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鳳
摘要:黑格爾的國家哲學與法哲學一直是當前學界對黑格爾思想研究的重要關注點,其中國家理論中的理性主義原則可以說是貫穿其思想的重要理論點。他從理性原則出發,堅持泛邏輯的神秘主義,將國家抽象為純粹思辨的絕對精神,提出“國家決定市民社會”觀點。他的思想不同于霍布斯、盧梭、斯賓諾莎等自然法派思想家所認為的自由是上天賦予的自然權利,并在國家的問題上形成了與之大為不同的哲學新思。本文將基于《法哲學原理》就黑格爾國家理論的理性主義原則進行簡單闡述,以此為進一步深入理解黑格爾的國家觀奠定基礎。
關鍵詞:黑格爾;理性;國家;自然權利
學界對黑格爾國家觀問題研究,尤其是國家理論中所蘊含的理性主義原則一直是學術界的熱點問題之一,雖然當前關于這一領域的較高價值的理論成果已然頗豐,但其研究結果也并非盡善盡美,如此偉大的哲學家的思想還有較大的研究空間。本文試圖基于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一書,就黑格爾在國家觀中的理性主義為主要內容進行重點闡述,并結合霍布斯、盧梭、斯賓諾莎及洛克等自然法派的思想家的觀點進行對比來思考黑格爾國家理論中的理性主義原則的獨特性及局限性。
一、理性主義
學界通常認為,西方文化有兩大主要淵源:一是希臘理性主義,它集中體現為西方極其輝煌且蘊含著大智慧的古希臘哲學,二是希伯來精神,它發端于猶太教經典,后在西方宗教的發展中逐漸發揚光大,尤其是影響范圍甚廣的基督教。這兩大主流文化精神以及其它一些精神文化因素相互交織,構成西方文明的基本景觀,尤其在西方政治國家理論方面,這兩大文化的斗爭構成了許多極具特色的西方政治國家理論。
中世紀基督教神學統治著整個國家,理性主義在國家統治層面很少發揮作用,直到文藝復興后,人們才逐漸產生關于人自身本質的自覺意識,即人同萬物的區別,而這種體現人真正的尊嚴的東西是人類特有的理性。這種推崇理性的文化精神不僅僅對于單個個體在進行行為評價時有著極具決定性的作用,而且對于哲學家們在討論與理解共同體及其事務時也在多數情況下被作為判斷的出發點。黑格爾理性主義國家觀正是在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以及宗教改革等高揚人的自主性、自由與理性主義的新倫理體系建構的需求中逐漸形成的。他的理性國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并發揚了國家理性學說首創者馬基雅維利的思想,如馬基雅維利認為在國家利益面前,一切都可以不管不顧。而黑格爾則更為“極端”,他認為國家是天然存在的,即它不以其他任何事物的意志為轉移。國家是他個人主要強調的倫理的“發展”的三個階段的最高環節,是絕對的、完全由自身決定著的理性的東西,是非理性的作為原始倫理精神實體的家庭與導致前者解體的市民社會的根基。
二、黑格爾:理性特征
黑格爾以理性主義為主要原則的國家理論是一種以外在的、非人的精神的客觀唯心主義思想,它以理性、普遍性等為第一性,現實世界是從屬于絕對精神的,國家不過是這種具有精神性的東西的實體性存在。黑格爾這一以理性為中心的理念國家理論可在其批判契約國家思想的論述中得到集中體現。
馬基雅維利等思想家開始在認識歷史與政治斗爭中融入“理性”這一重要視角后,霍布斯提出“朕即國家”的觀點、盧梭認為“主權在民”,并寫下著作《社會契約論》等,包括斯賓諾莎和洛克在內的自然法派的思想家,他們認為自由是上天賦予的自然權利,為了避免“自然狀態”下個體自由權利的沖突,為了最大限度的實現每個個體的自由,就必須在自然法的基礎上達成共識,引入一種具有強制力的、代表“民意”的第三方代表來緩和與調節種種沖突與矛盾,即國家。自然法學派在探討國家的合理性時主要是從契約的作用來進行分析的,但黑格爾認為,霍布斯與盧梭等自然法學派的國家理論主要是以個體的自由權利的實現與維護為中心,國家的出現不過是為了實現個體的自由、保全財產以及維護個體自身的利益,這一切都與國家的目的,即普遍的、理性的東西、自由意志的理性表達無關。
究其產生這“無關”的結果的原因在于自然法學派與黑格爾就國家的本質的理解有所區別,前者的契約國家主要是圍繞著個人自由權利的保護而展開,而黑格爾則強調以自由為原則,個體具有社會性,單個人不能離開國家且唯有通過國家,在國家共同體中才能獲得自由,即個人的利益、本質規定等都從屬于國家,個人的私人利益的追求也在不自覺當中服從于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國家普遍利益的實現,即個人依存于國家。換言之,國家的地位如此至高無上的原因就在于它的“普遍性”,它是理性的化身,是普遍倫理精神的實體。
三、黑格爾的國家觀
國家是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或以“契約”,或以“理性”等形式締結所形成的政治生活共同體,這種共同體思想中最具有代表性之一的要數黑格爾理性主義國家觀。黑格爾是在堅持“理性”至上的原則上得出“政治國家決定市民社會”觀點的,他將國家簡單地作為普遍利益的政治共同體,尤其是視國家為全體的自由,而市民社會是國家全體自由的必然性環節。
黑格爾國家哲學以理性為“邏輯起點”,堅持以一種邏輯的泛神論傾向,將國家抽象為純粹思辨的絕對精神,認為國家是精神為自己所創造的世界,是“自由的現實化”。他的國家哲學與法哲學思想集中體現在其《法哲學原理》一書當中,主要由抽象法、道德與倫理三部分構成,其中國家即倫理精神的最高實現階段。
結語
總之,黑格爾的國家是完全充斥著理性主義特征的虛幻共同體,是一種“理念”而非現實的國家。他還認為國家是“國家就是特殊利益的實體,從而具有實體性”[1],從這種抽象的“理念”到真實存在的實體的“完成”還需要經過地上的有限性環節,即家庭和市民社會并揚棄其有限性來完成這“地上的精神”[2]的無限性。
參考文獻:
[1]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119.
[2]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