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潤德 車濤
同一間溫室大棚,既種青菜也養鮮魚,1月13日,筆者來到太原晉源區晉祠鎮三家村的山西省漁菜綜合種養示范基地,“魚菜混養”大棚里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綠油油的生菜、油菜旁邊,就是石砌的魚池,一尾尾肥碩的虹鱒魚愜意地在水中游弋。
自2020年10月起,太原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攜手山西省水產科學研究所,一個負責種菜,一個負責養魚,共同研究實施“魚菜混養”農業新模式。該模式依托資源互補共生技術,將養殖用水通過管道輸送到過濾槽,經過物理過濾、生物過濾和紫外殺菌“三道關”,將魚類排泄物轉化成硝酸鹽類物質,轉換成種菜的“營養液”,為果蔬種植提供優質肥料,實現了養殖尾水資源化利用,大幅度減少農藥使用量,有效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是一種節水、節地、低碳環保,極具可持續發展潛力的現代農業生產模式。
山西省水產科學研究所所長雷普勛介紹,大棚就是一個生態圈,養魚的水精準過濾后,變成了自帶有機肥的“營養液”供給蔬菜,減少灌溉用水的同時,提高了蔬菜的品質,實現一水兩用,一棚雙收,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的集約化及工業化程度,降低勞動強度,實現節能高效。
與傳統大棚相比,魚菜混養大棚可養殖虹鱒魚、三文魚、鱘魚、加州鱸魚、南美白對蝦、河豚、錦鯉、石斑魚、大鱗鲃等高檔名特優品種,年養殖可達1萬斤以上,同時蔬菜年產量可達2萬斤左右,單棚預計年產值可達25萬元以上,利潤超過7萬元,效益顯著。
近一個月來,大棚內的茴子白、生菜等葉菜長勢喜人,究其原因是魚類糞便中的氮元素含量較高,對葉菜的生長起到較大促進作用。
除了“魚菜混養”之外,2020年,三家村在政策的鼓舞下,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開墾荒廢了18年的稻地用來開展“魚蟹稻混養”。將活魚、活蝦放入到田間活水中,可以起到疏松土地、除草除蟲和糞便增肥的功效。成熟的稻米未經拋光,保留最具營養價值的胚芽。稻米呈微褐色,顆粒均勻飽滿,色澤晶瑩光亮,散發著一股濃濃的米香,經農業農村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為優質的一級稻米。
基地負責人程勝說:“希望在村委會的帶動下,以稻米、養魚、種菜作為三家村的主要發展方向,提高老百姓的經濟收入,把三家村打造成高標準生態、高水平生活、高質量生產‘三生融合的集觀光旅游、休閑采摘、體驗種植等產業集聚為一體,宜居宜游的新型美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