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燕波

所謂“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在古老的東方軍事智慧中,謀略是達成“決勝”效果的核心所在。但在現代戰爭中,先進技術與武器裝備的重要性日漸凸顯,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具有決定性意義。近年來美軍對軟性空間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正積極謀求在未來大國沖突或戰爭中“決勝于無形”。畢竟,在現代具有智能化特征的信息化戰爭中,飛機、大炮、導彈只是表象,頻譜、信號、數據、信息、網絡、電磁、算法(尤其是人工智能算法)才是其內核與“真諦”。
從現有資料看,最早從技術視角系統闡述“決勝無形空間”概念的是美國著名鷹派智庫——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2019年11月21日,該智庫發布研究報告《決勝無形戰爭:贏取電磁頻譜中的持久優勢》(簡稱《決勝無形戰爭》)。從報告的副標題看,這里的“無形戰爭”主要聚焦于電磁頻譜領域。該報告采用凈評估方法,對美、中、俄三國電子戰能力發展進行橫向對比,并得出這樣的結論:美軍電子戰能力現代化改造進程過于緩慢,且措施嚴重不足,無法在與大國對手的軍事競爭中奪回霸權優勢。報告建議,必須高度重視電磁頻譜領域的軍事較量,將其作為一個重要的作戰域看待;同時,要改變按部就班式的發展思路,開創性地利用新興技術發展帶來的巨大潛在機遇,結合作戰概念創新,采取全新方式重獲優勢。
美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關注電磁頻譜領域的大國競爭為時已久。早在2015年12月,該智庫便發布研究報告《決勝電磁波:重拾美國在電磁頻譜領域的主導地位》,重點闡述了“低-零功率”電磁頻譜作戰的概念;2017年10月,又發布研究報告《決勝灰色地帶》,首次提出“電磁戰”概念(區別于此前常說的“電子戰”),并將此作為應對中、俄“灰色地帶挑釁”的有效手段。這兩份報告加上《決勝無形戰爭》,構成美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電磁頻譜戰研究“三部曲”。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防務智庫和軍方存在千絲萬縷關系的體制下,這三份報告對美國防部政策走向起到關鍵作用。2020年10月29日,美國防部發布《國防部電磁頻譜優勢戰略》,表明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的研究成果及先進理念基本上被國防部接受,并且上升到戰略層面,作為指導未來美軍電磁頻譜領域建設、作戰的重要文件。

美國想要在電磁頻譜領域獲得類似公海航行自由一般的特權
《國防部電磁頻譜優勢戰略》可謂“志不在小”。從目標上看,所謂“電磁頻譜優勢”,表明美軍欲在電磁頻譜這個無形空間獲得相對于中、俄等大國對手的“絕對優勢”,即美軍可以在所有電磁頻譜內“自由機動”,同時具備阻止對手自由使用電磁頻譜的能力。美式霸權顯露無疑,這與美國要求在公海、太空獲得“機動自由”如出一轍——在美國人的語境下,所謂的“機動自由”,就是“我隨便用、你不可以用”的意思。從手段上看,美國防部尋求“電磁頻譜管理與電磁戰相結合”,并認為這是實現電磁頻譜優勢的根本途徑。具體講,就是要做到動態監控、評估、規劃與指導電磁頻譜行動。從作戰角度看,一旦美軍實現電磁頻譜領域的“機動自由”,就會進一步獲得其他作戰域的全面優勢——這其實就是“制電磁權”的核心要義,同時也是美智庫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電磁頻譜戰研究“三部曲”集中以“決勝”一詞命名的奧秘所在。更值得關注的是,該戰略文本對如何實現美國在電磁頻譜領域的“機動自由”與“絕對優勢”進行了系統規劃,并指定專人負責規劃的實施與監督。
理論來源于實踐,又用于指導實踐;兩者并不一定是順序展開的,而更可能是螺旋式發展、交織共進的。可以發現,盡管《國防部電磁頻譜優勢戰略》剛剛頒布,但其中的某些理念或行動規劃已經處于探索實踐中了。例如,美陸軍正在加緊研發電子戰規劃和管理工具,并且已經初見成效。這種工具采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技術及開放式架構,不僅可以實時或近實時為指揮員提供戰場電磁頻譜態勢圖,還可以幫助指揮員規劃、管理或運用電子戰能力。此外,美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致力于推動人工智能在電子戰領域的應用,以期賦予電子戰系統前所未有的自主能力。近日關于“美空軍計劃組建頻譜戰聯隊”的消息,也令人尋味。正所謂“山雨欲來風滿樓”,美國在電磁頻譜這個無形空間長遠規劃、大做文章,很可能極大地影響未來戰爭形態及大國軍事平衡。

美軍加緊研發電子戰規劃和管理工具
審視美《國防部電磁頻譜優勢戰略》可以發現,自適應、自動化、智能化成為未來美電磁頻譜能力的“關鍵詞”,就是要在電磁頻譜領域實現更好的自動感知、環境適應與智能應對。正如該戰略文本所指出的,重點開發強大的電磁頻譜管理能力。可以這樣理解:人工智能成為未來美國能否實現電磁頻譜域“機動自由”與“絕對優勢”的關鍵所在。
事實上,電磁頻譜戰只是一個特例。在整個未來戰爭中,人工智能都將扮演重要角色。這是因為,人類的戰爭形態正處于由信息化戰爭向智能化戰爭過渡的重要歷史階段。可以發現,世界上幾乎所有大國都不約而同地注意到這一歷史性趨勢,爭相布局,極力謀求搶占人工智能制高點。而作為長期以來對新興技術非常敏感的世界頭號軍事強國,美國及其軍隊無論在理論、規劃還是在試驗、實踐方面,均走在前列。
2016年,美國發布首份《國家人工智能戰略》。2018年6月,美國國防部宣布成立聯合人工智能中心。2019年6月,特朗普政府發布新版《國家人工智能戰略》,系統闡述美國發展人工智能的戰略部署及重點領域,謀求利用人工智能等顛覆性技術繼續維護美國的全球軍事霸權。此外,美軍各軍種也對人工智能技術進行超前布局和深耕厚植。例如,2019年版《美國空軍人工智能戰略》明確指出,“人工智能將鞏固我們在所有任務領域中的競爭、威懾與勝戰能力。在大國競爭回歸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將運用于美空軍所有任務領域。”美國國防部前主管研究與工程的副部長兼首席技術官格里芬稱,當前美軍共有約592個與人工智能密切相關的項目,包括“終身機器學習”“小精靈”“指控官虛擬參謀”“空中作戰進化”“空中博格”等。
從美軍人工智能研發布局看,主要集中在指控平臺、網絡安全、目標識別、情報處理四大“無形領域”。美軍認為,人工智能在軍事領域的應用一定不是大水漫灌式的,而用于這四大“無形領域”是效費比最高的,甚至是最能夠產生顛覆性效果的。例如,在網絡攻擊方面,美國防部正在開發“高級持續性威脅”攻擊系統,該系統在人工智能的輔助下可以不間斷搜索作戰對手網絡系統的漏洞,并發動自主攻擊。在情報處理方面,美陸軍正在努力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整合不同來源的情報,以期更好、更快捷地研判目標類型及其活動模式的變化。可以說,在現代戰爭中,這些“無形領域”的斗爭在某種程度上直接決定著戰斗、戰役的勝敗。那么,這又何嘗不是對“決勝無形空間”的另一種詮釋呢?

美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贊助的“阿爾法狗斗”模擬對抗賽中,人工智能駕駛著一架F-16模擬戰機,在模擬對抗中徹底擊敗了一名經驗豐富的美國空軍飛行員
對于“戰爭形態正在從信息化戰爭向智能化戰爭過渡”的重大判斷,有人持不同意見。他們認為,智能化戰爭只是信息化戰爭的高級階段,或曰“具有智能化特征的信息化戰爭”。再高級的智能化戰爭也需要以信息化為基礎,而且智能化程度越高,對信息化程度的要求也就越高。以人工智能中典型的“機器學習”技術為例,它本身需要采集足夠多的樣本數據;否則,再好的機器學習算法也很難見到實效。回頭再看美國防部所追求的電磁頻譜空間“機動自由”(作為一種典型的人工智能應用),客觀上要求美軍持續不斷地采集關于對手大量用頻裝備及典型電磁環境的大量用頻數據,并進行歸類、分析與處理。從另一方面看,由于各種先進情報、監視與偵察設備的升級換代與大量使用,陸、海、空、天、電、網等各作戰域每天都會產生海量戰場(或預戰場)數據,結果造成現有軍事通信網絡“淤塞”或者大量有用信息未被挖掘利用。于是,迫切需要對現代軍事信息系統進行升級改造。作為在世界上率先掀起信息化革命并成功用于戰爭實踐的軍事強國,美國對此看得很清楚。
2019年7月12日,美國防部發布《國防部數字現代化戰略》,對未來美軍數字網絡愿景及其實現手段進行了系統規劃。根據美《國防部數字現代化戰略》,美軍計劃將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分析、認知計算、軟件定義網絡、區塊鏈、量子計算、物聯網、5G通信、無源光網絡、零信任安全等十多項前沿概念與技術集成至軍用網絡。這些技術每一項都極具創新性、顛覆性。例如,云計算技術被認為是互聯網領域的一種跨越性進步。形象地說,云計算就是將數據處理這個步驟放到“云端”進行;普通用戶可以“借用”網內其他用戶閑置的高性能CPU、內存、硬盤、GPU(圖像處理器)等計算資源。可以預期,云計算技術一旦應用于軍事上,那么理論上講,在網絡帶寬允許的情況下,前方部署的戰術指揮所、指揮組甚至單車、單兵將不再受制于自身計算機設備性能,而可以得到后方強大計算資源的支持,真正構建起“大后臺、精前臺”的格局。又如,區塊鏈技術是對傳統B/S(即客戶端-服務器)網絡結構的一種顛覆性創新,其最大特點是實現了去中心化:網內各節點權限對等,區塊鏈數據對每個節點均保持高度透明。未來如果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軍事領域,那么至少從物理角度講,可以打造無中心節點、無限路由、此斷彼通、自組織性與抗毀性均極強的指揮控制與通信網絡,從而極大地支持美軍提出的“分布式殺傷”“馬賽克戰”等先進作戰理念。

《國防部數字現代化戰略》

“云端”數據處理可以極大地提高前線設備及系統的工作效率
需要指出的是,《國防部數字現代化戰略》是美軍IT現代化工程的頂層指導性文件,其下有多份子戰略,包括已經發布的《國防部人工智能戰略》《國防部云戰略》以及正在制定的《國防部網絡風險戰略》《國防部IT改革戰略》《國防部指揮、控制與通信現代化戰略》。2020年10月8日發布的《國防部數據戰略》也是《國防部數字現代化戰略》的一個子戰略。這些環環相扣、步步推進的戰略,既是美軍向“數字化2.0”邁進的宣言,也是其對未來“數字化2.0”的超前布局。可以預判,美軍一旦完成數字化升級換代,將形成對對手的“數字化代差”,以高階制低階,進而實現對對手的全面作戰優勢。那么,這何嘗不是對“決勝無形空間”的第三種完美詮釋呢?
責任編輯:劉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