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 欣
“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這表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將是2021年乃至今后一段時期中國“三農”工作的重心。

一臺拖拉機正在曬場翻曬稻谷,金色的曬場猶如一幅美麗的油畫
每年都有幾場重磅會議,是國際社會觀察中國治國理政的重要窗口,近期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就是其中之一。尤其是在中國“十四五”規劃開局的2021年,中國“三農”工作如何謀劃,值得關注。
本次會議明確,“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這表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將是2021年乃至今后一段時期中國“三農”工作的重心。
業內專家指出,在已經取得全面決勝脫貧攻堅勝利的重要歷史關頭,適時地將工作重心從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轉移,是對中共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和推進,也是黨的工作重心向前做出的一步重要邁進。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在解決了現行標準下貧困問題之后,需要思考如何鞏固脫貧成效,使貧困地區跟上中國現代化的步伐。目前農業農村現代化滯后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因此,打贏脫貧攻堅戰之后的“三農”工作必須以鄉村振興為總抓手加快建設步伐。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認為,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雖同為“三農”工作,但脫貧攻堅是解決溫飽問題,而鄉村振興是解決富有問題,今后“三農”工作的重心是讓農民變富有。
值得注意的是,“三農”工作重心的轉移并不意味著脫貧攻堅工作結束。本次會議強調,“要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對擺脫貧困的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過渡期內要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
就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結束的第二天一早,安徽省阜陽市潁州區三合鎮三星村黨委書記楊坤山與村民們邊學習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邊謀劃著村里2021年的工作。三星村原是個貧困村,近年來,村里探索開展多種特色農業,實現了“村出列、戶脫貧”。2021年,村集體收入有望突破300萬元人民幣,村民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
“會議提出5年過渡期消除了基層干部群眾的‘后顧之憂’,增添了我們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向鄉村振興進軍的信心。”楊坤山倍感振奮地說。“目前,村里正和省外科研院所洽談建立聯合育種基地,籌備建設年產量4萬噸的有機肥廠,力爭早日把三星村建成鄉村振興示范村。”
事實上,5年的過渡期將和“十四五”規劃實施的時間重合,這既給了脫貧摘帽縣一個定心丸,又讓政策的銜接有了緩沖和調試的階段,各個地方也有更多時間去探索和實踐。這將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形成非常好的基礎。
2017年,中共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當年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了鄉村振興戰略“三步走”的時間表,即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而在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因此,本次會議標志著鄉村振興戰略開始向第二步邁進,進入全面推進階段。
會議提出,要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同時,會議清晰地指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必須加強頂層設計,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來推進。為此,會議從加快發展鄉村產業,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推進農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激發農村資源要素活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等七方面部署了具體工作。
鄭風田認為,上述七點內容最近三年中央都制定了專門的文件和規劃,預計這些政策與規劃不久就會逐步落地。“本次會議是從頂層的思路吹響全面鄉村振興的號角。”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本次會議還提出要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縣委書記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農”工作上,當好鄉村振興的“一線總指揮”。要建設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鄉村振興干部隊伍,選派一批優秀干部到鄉村振興一線崗位,把鄉村振興作為培養鍛煉干部的廣闊舞臺。要吸引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激發廣大農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業內專家表示,這既是對廣大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提出要求,同時也是要改變當前農村人才外流的一種單向流動局面,使一些人才資源伴隨鄉村振興的過程,重新返回到農村里去,讓這種資源要素得到雙向互動。
“今后的工作重心是把發展起來的產業鞏固好,不斷提高村民的收入。”談起脫貧后的工作,吉林省榆樹市劉家鎮永生村黨總支書記王艷鳳表示,“未來村里要形成榛子、紅菇娘種植和家禽養殖幾個特色產業,在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時,吸引更多青年人返鄉創業,參與鄉村振興。”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對于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解決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多年來,中國用占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0%的人口。
本次會議再次強調“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生產年年要抓緊”。值得關注的是,在“十四五”規劃《建議》中,以及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對糧食安全做了具體部署,明確要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而這兩項內容在本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亦有體現。會議還提到,要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還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等。并首次提出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扛起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實行黨政同責,“米袋子”省長要負責,書記也要負責。
鄭風田認為,本次會議從土地、農業科技、農民種糧積極性、黨政同責等方面作出重要指示,覆蓋了糧食生產的各個環節,還回應了生豬生產、餐飲浪費等社會關心的問題,這些都是國家重視糧食安全的具體表現。
在李國祥看來,從強化“米袋子”省長負責制考核,到如今的“黨政同責”,制度上的突破進一步體現中央對糧食安全的高度重視。
正是一直以來對糧食安全的高度重視,2020年,中國糧食生產實現歷史性的“十七連豐”,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3390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增長0.9%,產量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這為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保持社會始終穩定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總體上看,中國農業連年豐收,糧食儲備充裕,完全有能力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對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農業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削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課題,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
2021年,全球疫情仍然前景不明朗,全球糧食減產或供應鏈斷裂的風險依然存在。而受疫情、蝗災等因素影響,世界糧食安全正面臨重重挑戰,聯合國此前發出預警,世界瀕臨至少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同時國際食品價格“飛漲”,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的數據顯示,食品價格指數已連續上漲6個月,達到2014年底以來最高水平。
因此,發揮好“三農”的壓艙石作用,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飯碗,就能為應對各種風險挑戰贏得主動,為保持經濟健康發展、社會大局穩定奠定基礎。
中國農業農村部日前提出,2021年要確保各省份糧食播種面積只增不減,確保總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而“十四五”時期糧食產量則要實現穩中有增,確保年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做好“三農”工作無疑將為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撐。而從世界范圍看,在現代化過程中,鄉村往往要經歷一場痛苦的蛻變和重生。因此,探索出一條鄉村振興道路,將會是中國人民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個重大貢獻。無論從哪個維度看,中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都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