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特約評論員 張旭東
張旭東 同濟大學全球治理與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清華大學國際關系學博士
中歐投資協定不僅將使中歐雙方獲益,而且也將促進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給國際社會其他成員帶來平等的合作機會。
經過7年多達35輪漫長而艱苦的談判,中國與歐盟終于在2020年末完成了雙邊投資協定的談判。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協定,不僅為中歐雙方拓展雙邊互利合作創造了巨大的空間,更為全球經濟復蘇帶來了難得的利好消息。目前,協議文本正在進行審核和翻譯,后續經雙方批準后將正式生效。有觀點認為,中歐選擇這樣一個時機達成協議,背后具有深層次的地緣政治考量,將給中國–歐盟–美國的三邊互動關系帶來沖擊,特別是給新上任的拜登政府聯合盟友共同在經貿問題上對華施壓制造困難。然而,中歐投資協定的初衷是維護自由開放的多邊經貿合作體系、深挖中歐互惠互利合作潛能,不僅將使中歐雙方獲益,而且也將促進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給國際社會其他成員帶來平等的合作機會。
在當今的國際變局下中歐完成投資協定談判,這一重大的戰略舉措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地緣政治上的連鎖反應。例如,有觀點認為,中歐選擇在美國政府換屆期間達成協議,從歐洲的角度看,體現了其對特朗普執政期間跨大西洋關系嚴重下滑的失望,欲強調歐盟在制定政策時的獨立性與自主性;從中國的角度看,體現了對特朗普一再在經貿領域無理打壓中國的反擊,欲利用美國的盟友來制衡美國的貿易霸凌主義。
在一些地緣政治學者看來,對于旨在重塑同盟體系、希望在經貿議題上聯合盟友共同采取對華強硬政策的拜登政府而言,中歐投資協定這步先手棋,讓美國措手不及,失去了主動權。華盛頓智庫全球安全分析研究所的聯合主任加爾·勒夫特就認為,歐盟此舉是故意試圖利用美國的權力真空,在美國的政府過渡期內締結中歐之間的協議,可以確保即將卸任的特朗普政府沒有時間懲罰布魯塞爾,而新上任的拜登政府也沒有機會介入。這表明,盡管歐盟對中國的行為和政策也一定程度感到擔憂,但它希望繼續做個獨立參與者,而不愿被拖入美中權力斗爭。
實際上,上述分析并沒有抓住美歐關系下滑的根本原因,而試圖以渲染所謂的“中國威脅”來重拾跨大西洋伙伴之間的團結,并不會使美歐真正恢復昔日的戰略互信,處理中美之間的經貿爭端,同樣不應該延續對抗性的思維。
長期以來,美國雖然將歐洲視為重要伙伴,但從“亞太再平衡”到“印太戰略”的推出,美國一直在將本國的戰略重心向亞洲傾斜,歐洲在美國全球戰略布局中的地位,雖不能說不重要,卻也一直在邊緣化。更重要的是,歐洲作為美國的盟友,始終無法擁有平等的談判地位,其訴求得不到美國充分的尊重和及時的回應。因此,加強歐洲自主的聲音,始終伴隨著歐洲一體化的進程。

當地時間2020年12月30日,比利時布魯塞爾,歐洲理事會主席查爾斯.米歇爾出席中歐投資協定談判視頻會議
特朗普執政的4年時間里,美歐關系嚴重下滑,美國在貿易問題上對大西洋彼岸的盟友那種盛氣凌人的態度,使歐盟充滿了憤怒和怨念。有一種看法認為,在特朗普政府不斷推動中美經濟脫鉤的同時,包括德國在內的一些美國的歐洲盟友也在不斷推動其與美國的戰略脫鉤。
引發德國與美國矛盾的一個重要問題在于耗資達116億美元的“北溪-2”天然氣管線。這是以德國為代表的部分歐洲國家尋求與俄羅斯加強能源合作,促進自身能源供給多元化的重要基礎設施,而美國一再對該項目橫加干涉、屢加制裁,其表面上為了維護歐洲的能源安全,實際上只是意在擴大美國對歐洲的天然氣出口,并持續打壓俄羅斯??傊绹乃魉鶠楸M是為了自身的戰略利益。在這一點上,德國不懼美國的威脅,堅定推進該項目,美歐的裂痕進一步加深。再加上美國退出伊核全面協議、《巴黎氣候協定》等一系列奉行“美國優先”而詆毀多邊機制之舉,令歐洲不再認同美國對西方世界的領導。換言之,美國與歐洲之間的利益沖突加劇、美國不斷自損戰略信譽,是近年來美歐關系下滑、美同盟體系愈發松散的根本原因。
與特朗普相對,在總統競選期間,拜登團隊就將重新恢復美國與盟國和伙伴國家之間的緊密聯系,重新加入多邊組織和協定,強化美國在國際上的領導地位作為未來外交政策的重要綱領。在拜登贏得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后,歐盟領導人第一時間送上熱烈的祝賀,可謂意味深長。然而,即使拜登政府非常重視與歐盟之間的關系,要恢復美歐之間的戰略互信也并非易事。而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世界經濟急需復蘇的動力,美歐都需要中國的消費市場來擴大出口以拉動經濟增長。在這個時候,選擇在經貿上對華發出消極的信號,并非明智之舉。
在這方面,也許拜登政府應該多聽聽前美國政府官員們的看法。例如,美國財政部前官員杜大偉就曾對特朗普政府施壓盟友同中國經濟脫鉤的策略表示質疑。他認為,“與美國相比,美國的盟友對與中國進行經濟脫鉤并不那么感興趣。如果這些盟友仍與中國保持接觸,那么美國進行的脫鉤將使我們孤立,并加強中國的相對地位。”他還表示,“即使美國成功地將中國趕出世界經濟和國際機構,中國也可能會創造出替代性機構,許多發展中國家會發現與中國合作符合它們自身的利益,因此,我們會重新建立冷戰時期的那種集團。”

顯然,美國想要尋求恢復與歐盟的傳統友好關系,應當認真解決的問題不是如何渲染外部威脅,尋找共同的敵人,而是照顧歐盟的利益關切,尋求在利益平衡的基礎上修復雙方受損的戰略互信。否則,即使美歐加強聯手在經貿問題上對華施壓,也難以消除美歐之間兄弟鬩墻的隔閡。
2020年是中國同歐盟建交45周年,中歐在既有各種合作機制的基礎上,又新建立了環境氣候與數字領域兩個高層對話機制,旨在共同打造中歐綠色合作、數字合作伙伴關系,顯示了中歐戰略伙伴關系的與時俱進。作為歐盟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非常希望擴大在歐盟國家的投資,但是近年來以所謂國家安全利益為由加強對外國投資審查,成為一種國際趨勢,而歐盟國家在中國的投資和對華出口,也希望中國能開放更大的市場。在歐盟輪值主席國德國的大力推動和協調下,中歐終于完成了臨門一腳,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
在同歐方領導人的視頻連線會議中,習近平主席表示,中歐達成投資協定展現了中方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決心和信心。這一協定將有力拉動后疫情時期世界經濟復蘇,增強國際社會對經濟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信心,為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作出中歐兩大市場的重要貢獻。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則表示,該協定將為歐盟投資者提供前所未有的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使歐盟的企業得以成長和創造就業機會。根據這一協定,中國將在電信、金融、汽車、生物技術等領域擴大對歐盟企業的開放,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而歐盟也將更加公平地對待來自中國的投資,保障中國企業的利益。對達成協議功不可沒的德國政府認為,這是一項重大進展,這是與中國在市場準入和其他問題上達成的最雄心勃勃的協定,而這項投資協定在國際商業也與其他協議兼容。
學術界對于中歐投資協定也給予了高度評價,并將其視為中國改革開放新的里程碑。例如,華盛頓中美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蘇拉布·古普塔認為,從地緣經濟、地緣政治以及廣泛的經濟角度看,這是中國自簽署《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以來最重要的經濟協議。今后,它將作為中國在改革開放第二階段簽署的最具經濟意義的文件而被人們銘記。
當然,一份投資協定并不可能解決中歐之間全部的經貿問題,但是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瓦爾季斯·東布羅夫斯基斯就表示,這項協定不能解決與中國有關的所有挑戰,但是該協定讓中國作出重要的承諾。在這一協定正式生效后,相信中歐雙方就會擇機推進中歐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而這也是中國擴大商簽自由貿易協定的重要步驟之一,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建立“中日韓自貿區”同樣在中國的戰略規劃之中。
2020年,全球經濟下滑的幅度達到5.2%,令人觸目驚心,而這也是二戰結束以來的最大降幅。但在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各經濟體都造成重大沖擊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卻逆勢增長了2.3%,不僅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正增長,更強力支撐著全球貿易的發展,尤其對于德國汽車業而言,中國汽車消費市場更是對其不可或缺。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均預測,2021年中國經濟有望實現8%左右的高速增長,這無疑對于歐盟和全世界的經濟復蘇而言都是重大利好消息。待中歐投資協定的正式生效,雙方也將激發出互利合作的更大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