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馬 力
柴紅芳的紀錄電影《落地生根》,是以中國脫貧攻堅為背景的紀錄電影,被譽為一部濃縮的“中國減貧影像志”。
2020年底,央視新聞頻道導演柴紅芳忙完了脫貧紀錄電影《落地生根》的后期工作,這意味著她和她的團隊完成了為期四年的艱難拍攝制作。2021年1月7日,從中共云南省委宣傳部傳來消息,柴紅芳的這部紀實電影,代表云南省入選中宣部全國脫貧優秀節目和國家廣電總局“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公益展播。這樣的消息對柴紅芳來說,“真是一個莫大的鼓舞”。
2020年11月14日,《落地生根》劇組宣布殺青。與此同時,云南省宣布最后9個貧困縣市退出貧困縣序列,這其中就包括柴紅芳紀錄電影拍攝地云南省怒江州福貢縣。至此,中國已有包括云南、新疆在內的17個省區市實現了全部脫貧摘帽。
柴紅芳的紀錄電影《落地生根》,是以中國脫貧攻堅為背景的紀錄電影,被譽為一部濃縮的“中國減貧影像志”。
“《落地生根》講述的是云南省怒江州一個邊遠貧困山村的命運變遷史,整個片子以貧困群眾為主體,展現的是在中國脫貧攻堅大背景下,當地政府和群眾勇敢直面貧困、戰勝貧困的故事。”柴紅芳如此描述這部電影。
2017年5月17日,柴紅芳集結了北京、云南兩地9人組成的拍攝團隊,進駐福貢縣匹河鄉沙瓦怒族村。他們要在這個位于中國西南邊陲的偏僻山村長時間駐扎下來,拍攝一部反映中國脫貧攻堅的紀錄電影。“紀實電影沒有劇本,要真實記錄這個山村脫貧的整個過程,所以拍攝周期在我心中也是一個大大的問號。”柴紅芳說,進村之前她就做好了長期駐扎的準備,在她心里,拍攝和當地的脫貧一樣,都是一場難打的戰役。

沙瓦村村民收獲水稻
2017年5月正式進駐拍攝點之前,柴紅芳和策劃在怒江全州進行了踩點,最終他們把拍攝地點選在了沙瓦村。“不怕你笑話,部隊出身的我一直覺得自己身體不錯,第一次去沙瓦村竟然沒有爬上去,坐在半路我特想哭,沒想到中國居然還有如此難以抵達的村落。”柴紅芳告訴《今日中國》記者,第二次當她耗時6個小時爬上沙瓦村時,她再沒有了抱怨,眼前的景象一掃身體的疲累。“遠處的皇冠山輕霧飄渺,一片片水田在太陽的照射下閃著金光,孩子們在村子里光著屁股追逐嬉鬧,勞作的村民不時用袖管抹去額頭的汗水。”柴紅芳說,眼前這個與世隔絕、風景優美、民風淳樸的小山村就是她心目中理想的電影拍攝地。“雖然貧窮,但這是一個有水有田、能夠自給自足的小村落,貧窮的根源就是這里沒有一條出山和進山的路。”
沙瓦村的風景很美,但生活條件異常艱苦。拍攝團隊進村的第一晚,柴紅芳就和大家講明,“我們當中的任何人如果想退出,今晚就可以走,今晚沒走的,就要留下來堅持到最后。”說話和辦事雷厲風行的柴紅芳用這種方式給每位成員立下軍令狀。“因為沙瓦村的條件太艱苦了,我們在這里拍攝不是一兩個月,可能會一兩年甚至時間更長,當時真怕大家撂挑子不干,心里真的沒底兒。”柴紅芳說,當時帶著團隊進入沙瓦村是她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冒險。

柴紅芳帶領攝制團隊拍攝村民的變化
“一間廢棄的小學教室、三張舊書桌、幾條舊板凳、幾臺電腦就組成了我們的后期機房,隊員的宿舍緊靠村民的豬圈,每天清晨大家不是在雞鳴中醒來,常常是被母豬的呼嚕聲和豬仔的吵鬧聲叫醒。夏天,房間的墻上和床鋪上會爬滿各種蟲子。這樣的環境,每個人都要過心理上的一道關。”柴紅芳說,團隊成員進村的第一件事兒就是學會如何去適應這樣的環境。
環境的艱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這群“外星人”不能融入村民們的生活。“因為這里長期處于一種與世隔絕的狀態,很少有外界的人進到村子里來,村民見到外人都非常害羞,剛進村時,他們見到我們就躲或很快跑開,彼此之間沒有對視和交流。”柴紅芳說,這種情況對于紀錄片人來講是一個致命的障礙,“后面的一切工作都要停滯”。
于是,柴紅芳很快找到了村里有威望、有文化、會說普通話的阿鄧言,并把拍攝團隊此行的目的如實地告訴了他,希望在他的幫助下,讓村民們放下心里的戒備,配合電影的拍攝。
“我每天站在駐地的高臺上,與下田勞作路過的村民打招呼,開始大家一看見我就跑,后來我經常請他們到我們這里坐坐,我親自給他們做飯吃,這樣一來二往,村民們和我們熟了,再也不躲著我們了,我們也很快了解了他們各自的生活,影片中重點要拍攝的人物線也隨之確定了下來。”柴紅芳說,這些人就是央視新聞頻道播出的《出路》和紀實頻道播出的《落地生根》版本里出現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坡羅、李建華,駐村扶貧隊員朱云,孩子代表臘八等一個個鮮活生動的小人物。“這些小人物命運的變化,正是中國脫貧攻堅帶給7億農民的變化。人物和故事雖小,但代表的是一個群體的變化,反映的是中國社會的深刻變革。”
在沙瓦村生活和拍攝的1000多個日夜,柴紅芳和她的拍攝制作團隊克服了惡劣環境帶來的身體不適,承受了在封閉環境下內心深處長時間的孤獨和寂寞,捧給觀眾的卻是一部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誠意之作。“我們駐村拍攝的這四年,是中國脫貧攻堅最關鍵的時刻,中國有5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全面解決,在政府的幫扶下,2020年沙瓦村實現整村脫貧。這就是我們以點帶面對外講好中國減貧故事的意義所在。”柴紅芳說,她慶幸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和團隊用真實影像記錄了這個變革的偉大時代。
“這是一部濃縮的中國減貧影像志,這是一部采用真實電影手法拍攝的扶貧紀錄片,導演團隊在沙瓦村駐扎了1000多個日夜,最終記錄并見證了它‘一步千年’的變化。導演用帶著溫度的鏡頭和講述,向世界娓娓道來中國的扶貧故事,是一部難得的紀實誠意之作。”怒江州委宣傳部長鄭義看過電影后,給出如此評價。
沙瓦村地處怒江大峽谷東側的碧羅雪山上,2018年之前,這里不僅遠離城市,而且沒有公路,不通網絡,幾乎與世隔絕。全村228戶800多人多半是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是全省脫貧攻堅的“硬骨頭”。
在電影中,觀眾可以看到,導演用近乎白描的創作手法,讓一個個扶貧故事和主要人物變得生動和飽滿。“沒有大口號地去宣講,而是通過人物生活的改變來展現大的主題。”柴紅芳希望這部作品“潤物無聲”,用溫暖的敘事,傳遞希望和力量。所以隨著影片的鋪陳和敘事結構的展開,觀眾會看到一個個讓人揪心和暖心的小故事:因為路不好走,坡羅背著待修的冰箱下山需要多半天的時間;李建華每次下山賣雞只能肩挑20只,賣不掉的雞還要原路背回;和建華的妻子夜間突發疾病,為了安全只能等到天亮被村民肩扛手抬下山去醫院;全村孩子缺少學前教育,軍分區駐村扶貧隊員朱云臨時充當幼兒園教師……

沙瓦村通向山下的公路沒有修好前,村民上山下山都是走這樣的小路
“路不通、少醫療、缺教育,其實這種狀態是很多貧困山村的現狀,我們的脫貧攻堅就是要解決這些現實中的種種難題,普遍增強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我們的鏡頭恰好記錄了這群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改變,這是怒江直過民族‘一步千年’鮮活生動的真實影像。”柴紅芳說,沙瓦村2017年9月開始修路,2018年通路,2019年土路變成了水泥路,村民們的生活也是在這短短的3年時間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路是紐帶,是一條故事主線,是村民從貧窮邁向富裕的路,更是一條政府聯通民心的路。”柴紅芳說,如果時間和精力允許,她希望在沙瓦村再住上5年,用鏡頭記錄下沙瓦村如何在深度旅游開發中迎來鄉村振興的好時代,“我真心覺得沙瓦村的好故事才剛剛開始。”
“一部優秀的紀錄片一定要見人、見事、見時代。在我的心底,最想通過影片表達的是中國農民身上的美德、人格魅力,以及他們勤勞、熱愛土地、相信并愿意配合政府的決心。我們的政府也在傾聽人民的聲音、幫助農民解決問題,不讓一個農民兄弟掉隊。”柴紅芳說。
“人民幸福生活即最大人權,這部影片同時也是我們對外講好中國人人權故事的生動教材。”多年來,柴紅芳的紀錄作品大多關注了社會大背景下的小人物命運的起伏,聚焦個體人物的生存和發展。“比如我的《尋愛》《穿山》《人間喜事》《菊娘》等,雖然故事各不相同,但都展現了國家對普通人人權的尊重,讓每個人都享有幸福生活的權利。”
在《落地生根》影片里,觀眾可以看到隨著道路的修通,坡羅貸款買了運輸用的拖拉機,還在村子里開了一個小賣部;李建華的養雞規模擴大了,并且實現了科學養殖,再不用肩挑6個小時下山賣雞了;臘八和村里的孩子們登上了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的舞臺;靠易地扶貧搬遷,村民小組長李小二和部分村民進城過上了現代生活。“脫貧攻堅進程中,充分尊重了普通人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我們用真實鏡頭記錄下的正是這份平實中最能直抵人心的故事,這樣的故事才能引發國際社會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