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2年,乜庭賓(右三)與家人的合影
靖江檔案館珍藏著一組珍貴的館藏征集檔案,它向人們無聲地講述著革命戰爭年代一段鮮為人知的我黨隱蔽戰線工作者乜庭賓率部靖江起義的傳奇革命故事。
解放戰爭期間的1948年9月,江蘇境內長江下游北岸的一個濱江小邑靖江發生了一起影響全國的大事——乜庭賓起義。整個事件還得從1947年的鹽城戰役說起。
1947年解放戰爭進入到第二年,人民解放軍揭開了全面戰略反攻的序幕。8月,華東野戰軍第十一、十二縱隊在地方武裝配合下,攻克蘇北重鎮鹽城,殲敵第四十二集團軍第一師及保安團隊8720人,其中生俘8220人,內有少將師長李鐵民,少將參議韓君明等人。在此次戰役中,有一人及時向我軍提供了鹽城守軍防衛圖和火力部署等重要情報,為鹽城大捷立下不世之功。此人不是別人,正是本文的主人公、時任國民黨第四十二集團軍參議的乜庭賓。
乜庭賓,1905年生,農家出身,河北景縣龍華鎮吳家窯人。乜庭賓立志報國,作風樸實,智勇兼備,性格剛直,思想進步,追求真理,愛護官兵,深受將士的愛戴與尊敬。1920年入馮玉祥的西北軍當兵,歷任排、連、營長等職。1927年任西北軍第五方面軍二十五師劉郁芬部團長。1929年升任西北軍第五方面軍騎兵第十一旅少將旅長。1930年任國民黨二十六路軍高級副官長。1934年任吉鴻昌、宋哲元部獨立七旅旅長。1926年4月,乜庭賓曾秘密加入共產黨。馮玉祥“清黨”后,乜庭賓與黨組織失去了聯系。1931年曾隨董振堂、趙博生參加寧都起義,到蘇區后又受劉伯堅派遣,打入國民黨三十軍做兵運工作,后因組織遭受破壞,再度與黨失去了聯系。1937年七七事變后,乜庭賓任國民黨二十九軍副官長,參加了與日本侵略軍浴血奮戰的北京南苑之役和臺兒莊戰役。1943年秋,乜庭賓任郝鵬舉部第一師中將師長,駐徐州西關燕子樓營房,同中共冀魯豫邊區黨委敵工部建立了聯系。
郝鵬舉,1903年生,河南靈寶人。1927年從蘇聯基輔紅軍兵種混成干部學校結業回國后,歷任國民軍炮兵團長、軍參謀長及豫鄂皖三省“剿共”總部參議。抗戰后,任國民黨暫編第五軍副軍長,不斷制造反共摩擦。1941年7月,郝鵬舉叛國投日。日軍投降后,被蔣介石任命為國民黨新編第六路軍司令,充任反共先鋒。1946年1月,在強大的政治、軍事壓力下,于山東臺兒莊反共前線率部兩萬余人起義,改編為中國民主聯盟軍,郝任司令。1947年1月16日,郝叛變,復又投靠蔣介石,任國民黨魯南綏靖區司令長官兼第四十二集團軍總司令。1947年2月7日,郝部兩萬余人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全殲,郝本人也被俘虜。1947年4月,因逃遁被我軍擊斃。
1944年春,郝部成立軍事教導團,乜庭賓多次給該團上課。乜庭賓說:“要成為一個愛國軍人,必須意志堅強,艱苦奮斗,嚴于律己,練好本領,保衛祖國。”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乜庭賓率部移駐徐州南15公里的三堡,靠近中共肖銅縣根據地。徐州工委書記趙卓如,前去做乜庭賓的工作,向乜庭賓談形勢、講政策,分析兩黨前途,指出中國命運。乜庭賓由此提高了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隨后不久提出入黨要求。1945年9月,趙卓如請示鄧子恢、張愛萍批準,由柏寒(敵工干部)介紹,吸收乜庭賓為單線聯系的中共特別黨員。從此,乜庭賓在黨的領導下進行工作,將重要情報及時設法送給組織。抗戰勝利后不久,乜庭賓做策動郝鵬舉部起義的工作。幾經周折,終于促成郝于1946年1月在山東臺兒莊起義,對進一步分化瓦解和促進國民黨軍政人員退出內戰,起到很大的作用。
鹽城戰役中,與我軍交戰的國民黨四十二集團軍原系郝鵬舉部的殘余,由副總司令畢書文帶領,移駐鹽城一帶。郝叛變時,時任一師師長的乜庭賓由于堅決抵制和反對而被郝扣押,但乜庭賓巧妙地隱藏了自己中共特別黨員的身份。郝被我軍活捉后,畢書文害怕蔣介石將該部吞并,遂啟用乜庭賓為參議,讓他協助處理軍務,以便聚集老西北軍的力量,抵制蔣介石的吞并陰謀,加強自己的個人控制。這也為乜庭賓搜集軍事情報尤其是重新尋找黨組織和組織起義提供了方便條件。
韓君明被我軍俘虜后,十二縱隊聯絡部部長陸政以禮相待。經過爭取,韓愿意受我派遣和畢書文聯系。此時該部被整編為國民黨暫編二十三師,畢任師長,移駐泰興、黃橋、靖江一帶。畢書文為了保存實力,又想與我方建立關系,對韓君明這個“密使”表示歡迎,還主動派人與華中指揮部取得聯系。
這時,乜庭賓秘密派他的警衛員齊照祥(中共特別黨員)到洪澤湖周圍原淮北解放區尋找黨組織,終于找到了華中七地委(全稱中共華中第七地方委員會)聯絡部,見到聯絡部長姚克。姚克指示:乜庭賓要求回解放區工作,心情可以理解,但從目前形勢和斗爭的需要出發,應繼續留在國民黨軍內部,運用他過去的影響和畢文書對他的倚重,爭取重掌兵權,待機起義。乜庭賓堅決執行了這一指示。
經過一番活動,乜庭賓被任命為國民黨暫編二十三師四十六旅旅長,先駐海安縣城,后駐靖江縣城(另一中共特別黨員張奇被任命為國民黨暫編二十三師四十五旅副旅長,先駐黃橋,后駐泰興縣城)。乜庭賓利用“中國國民黨革命同志會”(1930年,李宗仁發起建立“革命同志會”。1931年,“革命同志會”改組為“三民主義革命同志會”。1934年,李宗仁將“三民主義革命同志會”改組成“中國國民黨革命同志會”。該會奉三民主義為最高準則,視蔣介石為主要敵人。)的名義,聯絡干部,團結部隊,采用個別談話等方式進行形勢和政治教育,培養骨干,準備再次起義。

《冀魯豫日報》關于靖江起義的報道
由于華中第七地委和鹽城、泰興相距幾百公里,中間隔著敵人的嚴密封鎖,交通聯系很不方便,故而乜庭賓和張奇的組織關系轉到了華中工委(全稱中共華中工作委員會)。
1948年初,華中工委派遣公安處聯絡科科長周曉江(化名李應成),秘密前往乜庭賓、張奇駐地,傳達組織上要他們率部起義的指示,并擔任具體的聯絡工作。四十六旅旅部駐靖江縣城,四十五旅旅部駐泰興縣城。周曉江先到靖江秘密會見乜庭賓,指出人民解放軍將揮師南下,橫渡長江,解放全中國。國民黨暫編第二十三師駐沿江一線,如第四十六旅、四十五旅能及時起義,對解放軍渡江南下解放江南,將起到重大的作用。乜庭賓當即表示一定完成黨交給的任務,并和周曉江商談了起義的具體事宜。隨后,乜庭賓又秘密派人護送周曉江至張奇處,商談了四十五旅的起義計劃。就此,乜庭賓開始了緊張的起義準備工作,預定與四十五旅同時起義。
1948年秋,淮海戰役即將開始,人民解放軍以排山倒海之勢包圍徐州,并向南乘勝追擊。蔣介石當局以改進裝備為名,擬將二十三師調駐江南。乜庭賓掌握時機,于9月27日在其旅部召集連以上軍官會議,研究形勢和調防動機,統一認識,布置起義。周曉江將乜庭賓、張奇的起義計劃隨即向華中一地委(全稱中共華中第一地方委員會)書記鐘民和軍分區司令員張克辛作了匯報。軍分區決定派部隊截斷靖江與黃橋畢書文師部的聯系,接應乜張起義部隊。乜庭賓考慮到四十六旅有一個團駐在黃橋,不能丟下不管,故而未同意。
按照預定計劃,四十六旅、四十五旅于9月27日舉行起義,爾后會師黃橋,逼迫畢書文率師部及直屬隊一同起義,以壯大聲勢、擴大影響,從而進一步動搖國民黨軍心。
不料起義之事被團長崔鳳鳴(隸屬國民黨暫編二十三師四十六旅)告密。1948年9月28日下午,乜庭賓派出警衛員齊照祥去泰興聯絡張奇后,正和參謀長卞超研究起義具體事宜。突然,接到季家市的營長報告:師長畢書文和副師長曾紀瑞率四十多輛卡車的部隊開向靖江縣城。面對突發情況,乜庭賓當機立斷,決定率領直屬部隊提前發動起義。與此同時,乜庭賓派手槍排長李樹明入城營救周曉江和部分地下黨員及其家屬,周曉江等成功脫險;乜庭賓夫人石瑞云和四個孩子及警衛員齊照祥不幸落入崔鳳鳴之手(齊照祥被崔鳳鳴活活打死,石瑞云由于曾紀瑞等從中說情最后被釋放)。乜庭賓率起義部隊一路疾走,到達解放區老莊頭時,受到中共靖江長安區委書記、靖東大隊政委劉聯芳的接應和歡迎。
由于事機泄漏,加之軍分區部隊按乜庭賓意見未對二十三師師部進行監視及對起義部隊進行接應,以致乜庭賓只帶一個連100余人起義后到達解放區。乜庭賓在靖江雖未能率全旅部隊起義,但在全國產生了較大的政治影響,瓦解了敵心,為淮海戰役的勝利作出了貢獻。乜庭賓沒有停留即赴如西,后至東臺,任蘇北軍區教導團總團長;新中國成立前后,乜庭賓先后任淮陰軍分區副司令員、司令員;1957年乜庭賓從部隊轉業,任江蘇省民政廳副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