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

元宵節,廣場焰火晚會。一位年輕媽媽懷抱兩歲多的女兒,不停地和她說話:“寶貝,你看,這焰火好美,像不像五彩蒲公英?哇,再看這個,是不是像天女散花?”小女孩沉醉在美景中,沒有回應媽媽。
旁邊,另一位媽媽有些惱怒地拍拍一個八九歲男孩的頭:“好好看,別發愣,等會兒回去要寫日記?!蹦泻⒑懿环猓髲姷厮λ︻^:“我是在看嘛?!薄皠e光顧著看,大腦也要動起來,想一想那些美妙的詞匯,什么流光溢彩、璀璨奪目、火樹銀花呀。”
誠然,這兩位年輕媽媽可謂煞費苦心,抓住一切機會對孩子進行教育引導,希望通過這種方式,開啟孩子的思路,豐富孩子的想象,但這往往也會限制他們的思維,阻止他們能動性的發揮。你覺得這焰火像蒲公英,孩子可能覺得像一個個大蘑菇;你想用流光溢彩來描繪,但孩子可能會想出更具創意的詞。孩子還正在努力地思考,你就給他框了一個固定的模式。
曾聽到家長們這樣抱怨:“他呀,特懶,你不引導他動腦子,他就什么都不想?!薄八拖矚g發呆,完全是在耗時間?!边€有的家長擔憂地說:“孩子的頭腦里能有什么東西?你不灌輸一些知識,那不是一片空白?”
孩子真的如大人所言,不愛動腦子,喜歡發呆耗時間,頭腦一片空白嗎?
記得兒子5 歲時,一個周末早上,我讓他到陽臺上寫“a、o、e”的作業。半個小時后,我發現他正望著窗外發呆,而作業本上一字未動,我的火氣頓時上來了。正要發作,兒子卻興致勃勃地說:“媽媽,我剛才在看小鳥比賽。”什么小鳥比賽?我的注意力也被轉移了。兒子用手指著窗外,繪聲繪色地講:“對面樓頂有兩只小鳥,一只小鳥的頭是白色的,像雪花,另一只小鳥的臉是黑的,像抹了煤灰。它倆商量好了,要比賽,看誰跳得高。雪花小鳥訓練了幾下,就跳上了樓頂,它還回頭看了看,看它到底是從哪兒跳上來的,好記住回家的路;煤灰小鳥還在不斷地蹦,它不肯認輸?!焙靡粋€妙趣橫生的童話景象,這就是兒子半個小時不寫作業、發呆的收獲。
孩子的思維異?;钴S,不要以為他沒做“正事”就是在耗時間,也不要以為他沒跟著你的思路走,就是在瞎撞。他有自己的思想,他的所思所想也許遠遠超過我們所說的“正事”的價值。
我相信,兒子那半個小時所看到的童話景象,會成為他成長中非常美好的記憶。
我也相信,在焰火晚會上,那個一直沒說話的小女孩,受眼前美景的啟發,也許正在想象一個美麗的童話故事;那個倔強的男孩子,或許正在勾勒一個硝煙彌漫的戰爭場面,那恢宏的氣勢絕不是媽媽口中那幾個詞匯可以描繪的;也或許,他們什么都沒想,只是沉醉于眼前的景象中,將自己融入其中。
我們大人不是也會放空自己,什么也不想,全然地接受我們所看到或聽到的顏色、形態和聲音嗎?讓那些景象成為人生美好的記憶,而不必強求去描繪它、表達它,這又何嘗不可?
孩子也有發呆的權利,給孩子一些思考的空間,讓他的思想自由地行走,也許他們會給你更多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