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明
摘 要:根據考古學的發掘成果判斷,我國古代不間斷制造使用玉器的歷史,就其時間長度而言超過了一萬年,是數以百計的物質材料中唯一古今相繼且影響廣泛的一種物質文化。玉容器產生于史前社會,繼之于三代發展至今,也有五千多年的制作史,是重要的禮制文化、宮廷陳設和民間珍視的寶玉文化的經典代表。
關鍵詞:中國;歷代;玉容器;起源與發展
1 史前玉器的產生
本文所指的玉容器,是以玉石材料制作的某種可以盛放、搬運液體或者其他物質的擁有一定空間的器皿。玉質容器在中國玉石工藝史上是比較晚出的一種類型,相比較于一萬多年的玉器雕刻使用史而言,玉容器的產生因為受限于材料大小與掏膛打磨工藝制作的難度,大約直到距今五六千年的“三皇五帝”時代才開始出現萌芽,而更早期的玉器雕刻史,無一例外都是以片雕切割件玉器和微型圓雕的形式占據天下的歷史。
世界上的人類在一萬多年以前開始發明植土造器,源于對自然環境野生植物的仿生和生活必需兩大動力源泉。所以遠古陶容器的制作發明,是人類從游獵式的隨時擇居走向定居生活的開始,也是人類社會從“茹毛生食”向火燒獵物取食再向水煮食物的發展,這皆有賴于可以盛水的陶容器物質條件的產生。陶容器的發明,使人類對水的利用更加便捷,可以長途搬運,使人的生活出現儲存用水的大型罐、缸容器和燒水容器,有助于改善人的飲水衛生和健康。顯然在陶器發明的主要作用上,它與遠古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卻又不僅僅限于此。在今天認同的原始社會的史前藝術品里,各種巖畫與壁畫、玉器和陶塑造像與陶器仿生造型及彩繪,是當時流行的三大原始藝術,其中陶質品的人像崇拜,已經在紅山文化中發現了一些,各地史前文化中的陶鳥、鷹、鶚生物及彩繪人物、動物、植物形象更是普遍,對于豐富遠古人類的精神生活和審美意識的哺育提高,起到了“不言而教”的重要作用。
與絕大多數陶器的主要功能是用于生活不同,遠古玉器的發明制作因材質稀少與制作困難的特點,從一開始產生就不是用在單純的物質生活方面,即便是最早的用于裝飾美化人體,也屬于人的精神層面的需求。從原始美化、禮物、禮器到王朝國家的制度性表象特征、神器、財富概念的轉化,經歷從初始于萬年之前到三代至戰國時代結束的公元前3世紀,先后有歷時七千多年的歲月,漢代文獻《越絕書》所謂“夫玉,亦神物也”,正是史前東方人類普遍存在的“萬物有靈”原始宗教信仰社會觀念的一種間接證明。
2 玉容器的仿生環境
自然界里類似于圓形、半圓形的可以盛水的物體有很多,比如植物中的葫蘆、椰子、干果殼、竹筒,水生物的蚌殼,還有野獸與人類的頭蓋骨等,這些都曾經是制作陶器、木器、骨器、漆器的仿生形態來源,只不過后幾種器物類型因為是有機質制作的緣故,在漫長的歲月變遷里分解掉了,成為歷史發展的一種遺憾,只有陶、石、玉等無機質的人文制造品才得以幸運保存,成為人類歷史早期活動的少數遺存物。由此亦可反證,現在考古發掘出的人類創造物只是原有眾多物品的少量存在,企圖利用和依憑如此稀少的實物,來恢復人類的全部歷史與真實存在的過去是遠遠不夠的,更何況涉及人類思想、意識、觀念、社會、婚嫁、生育、制度等“知乎上”“形而上”的更重要的無形的東西,尚有待于我們后人更持久地去全面深入和細致的探究。
玉石容器在我國的史前社會里雖然說不是玉器制作的主體,但是并非一無所有,因為當時玉雕手工業已經具備了制作容器的能力與技術,只是由于制作玉容器相對于木容器的時間消耗成本太大,而且玉容器作為陳設器又不便佩帶和使用,所以才沒有更多產生出現。根據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已經發掘出土的材料判斷,在東北紅山文化、江淮凌家灘文化和江南良渚文化里都已出現玉容器的萌芽與雛形,下面試逐一解讀與介紹:
在紅山文化里出現的上下貫穿的斜口筒形玉器,證明當時已經有利用管鉆法將內芯掏出的工藝技術,筒形下口較平的底邊上,往往有對稱的兩個小圓孔,說明當時斜口形器的下端可以用木質圓形作為底檔,兩側再加鉚釘固定,從而形成類似于后世可以盛水之用的玉巵或筆筒之物。而且紅山文化玉雕工藝中創造出來的推磨打洼技術,可以在一大塊有一定厚度的玉料上進行打洼,只要開口足夠大,就能打洼出有一定容積的玉容器。
雖然我們至今沒有發現紅山文化創造的玉容器,但是在比紅山稍晚一點的江淮區域的凌家灘文化的出土品里,1987年發掘出土了中國最早的可以盛放液體的一種勺形容器,就是利用打洼推磨技藝制作而成的,長16.5厘米,從勺柄到勺頭采取弧形線,上端為兩側突起中間打洼內凹的形制,與近現代湯勺極其相似,尾有一圓孔可以系掛,這件形制奇特的長柄玉勺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當時應該是用于祭祀活動的一件靈物,而非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東西。在凌家灘遺址的第七次發掘中還出土了玉龜形扁圓筒形器,器內泥土中含有玉質簽,是用于占卜的神物,其形制與掏膛風格接近更早的紅山文化,說明凌家灘文化的玉器制作工藝和器形受到了來自東北的文化的影響。
受凌家灘文化玉石陰刻線工藝影響發展起來的江南良渚文化,制作了以玉琮為代表的立體圓雕藝術,是其一大特點。從最高達四五十厘米的玉琮的制作看,中間大口徑的鉆孔無論管鉆還是锃鉆,都已具備打深孔的技術,如果在一塊大玉料上挖出類似容器的器物,在技術上根本不存在困難,但是當時并沒有從這方面進行探索或制作,說明不是技術不夠高與材料不夠大的問題,而是當時人類不愿意用玉石制作一般的容器。這種理念在三代王朝國家產生時仍然存在,并沒有得到很大的改觀。
3 三代制作的玉容器
夏朝是我國第一個王朝國家,在玉器制作史上有兩大工藝特征與形制:一是歷史文獻記載夏代時有“寶玉大刀”,成為商人的戰利品,被陳放在商朝的宗廟里,作為陳列之物,供人們參觀,成為吸取教訓的“前車之鑒”,所以《詩經·蕩》才會有“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的記載;二是考古發現相當于夏代的二里頭文化有用綠松石碎片嵌成的獸面紋玉牌飾,反映了夏代玉器制作工藝采用了規劃設計的思維方法,突破了玉材料體積過小而不便展示圖案的限制,是一個了不起的材料學上的創新與提升。
商代是繼史前用玉之后的第二個高峰,表現在文字學上玉字的出現,古文獻上的眾多用玉記載,玉器類型的進一步豐富,仿銅器式的玉容器和掏活環工藝的出現等。在《天地之靈》一書中介紹的商周玉器里,屬于商代的玉容器就有制作典雅、通體鐫刻花紋的白玉簋、玉帶蓋觶、玉斗等容器;在《中國出土玉器全集》河南卷里著錄一件出土于殷墟婦好墓中的圈足青玉簋,腹有四道出脊棱扉,鐫刻云雷紋,制作精細典雅,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婦好墓玉器》一書里,除了上述的簋、觶容器外,還有高圈足白玉盤、大理巖刻獸面紋高足石豆、玉調色盤、石罐、小石罍、石器蓋等器皿,這些代表著王朝國家最高工藝與技術水準的宮廷玉器(玉斗是方國之物),是極其罕見的商代玉容器實物,反映玉作業在商王朝時期得到很大的發展。還要指出的是,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夫人,她的墓里就出土了七百多件珍貴玉器,如果以后再陸續發現夏代各王與商代王的大墓,相信會有更多的早期玉容器實物的發現,為玉學學術研究增添更多的珍貴資料和見證。
西周和東周列國的用玉文化傳統,得到了繼承并且光大發揚,周人推行種族與異姓共同制度的“封建”,用賞賜玉器作為“展親”的方式,強化了血族同姓之間的聯系,如《尚書·周書·旅獒》載“分賓玉于伯叔之國,時庸展親”,《國語、魯語下》言“分同姓以珍玉,展親也”;玉器形制上產生了多組合一的“組玉佩”的形式,強化了王朝、諸侯的禮儀用玉;思想意識上提倡“比德于玉”的理念,區分貴族與百姓、君子與小人的分野,對后來三千年的歷史文明走向和全社會的尊崇意識產生了深遠且重大的影響。在玉容器的制作上,兩周時期也有比較少量的器型產生,并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獻里留下記載,比如《國語·周語上》有“奉犧牲、玉鬯往獻焉”,玉鬯就是用于祭祀的一種玉質器具,而《子思子》書載“受珪瓚秬鬯之賜”,玉瓚為祭祀時舀酒用的玉勺;《左傳》昭公七年記載,“(燕與齊平)燕人歸燕姬,賂以瑤甕、玉櫝、斝耳”,瑤甕即是用玉作的一種盛酒容器;《韓非子、說林上》里有“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前二種都是容器,《韓非子、外儲說右上》更明確記載“玉卮”的存在,“今有千金之玉卮而無當,可以飲水乎?昭侯曰:不可。……白玉之卮美而君不以飲者”。這些都說明兩周時期的玉器史上是擁有玉容器的。從考古發現看,在南方的吳越地區,曾經發現用水晶制作的水晶杯,其形制與今天常見的敞口斜直壁玻璃杯幾無區分,北京故宮舊藏的戰國時期的青玉高足燈等都是珍貴遺存,而玉卮、玉衣(趙王墓出土)、玉棺等組合器物,則是戰國時期比較常見的。
4 秦漢至明清的陳設玉容器
秦漢以后,玉容器的制作隨著張騫通西域促使“昆山玉路”的開通,大量優質和闐白玉進入中原,在玉石材料上得到了保障,玉容器在各地王侯將相與諸侯國王及貴族的墓葬里有了大量發現,形成了中國玉雕史上第一次雕刻制玉容器的高峰,據不完全統計,各地發現漢代各式玉容器的總量有一百多件。其中玉卮是最多的一類,河北劉勝墓、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通體飾勾連紋玉卮,長沙馬王堆墓出土銅框鑲玉卮、巢湖北山頭曲陽君墓出土玉卮、廣州南越王墓銅框鑲玉卮等,都有不同造型的精美玉卮器物出土;素面或刻紋高足玉杯是另一種較多的發現,如西安考古院所藏青玉高足杯、安徽省渦陽石弓山漢墓出土銅座玉杯、徐州北洞山西漢楚王墓出土玻璃杯、廣州南越王墓出土銅承盤高足玉杯、銅框鑲玉蓋杯和全國罕見的角形玉杯、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素面玉杯、天津藝術博物館收藏的漢代玉杯等;玉羽觴(俗稱耳杯)是第三種常見的玉容器,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一件制作精美、造型莊重的青玉耳杯,長14.3厘米,寬11厘米;安徽省蕪湖市漢墓出土的蓋盒相扣的圓形邊緣刻有三伏觶的豎長形玉瓶、巢湖呂柯漢墓出土的刻有四蒂紋的圓形玉盒以及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掏活環蓋頂的玉盒,是玉瓶、玉盒類型中的精品。上述可以實用的玉容器,除了用和闐玉制作以外,還有一些是用滑石制作的,不過形制上造型簡單,大多素面無紋,或是專門制作的冥器,在《靈動飛揚—漢代玉器掠影》一書里就有單柄石杯、耳杯、碗、盤等類型。在《古玉精萃》中收錄的漢代青玉臥羊硯滴、青玉夔鳳樽(即卮),揚州市與天長市合編的《漢廣陵國玉器》一書里還有一件外形玉熊而內里掏空的容器,這些可能是當時裝置珍貴藥膏的,是極其罕見的玉制品。
漢以后的玉容器數量以遼宋時代和明清時期為較多。宋代時的仿漢古玉杯、壺,創新產品瑪瑙盞、碗和青白玉斗笠碗、白玉夔龍把葵花式碗、鹿紋八角杯、火焰紋把杯,鹿紋橢圓形洗、盞、盤、云紐圓盒、瓶、壺等,是漢以后玉容器最多的一個朝代;清代是玉器史上的又一工藝高峰,清乾隆時期形成的“乾隆工”,對陳設器為代表的玉容器情有獨鐘,制作了大量的玉容器,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河北承德避暑山莊都有許多收藏,以痕都斯坦玉器為體裁的碗、盤、碟等容器風靡一時。到了現當代,玉器制作因為工藝革新和電動機械的使用,過去很難進行的手腳并用開始為電動機床所取代,玉容器制作變得省工省時,出現了大量的仿古制品,但缺少設計靈魂與精細程度上的粗糙,終究成為當下玉容器不可避免的一種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