膾炙人口的《游擊隊之歌》有一句歌詞:“沒有吃,沒有穿,敵人給我們送上前;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對此,八路軍軍工部部長劉鼎曾說:“這反映了抗戰初期游擊戰的一些情況。當戰爭發展到相持階段和反攻階段時,情況就大不相同了。當時的情況是:‘沒有吃,沒有穿,人民給我們送上前;沒有槍,沒有炮,我們自己造。’”這是對八路軍兵工建設的客觀評價,也是當時歷史的真實寫照。全面抗戰時期,八路軍在陜甘寧、晉綏、晉察冀、晉冀魯豫、山東等抗日根據地自力更生開展兵器工業建設,建立了以步槍和彈藥等輕武器為主的兵工生產體系,創建了一批兵工企業,生產了大量武器彈藥,為奪取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后,納入國民革命軍的正規戰斗序列,但人多槍少、有槍無彈的矛盾依然突出。1937年8月,一一五師作為東進先遣部隊出發時,每個戰士攜帶的武器裝備,僅步槍1支,刺刀1把,子彈25發,手榴彈4枚,重武器只有為數極少的迫擊炮,且炮彈極其缺乏。一二〇師和一二九師出征時的裝備狀況更為糟糕,不僅與裝備現代化或接近現代化的日軍及國民黨軍相差甚遠,甚至連長征出發前的中央紅軍都不如。
全面抗戰初期,八路軍的武器彈藥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后方供應,除后方兵工廠修造的一些槍支彈藥外,八路軍還通過西安辦事處及“采辦委員會”購買運到各根據地。二是繳獲于敵,這是我軍軍火補給的傳統辦法,也是主要來源。三是國民政府供應,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國民政府承認八路軍總人數為4.5萬人,并許諾供給軍餉、服裝、藥品和武器彈藥。閻錫山也曾為途經太原的八路軍補充過一些彈藥。四是收集潰兵散槍,抗戰之初華北前線的國民黨軍隊望風南逃,形勢一片混亂。根據毛澤東、周恩來指示,迎面北上的八路軍各部迅速行動,收集了大量潰兵散槍。此外,八路軍還通過動員捐獻、租借以及購買的方法從民眾手中獲得不少國民黨軍丟棄后被他們拾取收藏的武器。

八路軍黃崖洞兵工廠

八路軍兵工廠工人在制造手榴彈
這一時期,八路軍的戰斗主要是配合國民黨軍進行襲擊、伏擊和阻擊作戰,破壞敵之交通運輸,切斷敵之供應線,戰斗時間都不長,如奇襲陽明堡機場,僅一小時就解決戰斗。因而,整體來說彈藥尚可維持。但隨著八路軍的不斷擴軍以及戰斗頻率、規模的加大,對武器彈藥的需求急劇增加。需求擴大,而供應卻日益不足。國民政府堅持“限共溶共”的方針,對武器彈藥的供應嚴加限制,八路軍除在全面抗戰初期領過120挺輕機槍和6門反坦克小炮外,整個抗戰期間再未得到任何武器接濟,彈藥供應自1940年后也全部停止。戰場繳獲也不容易,盡管八路軍的繳獲為全國之冠,但對許多部隊來說,繳獲并不能補充消耗,或僅為持平而已。特別是彈藥,消耗常常多于繳獲,可謂“入不敷出”。加之抗戰前期日軍士兵十分頑悍,經常出現負隅頑抗到底、寧死不降的情況,因而一槍一彈之取得,都需要八路軍戰士付出鮮血乃至生命的代價,又可謂“得不償失”。此外,由于經費長期緊張,能用于購買武器彈藥的款項十分有限,而且由于國民黨的封鎖禁運,購買也越來越難。
到1940年前后,八路軍武器彈藥的匱乏達到了極其嚴重的程度。因為缺乏武器,80%的輕武器在來復線已磨平、口徑已松的情況下依然還在使用,而不少新建部隊則重新操起了刀、矛、梭鏢;因為缺乏彈藥,留守兵團提出了“不打死敵人絕不放槍”的口號,而總部特務團打一發炮彈必須經過總部首長批準;因為缺乏武器彈藥,八路軍總部多次通令各師加強射擊訓練,同時深入開展愛護武器、節省彈藥的教育;而在戰場上,正如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所慨嘆:“武器不足與武器窳敗,障礙了八路軍更多勝利之獲得,被我擊敗之敵眼見得不難立時掃數消滅,往往以武器窳敗,火力不足,竟被其漏網,或竟不能消滅。”
“暴力的勝利是以武器的生產為基礎的”,武器裝備是軍隊戰斗力的物質基礎。八路軍要發展壯大、戰勝日寇,必須有足夠的武器彈藥。當其它來源都日益困難之時,要緩解軍火匱乏的局面,加強自身的兵工建設勢在必行。
八路軍的兵工建設,在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統一領導下,各根據地分散經營,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修理到制造,從簡單到多樣,從流動到固定,從分散到集中的發展過程。
1937年11月,八路軍總部發出指示,要求各師、旅、團、游擊支隊及地方政府和自衛隊都要招募技術工人,開辦修械所和炸彈廠,以解決迫切的修械問題,保障基本的彈藥供應。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進一步指出:“游擊戰爭的軍火接濟是一個極重要問題。一方面,大后方盡可能的接濟他們;又一方面,每個游擊戰爭根據地都必須盡量設法建立小的兵工廠,辦到自制彈藥、步槍、手榴彈等的程度,使游擊戰爭無軍火缺乏之虞。”根據上述指示,各抗日根據地開始因地制宜籌辦兵工廠,并成立相應的兵工領導機構。中央軍委成立了軍事工業局,直接領導陜甘寧邊區兵工廠的生產。位于太行根據地的八路軍總部于1939年6月組建了軍工部,在收編整頓各修械所的基礎上,先后興辦了4個步槍修造所、1個復裝槍彈廠、1個炸彈廠和1個試驗所。其中,由八路軍總部修械所擴建而成的軍工部一所,設在山西省黎城縣黃崖洞,是抗戰時期太行山區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兵工廠。這個廠最多時有職工1500多人,一年生產的武器可裝備16個團,是八路軍在華北前線的重要軍火生產基地,被朱德總司令稱為八路軍的“掌上明珠”。晉察冀、晉綏和山東根據地也分別建立了相應的領導機構和數目不等的兵工廠。
創辦兵工廠,各種各樣的生產設備和器材必不可少。八路軍兵工廠的設備器材,除了少量采購,在初期主要靠征借和繳獲得來。八路軍總部軍工四所、晉察冀軍區工業部第五所、膠東根據地第三、四、五兵工廠都是利用從日偽廠礦中繳獲的器材組建起來的;晉綏根據地還曾把從繳獲的日軍汽車拆下的引擎改作兵工廠的動力設備。自行研制也是八路軍兵工器材的重要來源,陜甘寧邊區機械廠(軍工局一廠)研制生產了包括子彈廠、炮彈廠所需的專用機床,化學廠所需的一整套火炸藥生產設備,以及軍工局煉鐵部的部分機器設備。他們還根據前線修械所的需要,研制一批4臺一套的小機器,包括車床、刨床、鉆床、銑床各一臺,使用時一頭牛就能帶動,轉移時兩頭毛驢就能馱走,深受前方歡迎。在有些器材遍尋無著或暫時缺乏的時候,兵工人員就因陋就簡、土法上馬。如在火炸藥生產過程中,晉察冀根據地曾用民間常見的陶瓷缸代替鉛室生產硫酸,用大鐵鍋為棉花脫脂,用石磨代替打漿機,用壓面機代替碾片機,用火炕代替烘干機,用瓷盆代替硝化器,用剪刀代替切藥機等。雖然效率不高,但暫時解決了困難。
和設備器材相比,原材料的缺乏更為嚴重,兵工廠“等米下鍋”的情況屢見不鮮,八路軍各部想方設法予以籌集。生鐵是制造地雷、手榴彈、炮彈和機器設備所需的大宗原料,生產一枚手榴彈需要1-2兩生鐵,一只地雷需3-5斤生鐵,太行、晉綏以及晉察冀都有豐富的鐵礦,根據地就組織采礦、挖煤,自己辦廠冶煉。根據地當時還不能生產鋼材,制造槍、炮、刺刀,炮彈彈尾、彈翅,以及鉆子、銼子、銑刀等工具所需的鋼材主要用鐵路道軌代替。華北地區鐵路縱橫,日軍借之圍困抗日根據地,八路軍就廣泛發動軍民拆運道軌。僅在百團大戰期間,各部就拆運鐵軌20多萬根,正太、同蒲、平綏鐵路完全癱瘓。銅是制造槍彈和雷管的主要原料,八路軍兵工廠沒有冶煉設備和技術條件,所用之銅主要靠割取日軍的電話線,以及民眾捐獻的銅元(錢)以及香爐、燭臺等銅器來解決。硝是生產火炸藥的主要原料,需求量非常大。為滿足所需,根據地廣泛開展群眾性的熬硝運動。邊區設立硝磺局和精硝廠,把人民群眾手里的硝一點一滴收集起來,通過精硝廠加工后送到兵工廠。為鼓勵民眾積極捐獻兵工原料,當時一般采取有償收購的辦法,總部后勤部曾專門對19種軍工材料的收購價格作出明確。晉綏、太行等根據地也曾用地雷、手榴彈等武器向老百姓換取銅鐵。
在1941年之前,由于八路軍迅速擴大,槍支缺乏,兵工廠生產的重點是造槍。步槍是八路軍的主戰武器,根據地步槍的制造,經歷了從仿造到改進再到創新的過程,并在步槍生產制式化方面作出了一些探索。1940年,劉貴福等設計制造出一種新式步槍,它吸取“捷克式”“三八式”以及“漢陽造”等步槍之長,槍體輕巧、堅固,外形美觀,射擊精度高,鋒利的刺刀在肉搏時能迅速脫鉤彈出展開。彭德懷在8月1日那天試用后非常滿意,當即命名為“八一式”步馬槍,并責成軍工部批量生產。到1941年11月,僅軍工部一所就生產了3300多支,戰斗性能優于日本“三八式”,頗受前線戰士歡迎。
重武器方面,八路軍大力發展了擲彈筒。擲彈筒又稱“50小炮”,是一種前裝小口徑單兵火炮,體積小,結構簡單,頗便山地作戰。1941年1月,八路軍軍工部根據彭德懷的要求,用鐵路道軌作原料成功仿制日制“八九式”擲彈筒,隨即批量生產裝備部隊。后又屢加改進,不僅能夠調節射程,增強瞄準精度,還能夠兼用日軍的炮彈,比日制擲彈筒更適用。
1941年至1943年是抗戰最艱苦的階段,也是八路軍兵工建設最困難的時期。日軍的瘋狂“掃蕩”使根據地的許多兵工廠被迫進行壓縮分散,冀中根據地甚至將兵工廠轉移到白洋淀的蘆葦蕩里和地道中。中央軍委適時將兵工建設方針調整為以彈藥為主、槍械為輔,要求大量生產手榴彈和地雷,發給軍隊、民兵和群眾,力求以量勝質。陜甘寧、太行、晉察冀、晉綏等根據地先后中止步槍生產,大量增設手榴彈廠、炮彈廠和火炸藥廠。這一時期,八路軍兵工技術人員在化工、冶金等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尤其是硫酸生產和白生鐵韌化兩項關鍵技術的突破,為火炸藥自給和炮彈大量生產奠定了基礎。1941年初,太行根據地率先開始普及地雷制造技術。軍分區和地方縣政府也紛紛成立炸彈廠,根據地很快掀起了一個村村造地雷、戶戶有地雷的群眾性爆破運動。地雷戰在各根據地普遍開展,并由看家護村發展到主動出擊、對敵進攻,把地雷陣擺在敵人碉堡、據點周圍,使日偽軍聞風喪膽。
抗戰進入到戰略反攻階段后,隨著根據地的恢復擴大,各地軍工部門普遍加強了組織領導,積極鉆研技術,提高產品質量,改善設備,擴大原料來源,提高工人待遇和生產積極性,兵工生產不斷發展壯大。這一階段,兵工生產中最突出的進步就是開始自制子彈。晉察冀軍區利用純銅和鋅首先冶煉出生產彈殼所用的三七黃銅,1943年開始試制全新子彈,到1944年,兩個子彈廠已能月產步槍子彈6萬發。
隨著抗戰勝利的來臨,兵工生產環境逐步好轉。同時,人民軍隊接管了一些大的礦山工廠,兵工廠所需的原料如煤、鐵等有了更多的供應,機器設備也得到充實,許多兵工廠已實現半機械化生產。在此基礎上,根據地兵工廠進一步加強生產管理,大力推行企業制,不斷健全完善各項管理制度,有力促進了生產發展,軍火產量達到抗戰時期的最高峰。
八路軍的兵工建設,是人民兵工發展歷程中濃墨重彩的一章。在極其艱難的環境中,根據地兵工人員廠房自己蓋,機器自己造,原料就地搞,一邊生產,一邊戰斗,在華北地區建起了一個可靠的軍火補給基地。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各戰區中是絕無僅有的。
從整體來看,八路軍在華北根據地兵器工業的崛起,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抗戰爆發之后中國兵器工業集中于西南一隅的布局,在整個中國兵工生產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別是1944年以后,隨著美援武器的增加,國民政府的武器產量有所下滑,而八路軍各兵工廠的產量卻成倍提高,其對抗戰的貢獻不容低估。
不僅如此,八路軍創建的兵工企業和培養的大批兵工人才,為解放戰爭時期以及新中國成立后的兵工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到1945年底,華北共有兵工廠20多個。到全國解放前,解放區的兵工廠發展到160個,除去東北及華東的少部分,其它多是在八路軍兵工廠的基礎上擴建或新建起來的,這也構成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兵器工業的基本格局。
兵工人才方面,八路軍把兵工生產同人才培養結合起來,各根據地都擁有一支包括技術專家、管理干部、技術工人等三類人員在內的兵工人才隊伍。新中國成立后,參與八路軍兵工建設的許多人員走上了國防工業系統領導崗位,僅陜甘寧邊區軍工局就有39人擔任副部級以上領導職務,還有不少人成為國防工業部門的技術骨干,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八路軍兵工建設的巨大成就離不開大批兵工技術人員的犧牲奉獻。全面抗戰八年,八路軍各根據地涌現了一批優秀的兵工技術人才,他們有的是國內高等院校畢業的青年才俊,有的是參加多年實際工作的專家,有的是留學國外的高級知識分子,有的是自學成才的能工巧匠。面對亡國滅種的深重民族災難,他們齊心合力,一起為八路軍兵工建設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八路軍兵工建設的發展同樣離不開根據地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沒有廠房和宿舍,當地百姓就騰出房子供兵工廠使用。沒有原材料,群眾就獻銅、獻鐵、幫助熬火硝,組織民兵拆運鐵軌作鋼鐵材料。兵工廠運輸困難,群眾就肩挑驢馱,把原材料源源不斷地運到兵工廠,又把生產的武器彈藥運往前線。兵工廠勞力不足,駐地青年便主動上門幫助。敵情嚴重的地區,民兵替兵工廠站崗放哨,及時通報,幫助轉移。許多農民因保衛兵工廠和掩護兵工人員,家被燒毀,家庭成員慘遭殺害。他們及那些在生產斗爭中犧牲的八路軍兵工戰士,永遠值得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