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遙古城西大街的繁華地段,它是中國開啟現代銀行之路的里程碑,亦是曾經“執中國金融之牛耳”,它就是中國著名票號——“日升昌”。就是這樣一座小小院落,它不但開中國民族銀行業之先河,還一度操縱19世紀整個清王朝的經濟命脈。
有很長一段時間,山西大學文博學院院長、民間文獻整理與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孟偉就暫住在日升昌票號的對面,清晨開門時進去,對曾經的票據、遺存等進行拍照,他沉浸其中,收藏遺跡并研究,直到關門之時才戀戀不舍地出來,而后把自己關在屋子里對材料進行研究整理。那是漫長的一段歲月,人們幾乎都見不到孟偉,而他卻樂在其中,似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孟偉與山西票號的深度對話,不僅滿足了自己對山西票號的情懷,更讓這段歷史不僅僅是一段故事、一段記憶,而成為了有據可依的學術研究。
“山西票號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吸引著我,這一吸引就開始了長達二三十年的研究?!?月8日,孟偉接受《科學導報》記者采訪時說。
從1995年參與山西平遙古城申遺工作以及中國日升昌票號博物館建設開始,孟偉專注于搜集整理山西票號原始文書及其歷史遺跡遺址考察,20余年來,一如既往。至今,他一直在為申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記憶工程”——“山西票號金融經營文書”做著基礎性準備工作。
1978年9月,孟偉考入山西農業機械化學校,3年專科的學習生涯是在晉中市平遙縣度過的,而這也是他與山西票號結緣的時候。盡管是非專業,但他卻對山西票號有著濃厚的興趣。那時候的孟偉不曾想過,這個緣分把他跨界帶入,并成為終身想要為之奮斗的事業。
去年,孟偉獲得了2020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山西票號原始文獻整理與遺產保護數據庫建設”,在他看來,山西票號不僅僅是一段精美的人文歷史,更體現了中國明清以來的貨幣史、金融史、會計史、城市化演進、度量衡制度等,可以說它的獨特魅力無法用語言形容,遺存遺跡都體現出了古人的獨具匠心。
2003年,孟偉用5年時間攻讀了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博士學位,畢業時他寫下了500萬字《明清以來中國白銀貨幣與金融嬗遞——以山西票號為重點》的畢業論文。導師在論文答辯時戲稱,“你是在向老師發起挑戰?!钡@樣的“挑戰”卻體現了他對學術的兢兢業業以及嚴謹的態度。
在最近10余年間,孟偉跋涉千萬里,對明清時期1200余座山西商人會館進行實地考察,通過田野作業,搜集整理山西商人會館碑刻4000余通,還創作了《運河沿線山西會館研究與資料匯編》《京師山西會館研究與資料匯編》《明清時期山西會館資料收集整理與研究》等。2014年,孟偉的《晉商大典》被列為山西省“十三·五”文化重大工程項目,在人民大會堂對外發布,受到學界廣泛的關注和稱贊。
多年來,孟偉已整理各類民間文獻10余萬份。其中,僅僅記錄清代以來山西商人字號就達130余萬家,分類編輯類型化文獻近100部,完成了初步的序列化、譜系化,數據庫建設初見成效。他已視整理民間文獻為畢生事業,未來還將日積月累持續進行下去。
在研究過程中,孟偉深刻地認識到山西票號并不是地域性的,在他看來,“山西票號原始文獻與遺產保護”并不能單純地局限在歷史學史料單一的視角里,甚至割裂“可移動文物與不可移動文物”的有機聯系。孟偉想通過他的努力,還世人一個真實的歷史。所以,他組建團隊、建設項目,不遺余力地去做著這個偉大的事業。
“孟教授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是我認為他最寶貴的地方。我在這個課題中主要負責從票號書信、賬簿等民間文獻出發,對票號百年來的變遷發展歷程進行重新梳理。”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周亞說。在孟偉的研究團隊里,受他影響開始研究票號的周亞就是其中一位,他親目孟教授長期以來對山西票號以及明清山西商人的研究,他尤其注重在整體史視野下從民間文獻出發開展歷史學的歸納性研究,同時注重經濟史、歷史地理、會計史、文化史等不同學科方法和理論的借鑒。
項目的工作緊張而有序地進行著,幾十年來的積累與調研,孟偉對這項工作的信心十足。在采訪的最后,他表示,未來最期待的就是“山西票號金融經營文書”能夠被納入“世界記憶工程”,因為它理應屬于世界級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