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亮
(蘭陵縣人民醫院骨科,山東臨沂 277734)
腕舟骨骨折屬于腕部常見骨折類型,其發生原因主要是腕關節處于過度的背伸以及橈偏狀態,手舟骨受力負荷較大,從而產生骨折。手法復位結合外固定屬于治療腕舟骨骨折的傳統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治療效果,但需長時間固定,從而使腕關節功能的恢復與手部的活動功能受到影響,預后效果不佳[1]。隨著微創理念的不斷發展,經皮微創Herbert螺釘內固定目前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其能夠準確了解骨折情況,通過在骨折塊中擰入螺釘,且不會損傷局部血供,并形成局部加壓而產生生物電效應,改變間質細胞活性化學環境,以促進骨折愈合與腕關節功能恢復[2]。基于此,本研究重點探討了經皮微創Herbert螺釘內固定對腕舟骨骨折患者疼痛、關節功能、關節活動度的影響,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蘭陵縣人民醫院2017年6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60例腕舟骨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0例)和試驗組(30例)。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8、12例;年齡20~38歲,平均(26.68±2.32)歲;受傷至手術時間1~2 h,平均(1.35±0.12)h。Herbert分型[3]:新鮮穩定型8例,新鮮不穩定型骨折型4例,骨折延遲愈合16例,骨折不愈合型2例。試驗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7、13例;年齡19~37歲,平均(26.47±2.47)歲;受傷至手術時間0.5~2 h,平均(1.14±0.06)h。Herbert分型:新鮮穩定型骨折9例,新鮮不穩定型骨折3例,骨折延遲愈合15例,骨折不愈合3例。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實施組間對比。本研究經蘭陵縣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診斷標準:參照《外科學》[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②X線片骨折移位<1 mm者;③受傷至入院時間<1 d,患側腕關節無關節炎或缺血性壞死者;④可接受保守治療或內固定治療者等。排除標準:①合并上肢其他部位骨折、腕關節疾病;②腕關節外傷及手術史患者;③開放性或病理性腕舟骨骨折;④有麻醉或手術禁忌證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應用手法復位結合外固定方案治療:使用石膏固定,在拇指外展30°~40°及腕關節背伸15°的位置固定前臂石膏托,范圍是軸向至遠端掌橫紋,手掌至掌指關節、肘下至拇指的指間關節,拇指近節指骨,1周后應用管型石膏對前臂進行固定,術后堅持手指關節功能鍛煉,避免關節強直。試驗組患者應用經皮微創Herbert螺釘內固定方案治療:患者行臂叢阻滯麻醉,取仰臥位,經鼻煙窩往背橈側作一“S”型縱向切口,長4.0 cm,暴露橈動脈橈骨莖突返支血管,使用小骨刀切取1.5 cm×0.8 cm面積的楔形骨瓣,保護骨瓣上骨膜、返支血管、筋膜組織,暴露腕舟骨骨折端,將骨折端按解剖復位,在手舟骨中軸線偏向掌心放置1枚導針用于暫時固定,使用C型臂X光機透視,骨折復位妥當后應用1枚Herbert螺釘經導針置入固定,在手舟骨后開放合適大小骨槽,翻折放入帶血筋膜蒂骨瓣,避免骨瓣蒂扭曲、出現張力。應用C型臂X光機透視,使用1枚1.2 mm克氏針將骨瓣固定,術畢將切口逐層縫合。術后使用腕托將骨折固定4~6周,4~6周后將克氏針取下,強化腕關節功能鍛煉。兩組患者均進行4個月的隨訪,采用X線或CT檢查腕 關節。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疼痛情況、關節功能。于術前與術后1個月測量患者疼痛評分、關節功能,疼痛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5]評分進行評價,分值范圍為0~10分,其中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痛;關節功能采用Mayo腕關節功能評分[6]進行評價,分值范圍為0~100分,<60為差,60~74為中,75~89為良,≥ 90為優。②比較兩組患者關節活動度。于術前與術后4個月測量,應用量角器測量掌屈、背伸、橈偏、尺偏活動度。③比較兩組患者預后情況。預后情況包括:骨折愈合時間、返回工作時間。④分析典型病例手術前后影像學圖片,采用X線檢查。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疼痛、關節功能評分、關節活動度、預后情況為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疼痛情況、關節功能評分 術后1個月兩組患者VAS評分與術前比均下降,且試驗組與對照組比下降,Mayo腕關節功能評分與術前比均升高,且試驗組與對照組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疼痛情況、關節功能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疼痛情況、關節功能比較(±s,分)
注:與術前比,*P<0.05。VAS:視覺模擬疼痛量表。
組別 例數 VAS評分 Mayo腕關節功能評分術前 術后1個月 術前 術后1個月試驗組 30 6.56±0.630.55±0.23*35.75±3.5692.87±6.79*對照組 30 6.64±0.361.57±0.35*36.54±3.6885.96±5.63*t值 0.604 13.340 0.845 4.291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關節活動度 術后4個月兩組患者掌屈、背伸、橈偏、尺偏關節活動度與術前比均升高,且試驗組與對照組比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關節活動度比較(±s, °)
表2 兩組患者關節活動度比較(±s, °)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掌屈 背伸 橈偏 尺偏術前 術后4個月 術前 術后4個月 術前 術后4個月 術前 術后4個月對照組 30 51.34±3.45 82.41±1.44* 32.32±3.24 62.24±1.35* 11.14±1.35 20.35±2.54* 26.27±3.75 48.47±2.69*試驗組 30 51.53±3.53 86.56±3.63* 32.52±3.23 65.14±2.53* 11.24±1.53 23.58±3.47* 26.35±3.47 50.47±3.89*t值 0.211 5.821 0.239 5.539 0.268 4.114 0.086 2.31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預后情況 試驗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返回工作時間與對照組比均縮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2.4 典型病例 某患者,男性,35歲,跑步摔倒左手掌撐地致傷,傷后2周行X線片檢查提示右腕舟狀骨Herbert A2型骨折,見圖1-A;入院診斷為右腕舟狀骨Herbert A2型骨折,經完善檢查與準備后行手法復位結合外固定,復位良好,術后4個月復查X線片顯示愈合良好,見圖1-B。
圖1 對照組患者典型病例手術前后腕部圖片
表3 兩組患者預后情況比較(±s,周)
表3 兩組患者預后情況比較(±s,周)
組別 例數 骨折愈合時間 返回工作時間對照組 30 13.48±2.34 17.37±1.63試驗組 30 9.65±1.53 12.89±0.96 t值 7.503 12.971 P值 <0.05 <0.05
某患者,男性,22歲,騎行摔倒右手掌撐地致傷,傷后2個月行X線片檢查提示左腕舟狀骨Herbert B2型骨折,見圖2-A;入院診斷為左腕舟狀骨Herbert B2型骨折,經完善檢查與準備后行經皮微創Herbert螺釘內固定術,手術順利,術后4個月復查X線片顯示骨折線間隙消失,見圖2-B。
圖2 試驗組患者典型病例手術前后腕部圖片
腕舟骨位于腕關節外側,是近側列腕骨中體積最大的一塊,該骨長軸向外側斜下,與關節縱軸夾角約45°,該部位骨折的發生率高,骨折后血供不良,治療后發生骨不連的概率也較高,且該部位骨折屬于關節內骨折,處理不當會造成關節炎,關節功能會因此受到影響。以往臨床治療多采用手法復位結合外固定方案,但采用該方法治療骨折愈合較為緩慢,且在治療過程中容易出現多種并發癥,患者預后較差[7]。
近年來,經皮微創Herbert螺釘內固定技術已成為治療腕舟骨骨折的主要手段,經皮微創Herbert螺釘是鈦合金材質空心構造,其螺桿較細,且釘頭與釘尾均有螺紋,但螺紋不等距,釘尾螺紋較窄,而釘頭螺紋較寬,能夠自動加壓固定骨折斷端,其固定作用優良,釘尾可經關節面置入,而釘頭可置于軟骨面下,骨折復位效果良好;且術后早期功能鍛煉有助于促進患者骨折愈合,預防骨折周圍骨質疏松[8-9]。本研究中,術后1個月試驗組患者VAS評分低于對照組,Mayo腕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術后4個月掌屈、背伸等關節活動度均高于對照組,表明經皮微創Herbert螺釘內固定治療腕舟骨骨折,可有效緩解患者疼痛,改善腕關節功能,有助于促進患者早日恢復。本研究中,試驗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返回工作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提示經皮微創Herbert螺釘內固定治療腕舟骨骨折,患者預后良好,分析其原因在于,腕舟骨多為軟骨面,其血液供應主要來自于舟骨背側嵴和舟骨結節的滋養血管,而采用經皮微創Herbert螺釘內固定治療,術中無需剝離周圍軟組織,可減輕生理感染,保護血運,進而促進骨折愈合;同時可避免腕關節長期處于制動導致的并發癥,患者預后良好[10]。
由于Herbert螺釘內固定技術存在導針定點困難、導針方向和螺釘長度難以確定等難題,因此在操作中應注意,通過C型臂X光機進行透視,導針的進入以及固定位置均能準確放置,使導針在置入螺釘后能夠形成良好的固定作用;同時應注意穿刺最好單次完成,螺釘選取長度應適宜,由于多次穿刺其通路會松動,造成導針難以固定;太長的螺釘會突出舟骨,造成關節疼痛,影響活動,太短的螺釘會影響加壓固定,影響骨折 愈合[11]。
綜上,經皮微創Herbert螺釘內固定治療腕舟骨骨折,可有效緩解患者疼痛,改善腕關節功能,預后良好,值得臨床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