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海豐
摘 要:博物館文物是博物館核心價值所在,是博物館開展一切活動的基礎和根源,對博物館文物進行科學保護,有助于挖掘其價值和內涵,最大程度還原歷史,有效開展歷史研究和進行文化傳承。文章以諸暨市博物館為例,對預防性保護的概念、意義和目前博物館文物保護的實際狀況、施行的預防性保護方法及對文物預防性保護的期望與目標等進行闡述,論證博物館文物預防性保護的重要性和可行方法,以實現對博物館藏品的有效保護和開發利用。
關鍵詞:博物館文物;預防性保護;環境監測
0 引言
隨著國家對博物館事業的重視,各地博物館的生存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博物館文物作為博物館的基礎構成要素,其壽命不僅與自身材質和特征有關,還與出土后所處的保存環境密切相關,如果保存環境不符合文物的保存要求、管理不善,就極易導致文物損壞,喪失其應有價值。做好文物預防性保護,能夠使珍貴的文物得到很好的保存,有效延長文物壽命,從而更好地傳播地方文化、研究地方歷史以及對青少年進行歷史文化教育。
1 預防性保護及其意義
20世紀30年代,預防性保護的概念首次在意大利羅馬召開的藝術品保護國際研討會上被提出,它是指在不危及物品真實性的前提下,采取的延緩任何形式的、可以避免損害的措施和行動。預防性保護對轉變文物管理方式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國務院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統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不計流失海外和民間收藏文物的前提下,全國國有文物數量10815萬多件(套)。當前,預防性保護已成為所有博物館甚至整個文保領域科學管理館藏文物的共識,為文物保存、修復、保養、陳列、研究、鑒定等各個環節提供比較安全、穩定、適宜的環境,避免溫度、濕度變化和空氣污染、光污染以及微生物影響導致的不可逆破壞,延長文物壽命。只有在傳統的文物修復性保護基礎上,結合現代理論與科技,重視文物本體與儲存環境的和諧共生,提高預防性保護在文物保護中的參與程度,才能真正做到保證文物的安全。面對形式各異、價值珍貴的藏品,開展預防性保護尤為必要。因此,從源頭保護文物,有效監測和調控文物保存環境,最大限度地抑制和減緩因環境因素產生的文物損害,不僅是文物保護工作未來的發展趨勢,也是預防性保護研究的關鍵。
2 諸暨市博物館文物保存現狀
2.1 博物館概況
諸暨市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越國古都、西施故里、越王勾踐圖謀復國之所,于越文化的發祥地。諸暨市博物館地處環境優美的暨陽街道東一路18號菱塘山上,毗鄰城市廣場,1998年10月8日正式對外開放。為更好地貫徹落實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精神,博物館從2004年5月1日起對社會公眾免費開放。博物館建筑面積4200平方米,館藏文物數量近4000件(套),其中一級文物10件,二級文物24件,三級文物207件。
2.2 文物收藏與保存現狀
諸暨市博物館文物按質地分類,主要包括陶瓷、銅器、鐵器、石質、紙質等。
文物主要病害有:瓷器污漬、裂痕、脫釉;銅器、鐵器磨損、銹蝕;字畫紙張發黃、字跡模糊等。
博物館內設“諸山毓秀浣水流芳”基本陳列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廳、民俗廳、臨時展廳四大展廳。“諸山毓秀浣水流芳”基本陳列廳以歷史文物陳列為主要內容,分“文明之光”“越國古都”“浙東望縣”“名士之鄉”四大部分,向觀眾展示了一個歷史悠久、農耕發達、名產薈萃、文風昌盛、名人輩出的諸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廳主要展示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項目。民俗廳主要通過節慶禮儀、日常生活、農副生產、民間工藝四個部分的內容,對諸暨自清代至民國年間的民俗風情做一個大致展示。臨時展館主要是用來不定期舉辦各種具有科普性、教育性、藝術性的展覽。
現有庫房除書畫庫房已完成恒溫恒濕改造投入使用以外,其他全部采用密集架形式存放文物,文物裸露在文物架上,自然狀態存放。展廳內的展柜陳舊,密閉性不好且材質較差,照明系統沒有調光功能。
2.3 文物預防性保護設施現狀
2.3.1 環境檢測設備情況
博物館內未安裝任何環境檢測設備,缺乏會對文物產生不良影響的有害氣體、溫濕度、光照的檢測,無法實現對展廳及庫房文物保存環境狀況的準確感知。
2.3.2 環境調控設備情況
諸暨市博物館在環境調控設備方面除書畫庫房配備恒溫恒濕系統外,博物館展廳和其余庫房都只配置空調系統。庫房內雖有空調系統,但是無新風系統。庫房內部建筑材料或文物自身散發的污染性氣體無法及時排出,空氣質量欠佳,不利于文物的保存。
2.3.3 展柜及照明情況
博物館展廳內展柜使用多年,存在展柜玻璃材質隱患、展柜破損、陳舊、維護不便、展柜密閉性差、展柜光照較強等問題,且不具備調光功能,含有微量紫外光,在標準要求之下,但光照強度過高,應配置離線檢測設備,有針對性地對展廳進行調光,降低光照強度。
3 加強文物預防性保護的方案和方法
綜合評估館藏品保存、展示環境現狀及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結合國內國際行業中成熟的文物預防性保護經驗,特別是基于館藏文物保存環境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等單位在博物館環境監測與調控方面的研究成果,從實際情況出發,可從以下幾方面加強館內可移動文物的預防性保護工作。
3.1 建立全面的文物保護環境質量監測預警和調控體系
針對諸暨市博物館庫房和展柜只配有空調系統,無任何濕度調控等環境保護設施、無法有效調控濕度、文物自然存放的情況,首先需要對文物保存環境進行有效升級,建立氣密恒濕低氧儲藏系統、低氧恒濕氣密展柜系統,改造照明系統等,實現對文物儲藏、展示環境的有效監測和調控。
3.1.1 氣密恒濕低氧儲藏系統
建設氣密恒濕低氧儲藏庫房系統,通過配套高純制氮系統、控濕裝置、增氧裝置、安全保護報警裝置、綜合檢控裝置等,調節庫房內濕度以及氧含量,起到防蟲防霉的效果。使用前,將文物放置于氣密庫房內,關閉氣密門。使用時,通過中央控制系統或者綜合檢控裝置等進行低氧氣密庫房內相關參數的設置,通過“一鍵式”啟動,系統依程序自動啟動檢測、制氮、控濕等單元,依據設定值自動調節各單元工作狀態,使各低氧庫房內的氧含量和濕度等始終維持在設定值范圍內。
3.1.2 低氧恒濕氣密展柜系統
展廳環境的突出特點是空間大、人流密集,對文物本身產生危害的因素多。文物在展廳環境中重要的保護設施就是展柜,建設低氧恒濕氣密展柜系統能有效保護展廳文物。
這個系統主要由氣密展柜、制氮系統、控濕裝置、綜合檢控裝置等構成。使用時,將不同質地的文物分別放入不同編號的氣密展柜內,并在綜合檢控系統上對應選擇或設定不同展柜內的濕度、氧含量等參數,通過“一鍵式”啟動,系統依程序啟動各分系統設備,并根據氣密展柜的氧含量、濕度檢測結果,自動調節各分系統的工作狀態,依次調節展柜內氧含量、濕度等參數,使其達到并長期維持在設定值范圍內。此外,該系統還配置中央控制系統,實時監控系統設備運行狀態、歷史數據等,并進行顯示、存儲、查詢。同時,系統還具有遠程監控與故障診斷功能,管理人員在任何時候、任何位置通過Internet可查詢設備設定參數及運行狀況,接收歷史數據、故障報警等。
3.1.3 改造照明系統
文物在展廳環境下的保護要點除溫、濕度外,另一項重要因素就是照度。根據我國《博物館照明設計規范GBT 23863-2009》對文物陳列的照度規定(表1),升級的展柜照明系統應選用適于文物展示的LED冷光源,不含紫外線與紅外線,調光過程無頻閃,采用柜頂部照明。
3.1.4 增加LED電子顯示屏
博物館一項重要使命是向觀眾呈現歷史、傳承歷史文化,館內增加LED電子顯示屏,與相關系統配合使用,不僅能實現博物館的數字化展示,向觀眾提供準確的博物館信息和館藏文物信息,也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觀眾與文物的過近接觸,間接實現了對展示文物的預防性保護。
3.2 建立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監測評估系統
硬件的完善,保障了對文物保存環境各項監測數據的實時獲取,要改變過去文物保護工作多數是事后保護、修繕的被動局面,提高文物保護水平,就要有能力對收集到的大量數據進行分析和評估,設定各項指標的合理區間,通過分析及時判斷文物保存環境狀態,設立環境監測評估系統。
3.2.1 設置無線傳感環境監測終端
無線傳感環境監測終端是一種集環境指標傳感器模塊、數據處理模塊、無線傳輸模塊、電源模塊為一體的智能化環境監測儀。目前能滿足博物館室內文物保存微環境、低濃度特點需求的有溫度、濕度、甲醛、有機揮發物(VOC)、光照度、紫外線等基本環境指標傳感器。
無線傳感環境監測終端的設置要依照兩個原則:①全區域覆蓋,對庫房內全部文物存放區域進行有效覆蓋;②優先滿足環境敏感文物和珍貴文物展覽及庫藏區域的監測需求,保障重要監測區域內監測點的科學布設。
3.2.2 設立環境監測平臺,根據環境監測結果適時改善藏品保存環境
通過環境質量分析評估系統對所獲數據進行的科學分析,就能將文物保存環境的具體情況如實呈現在管理人員面前,管理人員可通過環境監測系統平臺對文物保護環境的監測指標進行實時信息監測、儲存、分析、評估、預警、查詢、交流和管理決策,在出現異常情況時自動向相關人員報警,根據環境監測平臺對獲取數據分析的結果,運用多種方式對環境進行調控,及時改善文物保存環境。配合植入的應急預案,還可以支持高效風險預控的科學管理。
3.3 建立博物館環境監控管理機制
結合諸暨市博物館的單位管理體系,從全面強化文物預防性保護理念、有效開展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監控工作出發,研究建立示范單位各具特點的博物館環境質量監控和風險評估管理體系,從管理程序、規章制度、設施裝備等方面規劃構成單位文物預防性保護管理機制。①加強對內部工作人員的宣傳和培訓,提高全員文物預防性保護的意識;②設專人開展文物預防性保護的管理、監測、分析和調控工作,提高文物館藏品預防性保護的管理水平。
只有強化意識,高度重視,形成制度,綜合管理,才能應用好技術,達到措施有效的效果,提升文物預防性保護的水平和能力,從根本上保護好珍貴文物。
4 對文物預防性保護的期望與目標
文物預防性保護是一項需要長期開展的持續性工作,預防性保護的理念一經提出,就得到了同行的廣泛認同,更有大批同行在不斷踐行。諸暨市博物館開展的文物庫房和展柜環境監測系統建設、展柜照明系統升級改造、LED電子顯示屏設置等預防性保護措施,是加強預防性保護工作的良好開端,是針對當前突出問題進行的保護。目前已經完成和進行中的改造工程主要包括博物館基本陳列改造工程和安防提升工程。基本陳列改造工程主要包括基本陳列的制作和臨時展廳展柜更換。安防提升工程包括消防改造提升工程、技防提升工程、物防提升工程。未來還會將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納入預防性保護工作中,不斷豐富預防性保護方法,擴大預防性保護范圍,最終達到文物全部重點保護。這樣才有助于延長文物壽命,提升文物教育價值、科研價值,促進歷史文化傳承。
參考文獻
[1]高杰.淺談文物的賦存環境及其預防性保護問題[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5):82-84.
[2]徐進,祝碧蓮.博物館藏品預防性保護的探索與實踐—以金華市博物館預防性保護一期為例[J].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2019(12):189-194.
[3]劉英英.論中小型博物館藏品的預防性保護—以泉州市博物館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19(12):206-207.
[4]王德蓉.博物館藏品科學保護的傳承與創新[J].中國民族博覽,2019(14):207-209.
[5]周素顏.博物館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實踐與思考—以文成縣博物館為例[J].收藏與投資,2021(7):82-84.
[6]狄欣怡.淺論基層博物館館藏文物的預防性保護[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5):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