琚 炎
(江蘇省盱眙縣中醫院,江蘇 盱眙 211700)
脛骨平臺(tibial plateau)是人體脛骨與股骨下端的接觸面,它是人體膝關節的重要負荷結構。脛骨平臺骨折(tibial plateau fracture,TPF)是一種關節內骨折。目前,臨床上常采用膝關節鏡手術治療TPF。下肢深靜脈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接受下肢手術患者術后常見的并發癥。對TPF 患者進行膝關節鏡手術后,應積極預防其發生DVT[1]。本文主要是研究對接受膝關節鏡手術后的TPF患者進行人性化護理對預防其發生DVT 的效果。
選取2017 年5 月至2019 年5 月在我院進行膝關節鏡手術的68 例TPF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排除年齡<18歲、術后住院的時間≤3 d、存在溝通障礙、合并有血液系統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按照隨機分組的原則將其分為人性化護理組(n=34)與常規護理組(n=34)。在34 例人性化護理組患者中,有女性15 例,男性19 例;其平均年齡和手術的平均時間分別為(37.76±2.76)歲和(45.14±10.27)min。在34 例常規護理組患者中,有女性14 例,男性20 例;其平均年齡和手術的平均時間分別為(38.23±2.23)歲和(46.60±10.58)min。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 >0.05。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膝關節鏡手術,術后對人性化護理組患者進行人性化護理,方法是:1)對護士進行培訓,使其樹立“患者至上”的人性化護理理念,并提高其護理服務的水平。護士在開展各項護理工作時要充分尊重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提升其對護士的好感及信任感。對患者進行全面的評估,根據其生理狀況、心理狀態及護理需求等為其制定個體化的人性化護理方案。2)落實護理方案。(1)術后協助患者取平臥位,墊高其患肢(墊高15°~20°,使其膝關節屈曲約5°。對其手術切口進行加壓包扎,以減少其切口的滲血量。在其術側膝關節的兩側放置冰袋,以緩解其膝關節疼痛和腫脹的癥狀。注意觀察患者患肢)足背動脈的搏動情況及足趾的活動、感覺情況,一旦發現異常需及時報告醫生。(2)注意觀察患者患膝疼痛的情況,若其患膝出現輕度疼痛,一般不需要為其應用鎮痛藥。若其患膝出現中重度疼痛,難以忍受,影響其休息,需遵醫囑為其應用鎮痛藥。妥善固定患者的引流管,保持其引流管通暢,并注意觀察其引流量和引流液的顏色。通常情況下,在術后24 ~48 h 內將引流管拔除。(3)保持患者手術切口的清潔干燥,按時為其更換敷料。每天為患者測量4 ~6 次體溫,若發現其體溫升高應立即檢查其傷口,并及時通知醫生。每天對患者的患肢進行3 ~5 次按摩(每次按摩5 min 左右)。對于發生DVT風險較高的患者(如血液黏稠、血液流速滯緩的患者),應遵醫囑為其應用抗凝劑,并為其穿彈力襪。(4)術后第1 天,指導患者進行踝關節的環轉訓練、直腿抬高訓練和趾關節的屈曲訓練,每次訓練10 min 左右,每天訓練3 次。術后第2天至第5 天,用訓練器械對患者進行膝關節的被動屈伸訓練,以防其肌腱發生粘連。在進行訓練時,患者屈膝的角度要逐漸增加,每次訓練30 min 左右,每天訓練1 ~2 次。術后第5 天至出院前,指導患者進行膝關節的主動屈曲訓練,方法是:協助其取平臥位或坐位,讓其在患肢足跟不離開床面的情況下逐漸屈曲膝關節,直到出現疼痛感為止,放松數秒后重復進行訓練。每次訓練10 min 左右,每天訓練2 ~3 次。術后,對常規護理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如切口護理、體位護理等)。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DVT 的發生率及住院的時間。
用SPSS 20.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 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 檢驗,P <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常規護理組患者相比,人性化護理組患者術后DVT的發生率更低,其術后住院的時間更短,P <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DVT 的發生率及住院的時間
TPF 患者的病理改變主要是脛骨平臺骨皮質,關節面移位、塌陷,關節內出血及骨髓水腫等[2-3]。現階段,臨床上常采用膝關節鏡手術治療TPF。與對此病患者進行開放性手術相比,對其進行膝關節鏡手術能減輕其手術創傷。DVT 是TPF 患者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此病患者術后若發生DVT 不僅會增加其痛苦,延長其住院的時間,還可能導致其出現下肢靜脈淤積性潰瘍或肺栓塞等并發癥。因此,在對TPF 患者進行膝關節鏡手術后,應對其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最大限度地降低其DVT 的發生率。人性化護理是融合了“一切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和人文關懷理念的一種護理模式。由本研究的結果可知,對接受膝關節鏡手術后的TPF 患者進行人性化護理能顯著降低其術后DVT的發生率,縮短其術后住院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