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摘 要:新時期,我國文博物事業的發展進入快車道,在博物館的建設數量、發展質量和文博創意產業發展等方面均有了長足進步。然而文博事業發展過程中也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如文博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全面、創新性不足等,面對這些問題,探求在新時期促進文博事業發展的相關舉措,成為文博事業相關從業人員必須認真考慮的重要課題。文章基于新時期文博事業發展中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通過研究我國文博事業發展現狀及新時期我國文博事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指出我國文博事業發展的不足之處,并且提出了完善對策,以期對其他相關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文博事業;發展;對策
0 引言
新時期文博事業的發展充滿機遇和挑戰。在機遇方面,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對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強烈,而文博事業的發展,可以對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重要的補充作用。近些年國家也正是基于這一基本判斷大力發展文化事業,特別是對文博事業的發展極其重視,提出了許多重大的決策和方針。然而,有機遇也有挑戰,目前我國在文物博物館建設、館藏文物收藏以及文化內涵探索等方面還存在著各種缺陷和挑戰,迫切需要我們按照新時期文博事業的發展指導方針,搶抓機遇,勇于挑戰,積極探索,敢于創新,努力把我國文博事業推向新的高地。
1 目前我國文博事業發展現狀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博事業呈現出更進一步的蓬勃發展態勢,據最新數據統計,截至2020年,我國共有博物館5432家。近年來我國博物館數量不斷遞增,2015年我國博物館共3866家,2017年達4425家,2019年進一步增長至5251家,2020年達5432家。可見,從總體上來看,目前我國的文博事業發展保持穩步增長的態勢,博物館數量持續性增長。在博物館參觀人數方面,從2015年到2019年,我國博物館參觀人數持續增長,2015年博物館參觀人數7.8億人次,2017年博物館參觀人數9.4億人次,2019年博物館參觀人數11.5億人次,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博物館參觀人數下降。這些數據顯示出我國博物館參觀人數呈持續爆發增長態勢。我國博物館主題形式各有特色,形成了全國性、區域性和地區性三個等級的文博展覽單位,主要是歷史、地理、自然科技及人文等博物館,形成了一整套體系完整、特色突出、門類齊全的文博事業發展新格局。
2 新時期我國文博事業發展中的問題
新時期,雖然我國文博事業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受主客觀因素影響,我國文博事業發展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在發展結構、館藏展品、文物內涵挖掘、技術創新、產業發展和人才培育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不足之處。
2.1 發展結構性失衡
目前階段,博物館發展結構性失衡是我國文博事業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在全國層面上,文博設施建設分布不均勻是總體性的結構化問題。從數據分析上來看,2020年年末,我國博物館的總數量達5432家,但是這些博物館分布極不均衡,其中山東博物館數量占比為7%,浙江博物館的數量占比為6%,河南博物館的數量占比為6%,江蘇博物館的數量占比為5%,陜西博物館的數量占比為5%,前五名合計占全國博物館數量的比例為30.34%。而處于后幾位的地區分別是西藏僅有21家博物館,海南有52家博物館,青海有63家博物館,天津有74家博物館。這與山東的388家博物館、浙江的315家博物館和河南的314家博物館相比,數量差距十分巨大。可見博物館的數量分布不均衡,極大地拉開了全國各地區之間文博事業發展的程度。一些地區博物館數量相對較多,人均博物館密度較高,人均文物密度較高,而另外一些省份博物館數量相對較少。這種結構化扭曲有可能經過長時間的發展,使文博資源稟賦的發展向強者集聚,從而導致文博事業的發展呈現單極化,這對于有效激活各文物博物館之間的競爭性,推動文博事業在競爭中發展會造成一定的困擾。
2.2 博物館展品不豐富
博物館展品不豐富也是目前階段我國文博事業發展中面臨的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截至2020年,我國共有5432家博物館,除了少數地方大館之外,絕大部分博物館位于地市級以下地區。據國家文物局統計,截至2020年,我國5432家博物館中4100家博物館均在地市級及以下城市,縣級及以下博物館數量占比為61.34%,儲藏藏品在1萬件以上的博物館的數量占比為2.3%。從該數據統計可知,我國博物館中展品的層次不夠豐富,類型不夠多元。博物館中,縣級及以下博物館數量占比較大,而這些博物館中館藏文物相對較少,最少的僅有567件文物。可見,總體而言,文物博物館展品不夠豐富,層次不夠多元,限制了新時期我國文博事業的發展。
2.3 博物館文化內涵挖掘不深
文物能夠有效地發揮其文化涵養作用,其核心就在于通過對文物背后故事的挖掘和歷史風貌、歷史風俗和歷史價值的揭示,來使歷史變得鮮活,讓歷史走進人心,讓歷史進入文化基因,涵養我國的民族文化精神。如果僅僅將文物作為精美的展示品,而不去認真考察其內在隱藏的文化內涵,將大大縮減文博行業發揮其文化傳播的職能作用。然而目前階段這一現象已有苗頭,在我國許多博物館,對于展品的展示和介紹往往是從其精美度、歷史發現及背后的獵奇為主。這種展示形式沒有真正地對文物的文化內涵及所反映的當時的時代風貌進行深入的、全面的挖掘和豐富。
許多博物館在進行文物展示時,僅在標牌上列示文物名稱、物理尺寸及年代等,對其進一步的內部歷史關聯、文化內涵等介紹不足,挖掘不深。這就導致文物展覽單一化、呆板化,無法通過文物進一步將民族文化精神內核傳承下去。
2.4 博物館觀念與技術應用創新不足
目前博物館在觀念和技術應用上,缺乏創新性和創造性。在觀念方面,除少數一線城市的大型博物館之外,大量的中小型博物館及位于二、三線城市以下的博物館,在展品展示、布展結構、文化推廣、文藝創業發展等方面思想觀念仍較為落后,創新性不強,結構化創新,組織化創新和管理型創新不足,使文博事業的發展仍然停留在早期的以普通的文物展示進行文物展覽的觀念之中,對于新的展覽設計風格、展覽美學風格和展品推廣、文化內涵的拓展與延伸等仍然較少嘗試。在技術方面,除少數博物館之外,大量博物館仍然沒有廣泛地推廣聲光電技術,沒有廣泛地將移動互聯網時代下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VR、AR等先進的移動信息技術與新時期的博物館產品展示相結合,無法使文物煥發出更加吸引人的魅力,不能讓人民群眾以多元化參與、多樣化展示、創新式開發投入到文博事業的發展中來。
2.5 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較差
文創產業是文博事業在進行專業化發展時與市場進行良好結合的一個切入點,大力發展文創產業,可以使文博事業深入可持續化發展。但是目前階段我國的文創產業發展較為落后,除了故宮博物院等少數大型文博單位的文創產業發展較好之外,其他大量文博單位的文創產業發展落后很多。據國家文物局統計,2020年我國文創產品的開發和推廣收入為87億元。這一數字與發達國家文博事業中的文創產業發展相比較滯后。據統計,美國博物館行業文創產品年銷售收入可達180億美元。我國與發達國家在文創產業發展方面差距較大。此外我國在文創產品特色開發方面發展落后,沒有有意識地建立品牌,沒有形成特色IP,無法扶持延續,沒有對文創IP品牌進行廣泛推廣。各地區發展文創產業時,思維較為落后,方法較為單一,文創產品較少,沒有進行除單一化的文物創意型產品售賣外的其他開發。在IP形象開發、聯合文藝產品創作等新式的文化產品品牌推廣方面落后很多。
2.6 文物博物館事業專業化管理人才缺乏
文博事業的發展需要專業化的人才進行管理和創新,然而目前我國文博事業受人才限制發展緩慢。一方面我國文博從業者125萬人,居世界首位,但是另一方面,我國文博事業從業人員年齡相對較大、專業化程度稍顯不足、創新能力較差,在文博事業的推廣和發展中動力不足。如何培養一系列既懂文博事業發展規律,又具有創新性和專業化能力的文博事業管理人才,是目前我國文博事業發展中迫切需要關注的問題。
3 新時期我國文博事業發展完善對策
針對以上種種問題,有必要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各個擊破,為我國文博事業在新時期的大發展、大跨越打下堅實的基礎。
3.1 發展多層次均衡化文物博物館
針對我國文博事業發展中博物館數量和層次發展結構性失衡問題,應該在多層次、均衡化發展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均衡化建設博物館。要在大城市大力發展建設文博單位,使大城市的人口集聚效應和單位人口擁有的博物館數量相匹配。切實提高大中型城市中博物館的數量,以調節博物館的結構化失衡。二是要全面、廣泛地進行多層次的文物展覽。要扭轉單一化的博物館展覽情況,使綜合類博物館展覽占比逐漸提高,同時大力發展巡回展覽,加大軟硬件投入。實施精品文物巡回展覽,使每一個文物愛好者都能夠在自己的城市觀看精品文物展品。三是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加大精品文物的供給。通過不同的博物館展覽類別來均衡化調整綜合性、歷史類、藝術類、自然科技類等相關展覽的數量。四是調節各省份博物館的數量,加大博物館數量較少的省份建設博物館的力度,從而使各地區博物館數量不均衡的形勢得到扭轉。
3.2 豐富博物館文物展品
豐富文物展品數量和展品種類也是拓展文博事業發展的關鍵對策。在這方面:一是要廣泛地豐富文物展覽,一些被封藏起來的文物展品可以形成定期更換制和擴大展覽制,以不斷提高展品的數量,使更多的精品展品與觀眾見面;二是要豐富文物的種類,在文物展示方面,可以按照青銅器、銅器、竹器、木器、石器、鐵器等進行分類,也可以按照朝代層次進行分類,或者按照工藝結構進行分類。總之要豐富文物結構,使觀眾能夠從多個視角全方位了解文物的價值及其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
3.3 全面挖掘博物館文化內涵
一是以更加全面清晰的內容介紹文物,同具有感情的文字語言、生動的聲光電等配合,形成組合拳,對文物及其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進行展示和介紹。以文物故事為載體,激發參觀者的文化基因,樹立文化精神,使文化“火”起來,走心入心。二是可以定期開展專門性的特色主題展覽活動。例如,對古代某一生活場景或者某一展品的工藝等進行綜合性的、特色化的展示,全面豐富文物的文化內涵,通過文物內涵的充分展示來使觀眾了解文物背后的人和事。
3.4 創新博物館觀念與技術應用
一是在觀念方面要進行創新,廣泛學習國內外先進文博單位利用新技術、新思維的途徑。二是廣泛地使用新一代移動互聯網技術和網絡信息化技術,通過構建移動端大數據、二維碼、VR、AR等,使新興的信息化互聯網技術與博物館文物展示相結合,增強文物展品的真實性和吸引力。三是構建線上數字化博物館,對館藏文物進行三維立體掃描,以電子圖像的形式顯示在電子博物館中,供人們通過無線網絡進行跨越時空的參觀。
3.5 多方向發展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
一是要轉變思想觀念,摒棄過去文博事業發展是公共事業的思想觀念,要讓市場化和公共事業相結合,從而推進文創產業的發展。二是要廣泛收集網絡和線下參觀者的意見和建議,及時有效地開發滿足市場需求的文創產品。三是不斷加快創新體制機制建設,構造利益分配機制齊全的文創產業激勵機制。
3.6 培養文物博物館事業專業化管理人才
加快培養文物博物館事業專業化管理人才,全面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一是在“走出去”方面,不斷派遣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參觀,學習先進的經驗和管理制度。二是在“請進來”方面,邀請優秀的專家學者和管理較為先進的文博單位相關人員對內部文博人才進行培訓授課,盡快地學習掌握新的文博事業專業化管理技能。
參考文獻
[1]高建強.我國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應用探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15):154-155.
[2]任攀虹.文博事業發展趨勢分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24):142-143.
[3]張云龍.試論文博事業發展方向[J].科技與企業,2016(8):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