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之方 氯


要領略百余年前中外鐘表的高超技藝,不妨從這小小的座鐘開始。
18世紀的清代宮廷,已經開始大量使用那些有響鬧功能的鐘表。它們來自宮內的做鐘處、洋商手里的西方鐘、廣蘇的精品鐘……珍貴陳設琳瑯滿目,之所以能夠取悅于帝后,是因為它們不僅能打時打刻,還皆能靈活舞蹈,大都是有動偶功能的有趣“玩意兒”。
如今故宮館藏了1500多件古鐘表,也有著目前國內面積最大、功能門類最完備、科研設施最齊全的文物科技保護機構,是博物館行業的翹楚。其中古鐘表修復技藝,已經在2014年被國家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傳承的,正是做鐘處的手藝。
做鐘處在清康熙年間成立,乾隆年間達到鼎盛,嘉慶以后逐漸衰微,1924年,遜帝溥儀出宮后,結束了使命。但那之后也依舊有匠人留在宮中從事古鐘表的保養與修復,因此故宮的鐘表修復技藝,300多年間從未中斷過。它也是故宮唯一沒有間斷的一項修復技藝。
在清前期宮廷遺址——沈陽故宮的基礎上建成的沈陽故宮博物院里,也藏了鐘表文物40余件。這些鐘表以清宮鐘表為主,數量雖不多,同樣來源多樣,基本以18世紀到20世紀初產自英國、法國、瑞士的西洋鐘最為出色。
2020年6月,沈陽故宮博物院與故宮博物院正式簽訂協議,成立了“古鐘表聯合修復室”。正如故宮博物院的修復室,沈陽故宮博物院的鐘表修復室也就開在院內,在這個工作室里,兩個博物院對沈陽故宮博物院館藏鐘表,合作開展了修復研究。
2020年10月26日,沈陽故宮的修復室正式交付使用。11月,故宮博物院第一批五位修復人員剛剛在沈陽故宮修復了五座館藏的鐘表。


故宮的鐘表大多來自18、19世紀,但古希臘人早就已經想到了要以聲音來報時。
比如那個來自3世紀的液壓驅動儀器,每隔一小時就能鳴一段笛聲,被認為或許是最早的鬧鐘;中國科技史專家最津津樂道的或許是,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的水運儀象臺:這個結合了多種儀器的巨型天文觀測裝置,附有木人自動敲鐘、擊鼓、搖鈴,可以報時。但它們都不是現代響鬧鐘表的直接源頭。
回溯到中世紀的歐洲,社會組織的核心還是大小教堂以及相伴的城堡市鎮。這些市鎮里,住在修道院、城堡附近的百姓、王公貴戚,越來越依賴鐘聲引領的時間節律過日子:僧侶們每天的活動及勞作,一般都有鐘鈴聲提示。“俗人”也習慣于時時傾聽,來獲取城門的開閉時間、勞作開始和結束的時間,還有集會和宵禁。
各種信息從高高的鐘樓傳至周邊村落,由此產生了“公共場所時鐘”的概念。
14世紀早期,那時候的制表大師多是科學家和星盤專家,其中最聞名的當數理查德· 沃林福德,他是倫敦北郊本篤會修道院——圣·奧爾本(St. Albans)修道院的院長。他從1327年開始建造一座巨鐘,30年后完工。該時鐘的星盤顯示恒星、太陽和月亮的變化,還有倫敦橋的潮汐時間。這個世紀過半,機械技術改進,更小尺寸的室內壁鐘便開始出現在各地,公共時間演進成為私人時間,機械鐘表的時代到來了。
從大型機械鐘到小型機械鐘再到懷表經過了三四個世紀的演變。在懷表時代,人們終于想起要為自己配備一只隨時隨地能夠鳴響的表款了:為了在黑暗里也知道時間,人們發明了打簧表,也稱為問表。能夠敲擊出小時、刻和分鐘數的三問表則是在18世紀初由德國工匠發明,其后又有亞伯拉罕·路易·寶璣等人發明改進了音簧,獲得更清脆的打鳴聲。這種功能在18世紀極為流行,直到19世紀末夜光指針和表盤的出現,昂貴復雜的問表開始逐漸式微,僅僅成為制表大師挑戰技術極限的重要項目。
14世紀帶鬧鈴的鐘,到了16世紀,成了便攜的鬧鐘,大小形狀千奇百怪。在傳世的實物中,巴黎的制表匠曾在1675年制造過一只能夠鬧響的懷表,另一只由瑞士工匠制作于1857年的黃金珠寶手鐲不僅能夠鬧響,而且會同時伸出一根小棍來觸動佩戴者的手腕。后來,直到一戰前后,位于瑞士格林鎮的伊鐵納(ETERNA)想起了將鬧表制作成腕式手表。此后,真力時、AS、積家等“新人”不斷加入,在音錘與音簧(或者直接敲擊表殼)等技術方面的改進,讓腕上也能夠發出清晰、響亮而不失柔和的旅行鐘式鬧響。


鐘表玩意兒在清宮內盛行的時候,也正是響鬧、問表當道的時候。
在18世紀的日內瓦,根據制表師行會的規定,所有希望成為制表師的工匠必須證明自己能夠制作二問報時表。這表明在當時掌握鳴音報時技能是精通高級鐘表技術的重要證明。雖然三問或者鬧表至今依然不是市場的主流,但用聲音感知時間的趣味,一直被鑒賞家、收藏家鐘情。
三問表依靠其機芯內的蝸形輪來識別,并通過音錘敲擊報出當下的小時、刻與分,被認為是復雜機械表領域里的“皇后”——如此也不難理解瑞士最古老的制表企業里至今還依照傳統為制作三問表音簧準備牛尿等特別原料,或者在以制造三問表著稱的百達翡麗那里,每只表都必須由老板聽過認可后才能夠出廠銷售。在瑞士制表界,早在1892年,路易兄弟(Louis Brand & Frères,即日后大名鼎鼎的歐米茄)在比爾首先研發出三問表,傳統上百達翡麗、愛彼、江詩丹頓等都是個中好手。最新的三問表從改善動力控制以及發聲系統而獲益良多。此外,新材料的使用,也讓其音質有了長足的進步。
不過,許多品牌還是試圖極力推進傳統的三問表制作技術。比如朗格的“貓頭鷹”結合跳字顯示和十進制三問系統,從內到外都顯得前衛與新潮。江詩丹頓的閣樓工匠超卓復雜天文報時“樂之頌”腕表,三問報時機芯還擁有19項復雜功能。
還有三問表挑戰更為復雜的大自鳴功能:可以報出整點和整刻的時間,在每刻時提示當前時間,并根據需要報出時、刻和分鐘。有的時候,這種表也會帶有小自鳴功能,可以報出整時和整刻時間。兩者通常還都帶有一個“靜音”把手,可以關閉報時功能,以節約動力或者免受打擾。百達翡麗最新推出的6301P就是典型的大自鳴款。
當然,在機械結構上相對簡單的鬧表,也不斷地有著新的技術進步。最普遍的便是如今的鬧表大多是自動上鏈了,不僅使用起來方便,準時性也明顯提高,鬧響的聲音更是持久、清晰與悅耳。寶璣與寶珀將鬧表與多時區顯示結合起來,FORTIS的鬧表同時擁有計時功能,雅典鬧表除了多時區顯示之外,還有大日歷顯示。對于鬧表一向有著濃厚興趣的積家除了有專業潛水款鬧表之外,還曾經將萬年歷這樣的復雜功能附加在鬧表之上。種種努力,讓這種一直少有人追捧的品種,也保持著對表迷持久的吸引力。
無論是極端復雜的三問,還是輕度復雜的鬧表,都讓腕上的手表除了有規律地“嘀嗒”之外,還能夠奏出一段美妙的敲擊聲。愛表之人,必須對它們高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