養成才能得以實現。在自媒體高速發展的今天,如何融審美教育資源與高科技技術于一體,建構新時代的教育理念,塑造新時代的大學生人格,豐子愷先生的人生論美學思想,廣博深遠,帶給我們積極的啟示,值得我們反復咀嚼。
參考文獻:
[1]莫小不,李梅,王宇.“人生論美學與當代實踐”全國高層論壇綜述[J].藝術百家,2017(05):269.
[2][俄]尤·鮑列夫.美學[M].馮中,高淑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164.
[3]豐子愷.豐子愷文集(5)[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0:52.
[4]豐子愷.豐子愷文集(6)[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0:662.
[5]吳偉.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文學教育的現實意義[J].大慶社會科學,2014(05):143.
[6]金昕.美育與大學生人格養成[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