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媒大學黨報黨刊研究中心課題組
2020年12月12日,“人民共和國黨報論壇”第十七屆(2020)年會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行。年會主題為“激越2020,黨媒責任擔當”。
解讀黨媒在重大突發事件中發揮的顯著作用,應當從制度優勢與報道方式兩個層面進行。以“戰時宣傳機制”和新聞運行范式全方位開展抗擊疫情報道工作,是我國戰“疫”報道工作的一大特色,包含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確的傳播理念與媒體運行機制,凸顯了“戰時”狀態下黨媒強有力的執行力。在報道方式上,黨媒以雙重歸因的解釋框架引導公眾認知,為政治信任的修復與行政動員的開展提供助力,通過悲情敘事、異端行為報道、典型報道等敘事類型引導公眾移情,推動“情感共同體”構建;采用法理型、魅力型與傳統型權威相結合的話語引導模式,為公眾確立行動范式,由此開展突發事件中的傳媒動員。
黨媒在疫情期間的報道實踐體現了其應有的角色擔當。當下風險社會的來臨、社會話語的撕裂、社會媒介化的加深促使黨媒進行角色定位的調整。通過對疫情期間電視媒體的研究發現,其推動了政府、公眾、媒體之間的良性合作,承擔著風險社會中的溝通者、全國上下一心的凝聚者、以人民為中心的服務者等角色。
黨媒在疫情期間的報道實踐也取得了理想效果。對疫情期間海外留學生媒介接觸行為及國家認同的研究發現,國內主流媒體是留學生在獲取疫情信息時最信任的渠道,這一結果與以往唱衰傳統主流媒體的論調相左,證明了主流媒體在重大公共事件中的強大的生命力和公信力。
對疫情期間黨媒報道實踐的回顧梳理旨在發現并總結問題,提升輿論引導能力。在輿論引導中,真相和謠言是一對重要命題。媒體不應輕易判定謠言,因為有些所謂的謠言并非空穴來風,有些所謂的真相也并不真實。在應對謠言方面,媒體的責任首先是擊破謠言,其次才是阻止謠言,媒體的“真本事”主要體現在擊破謠言上。此外,疫情期間一些地方動輒宣稱進入“戰時狀態”的做法也值得商榷。地方宣傳部門在參與本地疫情研判及對外宣傳口徑確定時,應慎用“進入戰時狀態”,力求做到抗擊疫情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兩不誤,力求做到對社會資源占用的最優化和對人們心理沖擊的最小化。

▲ “人民共和國黨報論壇”第十七屆(2020)年會分論壇。
重大主題報道需要注重新聞傳播的策略優化與路徑創新。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是脫貧攻堅決勝之年,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70周年。黨媒圍繞重大主題開展傳播活動,在實踐過程得出了一些經驗。
脫貧攻堅報道如何做?對人民日報脫貧攻堅報道的研究,分析了該報對脫貧攻堅“中國經驗”的媒介呈現:廣泛呈現貧困地區百姓生活、區域扶貧經驗和成果報道、扶貧問題輿論監督等多元主題;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反映扶貧工作,客觀建構事實而不回避問題;采用多方信源,體現官方話語和民間話語的平衡;通過對政府、企業、專家學者等多元扶貧行動者呈現來展現國家整體與社會力量。新華社聚焦犧牲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的英雄群體,播發長篇通訊,推出短視頻,配發扶貧英雄的日記、評論等,成為首個為全國扶貧英雄群體塑像的中央媒體。經濟日報深入報道貧困村留守婦女兒童的案例表明,應進一步發揮黨媒的社會功能,縮小貧困地區與非貧困地區間的知識鴻溝。黨媒要與各級干部群眾一道推動脫貧攻堅工作,共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進步。金融時報則是從金融視角出發開展脫貧攻堅報道,以金融視角框定新聞主體,對各類金融機構扶貧工作進行全方位展示;以金融元素為形式特征,在議題設置、版面設計等各方面體現“金融底色”。湖南省委機關刊《新湘評論》多元并舉,基于做強主題宣傳、深化理論解讀、強化典型報道、注重評論引導、探索融合發力的實踐理念開展脫貧攻堅宣傳。
時值抗美援朝70周年,關于抗美援朝的紀念性報道不僅體現了媒介記憶的塑造,更影響著集體記憶的構建。對《人民日報》抗美援朝紀念性報道的研究表明,《人民日報》通過政治視角、國際視角、戰爭視角相結合的復合視角聚焦記憶,并且在家喻戶曉的“超級英雄”、英勇作戰的普通戰士、文藝作品中的英雄形象等英雄群像中刻寫記憶。對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的研究發現,“烈士回家”“舍身報國”“后世銘記”是相關主題報道運用的主要框架。
媒體融合背景下重大主題報道應當重視路徑創新。黨媒要積極運用新技術,以AI與大數據技術助力主題報道再創新;借力新興平臺,提升黨媒影響力;探索電商帶貨等新模式,扶貧興農賦能鄉村振興。在網絡直播重塑輿論格局的當下,黨媒應當從五個方面探索創新路徑:注重話語聚合,各級媒體齊發力,增強議題影響力;注重場景再造,運用“仿真”新技術,強化直播現場感;注重行動動員,多元主體參與,實現破圈融合;注重渠道匯聚,多平臺引流分發,打通“最后一公里”;注重情感融通,增強用戶互動,引導輿論共振。
傳播新格局下,面對信息治理難度提升、智能技術引發倫理問題、體制機制改革與人才培養的考驗,黨媒應立足守正創新,擔當起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和服務人民的發展使命,牢牢占領住傳播制高點。針對當下由新媒體傳播帶來的營銷號亂象、自媒體野蠻生長、經濟利益介入兩微一端等失范現象,應當充分發揮主流媒體優勢,并采取加強法制管理、重視技術賦能、多重渠道覆蓋、積極回應社會關切等措施多管齊下。
盡管傳播環境不斷變化,黨媒的內容優勢仍然是核心競爭力。近二十年來,輿論監督報道中的監督議題、監督主體、監督雙方的關系以及報道形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唯一不變的是受眾對嚴肅性新聞的剛性需求。由此出發,融媒體時代黨媒要應對挑戰,做好輿論監督報道,必須加強政治站位,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守安全底線,深刻把握時度效原則;優化記者知識結構,提升調查技能和原創硬新聞生產能力;利用短視頻等實現多樣化表達。此外,還需重視版權,加強與政府、平臺的合作。
融媒體時代的版權文化建設是黨媒面對的重要命題。目前,我國民眾的版權文化素養仍然不高,整體尚處于知曉相關法律、權利存在的低級階段。黨媒應當以高度的文化自覺,積極擔當作為,勇作媒體、乃至全社會版權文化建設的表率,不僅需要加強自身版權文化建設,還應積極投身社會版權文化建設。
傳播新格局下,重新反思大眾傳播理論有益于為黨媒的傳播實踐提供指引。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分析發現,傳播現象由十要素構成。相比于為人們熟悉的“5w”要素,傳播的十要素還包括Matter(事體)、Resources(制度資源)、Constructive Behavior(建構性行為)、Communication Scene(傳播場景)、Knowledge(傳播所需的知識)。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視域中的傳播邏輯起點不是傳遞給受者對客體的認識,而是改造和影響客體的實踐。將傳播理解為交往實踐,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一是傳播是促使客體狀態發生合目的性變化的實踐;二是揭示了傳播主體是實踐主體的一種屬性,是實踐主體在改變客體的過程中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一種表現形式。在這個意義上,傳播是實踐的組成部分,表現在實踐主體改造客體的過程中,表現為實踐主體之間、主客體之間的互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