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劍萍
(崇左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廣西崇左 532200)
復發性急性胰腺炎是指反復發作的急性胰腺炎,為消化系統常見疾病,多伴有感染及全身炎癥反應等[1]。臨床治療主要以去除炎性介質,降低炎癥指標峰值,改善內皮細胞功能,恢復免疫動態平衡為根本。烏司他丁是一種抑酶劑,對急性胰腺炎的發生發展均有一定抑制作用;生長抑素主要作用于胰腺,是主要的胰酶抑制劑,雷貝拉唑對于胃腸分泌有著重要的強化抑制作用[2-3]。有研究證實[4],烏司他丁聯合生長抑素對急性胰腺炎有較為顯著的療效,但依然有部分患者治療效果欠佳。本研究選取368例復發性急性胰腺炎患者進行分組對比,旨在探討烏司他丁、生長抑素聯合雷貝拉唑治療復發性急性胰腺炎的療效及其對血清細胞因子、炎性介質及腸黏膜屏障功能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崇左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收治的復發性急性胰腺炎患者368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n= 184)和觀察組(n= 184)。對照組患者男118例,女66例;年齡為37~65歲,平均年齡(45.5±3.6)歲,病程6~36 h,平均病程(21.25±4.64)h;膽源性130例,酒精性30例,高脂血癥24例;輕度158例,中度26例。觀察組患者男120例,女64例;年齡為38~68歲,平均年齡(45.2±3.2)歲,病程2~28 h,平均病程(21.46±3.87);膽源性126例,酒精性32例,高脂血癥26例;輕度163例,中度 2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崇左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均符合急性胰腺炎診斷標準并經臨床確診[5];②非首次發病;③發病時間 <48 h。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肺腦疾病者;②患有精神疾病或意識障礙者;③對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④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
1.2 治療方法 入院后均給予禁食、抗生素及營養支持。對照組應用烏司他丁聯合生長抑素治療:烏司他丁(廣東天普生化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133,規格:5萬單位),初期每次10萬單位溶于0.9%生理鹽水注射液500 mL,靜脈滴注,1~3次/d,連續治療1周;聯合生長抑素(成都天臺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3010,規格:0.25 mg)5 mg,溶入0.9%生理鹽水注射液500 mL,靜脈滴注,1~2次/d,連續治療1周。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雷貝拉唑(濟川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916,規格:10 mg)20 mg,口服,1次/d,持續治療1周。
1.3 觀察指標 ①血清細胞因子及炎性介質水平。于治療前后分別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6 mL,以 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采用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檢測血腫瘤壞死因子-α (TNF-α)、白細胞介素6 (IL-6)指標水平。②腸道黏膜屏障功能變化。于治療前后分別進行采血并檢測二胺氧化酶(DAO)、內毒素(ET)水平,采血及檢測方法同上。③療效判定標準:分為治愈(7 d內癥狀消失,CT檢查胰腺體積正常,胰周無積液)、顯效(7 d內癥狀明顯改善,CT檢查胰腺體積基本恢復正常,胰周有少許積液)、有效(7 d內內癥狀有所緩解,CT檢查胰腺體積較正常稍偏大,胰周仍有積液)、無效(7 d內癥狀無改善或加重),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2.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值±標準差(±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血清細胞因子及炎性介質水平對比 治療后兩組患者TNF-α、IL-6水平相較治療前均有所降低,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清細胞因子及炎性介質水平對比(±s, ng/L)
表1 兩組患者血清細胞因子及炎性介質水平對比(±s, ng/L)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IL-6:白細胞介素-6。
組別 例數 TNF-α IL-6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184 296.13±142.85 167.53±51.16* 197.13±41.17 151.74±22.24*對照組 184 295.44±143.16 211.75±90.22* 196.84±41.23 171.77±38.95*t值 0.022 2.796 0.033 2.928 P值 0.982 0.006 0.974 0.004
2.2 兩組患者腸道黏膜屏障功能變化對比 治療后兩組患者DAO、ET水平相較治療前均有所降低,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腸道黏膜屏障功能變化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腸道黏膜屏障功能變化對比(±s)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DAO:二胺氧化酶;ET:內毒素。
組別 例數 DAO(U/L) ET(EU/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184 8.14±0.85 6.85±1.04* 0.41±0.10 0.29±0.12*對照組 184 8.09±1.15 7.86±0.87* 0.42±0.11 0.37±0.19*t值 0.474 10.104 0.912 4.829 P值 0.636 <0.001 0.362 <0.001
2.3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5.65%明顯高于對照組89.1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例(%)]
復發性胰腺炎臨床表現為輕至中度急性胰腺炎,常見癥狀為腹痛,亦有惡心、嘔吐及發熱等,老年患者易發生休克、呼吸衰竭、腎功能不全甚至死亡[6]。急性胰腺炎的發病因素較多,但患者最終都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機體炎性反應。有研究顯示,白細胞過度激活產生的細胞因子和炎性介質參與急性胰腺炎的發生與發展[7]。急性胰腺炎的發病機制與胰酶激活有關,被激活的胰酶會損傷胰腺細胞及小血管壁,改變血管通透性,釋放炎性介質,進而引發胰腺急性炎癥[8]。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表達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且組內對比治療后均低于治療前(P<0.05)。說明烏司他丁、生長抑素聯合雷貝拉唑治療復發性急性胰腺炎可有效調節血清細胞因子及炎性介質水平。烏司他丁可有效抑制TNF-α等炎癥介質的產生與釋放,降低機體炎癥反應,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及微循環,從而減輕因炎性介質滲透而引起的胰腺及周圍組織損傷。本研究還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二胺氧化酶(DAO)、內毒素 (ET)表達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且組內對比治療后均低于治療前(P<0.05)。表明烏司他丁、生長抑素聯合雷貝拉唑治療復發性急性胰腺炎可有效改善腸道黏膜屏障功能。費歡歡等[9]研究認為腸黏膜的通透性與二胺氧化酶的表達水平有密切關系,二胺氧化酶高表達提示腸道黏膜完整性受到破壞。本研究結果中DAO水平降低說明腸道黏膜屏障功能得到有效改善。此外,腸道黏膜通透性增強,可致使內毒素(ET)侵入人體,形成腸源性內毒素血癥(IETM),推測內毒素(ET)的表達水平可能反映了腸黏膜屏障通透性情況[10]。本研究結果中ET水平的降低提示腸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損情況得以恢復。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5.65%明顯高于對照組89.13%(P<0.05)。表明烏司他丁、生長抑素聯合雷貝拉唑能顯著提升臨床療效。生長抑素主要是抑制胰液分泌及胰酶釋放,誘導胰腺受損細胞凋亡,刺激胰腺細胞增生,有修復胰腺的作用。烏司他丁是一種抑酶制劑,對與急性胰腺炎發病相關的多種酶有很強的抑制作用,同時能穩定溶酶體膜,改善胰腺灌注,阻止胰腺炎的發展。雷貝拉唑是質子泵抑制劑,抑制作用較強且持久,通過阻斷胃酸分泌的最后環節,進而減少胰液、胰酶分泌。三藥聯合,可有效抑制炎癥反應,有利于預后。有相關研究指出,生長抑素對已釋放的胰酶無作用,而烏司他丁對胃酸分泌的多環節均有抑制作用,二者配合使用可有效控制病情進展[11-12]。且烏司他丁和生長抑素無配伍禁忌,聯合使用可有效減少并發癥,同時提高治愈率。
綜上所述,烏司他丁、生長抑素聯合雷貝拉唑治療復發性急性胰腺炎的臨床療效顯著,能有效降低血清細胞因子及炎性介質水平,改善腸道黏膜屏障功能,具有一定臨床參考價值,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