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海,孫法威
(平原縣第一人民醫院顯微手足外科,山東德州 253100)
軟組織屬于人體中重要的組織之一,包括皮膚、皮下組織、肌肉、神經、血管等,手外傷導致手部軟組織缺損在臨床中較為常見,對于缺損面積較大且無法直接縫合的患者,需進行轉移皮瓣修復術治療。常規的胸腹帶蒂皮瓣修復術取材容易,胸腹皮瓣較為隱蔽,且可修復面積大,但由于其皮瓣略顯臃腫,同時患者一次手術無法達到治愈效果,且需進行二多次手術斷蒂,會給患者造成更多手術創傷[1]。股前外側穿支皮瓣修復術具有創傷小的優勢,既可保留肌肉和神經功能將皮瓣的成活率提高,同時美觀度較高,且該手術方式還具備分型明確、定位方便、皮瓣血運可靠等優勢,均可有利于機體血管的吻合,對皮瓣的愈合產生促進作用[2]。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股前外側穿支皮瓣修復術對手外傷軟組織缺損患者白細胞介素 -6(IL-6)、白細胞介素 -8(IL-8)、腫瘤壞死因子 -α(TNF-α)水平的影響及安全性,現將研究結果作以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選取平原縣第一人民醫院2019年1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70例手外傷軟組織缺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35例。其中對照組男22例、女13例;年齡27~49歲,平均年齡(34.81±5.88)歲;病程1~10 d,平均病程(4.02±1.34)d;缺損面積20~35 cm2,平均(25.17±3.64)cm2。試驗組中男23例、女12例;年齡29~50歲,平均年齡(35.00±5.79)歲;病程1~11 d,平均病程(4.15±1.36)d;缺損面積19~36 cm2,平均(25.46±3.70)c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平原縣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已審定并批準實施此項研究,且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診斷標準:符合《創傷外科指南》[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①滿足上述診斷標準經臨床確診者;②核磁共振檢查明確軟組織損傷者;③生命體征較為平穩者等。排除標準:①凝血功能障礙者;②手術不耐受者;③合并嚴重骨折癥狀者;④伴有惡性感染性疾病者等。
1.2 手術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胸腹帶蒂皮瓣修復術,術前根據患者實際缺損情況,選擇合理的胸腹部所需皮瓣大小。患者臂叢阻滯麻醉+硬膜外麻醉或全麻后,患手徹底清創后備用,先清除表層壞死組織,供區逐層分離并切開皮膚逐層離并、皮下組織,于深筋膜淺層掀起皮瓣,保留蒂部組織,之后將皮瓣移至受區后縫合。試驗組患者采取股前外側穿支皮瓣修復術,術前超聲多普勒定位選股外側動脈降支穿支于皮膚傳出點,患手徹底清創后備用,樣布量取創面大小,于標記邊緣0.5~1 cm處依次切開皮膚和髂脛束,皮瓣結扎止血,顯露股外側皮神經并注意保護,由前方小心顯露選股外側動脈降支穿支動脈,保留股外側皮神經與皮瓣內,穿支血管攜帶部分股外側肌,向近端游離選股外側動脈降支外側支并與發出點結扎,完整切取股前外側皮瓣,轉移至受區后,吻合血管神經,同樣對患者進行皮瓣設計,并根據超聲引導標記血管吻合位置。患者行臂叢局麻后,沿皮瓣內側切開至深筋膜,使用皮鉤向外拉扯皮瓣邊緣,并使其保持牽張狀態,使用電極單刀游離皮瓣。之后使用絲線結扎、離斷穿支血管,在保護股外側神經的基礎上,進行游離神經,切取皮瓣后置于缺損處,進行縫合皮膚和吻合動、靜脈端。術后用膠布固定手部,定期更換敷料,給予兩組抗感染治療,并于術后隨訪1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隨訪1個月后臨床療效。參照《臨床診療指南:手外科分冊》[4]中的判定標準,優:缺損部位外觀、關節活動功能均恢復至正常;良:缺損部位外觀、關節活動功能部分恢復至正常;差:缺損部位外觀、關節活動功能未恢復或更差。總優良率=(優+良)例數/總例數×100%。②恢復情況。包括創面愈合時間、抗生素應用時間、皮瓣穩定時間。③炎性因子。包括術前、術后1個月血清IL-6、IL-8、TNF-α水平。抽取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約3 mL,3 500 r/min離心 15 min,分離血清后,使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測定。④并發癥。包括隨訪期間,發生感染、皮膚壞死、血腫、靜脈回流障礙等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 [ 例(%)]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隨訪1個月后,試驗組患者臨床總優良率(85.71%)高于對照組(62.8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例(%)]
2.2 兩組患者恢復情況指標對比 試驗組患者創面愈合時間、皮瓣穩定時間、抗生素應用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恢復情況指標對比(±s, d)
表2 兩組患者恢復情況指標對比(±s, d)
組別 例數 創面愈合時間 抗生素應用時間 皮瓣穩定時間試驗組 35 5.61±1.59 5.96±1.55 6.39±1.28對照組 35 12.81±2.53 9.87±2.23 8.64±1.56 t值 14.255 8.518 6.596 P值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對比 與術前比,術后1個月兩組患者血清TNF-α、IL-6及IL-8水平均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水平對比(±s, ng/mL)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水平對比(±s, ng/mL)
注:與術前比,*P<0.05。TNF-α:腫瘤壞死因子 -α;IL-6:白細胞介素 -6;IL-8:白細胞介素 -8。
組別 例數 TNF-α IL-6 IL-8術前 術后1個月 術前 術后1個月 術前 術后1個月試驗組 35 1.35±0.28 0.29±0.10* 1.40±0.71 0.69±0.23* 1.32±0.73 0.52±0.21*對照組 35 1.31±0.33 0.56±0.24* 1.38±0.65 1.05±0.37* 1.29±0.78 1.00±0.36*t值 0.547 6.144 0.123 4.889 0.166 6.81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隨訪期間,試驗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8.57%)低于對照組(28.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例(%)]
軟組織缺損發生的主要病機是由于患者受到各種急性外傷或慢性勞損或自身存在疾病病理情況,癥狀主要表現為腫脹、疼痛、畸形,伴有功能障礙等。胸腹帶蒂皮瓣修復術在臨床應用多見,主要應用于燒傷、創傷修復、醫美等,帶蒂皮瓣臨床常見,是最常用到的供區皮瓣,可有效填復缺失受區,但因蒂部自身存在寬大、旋轉困難等特點,易出現與受區組織吻合不完全等 情況[5]。
股前外側穿支皮瓣修復術可選擇性地攜帶供區組織皮下神經,不僅能與于受區創面皮瓣快速愈合吻合,促進皮瓣愈合,降低創面炎癥反應對機體的損傷,同時血運可靠,對供區皮瓣的影響較更小,進而并發癥更 少[6-7]。本研究結果中,隨訪1個月后,試驗組患者臨床總優良率高于對照組,皮瓣穩定時間、創面愈合時間、抗生素應用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且隨訪期間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股前外側穿支皮瓣修復術能改善手外傷軟組織缺損患者的恢復情況,減少全身并發癥發生情況,且治療效果顯著。
TNF-α是機體炎癥反應的常用指標,其水平升高會激發炎癥反應,使患者病情惡化;IL-6可反映機體應激狀態,其水平升高提示炎癥加重,不利于創面恢復;IL-8是促炎因子,其水平升高可造成細胞損傷,阻礙病情恢復[8]。股前外側穿支皮瓣修復術治療時間短,在較短時間內能降低組織水腫和炎癥反應,通過抑制創面水腫、疼痛等并發癥的發生,快速建立血液循環,降低創面后負荷,加強創面間物質交換,抑制炎癥物質生成;同時單次手術即可解決創面修復問題,手術創傷更小,且換藥方便及時,分泌物也明顯較少,降低了感染發生的概率,減輕炎癥程度[9-10]。本研究結果中,試驗組患者術后1個月血清TNF-α、IL-6、IL-8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股前外側穿支皮瓣修復術能減輕手外傷軟組織缺損患者體內炎癥程度,恢復明顯較胸腹帶蒂皮瓣修復術快,促進病情好轉。
綜上,股前外側穿支皮瓣修復術較胸腹帶蒂皮瓣修復術可有效改善手外傷軟組織缺損患者恢復情況,縮短治療時間,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同時治療效果顯著良好,可幫助患者創面愈合,可在具備顯微外科技術條件的醫院推廣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