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社的優質報道就是電訊的優勢”“加強與讀者的互動,組織讀友會”“評論版恢復‘草野·宇下’欄目,設置‘讀者之聲’欄目”“多關注基層,讀者提供的有價值線索不妨派記者采訪”“加大對新時代各行各業代表性人物的報道力度”“重要節點推出更多號外,電子的也行”“副刊就是要興文化”……
2020年12月18日,《新華每日電訊》(以下簡稱電訊)編輯部就新年改版組織了一場讀者座談會。通過網絡征集和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推薦的近20位各界讀者,踴躍發言,不少真知灼見極富啟發意義。高山流水遇知音。讀者朋友對電訊的厚愛,對讀報的堅持,對高品位報紙的期待,進一步證明:新傳播格局下,報紙的作用仍然不可替代,媒體深度融合發展不是不辦報紙,關鍵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更好地服務讀者才能留住讀者,真正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
電訊改版,是新華社黨組做出的重要決策,被列入新華社“2190特別行動”,電訊感到莫大光榮,有壓力更有動力。成功改版是電訊實現鳳凰涅槃的寶貴機遇。抓住這個機遇,改好、改到位,面目一新精彩亮相,以形式之變倒逼內容之變,以顏值提升帶動品質提升,電訊就能為新華社履行“喉舌”“耳目”神圣職責發揮更大作用。
電訊成立專班研究如何落實社黨組改版要求,發動讀者和新華社記者參與,編輯群策群力出招獻策,設計具體模板。嚴文斌副社長多次參與改版研究并安排總編室邀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和中國日報的學者專家,會商會診改版方案。通過這些努力,電訊形成了改版初步方案。
在吸收各方面意見建議并報新華社黨組研究批準,2021年1月1日,改版后的電訊已經亮相。以下是電訊改版的總體設計、思路方案和具體做法:
電訊創刊于1993年。28年來,電訊始終以展示新華社報道為主要職責,新華社報道的正確導向、權威真實、生動豐富決定了電訊的高品位、高水準,吸引了一大批忠實讀者,產生了廣泛影響。根據中國記協最新發布的《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報告》,電訊的發行量,在綜合類報紙中排名前3。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28年后,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勃興,輿論傳播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新華社建設現代化新型主流媒體、推進媒體深度融合進程也在加快。作為新華社報道的紙媒平臺,新形勢下電訊的價值何在?如何參與新華社建設現代化新型主流媒體的大合唱?如何在新華社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更好地履行黨和人民“喉舌耳目”職責中發揮獨特的作用?這些都是必須直面、必須重新思考的根本性問題。
1.辦好電訊是新華社新聞輿論工作重鎮建設中的重要方面。第一,媒體融合不是不要報紙,報紙不僅要辦,而且要辦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不是取代關系,而是迭代關系;不是誰主誰次,而是此長彼長;不是誰強誰弱,而是優勢互補。”第二,通過精心挑選、創新組合新華社報道,作為高品格、公信力強的新華社報紙,電訊有效幫助刷屏的“低頭族”突破互聯網“信息繭房”局限,這是傳統紙媒的光榮職責。網絡空間,既有開放性的優勢也有離散性的局限,魚龍混雜,對主流媒體提升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提出了新挑戰,其實也為傳統紙媒積極作為、讓黨的聲音“飛入尋常百姓家”,直抵人心凝聚人心,提供了用武之地。第三,電訊本身也是新華社推進媒體融合的一部分。新華社建設現代化新型主流媒體,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有很多需要探索的問題。通過辦好電訊,可以更好地求解新興媒體與傳統媒體如何實現“此長彼長”“優勢互補”,新華社如何進一步加強新聞輿論工作重鎮建設,以及如何進一步提升“全媒體”新聞生產能力,等等。第四,沒有傳統通稿“落地”壓力,電訊可以更好地整合新華社各類資源,把報紙辦得更有特色、更有生機。


2 .必須在融合中創新求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要堅持一體化發展方向,加快從相加階段邁向相融階段”。正如讀者所言,“國社的優質報道就是電訊的優勢”。電訊不能以不變應萬變,只有融于新華社媒體深度融合,真正融為一體、合而為一,補上單向傳播、互動性不強等紙媒之短,相得益彰、攜手并進,優勢才能變為勝勢。
3.要確立“大資源觀”,發力“供給側改革”。由于職責分工和觀念束縛,電訊長期以來主要資源是新華社傳統通稿。為順應新形勢,電訊必須把新華社各種形式的報道、新華社記者的“十八般武藝”都作為辦報資源,確立“大資源觀”,即“新華社報道不等于新華社通稿”的意識,有效整合新華社各種媒介資源和新聞生產力,進而實現辦報的“供給側改革”,更好地服務受眾,做到“一報在手,盡享國社精華”,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壯大主流輿論陣地。
4.電訊也要挺進主戰場。新華社正在落實中央要求,當好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場。作為新華社的主要報紙,電訊也必須以互聯網思維優化資源配置,把整合在報紙版面上的新華社優質內容,回流到互聯網上,反饋到移動端上,同時在網絡平臺建設上積極作為,為新華社占領新興傳播陣地做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聞輿論工作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都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牢牢把握正確政治方向,是辦好電訊的生命線。新華社主辦的報紙姓黨,改版是否成功,最根本的檢驗是有沒有做到“三個強化”:即強化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強化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強化價值引領不斷凝聚社會共識。
1.突出大報品格。通過改版,更好地將新華社報道體現的“四個意識”“四個自信”“兩個維護”大寫在版面上,將新華社報道的權威優質大寫在版面上,將新華社推進媒體融合的成果大寫在版面上,將新華社記者踐行“四力”的成果大寫在版面上,充分彰顯大報品格。
2.強化新華底色。將新華元素體現得更加充分,重點打造“新華”系列版面,突出電訊作為新華社報道主要紙媒終端的定位屬性。
3.體現媒體融合。加強報網融合,打造“融媒之紙”,實現傳統報道、新媒體報道的“跨媒介互動”,讓新華社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成果躍然紙上,使融媒故事成為電訊獨具特色的優勢。另一方面,電訊積極參與媒體融合,進軍網上,以電訊抖音號、微信公眾號為重點,打造有傳播力影響力公信力的融媒產品。
4.倒逼內容優化。一是更合理挑選、更突出“組裝”新華社高水準通稿,提升展示“附加值”;二是使新華社各類優質報道,包括圖片、體育以及社辦報刊優質內容都能得到有效展示;三是做加法也做減法,減少主要通過手機傳播的一般消息,重點選用體現紙媒優勢的深度報道、評論;減少一般綜述類稿件,突出展示新華社記者踐行“四力”的成果;四是進一步加強與通稿錯位的原創選題策劃,豐富報紙內容。
5.落實“開門辦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辦報導向,更好地貼近群眾服務群眾,辦好“讀者之聲”“草野·宇下”等專欄,通過公眾號、抖音號等平臺強化報紙與讀者的連接,以開放平臺吸引廣大讀者參與報紙內容生產傳播。
形式服務于內容,好的形式有利于傳播好的內容。因此,電訊改版,就是要以形式之變倒逼內容之變,以顏值提升帶動品質提升。
1.更換報頭:目前報頭“新華每日電訊”為通用字體,在主流大報中不多見。改版后,我們報頭采用了毛體“新華”加印刷體“每日電訊”的組合,這個組合不是簡單相加,而是三個融合:一是新華社紅色基因與世界性通訊社的融合;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新華社現代化新型主流媒體品質的融合;三是新元素與電訊多年形成的老風格的融合。
2.重構報眉:重新設計各版報眉,與新報頭呼應,更有設計感更有朝氣。
3.統一欄標:對電訊使用的圖標、欄花等,重新設計,統一視覺體系。修訂編輯手冊,對提要、小標題、版面用色、欄線等編輯元素,進一步統一規范。
4.定制標題字體:定制以標宋為基礎的電訊標題字,規范字體字號運用,做到大氣、整潔、清爽,提高辨識度。
5.適當加大字號,愛惜讀者的“眼力”。
6.雙面彩印:在北京地區實現雙面彩印,更好地展示融媒產品和新華社精美照片。
進一步強化電訊為新華社主體業務服務的功能,在版面設置上進一步突出“新華”元素,著力打造“報紙上的新華社”,與“網上新華社”相互呼應、相得益彰。改版后,除頭版和新華社受權發布的要聞外,重點推出“新華”系列版面:
1.“新華深讀”版:展示新華全媒頭條、新華視點、新華調查、民生直通車、今日關注等重點欄目稿。
2.“新華融媒”版:展示新華社融媒報道,一方面以“內容概要+二維碼鏈接”的方式,推介新華社各類融媒報道;另一方面,與總社編輯部門合作,推出重點融媒產品尤其是爆款產品的“后臺故事”。這樣做既符合報紙內容特點,又引導受眾關注新華社媒體融合,實現新華社融媒報道的再傳播和引流作用,探索如何在報紙上體現“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我就是你你就是我”。
3.“新華觀點”版:刊發新華社評論員文章、新華時評、新華國際時評等通稿,選用新華社“辛識平”等部分網絡評論,同時辦好“每日一評”“每日快評”“一線觀察”等評論專欄。
4.“新華影像”版:與攝影部深度合作,加強攝影專題報道策劃,突出新華社圖片優勢,滿足受眾“讀圖”需求。
5.“新華國際”版:展示新華社國際重點報道,體現新華社世界性通訊社優勢。
6.“新華財經”版:要體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展示新華社經濟報道。
7.“新華體育”版:要體現新華社體育報道優勢,無重大賽事時,精選新華社體育調研報道、人物報道等。
以上“新華”系列版面,根據每天新聞熱點,每天新華社發稿情況,有的天天推出,有的靈活安排。
此外,以“每日聚焦”為統領,不定期推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文化、教育、科技、健康、家園、軍事等專版。
新華社是我國媒體的重要“內容供應商”,新華社的權威新聞突出體現在通稿上,其他媒體要用,電訊更要用好。但在現有傳播格局下,只用通稿無法滿足讀者多樣化的需求,也浪費了新華社許多新聞資源。因此,改版之后,電訊要依托新華社記者,發力“通稿+”,提供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原創新聞,豐富報紙內容,更好服務讀者。
1.提升文化報道,將《草地》打造為新華社第一副刊。進一步強化文化副刊定位;邀請更多名家開設專欄,提升文化品位;辦好“說人解史”“神州風物”等特色版面;推出薦書等欄目;推出“新華記憶”等欄目,請新華社記者包括老記者講述新聞背后的故事。
2.創新人物報道,在《成風化人》已經初具品牌效應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策劃力度,從選題、文風、寫作方式等方面創新人物報道,引導記者多寫人物、寫好人物,努力將《成風化人》辦成新華社人物報道的閃亮櫥窗。
3.加強輿論監督,辦好《調查·觀察》專刊,聚焦中央明令禁止、百姓深惡痛絕的問題和現象,以建設性輿論監督推動解決實際問題,在加強熱點引導上發揮作用。
4.激勵踐行“四力”,為新華社記者開辟踐行“四力”的專欄、專版,以版面用稿導向引導激勵記者沉到基層一線調查研究“抓活魚”。
電訊的“夜間編輯部”模式,越來越不適應媒體深度融合的形勢要求。
要以這次改版為契機,再造編輯流程,在堅持總編輯、副總編輯帶夜班,安排版面、終審版面、簽發版面的前提下,在確保夜班編輯力量的前提下,加強白天值班、帶班力量,及時與總社編輯部、分社溝通,加強新媒體策劃組織和終審把關,加強評論和專稿熱策劃,使電訊成為全天候編輯部,不斷提升組織策劃和輿論引導能力,以能力的提升帶動工作質量的提升,確保改版有名更有實,報紙從外到內煥然一新。
新年的鐘聲,吹響了新華社再出發的號角。“2190特別行動”正在激發新華人展現新作為、煥發新氣象、開創新局面,新華社上上下下“時不我待,只爭朝夕”。電訊要以奮發有為的姿態做好改版創新,為新華社向中國共產黨百年誕辰、新華社九十華誕獻禮增加一點禮花。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通過改版,電訊將打造名副其實的“報紙上的新華社”,與“互聯網上的新華社”攜手同行、相得益彰;改版之后的電訊,將更好地體現新華社履行“喉舌耳目”職責的新作為、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新擔當;讀者將從全新亮相的這張報紙上,讀出國社“鋼多氣壯”的氣質,讀出電訊的“白紙黑字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