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林
(重慶市綦江區人民醫院胃腸外科,重慶 401420)
胃穿孔是臨床上一種較為常見的消化道危急癥。消化性胃潰瘍患者是胃穿孔的高發人群。與青年患者相比,老年胃潰瘍患者的胃腸功能及抵抗力均更差,導致其胃穿孔的發生率增高。胃潰瘍合并胃穿孔患者的病情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控制,可嚴重影響其預后。相關的臨床研究表明,在胃潰瘍合并胃穿孔患者發病后的24 h 內對其進行手術治療,可有效地控制其病情,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1]。開腹胃穿孔修補術是臨床上治療胃穿孔的經典術式。近年來,腹腔鏡下胃穿孔修補術常被應用于胃穿孔患者的治療中。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討對老年胃潰瘍合并胃穿孔患者進行腹腔鏡下胃穿孔修補術的臨床效果。
選取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期間在重慶市綦江區人民醫院胃腸外科接受診治的78 例老年胃潰瘍合并胃穿孔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這78 例患者分為開腹組(n=39)和腹腔鏡組(n=39)。在腹腔鏡組患者中,有男23 例,女16 例;其年齡為65 ~78 歲,平均年齡為(70.26±3.28)歲;其胃穿孔的平均時間為(16.98±2.44)h。在開腹組患者中,有男22 例,女17 例;其年齡為65 ~79 歲,平均年齡為(71.01±3.33)歲;其胃穿孔的平均時間為(17.02±2.37)h。兩組胃潰瘍合并胃穿孔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 >0.05,具有可比性。
對開腹組患者進行開腹胃穿孔修補術,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麻醉后,在其上腹正中位置做一個縱向切口。先將患者胃內的積液及積氣吸出。然后,仔細檢查患者胃穿孔的情況,并取少量的胃部組織進行病理檢查。2)在確定患者的病情為非癌性胃穿孔后,對其穿孔的部位進行“8”字縫合,并使用大網膜對穿孔部位進行填充和覆蓋。3)使用生理鹽水沖洗患者的腹腔,并為其放置引流管,最后縫合手術切口。對腹腔鏡組患者進行腹腔鏡下胃穿孔修補術,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麻醉后,在其臍下緣位置做一個長度約為1 mm的弧形切口。為患者建立CO2氣腹。在患者的劍突下進行穿刺,為其置入腹腔鏡,仔細探查其胃穿孔的情況。為患者建立2 ~3個手術操作孔。清除患者腹腔內的膿液,使用吸引器吸出胃液,并取少量的胃部組織進行病理檢查。2)在確定患者的病情為非癌性胃穿孔后,對其進行胃壁全層間斷性縫合,并使用大網膜對穿孔部位進行填充和覆蓋。3)使用生理鹽水沖洗患者的腹腔,并為其放置引流管,最后縫合手術切口。
接受治療后,比較兩組患者完成手術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術畢至肛門首次排氣、術后腸鳴音恢復及住院的時間。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治療后,兩組患者完成手術的時間相比,P >0.05;腹腔鏡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少于開腹組患者,其術畢至肛門首次排氣、術后腸鳴音恢復及住院的時間均短于開腹組患者,P <0.05。詳見表1。
表1 接受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的比較(±s)

表1 接受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的比較(±s)
術畢至肛門首次排氣的平均時間(h)組別 例數 完成手術的平均時間(min)術中的平均出血量(ml)術后腸鳴音恢復的平均時間(h)術后住院的平均時間(d)腹腔鏡組 39 71.82±7.67 47.67±7.56 27.92±5.45 13.23±5.56 5.50±1.09開腹組 39 68.58±6.60 72.02±8.80 41.25±7.80 30.30±6.11 7.72±1.81 χ2值 2.000 13.107 8.749 12.904 6.562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急性胃穿孔是胃潰瘍患者一種常見的并發癥。急性胃穿孔患者的病情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導致胃酸、膽汁、食物殘渣、十二指腸液等流入其腹腔內,并在8 ~12 h 內滋生大量的細菌,進而導致其發生敗血癥、細菌性腹膜炎、中毒性休克等嚴重并發癥[2]。以往,臨床上常對胃穿孔患者進行開腹胃穿孔修補術。老年胃穿孔患者對該術式的耐受性較差,導致其對麻醉及手術的應激反應較大,嚴重影響其預后。腹腔鏡下胃穿孔修補術可通過建立氣腹及置入腹腔鏡對患者胃穿孔的情況進行觀察,并可利用腹腔鏡進行手術操作,放大術野,增加探查的范圍,進而可降低誤診、誤傷及漏診的發生率。與進行開腹胃穿孔修補術相比,對老年胃穿孔患者進行腹腔鏡下胃穿孔修補術可減輕其術后的疼痛感,降低其術后切口感染及裂開的發生率[3]。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對老年胃潰瘍合并胃穿孔患者進行腹腔鏡下胃穿孔修補術的臨床效果較好,可有效地縮短其術后住院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