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爾旦·買買提明
(和田縣人民醫院放射科,新疆和田地區 848000)
腎臟占位性病變屬于腎臟常見的病變之一,發病早期可出現腰痛、腰酸的癥狀,隨病灶的增大可對腎臟功能造成極大影響,而且病變種類多樣,臨床不典型,因此導致良性和惡性區分難度大,影響治療的效果[1]。影像學檢查是腎臟占位性病變的首選檢查方式,隨臨床醫療技術的進步,CT和MRI技術均具有分辨率高與準確率高的優勢,前者主要通過區分正常組織與病變組織的密度、大小進行鑒別診斷,后者主要通過區分不同組織的信號差異進行鑒別診斷[2]。但選擇何種方法更具有優勢仍需深入研究,為此,本研究選擇80例腎臟占位性病變患者,對CT和MRI診斷該疾病的診斷價值進行探討,以期為疾病的早期治療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新疆和田縣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腎臟占位性病變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中男性44例,女性36例;年齡42~72歲,平均年齡(58.75±3.65)歲;病灶5~10 cm,平均病灶(7.54±0.79)cm;病變部位:左側51例,右側29例。本研究經新疆和田縣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入院后均行CT、MRI 檢查,并經病理檢查確診腎臟占位;②偶有發熱、肉眼血尿、腹部腫塊等癥狀者。排除標準:①對造影劑過敏者;②合并嚴重心、腦、肺疾病者;③雙側腎病變者;④惡性腫瘤 患者。
1.2 檢驗方法 CT診斷:選擇X射線計算機體層攝影設備(西門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SOMATOM go.Now)實施螺旋CT與增強CT掃描檢查,檢查前禁食6 h,并講解平掃、增強CT檢查的目的與注意事項;于檢查前30 min飲用800 mL水充盈腸道,并進行碘過敏實驗。檢查中協助患者取仰臥位,采取全視野軸位螺旋式掃描,先進行常規平掃,設置管電壓120 kV,管電流300 mA,層厚1.5 mm,旋轉速度0.27 s/r;再進行增強掃描,利用高壓注射器將碘海醇造影劑(福安藥業集團寧波天衡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3570,規格:100 mL∶64.7 g),經肘正中靜脈注入,推注速度為2~3 mL/s,分別于注射后0~30 s、50~55 s、180 s進行動脈期、靜脈期及延遲期數據采集。MRI診斷:選擇磁共振成像系統[西門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型號:MAGNETOM Amira]進行掃描,做好檢查前準備工作,檢查前禁食12 h,并為患者講解平掃與增強MRI檢查的目的;協助患者取仰臥位,雙手放置身體兩側,先進行常規T1加權像和T2加權像掃描,T1WI參數設置:TR 130 ms,TE 2.3 ms,矩陣125×256,視野240 mm×240 mm;T2WI參數設置:TR 6 000 ms,TE 68 ms,矩陣125×256,視野240 mm×240 mm;常規掃描完成后進行增強掃描,利用高壓注射器將釓噴酸葡甲胺鹽注射液(廣州康臣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50270,規格:20 mL∶9.38 g)經靜脈注射,劑量為0.2 mmol/kg,隨后注射20 mL生理鹽水,分別于注射后5~10 s、60 s、180 s進行動脈期、靜脈期、延遲期數據采集。兩種檢查方式的最終診斷結果由2名以上資深醫生統一判定。
1.3 觀察指標 ①CT與MRI的檢查結果比較。分析2種檢查方式單項及聯合診斷腎臟占位性病變良、惡性的結果,以病理檢查結果作為金標準。②不同檢查方式在腎臟占位性病變患者中的診斷效能。敏感度=[真陽例數/(真陽+假陰)例數]×100%;特異度=[真陰例數/ (真陰+假陽)例數]×100%;準確度=[(真陽+真陰)例數/總例數]×100%;陽性預測值=[真陽例數/ (真陽+假陽)例數]×100%;陰性預測值=[真陰例數/ (真陰+假陰)例數]×100%。③典型病例分析。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CT與MRI的檢查結果比較 經病理檢查發現,80例腎臟占位性病變患者中有惡性52例,良性28例;CT檢查發現,惡性49例,良性31例,其中誤診4例,漏診7例;MRI檢查發現惡性46例,良性34例,其中誤診2例,漏診8例;聯合檢查發現惡性52例,良性28例,其中誤診1例,漏診1例,見表1。
表1 CT與MRI的檢查結果比較(例)
2.2 不同檢查方法在腎臟占位性病變患者中的診斷效能 3種不同檢查方法在腎臟占位性病變患者中的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陰性預測值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聯合檢查的敏感度顯著高于MRI檢查,準確度顯著高于CT與MRI檢查,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不同檢查方法在腎臟占位性病變患者中的診斷效能(%)
2.3 典型病例分析 患者,男性,54歲,兩腎位置形態大小正常,右腎下極見類圓形低密度灶,大小為 32×27 mm,CT值17 HU,增強掃描后動脈期明顯不均勻強化,CT值52 HU,延遲期強化幅度降低,符合腎癌強化特征,見圖1。MRI掃描發現右腎中部見稍長T2信號,直徑25 mm,診斷為右腎癌,見圖2。
圖1 CT掃描腎臟占位性病變影像特征
圖2 MRI掃描腎臟占位性病變影像特征
腎臟占位性病變是醫學影像學上的一種描述方式,多無典型的臨床表現,在臨床上鑒別良、惡性較為困難,鑒于不同性質病變的治療方案與預后均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治療前需采取可靠措施來明確疾病類型與病情進展的情況,為臨床診治提供科學依據[3]。
隨著近年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CT、MRI等影像學檢查被廣泛應用。CT診斷腎臟占位性病變主要依據等密度或低密度實質性腫塊影作為參考,通過增強掃描可發現皮質期大部分病灶呈現明顯不均勻強化,而實質期呈現低密度影,實現腫瘤定性診斷[4]。但實際應用中CT可能會受到腫瘤組織類型、細胞排列結構等情況影響,致使CT影像圖片表現復雜,難以準確鑒別[5]。MRI診斷腎臟占位性病變可依據信號特征進行鑒別,其能夠呈現不同方位的病變,反應不同組織的信號差異,從而顯示腫瘤的血供信息,實現腫瘤定性診斷,但實際診斷可能會受到病變體積、信號及邊界特征不典型等問題影響,從而導致誤診發生[6-7]。增強CT掃描可能會對部分血供豐富且脂肪含量少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或缺乏血供的惡性腫瘤存在誤診情況;而MRI掃描時間相對較長,對于肥胖患者則需更長時間來診斷,易影響患者的依從性,而聯合兩種方法可實現優勢互補,減少誤診情況[8]。本研究分別采用CT、MRI、聯合檢查方式診斷腎臟占位性病變患者,結果發現,3種不同檢查方法在腎臟占位性病變患者中的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陰性預測值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聯合檢查的敏感度顯著高于MRI檢查,準確度顯著高于CT與MRI檢查,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表明CT和MRI檢查在腎臟占位性病變中對于鑒別病變良、惡性均有較高的診斷價值,實際應用中可依據患者特征選擇適宜的診斷方法,而聯合兩種方法可進一步提高敏感度與準確率,提高診斷價值。
綜上所述,CT和MRI檢查在腎臟占位性病變診斷中對良、惡性鑒別均有較高的診斷價值,臨床診斷可依據經濟、生理等情況選擇適宜的方案,必要時可聯合診斷減少誤、漏診,保證更高的診斷準確率,值得臨床 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