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粟風
秦粟風 《一帶一路報道》記者
中法項目的打造為四川眉山的農業升級帶來了新的機遇,也為當地農民帶來了農業“智”造的新思想。
在四川省眉州市天府新區眉山片區的中法農業科技園不遠處,是一座以阿爾薩斯建筑風格為藍本打造的法式小鎮—芙楽小鎮。鎮上大大小小的商家,基本都來自園區內部和周邊農戶。拋開農業不談,依靠中法農業科技園,當地農民僅是發展文旅產業一項,每年都會有一筆可觀的收入。
然而,兩年多前,這里目之所及處卻是一片野山荒坡。“這片山地有300畝,早就沒人耕種了,路都走不通。”永泉村黨支部書記趙國均介紹,由于這些年農村人口的大量流失,村內很多山地常年雜草叢生,被迫撂荒。因沒資源、無產業,村民大多選擇背井離鄉到外地打工,直到中法農業科技園的落成,才使得原本冷清的村子再次熱鬧起來。
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旱則引水浸潤,雨則堵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從古至今都是發展農業的風水寶地。正因為有如此優越的自然條件,加之四川盆地封閉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川人在農業生產上過于依賴經驗,自給自足,缺乏市場經驗,因而導致農產品標準化、商品化和市場化程度較低,直接導致了農民在土地財富轉化率方面的不足。“法國農業已經是完全的商品化模式,他們向我們分享了自己對于農作物商品化發展的經驗,這也是我們現在正在發展的項目。”中法農業科技園副總經理胡曉波說。
中法項目的打造為眉山的農業升級帶來了新的機遇,也為當地農民帶來了農業“智”造的新思想。
在國際農科先行區的蔬菜基地,胡曉波說,村里人人都有土地,但以前因為種植傳統農作物經濟效益低,銷售也成問題,所以更多的農民選擇進城務工,地就這么荒著。現在科技園里的新技術,讓村民們長了見識,開了眼界,他們從來沒想到蔬菜種植也有這么大的學問,“現在下班回家,他都在自家的土地上實踐新技術,很多人家今年的收成比往年高出了很多”。
“科技園以農業為項目立身之本,首期國際農科先行區與法國國家農業科學研究院合作,通過對項目所在地土壤、陽光、水分、溫度等自然條件科學分析研究,因地制宜,制定園區農業產業發展規劃。”胡曉波介紹,在眉山中法專家劃出1031畝土地先行打樣,開展中法優勢品種的育種繁育試驗,之后再向南流轉3000畝土地進行品種擴繁。“以中法農業科技園為平臺,優良品種傳播到周邊農戶,為周邊經濟注入新動能。”
20世紀80年代,大量化肥和農藥在法國農業耕作中廣泛使用,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單產,但也帶來了土壤板結、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生物鏈和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生態環境退化等一系列問題,導致法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持續下降。經過反思,法國將“理性農業”作為農業發展的根本,因此形成了法國農業的“理性文化”。

網紅打卡地“無影教堂”及莫奈花園
錦江鎮天宮村黨支部書記曾紅軍介紹,在科技園中法農業專家的指導下,他們通盤考慮了農業生產、消費和環境保護的關系,通過產業規劃、政策引導等方式,加大了全村柑橘產業發展力度。該村目前種植了6000畝柑橘,涵蓋了耙耙柑、不知火、清見等多個類別,年產量達到750萬公斤,大大增加了群眾的收入。
依托法國農業先進技術,國際農科先行區圍繞品種研發、農業機械、生物防治、數據采集、農藥降解五大領域,以龍頭效應,帶動周邊向現代化、精細化產業方向不斷升級。農產品賣出了好價錢,土地被重新“激活”,那些外出打工的“異鄉人”紛紛回到故土。“現如今他們發愁的問題不再是如何養活全家老小,而是如何擴大自家種植產業,把生活品質提上去。”曾紅軍說。
在中法農業科技園還未落戶眉山前,周邊農戶的產品一直打不開市場。曾紅軍說,每年的柑橘銷售都是他最頭疼的事情。近兩年,隨著園區的落成,配套的公共交通設施逐步成型、產品對外出口日益增多、物流冷鏈運輸服務日趨完善,依托成都一小時經濟圈和中歐班列,更多的農產品被送達全球各地。2019年4月,中法農業科技園與法國最大的生菜、沙拉生產商庫戴特集團簽約,共建“智能有機蔬菜工廠”,對接高端渠道,建構眉山蔬菜產業新鏈條。
不同于傳統農業產業園區,中法農業科技園從一開始就提出以農促產,以農帶旅,打造集生態農業、自然休閑、生態文旅、品牌文創等為一體的農業科技生態園區。從城鄉融合發展上,促進了一二三產業融合,彰顯了鄉村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文化價值。從業態升級上,實現了跨界配置,推進了農業與現代產業要素深度交叉融合,形成“農業+”多業態發展模式。
作為中法農業科技園“以農促產、文旅融合”的生動體現,左岸芳園包括芙楽小鎮商業街、阿飛森林兒童樂園,以及“無影教堂”與莫奈花園等網紅打卡景點。其中,芙楽小鎮以法國阿爾薩斯地區小鎮風情為藍本,呈現出地道的法式商業街風格。
中法農業科技園以農業為立身之本,以國際合作引領對外開放,建設法國現代農業“樣板區”,以葡萄引種試驗、新型大田作物育種為主導產業,同時引進蔬菜與花卉智能生產技術和創新產銷模式,打造中法農科合作樣本,引領區域產業升級。
以葡萄為例,從品種繁育、大田種植,到鮮果銷售、采摘體驗,再到葡萄酒、香檳或者保健酒的生產加工,以及圍繞葡萄和葡萄酒的農旅觀光、文化體驗活動,實現了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到第三產業的融合發展。產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機會,不僅讓周邊農戶有了就業的機會,大量涌入的游客帶動了農家消費,也為農戶們提供了自主創業的契機。2019年底,園區農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000元人民幣,高于當地平均水平約30%,農民收入持續且穩定。

四川眉山中法農業科技園
“我們店的口號是游‘中法農業科技園’,看‘無影教堂’,品柴火燒雞。”錦江鎮河心村的村民高樹明,依托中法農業科技園做起了餐飲生意。到他店消費的顧客多是項目建設者和周邊游客。2020年國慶節期間,高樹明家的生意異常火爆,他打算繼續擴大經營規模,把產業延伸到游客住宿、特色商品銷售上去。他說等中法農業科技園完全建好后,肯定會有更多的外地人來消費,我們的收入會更加持續穩定。
在中法農業科技園,在建的“中法農夫學院”即將完工。該項目是科技園與法國阿爾薩斯地區農業委員會聯合打造,旨在以國際視野開展農業科研與農業教育推廣,建成后預計每年可培育5000名以上的農業項目管理者和農業職業經理人。
胡曉波介紹,該學院建成后,會為四川農業的高質量發展輸送先進技術與產業人才。同時他們也在籌辦農業種植技術課程,不僅要做到高精尖人才的培養,同時也要提升普通農民的素質和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當農民掌握了技術,才能真正做到自主性脫貧,奔向小康,邁向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