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夏秋兩季到來臨縣林家坪鎮南圪垛村,放眼望去,可以看到滿目綠色風光、一派紅色氣象。房前屋后滿是香菇大棚、漫山遍野鋪開紅棗林提質增效工程,修繕一新的紅色革命遺址,設施齊全的日間照料中心,讓人處處感受到美麗鄉村建設的濃厚氣息。村黨支部把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向黨中央看齊的具體體現,帶領全村黨員群眾,用繡花的功夫攻堅克難,加快推進脫貧攻堅進程。
南圪垛村17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如今,戶戶有項目,家家有事干,人人有錢賺,他們大多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生活環境有了明顯改善,生活質量有了很大提高。
地處呂梁山腹地的南圪垛村變了,變成了富裕文明之村,變成了著名的紅色旅游之村。“這樣的變化發生在最近幾年,村里每天都有變化,可謂日新月異。”談起南圪垛村之變,支部書記劉二峰感慨地說。
由于交通、產業、思想等各方面受到制約,臨縣成為深度貧困縣之一,作為臨縣的組織細胞南圪垛村很難擺脫這些因素制約,立地條件差,生存環境惡,脫貧任務艱巨。
怎么脫貧?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當地政府立足南圪垛村實情規劃了脫貧藍圖,帶領全村2657人,打響了反貧困戰役。
地處黃土高原溝壑縱橫少雨干旱的南圪垛村發展紅棗產業優勢明顯,可是,紅棗年年豐,增產不增收。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村黨支部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對全村1496畝實施經濟林提質增效工程,對紅棗經濟高優嫁接改良,由原來的單一品種發展成50多種不同風味的品種。嫁接改良貧困戶優先,村委根據實際情況給63戶貧困戶改良720畝紅棗林,預計貧困戶戶均增收630元。
南圪垛村是革命老區,曾是中共中央西北局、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部駐地,賀龍、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工作、生活。守著這么好的資源,何不發展紅色旅游?讓村民吃上旅游飯!村委聘請省農大教授制定“紅色旅游+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對革命舊址進行修繕,開設民俗博物館,優先安排36名貧困人口參與環衛保潔、舊址管護工作,保證每人每年工資性收入達6000元。通過旅游業發展,可帶動15戶貧困戶通過房屋租賃,每戶每年資產性收入達3000到8000元。開設農家樂,每戶經營性收入可觀。
發展食用菌是個不錯的產業,南圪垛村一些人種植食用菌已經走上發家致富道路。還有部分困難戶,想種植投資不起。為解決這一難題,村黨支部積極尋求政府部門,政府注入60萬元資金,貧困戶70戶120人以每人5000元入股,29戶貧困戶以小額扶貧貸款入股,25戶貧困戶在房前屋后修建大棚10個,每棚可栽植菌棒2000~3000棒,按市場價計算戶均純收入6000~9000元。村委會牽頭引領,能人示范帶動,以“大項目+小禮包”模式發展食用菌產業,成立香菇種植專業合作社,建設大棚41個,帶動貧困戶108戶,走上脫貧之路。
實施200千瓦光伏發電項目,總裝機容量200千瓦,平均年發電量24萬度,經濟效益23.5萬元,已完成設備組裝調試,即可并網發電。投產后可增加村集體收益6萬元,帶動深度貧困戶36戶83人,人均收益1000元。

除上述扶貧產業外,南圪垛村還有三大脫貧舉措。成立造林專業合作社,造林300畝,受益92戶184人;電商扶貧,投資30多萬元,修建電商中心。由村黨支部副書記牽頭運營,貧困戶參與配合,主要負責農產品推銷,紅色文化宣傳,工藝品展示;勞務輸出,村黨支部多方為貧困戶尋找就業渠道,錦源煤礦投產后可安排勞動力30余人,村內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可吸納勞動力20余人。通過產業帶動,到2020年,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底的4883元增加到12000元,徹底擺脫貧困提前全面跨入小康行列。
心往一塊想,勁往一處使。南圪垛村的未來必將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