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超 郭世杰
摘 要:考古學和藝術史學有同源關系,在早期各自的學科發展中有很大的混同性。隨著二者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相交叉的藝術考古學。藝術考古學學科的建立有賴于理論體系的形成與實踐的深入。藝術考古學的研究對象來自考古發掘,是對考古發掘資料的審美方面進行研究。研究人員在實際工作中要充分吸收借鑒考古學、藝術史學等方法,淡化學科壁壘,不應被學科邊界所限制。同時,應當注重實地藝術考察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藝術考古;藝術史學;考古學;學科
0 引言
藝術考古學是以田野考古發掘和調查獲得的藝術遺跡和遺物為研究對象,力求復原古代藝術現象的本來面目,并分析歷史上審美發展的一門學科,目前一般認為其是考古學的分支。藝術考古學目前在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但在理論上仍有亟須完善的問題,實踐上也有待于進一步深入。藝術考古與美術考古并不完全一樣,但由于實際原因,在實際工作中美術考古的成分為較多存在,本次我們在文中不做過多的區分。
1 前考古時代考古學與藝術史學的混同
考古學與藝術史學是一對具有同源關系的姊妹學科。無論在中國還是在歐洲,考古學與藝術史學在正式形成之前都是混同不分的。中國的金石學有相當長的歷史與豐厚的成果,從事金石學的主體是傳統的文人士大夫,他們的學術價值取向決定了金石學的首要目的在于“證經補史”。對于傳統文人士大夫而言,經史子集是其核心的、基礎的知識結構,即使是以書畫等藝術著稱的文人,這些仍然是他們必修的內容。基于文物與經史的重合,金石學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帶有文字文物的文獻價值,來實現“證經補史”的目的。這一點從宋代金石學產生時就是如此。到了清代,金石學除了原來“證經補史”的目的以外,還增加了對它們書法藝術價值的重視,并注意應用到創作實踐中去,由此推動了清代書法從帖學到碑學的轉變,對書法、篆刻、繪畫等影響至今。
從內容的角度來看,現代考古學與藝術史學的研究對象要遠遠多于金石學,金石學的研究對象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即我們上面所說的“帶有文字的文物”,甚至圖像都經常被忽略。從研究層次的角度來看,現代考古學與藝術史學也更為科學和全面。
金石學的研究活動以及研究成果既豐富了藝術史,又參與到考古學和歷史學中,實際上在西方近現代考古學傳入我國后,金石學仍然繼續獨立存在了一段時間,勢必會參與近現代考古學的實踐中。因此,我們可以認為產生于中國古代金石學的研究范圍,也是現代考古學與藝術史學的一個部分。
在西方學界,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崇尚古希臘羅馬時代的歷史,對這一時期的文物興趣濃厚,并形成了古器物學。他們的考古學和藝術史學即開始于這時期人們對古物的搜羅與收藏活動。在古希臘羅馬時代(即通常所謂“古典時代”)的文物中,藝術性很強的雕塑則是挖掘搜羅的重點。它們的魅力吸引著文藝復興以來的藝術家們,并指導著藝術家們的創作(這一點就很類似于我國將“金石學”成果用于藝術的做法)。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這時期的“挖寶”活動實際上就是出于藝術目的進行的一種考古活動,雖然尚不科學。這種現象在溫克爾曼的著作《古代藝術史》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后人將《古代藝術史》視為考古與美術史的雙重奠基之作,溫克爾曼本人也被認為是兩門學科之父。由此可見,西方的藝術史和考古學也是有同源關系的。
有一些觀點認為溫克爾曼就是美術考古學的先驅,這是不恰當的。我們現在所說的“藝術考古學”是在藝術史學與考古學這兩個學科充分發展形成交叉之后的結果,溫克爾曼的研究仍處于二者混同不分的初期階段。實際上考古學與藝術史的混同性一直延續到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考古學在當時被視為是古典藝術史的同義詞。
2 藝術考古學的產生與發展
2.1 藝術考古學的產生
前文我們講過考古學和藝術史學在各自形成之前曾經是混同不分的。同時,在二者形成之后關系依然密切,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學科之間形成交叉,于是就有了藝術考古學出現的可能性與必要性。因此,藝術考古學是考古學和藝術史學各自發展到一定階段相互滲透的必然結果。
西方考古學傳入我國的初期,對考古發掘所得材料的研究重點放在了歷史價值方面,希望借助考古資料證明歷史。后來隨著考古學的發展與研究的深入,開始注意制造這些器物時人類審美方面的問題,進而研究其藝術價值。考古學只能對考古出土藝術品進行一般研究,如果要進行深入的藝術方面的研究,就要用藝術史學的方法進行。
我國藝術考古學的建立是以田野考古理論和實踐發展為基礎的。隨著考古學的充分發展,加上對材料的研究進入到審美意識領域,這也為藝術考古學提供了可能性。與此同時,伴隨著藝術史學的發展,對考古資料有了需求,這是藝術考古學產生的必要性。在現代意義上的“大藝術”觀念下,藝術史學的材料除傳世品以外,也依賴考古發掘出土。
2.2 藝術考古學的發展
1929年,郭沫若根據德國學者米海里司的《美術考古學發現史》一書的日譯本翻譯為中文(后來在著作再版時改為《美術考古一世紀》),這是美術考古學一詞首次在中國出現。但此著作并未對美術考古學的定義以及美術考古學學科理論作出進一步的說明和解釋。這里的“美術考古學”實際上等同于我們所說的“考古學”。
在此后相當長的時期內,考古學致力于為歷史研究尋找資料,藝術史學的主要內容仍是畫史的敘述。美術考古學一詞并不經常為學界所提及,學科建設更無從說起。到了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上海成立了中國首個以美術考古命名的學術機構—美術考古學社,對考古資料進行整理研究工作。與此同時,一些學者開始注意將考古發掘資料寫進美術史,開始了考古學與藝術史交叉融合的趨勢,并初步形成了美術考古的研究方法。但這一時期的學者并沒有有意識地將藝術史與考古學結合起來去獨立地研究問題,僅僅把考古資料作為藝術史所需的補充內容,進行藝術史方面的研究。
1986年8月《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出版,夏鼐在討論特殊考古學時講到了美術考古學,指出二者往往有共同的資料,認為它是考古學的一個分支,并與美術史相區別。隨后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中第一次出現了美術考古學的詞條,該詞條系統地闡述了美術考古學的性質、研究對象、研究范圍、研究方法和分類等。這一全面而又權威性的詞條奠定了學界對美術考古學的認識基礎。
20世紀90年代以后,對美術考古(或藝術考古)的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形成了相對成熟而又完善的學科理論體系,對于美術考古的種種問題展開討論。與此同時,一些有影響力的高校及研究機構紛紛成立美術考古(或藝術考古)相關專業,相關學術成果越來越多。2006年,西安美術學院成立中國藝術與考古研究所,這是我國第一所專門從事藝術考古的高級研究單位。至此,藝術考古學作為一門正式的學科進入初步發展的階段。
3 藝術考古學學科定性
藝術考古學在我國已經初步發展,與之相關的一系列理論問題還存在爭論,學科的性質問題就是重要的一個。從理論上講,對藝術考古學的定性不外乎有三種可能:第一,屬于考古學的分支;第二,屬于藝術史的分支;第三,考古學與藝術史二者相交叉下的一門獨立學科。
認為藝術考古學是考古學的一個特殊分支,是目前學界的主流觀點。堅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大多來自考古學界。這種觀點認為,藝術考古是針對考古學中與藝術相關的遺跡和遺物進行研究,是與宗教考古學、古錢幣考古、古文字學等并列作為一種特殊考古學存在。與之相對應的一種觀點則認為藝術考古學是藝術史學的分支,同樣的道理,持這類觀點的學者以藝術史學界為主。這種觀點認為學科研究是為了藝術史學,需在藝術史學的框架內進行,考古學僅僅提供材料。認為藝術考古學是考古學和藝術史學相互交叉下的一門獨立的學科,這是一種折中的觀點,這種觀點綜合考慮了考古學、藝術史學兩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認為藝術考古學應該定性為兼跨藝術史學與考古學之間的一個領域,而不是某個學科的附庸。
這些爭論對于學科理論建設是有啟示意義的。但理論來自實踐,在實際工作中也應不拘泥于教條的束縛,任何理論都要與實踐相結合。
4 藝術考古學研究的相關問題
4.1 藝術考古學的研究對象
藝術考古學的研究對象根植于考古學,是通過科學的田野考古調查和發掘手段得來的考古資料的一部分。考古學對于所有考古發掘所得資料都要進行斷代、定性等物質層面的研究,當進入藝術領域,涉及審美方面的就屬于藝術考古學的研究范圍了。
從理論上講,藝術考古學要針對所有考古資料藝術方面的問題,因為絕大部分人造物品都或多或少、有意無意地凝聚了人們的審美意識。但在實際工作中,完全意義上的純藝術作品在考古發掘中是很少出現的。例如考古出土古代卷軸書畫等純藝術品,由于其對保存條件要求很高,因而出現概率很小,即使在偶然情況下有奇跡出現(如山東明代的魯王墓就出土有宋代的繪畫),一般情況下也仍然屬于傳統書畫學的研究范疇。有些考古資料的藝術價值很低,乃至是可以忽略的,從藝術角度去分析它們,也實在是沒有什么可以發掘的,比如溝渠、人和動物的骨骼,等。所以說藝術考古學的研究對象是考古資料的一部分,大部分情況是針對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一些考古資料的藝術性進行研究。
具體來說,通常情況下藝術考古學的研究對象包括:①現代藝術觀下所認定的古代藝術品,如巖畫、壁畫、畫像石、畫像磚、雕塑等,由于古今藝術觀念的不同,這類物品在古代并不被視為高層次的藝術;②古代各種工藝美術品如陶器、玉器、青銅器、漆器、金銀器等,這類物品占了藝術考古研究相當大的一部分,具體又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實用器具;一種是以審美為主要目的制作的工藝品。
從年代方面來說,藝術考古學的年代下限同考古學一樣都是明朝末年,因此近現代藝術種類如攝影、電影不在其中。
4.2 藝術考古學的研究方法
一門成熟學科的建立要有自己的研究方法。藝術考古學兼有藝術史學和考古學的內容,因此藝術考古學的研究都應當借鑒和運用考古學和藝術史學的研究方法,并形成自己的系統。具體來說,藝術考古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考古地層學和類型學、文化人類學、圖像學以及文獻學。考古地層學和類型學能夠解決古代藝術品的斷代及分類問題,從中可排列出古代藝術品發展演進脈絡,并復原古代社會面貌。由于藝術考古學的研究資料來自科學的考古發掘,因此通過考古地層學和類型學所做出的斷代、分類是可行的,它的成果也是有科學依據的。通過文化人類學能夠幫助人們科學地認識史前藝術品,史前藝術、有史藝術與現代后進民族和地區的藝術活動有很大的互通性。史前藝術、現代后進民族和地區的藝術品既是文化人類學研究的組成部分,又是藝術考古學的研究對象。現代后進民族和地區的藝術活動能為藝術考古學研究提供參照。
古代藝術品往往不是自有的藝術創作,多數情況下受宗教、政教影響與制約,呈現程式化與一致性的特點。圖像學應用于藝術考古研究,能夠為具有特定含義的圖像提供合理的解釋,文獻記載難免會有偏頗、失實之處,但它的參考價值卻是不可替代的。古代文獻記載了古代社會的方方面面,古代藝術品則是意識形態的物質化,因此文獻能為其提供參考與解釋。
4.3 藝術考古學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4.3.1 了解古代藝術起源和發展
藝術在文字出現前早已出現,并與人們密不可分,在考古學中,研究史前時代的歷史必須通過對考古發掘資料的研究來實現,同樣探討藝術起源也必須依賴考古學的發現以及對藝術考古學的進一步研究。即使在文字出現以后,考古發現仍然是早期藝術史的主要資料來源,對于藝術發展演變的研究具有決定性意義。
4.3.2 認識古代審美文化
人類社會有物質的組成部分,也有精神領域的組成部分,藝術考古學研究的則是古代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審美思想是社會活動的產物與社會面貌的反映,并對社會產生反作用。借助藝術考古學研究,能夠了解與古代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審美意識的發展變化。
4.3.3 為藝術史學提供研究方法與成果
全面了解古代藝術史,需要更多的古代資料,考古學為藝術考古學與藝術史提供資料和初步研究成果,藝術考古學的研究方法能夠為藝術史學所借鑒,它的成果能夠補充古代藝術史。
4.4 藝術考古學研究的特點
由于藝術考古學同考古學、藝術史的密切關系,藝術考古學研究呈現出二者兼具的特點,這主要表現在內容與研究方法上。藝術考古學的研究內容既是考古學的一部分,又是藝術史的一部分,既有考古學的方法與成果,又與藝術史學互通。在實際工作中,考古學注重唐代以前,藝術史偏重唐代以后,而藝術考古學就沒有這樣明顯的時代偏向。由于實際原因,在藝術考古學的研究對象中工藝美術品占了大宗,且墓葬出土較多。藝術史除作品外,藝術家本身也是研究對象,能夠通過作品去探究其個人風格,但藝術考古學則以無名的作品為主,更容易認識時代、地域內作品的共通性。
5 藝術考古在實際工作中的要求
目前,我國從事藝術考古學研究者的學術出身以考古學和藝術史學為主。近年來,有些學術研究機構或高校也相繼開設有藝術考古學或美術考古學專業,培養專門的藝術考古學(美術考古)人才。但我們要確定的是,學術出身僅僅代表其受教育時期的專業內容及特點,并不能代表全部,每位學術研究者在將來的實際工作中,都會面臨各種紛繁復雜的情況,在實際研究的實踐活動中,我們應當注意以下問題。
5.1 研究活動以實際問題、具體問題為中心
西方近現代的分科教育體制傳入我國后,改變了我國傳統的教育體制。其對于全局的進步是不必多言的,但在個別方面產生了與以往不同的地方。傳統學者基礎的知識結構是經史子集,是一種綜合統一的知識體系;而在西式教育體制下,受教育者的知識結構是分科培養的模式。在分科教育體制下往往有意無意地強調學科界限,但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多數是綜合的,因此我們在實際工作中要綜合考慮問題。藝術考古學與考古學、藝術史緊密的關系自不必說,也難免會涉及歷史、文學、科技史等知識,在研究過程中必須整體研究。雖然學科的發展需要理論建設,但總的來說應該以實踐為主要工作內容。理論是靠大量的實踐成果為基礎而產生的,單純將大量工作放在理論的探討中意義是不大的,有了實踐成果理論,問題將會迎刃而解。
在藝術考古學的研究中最需要解決的是一個個具體的問題,我們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這些具體的問題上。用俗話說就是“少講空話,多辦實事”,實際上藝術考古本身就是綜合考慮問題的結果。隨著研究越來越深入,學科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各種交叉學科就是在學科邊界日益模糊的情況下出現的。如果被學科定義的教條所束縛,被學科界限所限制,就難以開展工作了。因此交叉學科都應該從實際出發,解決實際問題,不要從人為設定的學科框架出發,不要被框架限制。
5.2 重視藝術考察的意義
在藝術考古學的學習、研究過程中,藝術考察是一項非常重要、不可缺少的內容。
5.2.1 藝術考察的目的、意義
傳統的金石學研究方法,多數是書齋式的,通過零星的、不系統的乃至歪曲的資料來進行狹隘的研究工作。相比之下,現在的考古學等學術研究方法則是科學的、全面的。在藝術考古學的學習、研究過程中,我們需要了解、認識研究對象,并且我們能夠通過多種方式和途經達到這一目的,主要有直接的藝術考察(包括對博物館的考察和藝術遺址的考察),還有間接地對出版資料、電子資料、網絡資料的查閱。當然,這兩種途經和方法都各自有其優缺點。
在論文的寫作之前、寫作過程中,通過對出版資料、電子資料、網絡資料的查閱,能夠用較少的成本投入,在短時間內給我們帶來更廣泛的資料信息,并且這些資料信息經過作者的系統整理與研究,已經有了初步的成果,這無疑是非常必要的。但它的局限在于我們對出版物資料的查閱不夠直觀,且會受到作者或多或少的主觀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藝術考古考察是非常必要的、是絕對不可替代的,它能帶來最真實、真切的感受,能帶來文獻資料中的圖片所帶不來的真實感與體量感,同時藝術遺物、遺跡所處的現場情景更是文獻資料所難以體現的。通過藝術考察我們才能得到其全面的、最初的意義。換個角度來看,藝術作品直接面對受眾,才是藝術作品的本來目的。文獻資料中的藝術是被一定程度上“曲解”后的形態,呈現在出版物等資料中只是后人為了傳播和研究的方便。因此,出版物、電子資料、網絡資料給我們帶來的系統、快速、便捷只是一種強有力的輔助手段,直面現場原作的觀感才是最標準、最真實的。
另外,藝術考察的意義除了對遺物、遺跡等藝術資料本身的直觀感受之外,對藝術作品、藝術遺跡所處的環境(包括地理環境及人文環境)的切身體驗也是任何在書齋內研究的方法所帶不來的。我們知道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一定有其發生、發展的環境,包括地理環境及人文環境。我們現在倡導用“原境”的視角來研究藝術現象,將之放入其本來的環境(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中去,而非孤立地看待某一個、某些被我們認為是藝術作品的事物。因此,藝術考察的對象不僅是藝術作品、藝術遺跡的本身,同時也在于其所處的、所生存發展的環境,我們通過藝術考察來了解藝術作品、藝術遺跡的這些環境,才能對其有深入的、真正的、全面的了解,才能理解它們為什么是這個樣子,以及其對后來社會的影響,這是不容我們忽視的。
5.2.2 藝術考察對學科的形成和維護
實際上,從藝術考古等學科的形成來看,藝術考察就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考古學、藝術史學、藝術考古學這些學科在走向成熟、走向現代化、走向科學化的時候,本身就有賴于藝術考察所奠定的基礎。我國傳統的金石學及西方近代對古典時代藝術品的搜集活動,皆缺乏對藝術品和文物進行科學、系統、全面的發掘。現代考古學以及藝術考察能夠獲得切實可信的一手資料,將科學的學術研究從偶然的發現以及無序的“挖寶”活動中解脫出來,我國和西方國家都是如此。
在我國,現代形態的藝術史學科在建立的初期,有賴于一大批學者、藝術家的辛苦開拓。比如梁思成、林徽因等對唐代建筑的搜尋、測繪、記錄和研究,張大千、常書鴻等對敦煌莫高窟的系統考察、臨摹和研究,還有王子云于1940年成立的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他們對關中、洛陽、敦煌、蘭州等地進行系統考察,最接近于我們當下意義上的藝術考察活動。這些考察活動都是在相當艱苦的條件下進行的,他們初步摸清了我國藝術資源的基本情況,向社會和學界推廣了新的藝術觀念,奠定了藝術考察的基本內容和方法,他們完成了歷史性的任務,具有偉大的開創意義。相比之下,我們這時候的考察一般很難再有以上開拓性成果,因為這些工作前人已經替我們做了。但時至今日,我們仍然要重視藝術考察,藝術考察除了作為一種學習研究的過程,能夠帶來真實真切的感受之外,同時也在于對藝術資源內容的不斷增補,以及對已有藝術資源的深化研究。“溫故而知新”,即使對已經被前人注意到、研究到的資料進行考察,也勢必會融入當下人的重新理解,從而得到更深刻的認識。同時,藝術考察的不斷進行,也是對藝術研究范圍的不斷拓展,例如今天潘魯生及其團隊對民間藝術的全方位考察。這些活動將人們的視線引入過去被傳統學界忽視的民間、日常生活范圍,將人們對藝術的認識引申到更全面、更深層次的領域內,這就是一種對藝術研究新領域的開拓。
參考文獻
[1]周曉陸.藝術考古學:相關理論探討[N].中國文物報,2006-10-18(006).
[2]夏鼐.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8.
[3]孫長初.中國藝術考古學初探[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56-62.
[4]劉允東.美術考古學與美術史—兼論美術史邊界的泛化[J].南京藝術史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0(1):24-27,173.
[5]黃厚明.中國藝術考古學的學科向度與理論框架[J].美術研究,2006(1):60-68.
[6]王芃.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史略鉤沉[J].四川文物,2009(5):1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