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先才讓,萬瑪太,萬瑪,關確多杰
(青海省藏醫院腦病科,青海西寧 810000)
腦卒中是指腦部血液在各種腦血管慢性病變過程中出現供應障礙,導致相應神經功能缺損的神經內科疾病[1]。目前針對中風后癱瘓主要采取藥物結合功能鍛煉的綜合治療方式,但是其存在恢復時間長、恢復效果一般等不足。藏醫認為,腦卒中偏癱屬于“薩滯布”范疇,其治療原則應以通經絡、祛邪化瘀為主[2]。針灸是通過針具刺入相應穴位,起到刺激經絡、調節血流循環的作用,現已逐漸應用于臨床康復治療中,且有一定的療效。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針灸聯合功能鍛煉對腦卒中偏癱恢復期患者腦血流及血清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青海省藏醫院收治的81例腦卒中偏癱恢復期患者,進行前瞻性研究。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0例)和研究組(41例)。對照組患者中女性17例,男性23例;年齡54~77歲,平均年齡(64.58±6.42)歲。研究組患者中女性16例,男性25例;年齡55~79歲,平均年齡(65.78±6.3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青海省藏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診斷標準:西醫參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3],藏醫參照《藏醫中風診療方法》[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西、藏醫診斷標準者;②經CT、MRI等影像學檢查確診者;③Ashworth痙攣評定量表(MAS)[5]分級在1~4級者。排除標準:①出血性腦卒中者;②合并凝血、免疫功能障礙者;③認知功能障礙者。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抗凝、改善循環、促進腦功能恢復等治療。對照組患者在此基礎上使用常規肢體功能鍛煉,早期進行床上練習,指導患者練習站立、雙膝彎曲、提腿下蹬等內容,后隨患者病情康復程度逐漸練習行走、負重行走等內容,2 h/次,2次/d。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接受針灸治療,進針前消毒針灸針與進針處皮膚,用3寸針透刺向主穴,包括內關、極泉、曲池、太沖、尺澤、委中、足三里;配穴:若為肝陽暴亢型,取太溪穴;風痰阻絡型,取豐隆、合谷穴;口角歪斜,取頰車、地倉穴;上肢不遂,取手三里、肩髃、合谷穴;下肢不遂,取環跳、風市、陰、陽陵泉穴;均采用提插捻轉手法,得氣后留針30 min,以能引起肌肉顫動為宜, 1次/d。兩組均連續治療8周后觀察療效。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MAS評分。于治療前后采用MAS[5]評定腕屈肌、肘屈肌、膝伸肌、踝屈肌等肌張力評分,每項總分各4分,分數越高,則表示病情越嚴重。②比較兩組患者腦血流速度。于治療前后應用經顱多普勒超聲血管診斷儀(通用電氣醫療系統(中國)有限公司,型號:Versana Balance Pt)測定大腦前動脈、中動脈、后動脈的平均血流速度。③比較兩組患者血清BFGF、VEGF水平。于治療前后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轉速離心15 min后,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內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 意義。
2.1 兩組患者MAS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腕屈肌、肘屈肌、膝伸肌、踝屈肌MA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MAS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MAS評分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MAS:Ashworth痙攣評定量表。
組別 例數 腕屈肌 肘屈肌 膝伸肌 踝屈肌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41 3.75±0.23 2.12±0.43*3.08±0.81 1.84±0.55*2.91±0.53 1.76±0.34*3.14±0.55 1.67±0.43*對照組 40 3.74±0.25 2.49±0.52*3.12±0.74 2.53±0.62*2.94±0.51 2.38±0.45*3.09±0.51 2.14±0.52*t值 0.187 3.494 0.232 5.302 0.259 7.007 0.424 4.43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兩組患者腦血流速度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大腦前動脈、中動脈、后動脈的平均血流速度均較治療前加快,且研究組快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腦血流速度比較(±s, cm/s)
表2 兩組患者腦血流速度比較(±s, cm/s)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 前動脈 中動脈 后動脈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41 45.55±2.51 52.47±2.53* 66.71±3.82 75.53±4.29* 35.04±3.57 41.93±3.47*對照組 40 45.67±2.54 49.83±2.89* 65.29±4.28 71.59±3.46* 34.91±3.46 39.15±3.42*t值 0.214 4.377 1.576 4.543 0.166 3.63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血清BFGF、VEGF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血清BFGF、VEGF水平均較治療前升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 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BFGF、VEGF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血清BFGF、VEGF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BFGF: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VEG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組別 例數 BFGF(pg/mL) VEGF(n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41 20.43±5.22 36.72±6.49* 380.19±55.43 493.46±72.64*對照組 40 20.56±5.48 29.46±6.53* 378.46±55.21 445.68±69.45*t值 0.109 5.018 0.141 3.025 P值 >0.05 <0.05 >0.05 <0.05
腦梗死發生后,中心區域的腦組織完全壞死,但是周圍缺血半暗帶區域在側支循環中仍可獲得血液供應,部分神經元細胞仍然存活,因此,這一區域的腦組織細胞損傷具有可修復性。目前,臨床對于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后期治療多以抗凝藥物改善血液循環,配以功能訓練恢復神經功能損傷為主,但恢復期較長,且見效慢,影響部分患者的治療積極性[6]。
藏醫認為,腦卒中病機為風邪侵體后脈絡空虛、正氣引邪,氣血不足、三因(隆、赤巴、培根)失衡傷及白脈、臟腑,造成中風后偏癱。針灸穴位以膀胱經、陽明經穴為主,其中足三里、太沖、尺澤穴可補中益氣、活血行氣;曲池、委中穴主治上肢不遂、下肢痿痹;內關穴、極泉穴具有保健效果;眾穴配合,有調節血流循環、醒腦開竅的功效[7]。而功能鍛煉可通過強化感覺刺激輸入,加速患者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肢體高級中樞控制功能恢復,外加針灸刺激促進血流循環,改善血液供應,為受損的神經組織與血管提供氧氣、營養,從而起到調節血流動力學的作用[8]。本研究結果中,治療后研究組患者M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且大腦前動脈、中動脈、后動脈的平均血流速度均快于對照組(P<0.05),提示針灸聯合功能鍛煉可有效促進腦卒中癱瘓恢復期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改善局部血流循環,促進肢體肌力恢復。BFGF可促進神經再生、改善微循環;VEGF可加快血管內皮細胞遷移、增殖,促進血管形成。而針灸可激活中樞神經系統,加快血液循環,抑制患者神經血管內皮細胞凋亡、壞死,促進機體側支循環的建立,利于神經功能的重 組[9]。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血清BFGF、VEGF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證實了針灸聯合功能鍛煉在抑制腦卒中偏癱恢復期患者神經細胞壞死、緩解血管皮內細胞凋亡等方面的作用顯著。
綜上所述,腦卒中偏癱恢復期患者采取針灸聯合功能鍛煉治療可有效調節患者腦部血流狀態,減輕神經細胞壞死程度,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提高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