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永鋼 黃楊 姜麗鈞
澎湃新聞的前身是東方早報,于2014年7月22日正式上線,是國內較早從傳統媒體成建制整體轉型而來的新媒體。面對信息技術和傳播格局的深刻變化,根據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澎湃新聞在“十四五”期間將堅持內容為王,堅持技術賦能,堅持創新發展,全面提升內容供給力、輿論引領力、行業賦能力、市場競爭力,努力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互聯網新型主流媒體平臺和全鏈條內容生態服務商。
優質原創內容是澎湃新聞的核心競爭力。上線6年來,澎湃新聞始終堅持內容為王,堅持影響力至上,在內容生產和議題設置上,不斷創新表達方式和傳播方式。
澎湃新聞堅持以嚴肅、嚴謹、專業、權威、新銳作為特色,已經初步成長為全媒體內容平臺和供應商,有完整的圖文、視頻、音頻和各種類型的新媒體產品的生產和供給能力。目前,澎湃新聞包含8大板塊80余個欄目,每天原創全媒體內容近400條,其中,原創短視頻和中視頻日產量平均在150條。
根據新媒體發展趨勢,澎湃新聞積極投入力量強化原創能力,同時在全網60余個渠道進行分發,形成了強大的矩陣傳播網絡。澎湃新聞在微信平臺每年10萬+閱讀量的爆款產品超過1000個,微博熱點話題閱讀量超過300億。
澎湃新聞還積極對內容進行深度運營,除了主站評論言論類報道繼續保持輿論場熱點話題發聲快準狠的特色外,還推出了“澎友神評”,對跟評進行梳理,把一部分有趣且有正面引領作用的評論,制作成海報形式分發,實現了輿論良性引領。澎湃新聞還專門成立海報工作室,平均每天發布3.8張海報,在社交媒體傳播中形成裂變式的圈層傳播效應,對提升主流內容的傳播效率大有裨益。
在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大趨勢下,澎湃新聞堅持內容為王的原則,將始終保持內容定力。接下來,澎湃新聞將持續加快全媒體內容生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挖深“原創內容護城河”,通過優質內容吸引更多忠實用戶。
一是優化原創內容生產能力。一方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不斷優化生產流程提高生產效率,根據全媒體發展趨勢,從部門設置、人員配備、欄目設立、技術賦能和投入力度上強化原創能力,提升原創產能與質量。另一方面,抓住重點領域力求突破,比如深度調查和人文故事類的中視頻領域、財經和科技新聞領域、垂直類專業付費內容領域等。
二是持續創新全媒體表現形式。一方面,加強新技術形態的適應性運用,在創新創優更多形式的新媒體產品的同時,針對移動傳播、社交傳播的特點,不斷強化產品的場景化與交互能力,構建新生代用戶喜聞樂見的話語體系。另一方面,在音視頻領域加快布局,進一步提升原創短視頻的產量,并在中視頻、長視頻、紀錄片等方面發力,建立覆蓋全球的通訊員和拍客系統;同時在音頻領域加速布局,在各主流車載平臺等工作生活場景推廣支持語音播報功能的定制版本。
三是全方位提升傳播效果。在既有的傳播方式和渠道基礎上,進一步加強與頭部企業在渠道、載體等方面的合作。并通過不斷優化澎湃的算法推薦,持續加強個性化的分眾傳播和精準傳播,著力提升全網傳播力、社交傳播力、圈層傳播力。
澎湃新聞一直將“平臺化”作為自己的目標之一。從2017年推出權威政務平臺“問政”,2018年推出全球專業創作者平臺“湃客”,到2019年整合為澎湃號,澎湃新聞持續加大內容開放平臺的建設力度,構建專業、豐富、活躍、健康的內容生態池。目前,澎湃號入駐的包括中央部委、省級、副省級的地方黨政機關和群團組織在內的各類政務號已超1.5萬家,入駐的各級各類媒體號近1000家,入駐湃客的機構/個人創作者已超過3000個。政務平臺逐漸向“擴大政務信息傳播力和影響力”“為政府部門賦能”兩個功能擴展,湃客平臺則在原有的四大專業創作核心板塊的基礎上,初步形成了金字塔結構的內容創作者生態。

■ 圖1 2020年2月11日,澎湃新聞記者張斯然(右)和鄭朝淵在武漢抗疫一線直播中。

■ 圖2 2019年11月6日,由澎湃新聞和聯合早報首度聯手合辦的中新論壇在上海召開。

■ 圖3 2020年12月28日,上海北外灘“世界會客廳”演播室在上海白玉蘭廣場落地。
同時,澎湃新聞還將原來的互動社區產品“問吧”進一步升級為“澎友圈”,基于平臺的內容產品打造全新意義上的交互社區,每月生產3000余條短資訊,涵蓋文、圖、短視頻、投票等多種形式。
在這些內生式平臺化擴張的基礎上,澎湃新聞正在努力突破原有的內容生產和聚合體系,探索外延式的、矩陣化的擴展,打造自主可控、傳播力強的新型網絡傳播開放平臺。
一是進一步加大內容聚合能力。一方面,加大泛資訊內容尤其是音視頻內容的聚合力度,適應5G時代的變化,在新聞平臺的基礎上進一步向泛資訊平臺、興趣閱讀平臺拓展。另一方面,不斷強化“澎友圈”社交能力的運營,結合個性化的內容分發,提高平臺基于嚴肅新聞和專業內容的社交屬性,不斷提升用戶黏性,提高輿論引導能力。
二是大興“開門辦網”之風。一方面,以開放平臺吸引廣大用戶參與新聞信息生產傳播。澎湃新聞正在進一步強化與受眾的連接,發展壯大通訊員、評論員隊伍。另一方面,加大對網絡大V的吸引力度,引入更多的社會資源與IP,強化輿論高地;澎湃號還將通過優化分級分類管理,向高等級賬號開放共享更多創作權益,同時繼續擴展內容生態合伙人計劃,為入駐的優秀自媒體賬號賦能。
三是通過資本、管理輸出等方式,打造矩陣化內容平臺。一方面,以自有平臺入駐賬號為基礎,通過科學篩選“潛力股”,控股或參股部分優質內容創作者和傳播平臺。另一方面,與外部更多垂直類的內容創作者、MCN或者更加機構化的內容供應商開展合作,包括投資入股、提供內容管理輸出或者內容分發服務,進一步對MCN機構等賦能,以此強化在輿論場上的引領力,實現共同做大做強。
從傳統的紙媒切入移動端,從圖文報道為主逐步拓展為全媒體,從原創新媒體到內容平臺,目前澎湃新聞正在努力將自己進一步打造為全鏈條的內容生態服務商,在技術、素材、加工、審核、版權等領域全面布局,為互聯網內容行業提供基礎服務和解決方案。
一是內容新基建。澎湃新聞從滿足自己的采編和管理需求而研發澎π系統起步,逐步進行了技術輸出,取得了較為成功的應用。現在,澎π系統2.0版已正式啟用,融入了更多智能化和安全管理方面的考量,以實用、安全、智能為特征,能夠實現內容生產全流程、全場景的可控應用,無論是對于媒體還是其他機構,只要涉及內容的編發管理,都具有很好的適用性。
二是內容版權素材。無論是版權還是素材,一直都是內容生產的一個痛點。澎湃新聞近兩年在內容版權素材方面做了不少布局,和許多上下游的服務商達成了多種形式合作。例如,澎湃素材及版權交易平臺“澎湃影像平臺”已經正式上線,全方位覆蓋高清圖源,提供精選、優質、快速、豐富的媒體內容圖片,旨在打造具有影響力和權威性的媒體視覺素材新平臺,并通過技術賦能,進一步創新和拓展視覺內容傳播到更多應用場景。根據規劃,3年內平臺還將進一步成長為包含圖、文、音頻、視頻、動漫、交互設計產品在內的全媒體素材版權交易平臺。
三是內容聚合分發。澎湃除了自己的優質原創內容以外,也形成了內部平臺內容和外部矩陣內容。利用澎湃的品牌以及與各平臺和終端的合作,可以開展豐富的內容聚合分發服務,為各大平臺和終端提供更智能精準的優質內容分發,幫助內容生產者進一步提升創作力、到達率和影響力。
四是內容風控。澎湃新聞自主開發了網絡信息內容風控智能平臺,該平臺是澎湃新聞在自有內容審核業務上的延伸,通過利用澎湃自有技術和與頭部技術企業與研究機構的合作,打造基于人工+智能+制度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風控體系,全方位介入內容審核、人員培訓、監測評測等。
其中內容審核業務主要為非專業媒體發布的內容提供第三方內容審核服務,為商業平臺提供內容審核員培訓及能力評估與測試。隨著互聯網內容產業的發展,以及監管的不斷規范,內容風控市場正持續擴大,旨在確保平臺內容不違背法律、不傳播虛假信息、不與主流價值觀相悖,由此帶來的內容審核及審核崗位培訓、評估等需求也急速增加。
同時,針對有內容審核需求的商業網站,該平臺項目還可以全面評估商業平臺內容安全保障能力,為其提升自身審核系統能力提出專業的建議,同時也可為監管部門對商業平臺的審核系統全面摸排盲點痛點,提高企業風險防范能力及內容生態治理水平。
在堅持內容為王的同時,澎湃新聞一直強調技術和運營雙輪驅動。信息技術革命給媒體帶來了顛覆性的變革,這就需要媒體人時刻保持對先進技術的敏感追蹤與有效實踐,就當下來說,尤其是要善于運用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革命成果,重塑采編流程,打造智能平臺終端,提升內容生產力、傳播力。
澎湃新聞在技術的發展和演進上,從早期的外包服務,到自主研發,到完整的內容技術方案開發解決能力,目前,澎湃新聞已經具備新媒體解決方案完整的技術和管理輸出能力。
在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進程中,澎湃新聞將致力于通過與運營商、技術公司、學術機構合作共建新媒體實驗室等方式進行探索和實踐,力圖走出一條可復制、可輸出、可推廣的媒體行業新技術應用解決方案之路。
在新媒體生產的五大環節,即策、采、審、編、發等方面,澎湃新聞均有產品和技術的布局,例如澎湃天眼、報料系統、澎湃內容風控平臺。澎湃通過自己的技術系統,已經為上海市政協開發了全新的新媒體產品——政協頭條;派出產品技術骨干和鄭州日報報業集團合作,全新打造了新媒體產品——正觀新聞。目前,澎湃新聞也積極參與各地融媒體產品開發的技術招標,期待通過技術和管理輸出的模式,能參與全國更多的融媒體建設中去。
契合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內在要求,澎湃新聞將結合自身業務發展的要求,在媒體領域引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方面做進一步探索,推進集成研發。例如,在大數據技術上,澎湃新聞在2018年開始嘗試根據用戶的閱讀喜好進行內容推送,2020年7月份,正式推出了“澎湃算法”2.0版本,加速將大數據技術應用到媒體融合相關的賽道。從實踐看,優質內容通過算法推薦,大大提升了分發效率,在閱讀點擊率和流量上,都有顯著提升。
在人工智能方面,除了人工智能創作外,澎湃新聞著力在復核以及角度把控方面,充分利用AI技術,并結合自身的采編審核能力,高速生產出優質稿件,彌補目前PGC生產方式的短板。澎湃新聞早在2017年就與微軟小冰團隊合作,在澎湃新聞客戶端上線了“智能機器人,陪你聊新聞”的產品,做出了AI技術在媒體融合賽道應用的試點。2019年,又與百度合作,推出了虛擬主播“小菲”,每天以日報和晚報的形式,進行由虛擬主播主持的視頻新聞播報,收獲了可觀的訪問量。
在語音技術方面,澎湃新聞已全面上線了“聽新聞”功能,澎湃新聞客戶端內的新聞內容均可以進行“一鍵語音播報”。澎湃新聞在各主流車載平臺支持語音播報功能的定制版本亦陸續上線。
澎湃新聞一直強調要看著地球儀思考未來與發展?;ヂ摼W的開放特性、中國經濟地位和影響力的提升、媒體成長的內生規律,都使得中國的新媒體要適應在全球語境下發展與競爭。
澎湃新聞及創設的英文新媒體“第六聲”(Sixth Tone),在海外已經形成相當的知名度和專業口碑。2020年,在戰“疫”報道中,澎湃新聞及“第六聲”主動設置議題,積極探索有效的國際傳播模式。尤其是“第六聲”堅持“講述普通中國人的日常故事”的定位特色和中國故事、國際表達的方向,與海外受眾建立了相對穩定的認同感,在關鍵時刻成為增進國際社會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
近期,“第六聲”繼續保持國際傳播影響力持續增長,原創報道內容不僅獲得英語世界主流媒體諸如美國《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的轉載和援引,還不斷獲得非英語世界如法國《回聲報》、西班牙第三大全國性日報《ABC報》網站等多語種主流媒體的引用和轉載,越來越多的西方知名智庫、核心期刊、知名學府和研究機構也將“第六聲”的報道列為可靠消息來源予以推薦。
下一步,澎湃新聞和“第六聲”將進一步強化專業主流的媒體品牌形象,實現雙品牌發力,將更加勇于出海,推動全球布局,著力拓展全球傳播力影響力,努力打造成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主流新媒體。
“第六聲”以講述“小而美”的“普通中國人故事”為基本定位,將加速平臺化建設,致力于打造一個“深度記錄中國”的眾多英文寫作者聚集的集散地平臺,堅定圍繞講述普通中國人的日常故事這一定位,成為專業、深度的“中國故事”英文供應商。同時,力爭吸引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和感召力的“關鍵意見領袖”(英文大V),在逐步建立起英文“故事匯”的基礎上,成為“觀點匯”。
澎湃新聞通過人工智能推出多語種版本,通過海外設點布局,提升和擴大澎湃新聞專業機構品牌知名度,探索融入和調動當地主流資源的運作模式。與海外設點同步,還將創辦英文、法文或當地語言版。
同時,澎湃新聞和“第六聲”將進一步強化海外社交平臺運營,與讀者實現常態化互動,與更多領域的全球知識精英、青年人群體及有影響力的專業群體之間建立起更密切的黏性,打造和經營“核心讀者群”,精準化管理“專業讀者網絡”。
澎湃新聞一直強調沒有創新運營就沒有新媒體。作為互聯網新型主流媒體,澎湃新聞在內容運營、企業治理、經營管理、資本運作等方面的探索創新始終沒有放慢過腳步,在一些領域也有不少“吃螃蟹”的嘗試。接下來,澎湃新聞將堅持黨媒屬性不動搖,進一步通過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營、資本化運作等方式,優化治理、加快發展,迅速做大做強。
在企業治理和內容管理方面,澎湃新聞堅持黨媒屬性不動搖,率先探索建立了嚴謹的主流新媒體內容采編發審機制和流程,嚴格采編和經營分離,內容和資本分離。
在運營創新方面,這兩年來,澎湃新聞一直在強調要“破界出圈”,要成為更加徹底的全媒體,要實現更加新型的平臺化,要更加全面擁抱新營銷。比如在新營銷方面,澎湃新聞已經越來越把自己從廣告銷售商變成整合營銷商,再變成內容4A公司,還有新型的政務服務商。澎湃新聞也一直在打造內容+政務+服務+商務平臺,結合內容生產能力的提升,推動新聞信息與政務、服務、商務緊密結合運營,通過參與地方政務信息資源、社會公共服務、數據中心運營、區域輿情監測等的整合,助力數字城市、智慧政務,并增強自我造血機能。
在戰略與布局方面,澎湃新聞先后戰略投資了“趣頭條”“大智慧”,并與“華爾街見聞”以及其他部分垂直類內容生產機構達成了投資或內容管理服務合作。澎湃新聞通過資本、管理輸出等方式,形成了更大的內容生態矩陣,在此基礎上,澎湃新聞專門成立了“生態內容管理工作委員會”,統籌推進相關內容管理與內容風控項目,并設立澎湃在線內容風控子公司推進第三方內容審核服務。
在融資方面,自2016年成功完成A輪融資,引入6.1億元國有戰略投資后,澎湃新聞加快多元發展,迅速把握內容產業鏈發展機遇,向全鏈條內容生態服務商大步邁進。為匹配后續戰略規劃,澎湃新聞已啟動B輪融資,加快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借助B輪融資,澎湃新聞將全面加速業務布局,全面提升全媒體內容供給,在生產工具、版權素材、內容風控、聚合分發等賽道加速全面布局,進一步強化既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