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霞
摘 ?要:加快農業經濟發展應重視對農民主體的培育,使農民主體能夠接觸到更多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式,基于此,本文分析農業經濟發展問題,并進一步探究實現農業產業化加快農業經濟發展的對策,從技術的培訓和推廣、農業管理信息化兩方面入手進行總結,改善農業經濟發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關鍵詞:農業經濟;基礎建設;信息化
引言:
為發展農業經濟,應積極培養高素質農民,構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良好格局,穩步提升農業經濟水平。對市場銷售規模大和生產規模小的矛盾問題引起關注,將農業產業的諸多環節有效整合,實現農業種植、加工、產品流通的一體化。所建設的農業產業化要真正面向市場,集中農戶生產和銷售,以市場資源調配為依據,優化配置農業生產資源。
一、農業經濟發展問題分析
(一)農民文化水平低
目前農業生產的主力軍仍然是廣大農民,但是農民接受的文化教育非常有限,綜合素質不夠高。隨著我國教育事業不斷發展進步,新一代的農村勞動力學歷已經有所提高,但是大部分都選擇進城務工,又或者是在非農企業工作,留守農村的有很多都是老年人、兒童以及婦女。這部分人在掌握農業技術方面比較困難,身體素質也不強,這一問題就限制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產業化的發展,同時也不利于農業經濟水平的提升。由于文化教育發展緩慢,一些農村鄉鎮領導干部的思想還非常陳舊、傳統。當前中國的經濟正在飛速發展進步,同時農村的經濟改革也處于十分關鍵的時期。就鄉鎮干部而言,存在的問題是沒有積極學習國家頒布的農業經濟發展政策,由此引發的問題是沒有強烈的農業經濟發展意識,鄉鎮干部的工作也僅僅只是一些比較普遍的日常活動,也沒有創新的工作思路,工作狀態一直比較被動[1]。
(二)農業經濟基礎建設落后
就鄉鎮農村的基礎建設而言,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出現這一問題,主要是因為城市和農村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仍然有大部分的鄉鎮農村基礎建設水平比較落后,仍然只是傳統的小作坊。也有一些農村鄉鎮仍然沒有出現非農業產業,營生活動主要以傳統的農業種植為主。另外一些農村鄉鎮資金短缺,缺乏對水利工程的有效建設,只能依靠國家扶持建設基礎設施。一個完善的良好的經濟管理體制往往是搞好經濟的關鍵,先學好管理,才能實現農村經濟的產業化發展。從當前的形勢來看,一些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仍然過于松散,所建立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也不夠完善,這對農業經濟的發展十分不利,這也導致農業經濟的發展不符市場規律,沒有真正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對經濟管理手段的更新不夠及時,這不利于農業經濟的現代化發展。由于鄉鎮的農業經濟發展環境不佳,也難以實現招商引資,也就無法進一步提升農業的機械化水平。我國人口眾多,如果農業機械化水平不夠高,就無法提升農業生產效益。
二、實現農業產業化加快農業經濟發展的對策
(一)加強農業技術培訓和推廣
1.提高農民綜合素質
在農業發展中,農民是其中重要的主體,要有效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這也是優化農業技術推廣效果的有效手段。在培訓農民的工作中,要堅持從基礎開始,然后再逐漸深入。培訓時要重視提升農民的發展意識,使農民能夠真正意識到學習和掌握農業技術非常重要,能有效促進農業種植活動的現代化發展,從而使農民在參與知識培訓時更加積極。為農民準備的農業技術培訓內容還應包括一些產業化的內容,也就是對農產品的加工處理方法。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應深入基層,與農民直接接觸。同時也要加強創新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對農業技術推廣的公益性職能進行明確,對于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管理應體現科學性,并提高設置的合理性。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屬于政府部門,需加強建設用人制度,負責推廣工作的人員應具備比較高的專業素質,能夠向農民準確傳播農業科研成果,并確保在實際的農業生產活動中,農業科技成果能夠真正創造經濟價值。對于傳播渠道的選擇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應有全面的考慮,注意體現針對性。
2.創新農業產業化發展思路
事實證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加快農業的產業化發展,需積極借助科學技術的力量。當前的社會處于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使用高新科技,是推動農業產業長久發展的有效途徑,能大大提升行業勞動生產率,同時也能節省一部分農業生產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人工勞作的壓力[2]。在實際工作中,需積極引進新型的生產技術,并將新型的生產設備投入使用中,指導農民快速掌握一些工作效率高的生產技術,能夠熟練使用機械化生產設備。良好結合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農業生產活動,貫徹并落實國家政府頒布的科技興農政策,大幅度轉變農民過于傳統的生產思想,使得生產技術得到較大程度的革新,明顯增加農民收益。為實現農業的產業化發展,可結合旅游業和農業,打造農村生態旅游產業,為城市居民提供放松壓力、感受生活的絕佳場所。
(二)提高農業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1.增強農民信息管理意識
實現農業的產業化發展,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為此應重視對農業生產者信息技術的培訓。為提高農民學習的積極性,在講解信息技術的培訓工作中,應體現通俗易懂的特點,加強建設信息技術平臺,并充分利用該平臺宣傳與農業生產相關的種植技術和經濟管理手段,通過日積月累地宣傳,改變農民的傳統思維,進而更加積極地學習先進的信息技術。政府部門應加強聯動,以農業經濟的信息管理建設為中心,實現通暢的溝通和協調,增設相應的技術部門,為農業的信息管理提供技術支持。可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渠道,方便向農戶傳遞技術信息。促進農民積極探索農業生產和信息技術融合的創新模式,促進農民在農業生產作業活動中構建產業化模式,形成農產品種植、加工以及銷售的產業鏈。比如某地區在玉米種植活動中,就實現了產業化,除了種植玉米外,還會對玉米進行真空打包,在網上直接銷售給消費者,實現了從產地到餐桌的直通車營銷模式。
2.完善信息化的基礎建設
對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平臺進行優化,應當以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工作為中心,探索的重要方向是建設硬件軟件設施,實現完善配套,這是有效健全農業信息化平臺體系的關鍵手段,使得信息化平臺的相關功能更加強大,便于維護和整合信息化平臺,使得平臺的功能更加符合區域農業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有利于實時了解農產品市場的價格、銷量波動情況。實現信息共享有利于農業的經濟發展,所建立的信息共享機制應體現多元化特征[3]。引入衛生部門和市場管理部門,使得農業經濟發展獲得更多的政策和技術資源的支持。注重引進信息化人才,確保從事信息技術的工作人員專業素質高,強大的人才支持是農業經濟管理現代化的支撐力量,為實現這一目標,當地政府應對人才引進機制加以完善,需提高人才的薪資待遇,同時也要為農業信息化管理人才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當農業發展有了專業人才力量的支持,經濟的發展進步也會更加明顯。利用信息化建設為技術創新提供支持,技術創新包括種植技術、生物技術,另外,還有運輸工程。加強建設農業生產示范基地,從而使新技術能夠有實際應用的試點。
結束語:
農業經濟發展問題有兩方面的表現,一是農民文化水平低、二是農業經濟基礎建設落后。實現農業產業化加快農業經濟發展需要加強農業技術培訓和推廣,有效增強農民信息管理意識,創新農業產業化發展思路,提高農業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增強農民信息管理意識,完善信息化的基礎建設。
參考文獻:
[1]姚長林.加快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有效措施探討[J].山西農經,2020(24):99-101.
[2]劉益齊.大數據革命對中國農業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05):51+60.
[3]李凱華.基于現代化農業發展的發達國家農業經濟政策啟示[J].大眾投資指南,2020(09):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