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賢 任子飛



摘 要:新冠疫情作為2020年最大的黑天鵝事件,不僅影響了全球經濟增長,更是極大沖擊了中美兩個最大經濟體的產業鏈,兩國的餐飲娛樂、交通運輸、教育、旅游業等產業,均受到嚴重影響,兩國同時面臨著疫情帶來的供給側沖擊及外部需求側沖擊的雙重壓力,但是兩國所受到的沖擊方向和壓力卻不盡相同。疫情對美國最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第三產業,尤其餐飲、航空、零售、酒店等行業嚴重受損,而對中國產業的最大影響卻不是大家所認為的第三產業,而是對工業造成了最大沖擊,僅2020年第一季度就下降了9.6%,遠超第三產業的5.2%。進入后疫情時代,中美兩國的產業發展,也相應出現了新的趨勢,美國教育行業迎來結構性變革,呼吸機短缺,進一步加速制造業回流,新冠治療藥物的短缺,更促使美國從重視生物醫藥轉向也重視原料藥生產等基礎醫藥領域。中國的后疫情時代,產業快速恢復的同時,卻也暴露出過度依賴中低端制造業、過度依賴貿易出口的產業發展缺陷。因而,從需求側而言,中國要進一步發展線上產業拉動需求,繼續發放消費券刺激消費;從供給側而言,要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并且要大力推進“雙循環”,應對逆全球化回潮趨勢。
關鍵詞:新冠肺炎;中美貿易;產業鏈;轉型升級
中圖分類號:F 124;F 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7312(2021)01-0001-07
Different Influences of COVID-19 Epidemic Impact on the New
Trend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LI Xian,REN Zifei
(School of Economics,Yunnan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
Abstract:As the biggest black swan event in 2020,COVID-19 not only affected the global economic growth,but also greatly impacted the industrial chain of the two largest economie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The catering and entertainment,
transportation,education,tourism and other industries of the two countries were seriously affected.At the same time,the two countries are facing the dual pressures of supply-side impact and external demand-side impact caused by the
epidemic,but the directions and pressures of the shocks are different.The biggest impact of the epidemic on the United State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serious damage to the tertiary industry,especially catering,aviation,retail,hotel and other industries,while the biggest impact on Chinas industry is not the tertiary industry that everyone think,but the biggest impact on the industry,which fell by 9.6% in the first quarter alone and 5.2% in the tertiary industry.In the post epidemic era,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s also appeared a new trend.The education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 has ushered in structural changes.The shortage of ventilator has further accelerated the retur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The shortage of new crown treatment drugs has prompted the United States to shift its focus from focusing on biomedicine to the production of raw materials and other basic pharmaceutical fields.In the post epidemic era,Chinas industries have recovered rapidly,but at the same time,they have also exposed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defects of excessive dependence on the middle and low-e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excessive dependence on Trade and export.Therefore,from the demand side,China should further develop online industries to stimulate demand and continue to issue consumption vouchers to stimulate consumption;from the supply side,it should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and vigorously promote the “double cycle” to deal with the revers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Key words:COVID-19;China-Us trade;industrial chain;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0 引言
截至2020年12月底,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我國累計確診病例96 004例,境外輸入4 163例,無癥狀患者219例,美國從3月以來,累計確診1 868.5萬例。在此背景下,中美兩國的GDP也呈現出不同的走勢。中國第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第二季度同比增長3.2%,第三季度同比增至4.9%,且預計四季度GDP增速回升至6.5%。而美國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長0.3%,第二季度同比縮減9%,第三季度同比降至2.6%。摩根等機構更是將美國四季度經濟增速預期由2.8%下調至1%,甚至將2021年一季預期調至負值。但從新冠疫情的特點來看,傳播速度快、范圍廣、感染性強,為了阻斷疫情蔓延,需要采取減少大規模聚集活動及對人員外出進行限制等措施來防范應對疫情。因此,疫情對三次產業的沖擊影響程度,嚴重阻礙了經濟的增長。中國作為工業產業鏈重要的組成部分,受疫情沖擊影響而引發供應鏈及產業鏈中斷,嚴重影響第二產業對中國GDP所帶來的貢獻。隨著疫情在全球范圍蔓延,進而對中美兩國的旅游產業、交通運輸產業等造成巨大影響,并對兩國的半導體產業、高端制造業和醫藥產業鏈的分工和協作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在中美兩國產業發展的新趨勢下,產業經濟結構如何發展、如何應對產業結構的變化,是一個很重要的經濟問題。因而一直有部分學者保持對相關領域的研究。李鋼、廖建輝等學者[1](2011)早期采用馬爾科夫轉移矩陣法,對我國產業結構進行分析后發現:我國若遵循比較優勢原理,能快速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這種有代表性的觀點,曾代表中國很長時間的產業發展思路。張軍生、李俊早在2013年[2]就已發現中美貿易爭端初現端倪,并研究了大量相關案件,指出中美貿易爭端涉案產業,在未來會呈現范圍擴大化、層次高端化、產業鏈覆蓋全面化的趨向,這在外國學者[3-4]2019年采用貿易戰宏觀模型分析消費對貿易的沖擊中得以證實。另外,還有一些學者認為,從美國就業來看,從中國進口相關產品,會對美國人員就業產生一定影響[5-6]。而我國學者毛其淋和許家云[7](2016)采用中國制造業企業生產及貿易數據,利用倍差法,研究了中間品貿易自由化對我國制造業的就業變動影響,指出中間品貿易自由化有助于促進制造業就業的同時,也強調了進一步推動內部市場化改革的必要性。
特朗普政策成為中美產業發展的一個關鍵轉折點,肖煉[8](2017)通過研究特朗普發布的對中美經貿關系的十三大政策,發現其對中國貿易、投資、金融、貨幣、稅收、產業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對中國傳統產業鏈的影響尤其巨大。而李鑫茹、孔亦舒、陳錫康等人[9](2018)選擇波音飛機、大豆農產品、旅游數據,利用非競爭型投入占用產出模型測算貿易反制效力,認為中國對美國的貿易反制措施應該在重點產業,貿易保護會傷害美國企業經濟利益,合作才能共贏。
新冠疫情的爆發,使兩國產業沖突問題越加凸顯。吳婷婷,朱昂昂[10](2020)通過新冠肺炎疫情在傳染范圍、外部環境、發展階段和經濟結構4個方面與我國2003年的非典疫情做比較,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供給側、需求側、金融市場、產業鏈和供應鏈、逆全球化都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陳春光等學者[11](2020)選取了進出口、從業人數、產值、產品結構等數據,對中美化工產業領域進行對比分析,提出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打破進口產品的技術壟斷,借鑒經驗推進化工行業“中國制造2025”。新冠疫情的沖擊,也帶來了一些新的產業趨勢,汪陽潔,唐湘博等學者[12]研究發現疫情為我國數字經濟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傳統產業有望通過互聯網技術進行產業升級,以應對疫情帶來的沖擊。
1 新冠疫情對中美經濟發展的影響
疫情逐步擴散到世界范圍,給全球的生產和需求都帶來了嚴重沖擊[13-14]。一方面是供給不足,當疫情最初影響我國國內時,我國眾多企業面臨無法復工復產的問題。另一方面是需求不足,疫情不斷蔓延至境外國家,對世界經濟和貿易自由流動帶來嚴重沖擊。從供給側及需求側進行分析,疫情沖擊對全球供應鏈、產業鏈所帶來的影響,如圖1所示。
從中國三次產業影響來看,第一,第一產業從需求端抑制消費需求,疫情沖擊引起農畜牧產品需求減少;從供給端來看,由于疫情阻斷了復工人員返工、交通物流運輸等,一方面造成畜牧飼料原料的短缺,另一方面使農業種植結構無法得到調整。第二,第二產業在制造業方面主要由于物流受阻+勞動力受阻,對制造業帶來一定影響,另一方面由于國外需求下降,出口的相關商品減少,對制造業也帶來很大沖擊。第三,第三產業受疫情沖擊最為明顯,從餐飲行業來看,疫情使該行業收入減少50%到70%,直接損失5 000到7 000億元;從交通運輸行業以及旅游業來看,旅客出行量同比去年下降35%,春運同比下降46.6%,人們大幅減少對外出行;從信息傳輸及計算機服務業來看,互聯網技術的創新,對抗擊疫情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從金融業方面來看,中小微企業受疫情沖擊,人員網貸質量下降,逾期還款風險增加;從房地產行業來看,房產行業銷售量減少,但長期沖擊有限;從影視文娛行業來看,今年電影業受阻票房為零增長甚至負增長,但線上文娛活動的發展,反而帶動了經濟的增長。
美國的商業服務業對GDP增長率貢獻較大,制造業所占比重逐漸下降,對于在低端制造業上更有所欠缺,口罩產品大部分依賴進口。另外,在5G建設大背景下,電子制造業需求增加,但受疫情影響,電子產業供應鏈原材料在獲取、組裝生產、測試運輸等環節受到抑制,可能會波及全球科技行業。中美對疫情控制程度不同,7月以來美國又一次遭遇了疫情復發,這些都會對全球經濟復蘇產生巨大影響。
2 新冠疫情對中美產業的具體影響
中美作為2個最大經濟體,其產業鏈更是受到了嚴重沖擊。本文首先對比分析疫情前后的產業數據,從三次產業結構占比看中美經濟結構。如圖統計了7年間我國三次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發展變化情況,以及2019年中美產業增加值及占比。
目前,我國第一二產業的產值占比明顯高于美國,但我國制造業還處于低端水平,美國產業大多集中于高端制造業(航空航天、軍工、機械、化工)。第三產業由于雙方部分統計口徑不一致,所以不能簡單地進行比較。圖2為我國2012—2019年三次產業占比情況。
2.1 對中國產業發展的影響
受國內疫情影響,第一產業及第三產業紛紛出現了停擺。疫情對我國的經濟運行產生了巨大沖擊,隨著疫情在全球范圍內擴散,我國不僅受國內疫情影響,國外疫情的發展,更加劇了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2.1.1 第一產業
第一產業包含農、林、牧、漁業,主要包括種植業,養殖業。據最新數據顯示,第一產業占GDP比重僅為7.1%,CPI漲幅是6%,第一產業的增速為3%。疫情對第一產業的主要影響在于農畜牧產品的消費需求可能會大幅下降,但總體來看,對第一產業的影響范圍有限。
2.1.2 第二產業
第二產業主要包括工業、制造業、建筑業等,全球疫情蔓延使我國中間產品進口受到阻礙,對我國下游產業的發展構成威脅與挑戰。疫情沖擊對第二產業的影響從內部沖擊轉為外部沖擊,對供給端及需求端進行雙側沖擊。由于物流、出行等方面影響,致使勞動力流動受阻,各地區將面臨用工荒、生產配套設備無法跟進、生產效率受損等問題,影響該行業中的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疫情沖擊對第二產業的影響較大。
2.1.3 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主要包括交通運輸業、倉儲郵政業、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信息技術服務業及其他服務業等。受疫情最大影響的第三產業,在旅游業、娛樂業(電影、影視等)、交通運輸業、教育培訓業等方面受疫情的直接沖擊,為了防止疫情擴大化,居民自覺居家隔離,同時采取出行受限、不得堂食等措施,第三產業發展了一些新的增長模式,在線消費(在線游戲、線上零售、醫療、外賣、直播等)呈現爆發式增長,極大改變了人們消費購物方式。
新冠疫情對我國2019年及2020年每季度三次產業貢獻程度統計如圖3所示:
第一季度我國經濟嚴重受創,從疫情影響的結構來看,第一季度第一產業受沖擊,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程度為-3.2%,第二產業為-9.6%,第三產業為-5.2%,其中住宿及餐飲業受到沖擊最為嚴重,達到-35.3%,金融業(6%)與信息傳輸、軟件跟信息技術服務業(13.2%),未受到太大影響,較其他產業影響小。目前,我國產業結構還有待結構化升級,第三產業受疫情直接影響最為明顯,但隨著疫情而來的一些新興行業,成為國內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在恢復快遞物流行業的正常運營后,線上消費(網購、直播購物等)帶動的消費需求得以釋放。
2.2 新冠疫情對美國產業的影響
2.2.1 第一波疫情造成的產業影響
在國內疫情爆發時,美國國內正面臨著病毒性流感疫情的爆發,新冠疫情隨之在全美蔓延,感染確診人數不斷飆增。與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結構不同,美國金融業、服務業及高科技產業憑借科技手段完全可以實現在家辦公,從而減少疫情對經濟沖擊的影響。但中國作為制造產業鏈中的一環,受疫情影響不能及時復工,對美國制造業造成嚴重的沖擊。現對美國受疫情影響的行業進行梳理如下。
2.2.2 疫情復發對美國產業的影響
疫情對美國產業的具體影響見表2,影響較大。
從今年冬季以來,美國疫情反彈嚴重,每日新增確診病例超10萬例。盡管美國已經進入到復工復產的狀態,但是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美國經濟將會被疫情拖垮,餐飲業、零售業、旅游業等眾多行業將遭受再一次重創,航空、酒店、娛樂等行業經濟發展將嚴重受損。另外,疫情的再度復發,直接導致美國復工復產的進展停滯不前。而且美國制造業正面臨逐漸衰退的問題[15],12月美國制造業PMI及服務業PMI分別為56.5%、55.3%,均不及前一期水平。與此同時,12月份以來的失業率下降為6.7%。
3 后疫情時期的中美產業發展趨勢
疫情對中美產業分別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后疫情時代的中美產業該如何發展?圖4所示的疫情影響傳導機制,分析了中美產業未來發展的新趨勢,為帶動經濟增長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
3.1 中國產業轉型升級帶來新動力
中國現仍以中低端制造業為主,且進行大量貿易出口,受到疫情的影響會較大,因此我國應加速轉變產業發展結構[16]。一方面要考慮GDP的增長,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產業轉型,發展高端產業,要依據我國國情穩步進行。
3.1.1 產業發展態勢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從我國三次產業占比來說,相比美國,我國第三產業占比較小。國內產業結構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內部需要產業進行優化升級,外部需要調整各產業間比例關系,尤其在這次疫情沖擊下,更需要對產業進行技術創新,提高第三產業比重,融入現代化技術,使傳統的農業產業結構得以升級,提高產業化水平,增強農產品競爭力。
3.1.2 疫情沖擊帶來的發展新機遇
把握住疫情帶來的發展機遇,迎來新發展模式。一方面,在互聯網+發展大背景下,電商平臺將傳統的快消品供應鏈+信息整合在一起,利用技術將產業進行轉型升級,使信息化程度增強,市場作用機制變大,起到協同作用,實時掌握數據信息跟蹤管理,高效降低企業成本[17]。要擴大電商服務,通過線上購物滿足消費者需求。尤其在疫情期間,人們足不出戶,宅在家里通過網上購物渠道大量消費商品。
另一方面,疫情地區管制出行,消費者無法隨意外出,因此,線上購買+產品配送等消費模式,成為現在拉動經濟的一大動力,帶動外賣跑腿配送行業的發展以及促進經濟的復蘇。
如圖5所示,疫情期間統計了從1月13日至4月20日,每周中國網民日均使用移動互聯網時間,用戶對美食外賣的關注度在不斷走高,對健康醫療關注程度高達近60%。用戶對辦公管理等行業關注度增加,周使用增長率約為215%,為后疫情時期避免增加接觸而產生的新型辦公模式。
3.2 后疫情時期美國產業發展新趨勢
隨著疫情的不斷發展,美國產業發展出現了較大的變化。第一,疫情對美國教育行業帶來結構性變革,采用網絡和職業化的教育模式代替高昂的高等教育,更加貼合市場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第二,呼吸機作為抗疫的重要戰略物資,醫用呼吸機儲備需求迅速增加,可能加速美國傳統制造業回流。然而疫情導致的美國確診人數不斷增加,呼吸機面臨巨大短缺,醫療器材制造商已經達到精密儀器的生產能力極限,美國政府急需尋找其他供貨來源。因此,許多跨界企業轉型生產呼吸機。第三,每年美國制藥業所需的原料藥8成左右需要從中國進口。此次疫情爆發,美國確診人數呈指數性增加,使其面臨著治療新冠的藥物急劇短缺的問題,40種基本藥品中有29種嚴重短缺,從而促使美國從重視生物醫藥轉向也重視原料藥生產等基礎醫藥領域。
4 后疫情時期的中國應對策略
全球疫情的復雜性,不僅給國際社會帶來了難題和危機,也加速了世界去美國化進程,我國應該如何應對?一方面,中美兩國應選擇合作,發揮大國優勢,才能實現互利共贏,共度難關。另一方面,兩國產業發展的新趨勢,也使兩國的產業發展態勢由互補關系更多地轉向了競爭關系。這就要求中國在新時期必須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同時入手,構建新的產業鏈與價值鏈,增強我國綜合競爭力,采取相應的產業發展策略。
4.1 定向消費券帶動特定產業發展
數字化平臺發展加速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實現“線上+線下”聯動消費模式,數字化技術助推經濟發展,激活被壓抑的消費潛力[18-19]。按需定制服務,實現精準投放刺激產業發展,與傳統的貨幣政策相比直接利用貨幣政策投放現金到市場促進經濟發展而言,發放政府消費券(餐飲行業、汽車行業、百貨行業等)在短期見效強,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精準聚焦特定產業能釋放消費需求,帶動零售行業、餐飲行業等經濟復蘇,從而拉動行業經濟發展,起到消費乘數效應,加快經濟復蘇。
4.2 推廣線上產業刺激消費
疫情沖擊作用下,在線教育行業迎來發展新高潮,2019年我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為3 133.6億元,預計2022年將達到5 433.5億元。武漢發生疫情,致使春季開學延期,因此鼓勵學生停課不停學,把教育從線下轉到線上。這是未來教育行業發展的新趨勢,線上+線下教育相結合,擴大教學需求,提高教育市場份額。
線上辦公行業、線上金融服務等無接觸的辦公模式成為新趨勢,疫情影響人們正常的社交活動,停止電影院、KTV等線下娛樂設施的開放,這部分消費會由線上娛樂——游戲(王者榮耀、和平精英)、短視頻行業(抖音直播)等方式釋放出來,宅經濟迎來發展紅利。
4.3 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
全球疫情的迅速蔓延,不斷沖擊著中國制造企業,也給制造業轉型升級帶來了嚴峻挑戰。由于美國呼吸機等醫療設備短缺,中國傳統制造業,面臨著美國吸引產業回流的較大壓力。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已經成為重要發展趨勢。定位于高端產業鏈及價值鏈發展,構建完整產業鏈,同時增強其風險承受能力。國家采取減稅降費等政策,鼓勵支持制造業企業加快科技創新,支持大數據研發,形成一批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在此次疫情下,將攻堅關鍵核心技術研發作為重要任務的同時,也要打造高質量服務型供應商,推進延鏈、擴鏈,提升產業鏈韌性,加強補鏈、強鏈,加快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
4.4 推進雙循環應對逆全球化回潮
隨著全球貿易環境惡化,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此次疫情突發,可能又加劇了逆全球化趨勢的發展[20-22]。受疫情影響,各國迅速調整產業鏈與供應鏈,加快產業鏈回遷國內,全球供應鏈分散化、區域化程度加劇。
為應對這次挑戰,我國提出發展新格局,利用雙循環發展模式提高我國在國際中的競爭力,充分發揮內需潛力和對外開放能力。一方面,利用內循環擴大內需,減少對外部需求的依賴,積極促進產業結構化升級,改善收入增長及收入分配結構,刺激消費增長。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采用電商直播新方式拉動內需,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能有效拉動中低消費需求。把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加強國民經濟內循環,同時推動外循環發展,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對沿線國家的貿易合作,雙循環為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了新的發展動力。另一方面,積極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復工復產工作,完善外貿出口產業鏈供應鏈體制,同時推進外貿結構轉型升級,利用龍頭企業帶動全產業鏈,推動上下游產業復產,加強服務體系平臺建設,及確保國內外供應鏈流轉順暢。
參考文獻:
[1] 李鋼,廖建輝,向奕霓.中國產業升級的方向與路徑——中國第二產業占GDP的比例過高了嗎[J].中國工業經濟,2011(10):16-26.
[2]張軍生,李俊.中美貿易爭端的新動向及風險防范策略[J].國際貿易,2013(10):10-13.
[3]BOLT W,MAVROMATIS K,WIJNBERGEN S V.The global macroeconomics of a trade war:The EAGLE model on the US-China trade conflict[J].DNB Working Papers,2019.
[4]WAUGH M E.The consumption response to trade shocks:Evidence from the US-China trade war[J].NBER Working Papers,2019.
[5]BAYARD T,ORR J,PELZMAN J,et al.MFN tariff treatment of imports from China:Effects on U.S.employment[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1981,3(03):361-373.
[6]RIKER D.The effect of furniture Imports from China on employment in US regions[J].Office of Economics Working Paper,2017:8-17.
[7]毛其淋,許家云.中間品貿易自由化與制造業就業變動——來自中國加入WTO的微觀證據[J].經濟研究,2016,51(01):69-83.
[8]肖煉.特朗普新政不確定性及其對中美經貿關系的影響[J].國際貿易,2017(03):27-32.
[9]李鑫茹,孔亦舒,陳錫康,等.中國對美國貿易反制措施的效果評價——基于非競爭型投入占用產出模型的研究[J].管理評論,2018,30(05):218-224.
[10]吳婷婷,朱昂昂.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南方金融,2020(05):3-11.
[11]陳春光,董有利,昃丹琦.中美化工產業結構化差異分析[J/OL].現代化工:1-13[2020-07-25].
[12]汪陽潔,唐湘博,陳曉紅.新冠肺炎疫情下我國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機遇及應對策略[J].科研管理,2020,41(06):157-171.
[13]張凱煌,千慶蘭.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及政策討論——來自上市企業的證據[J].熱帶地理,2020,40(03):396-407.
[14]田素華.疫情對美國經濟影響幾何[J].人民論壇,2020(17):124-127.
[15]PIERCE J R,SCHOTT P K.The surprisingly swift decline of US manufacturing employ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6,106(07):1632-1662.
[16]王琢卓,韓峰.外商直接投資、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基于新結構經濟學的實證研究[J].技術與創新管理,2020,41(03):296-303.
[17]李賢,崔博俊.國內經濟大循環視角下的“電商直播”[J].思想戰線,2020,46(06):56-63.
[18]張永慶,郭憲利.創新視角下“互聯網+”與高新技術產業的融合度研究——以長江經濟帶為例[J].技術與創新管理,2020,41(02):114-118.
[19]閆俊周,齊念念.國內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創新研究綜述與展望[J].技術與創新管理,2019,40(06):647-653.
[20]PETRNIO C L SILVA A B C,B P V C B A,HLDER S LIMA B,et al.COVID-ABS:An agent-based model of COVID-19 epidemic to simulate health and economic effects of social distancing interventions[J].Chaos,Solitons & Fractals,2020.
[21]NOROUZI N,RUBENS G Z D,CHOUBANPISHEHZAFAR S,et al.When pandemics impact economies and climate change:Exploring the impacts of COVID-19 on oil and electricity demand in China[J].Energy Research & Social ence,2020,68:101654.
[22]KAMRUZZAMAN M D.Pandemics,tourism and global change:a rapid assessment of COVID-19[J].Virginia Tech,2020:20511.
(責任編輯:韓 莉)
收稿日期:
2020-05-12
基金項目:
2020年度云南省社科規劃社會智庫項目“新冠肺炎疫情對云南產業發展的影響及對策研究”(SHZK2020301)
作者簡介:
李 賢(1977—),男,云南建水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主要從事宏觀經濟、金融投資等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