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貴洲 竇立榮 金宇翔 郝多 陳寬亞
隨著2015 年《巴黎協定》設定了本世紀后半葉實現凈零排放的目標。近一段時間,越來越多的國家政府正在將其轉化為國家戰略,提出了無碳未來的愿景。同樣,中國也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 年前達到峰值,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殼牌、道達爾等歐洲幾大油氣公司也隨之宣布不同程度地實施低碳計劃。一時間,傳統油氣業務何去何從、傳統油氣企業轉型與否等,油氣百年變局一系列問題擺在世人面前。正值“十四五”計劃開啟期,我們身處凈零時代,又該如何認識、如何對待?
業務清晰。殼牌發展各類新能源業務。參股荷蘭海上和美國8 個陸海風能項目;參股Glasspoint 公司,探索太陽能技術,實現低碳運營;在德國設立合資企業,計劃投資390 個氫氣零售站;在巴西設立甘蔗制乙醇合資企業Raizen,生產低碳生物燃料。BP 主要發展太陽能、陸上風電和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業務。早在2000 年就提出“超越石油”戰略構想。在美國經營14 個風電場,并計劃擴能,成為最大風電業務石油公司;收購美國清潔能源燃料公司生物甲烷資產;在巴西擁有3 家燃料乙醇企業。道達爾主要發展電力、太陽能、陸上和海上風電、氫能等。收購全球第二大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商Sunpower 公司66%股份;發展兩大類第一代生物燃料,并積極開發第二代生物燃料;收購法國電池制造公司Saft Groupe;在印尼和菲律賓有多個地熱項目,成為世界最大地熱生產商。
投資巨大。2016 年以來,歐洲主要企業收并購投資(含風險投資)新能源90 多億美元。道達爾收購投資50多億美元,其中最大的是收購Direct Energy、Saft 和EDP 在西班牙的資產;是太陽能利用的早期推動者,2011 年收購SunPower 大部分股權。BP 的投資計劃最為耀眼,到2030 年綠色能源投資將從每年5 億美元增加到50 億美元,增長近10 倍,占其總支出的1/3,相當于其余歐洲主要企業投資的總和。挪威國油2021和2022 年投資凈額(不含項目融資)將達到23 億美元,埃尼2020——2023 年新能源投資為其平均支出,雷普索爾將在2020 年底提出進一步的投資計劃。
發展中國家既沒有歐洲企業激進,也沒有CCUS 技術優勢,傾向于通過提升能效、降低甲烷和常規火炬排放等措施以實現減排目標。如沙特阿美加入了世界銀行的“2030 年常規火炬零排放行動計劃”,計劃2023 年前投資500 萬美元實現10GW 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巴西石油2006 年起披露碳排放數據,2008——2017 年從開采的天然氣中分離并回注二氧化碳700 萬噸,計劃2017——2027 年繼續投資低碳技術領域10 億美元。墨西哥石油到2021 年二氧化碳排放當量下降25%。
中國企業低碳影響力持續提升。為落實“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要求,三大油企積極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各自制訂了行動計劃。中石油將通過技術創新和綠色發展,加大天然氣領域投入力度;形成油氣為主、多能互補格局,走綠色低碳清潔發展之路。計劃2030 年國內天然氣產量占公司國內一次能源產量的55%,2050 年低碳發展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60 年實現碳中和。中石化提出遠景目標,綠色低碳發展2035 年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50 年國際領先水平。啟動“綠色企業行動計劃”,以“奉獻清潔能源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提供清潔能源和綠色產品,提升綠色生產水平,引領行業綠色發展。中海油率先發展氣電項目,氣電能源初具規模。多年前進軍光伏,成立全資子公司,經營太陽能發電項目等。2009 年投資50 億元建設20條動力電池生產線,打造全國最大新能源產業基地。2012 年初投資3 億美元建設150MW 太陽能電池生產工廠和光伏電站。之后新能源項目陸續下馬,最近計劃發展風能和太陽能項目。
未來減碳壓力將持續增大。近期這些現象可讓業內人士感受到全球碳中和浪潮有多么迅猛,進而產生無形壓力,并且不斷加大。一是作為能源消費和碳排放第一大國,我國對世界的承諾持續加碼,這種自我加壓必然層層傳遞。二是丹麥已經宣布,2050 年前停止北海地區全部油氣生產活動。此前在2017 年,法國已經宣布2040 年前停止全部化石能源生產活動。丹麥、英國等多國環保組織呼吁英國、挪威等化石能源生產大國“盡快跟上步伐”。這種叫停油氣生產活動的舉措對油氣企業無疑壓力山大。三是殼牌公司四名高管因嫌棄該公司發展新能源業務不夠快、投資不夠多憤而辭職離開殼牌。高端人才流失為傳統油氣業務敲響了警鐘。
西方降低碳排放、發展新能源將更集中于四類。太陽能、風能、氫能和CCUS 四類越來越受青睞,太陽能和海上風能占主要企業可再生能源總產能75%以上。Equinor 和殼牌就由這兩種技術主導。BP 還希望增加對海上風能的開發,目前的投資組合以太陽能和后石油時代遺留的美國陸上風能資產為主。Repsol 在西班牙國內陸上風電市場占有重要地位。在政策支持和技術進步推動下,CCUS 和綠色氫能正被大力推廣,歐盟、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已將這兩種技術確定為到2050 年實現凈零碳經濟的主要推動力,澳大利亞、日本等12國已制定國家氫能戰略。但這兩種技術目前都處于初始發展階段。主要油氣企業注重發展太陽能和風能,更注重發展CCUS 和綠色氫能,尤其注重創造規模經濟和降低成本。殼牌、道達爾、Equinor、Repsol 和BP 都已經投資了綠色氫能,而美國企業將進一步提高CCUS 技術。

●包括中國在內的40多個國家提出碳中和目標,低碳行動全面展開。 供圖/視覺中國 東方IC
歐洲向左美國向右。歐洲企業能源轉型進一步加快,紛紛發布激進轉型戰略,宣布變身國際綜合能源公司,引領凈零碳方向。但美國企業所面臨的壓力比歐洲要小得多,因此除康菲外,美國主要油氣企業沒有跟隨歐洲同行轉型步伐,與歐洲的差別在擴大。他們篤信未來油氣業務仍有較大發展,因此仍專注于傳統油氣業務,對凈零碳計劃沒有表現太多熱情。去年10 月19 日康菲宣布凈零碳排放階段性目標,到2030 年減少碳排放35%~45%,比原目標5%~15%大大提高,成為北美首家呼應凈零的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龍基因里就刻著保守和謹慎,與歐洲企業開放和靈活的風格對照鮮明。兩大區域石油公司歷來行事風格不同,疫情影響又放大了兩者差異。當然,美國企業未來仍有可能大舉投資新能源,只不過在等待成熟時機。
未來將面臨更多訴訟、更嚴監管和更大壓力。一方面訴訟數量快速攀升。據統計,1997 年全球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法規只有60 部,到2020 年5 月已達到1859 部,增長了近30 倍,即每四五年法規數量就翻一番。與此同時全球氣候訴訟的數量也顯著提升。1997-2017 年間訴訟數量增加了20 倍,訴訟地域也在向發展中國家快速擴張。2019 年全球28 個國家發生1300 多起氣候訴訟案件。2015 年以來越來越多的訴訟案件針對大型油氣企業,部分訴訟索要高達數十億美元的損害賠償。另一方面監管持續升級。各國金融監管機構積極推進企業和投資者有關氣候風險、碳排放和低碳管理等相關信息的透明度。在許多司法管轄區,企業氣候風險及相關信息披露正由完全自愿轉化為法律規定。美國證監會2010年起要求上市公司年報中披露氣候變化為其帶來的實質性風險或機會;歐盟2018 年起要求投資者考慮氣候變化等企業環境、社會和治理表現;二十國集團(G20)2015 年12 月設立了“氣候相關金融披露特別工作組(TCFD)”,2016 年12月完成了《企業碳財務披露指南》。管理著近34 萬億美元資產的340 多家投資者均已承諾實施TCFD 建議來加強其與氣候相關的信息披露。
經營成本難免上升。碳稅已經在部分國家得到實施。加拿大2020 年起開征碳稅,由30 加元/噸CO2起,每年每噸增10 加 元,2022 年 增 至50 加 元/噸;已提議往后每年每噸增15 加元,2030 年增至170 加元/噸,各省在此基礎上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增加。BP 和殼牌等巨頭對長期碳稅預測是85 美元/噸左右。碳稅的征收和不斷加碼無疑意味著經營成本上升。

●太陽能、風能、氫能和CCUS越來越受青睞。 供圖/東方IC
在我國油氣對外依存度已經分別高達73%、46%的當下,油氣企業應將降低油氣對外依存度或阻止其過快增長作為工作重心,更加積極地開發國內油氣資源,更加有效地獲取海外油氣資源。由此,油氣保供仍是第一位。中國已經做出2060 年碳中和承諾,油氣企業肩負保障國家油氣供應的社會責任,在實施“增儲上產”的同時,要為實現國家的減碳目標做出貢獻,更需找到新的發力點,以保持持續的市場競爭力。
關注碳風險,研究碳專題
資源國碳風險在于三個方面:一是油砂、重油等高碳項目,蒸汽輔助重力泄油技術開采油砂的碳排放量比常規石油高12%,以往并購和經營均未做任何低碳考慮,一旦資源國在低(凈零)碳旗號下征收高碳稅、出臺過于嚴厲的環保措施、或環保非政府組織攪局等,便可能構成項目的顛覆性風險;二是資源國碳稅和低碳監管一旦趨緊、趨嚴,便意味著項目經營成本上升;三是可能面對訴訟案件。
因此,要加強碳專題研究,跟蹤全球碳問題發展趨勢和前沿。既要充分分析上述碳風險,密切注意資源國低碳政策出臺時機和監管程度,將低碳引起的成本上升充分考慮足;還要格外重視新項目評價與收購中的低碳因素。加強碳專題研究國際合作。必要時可委托IHS或WoodMac 等國際知名公司就碳專題提供專項咨詢,在全面認識碳問題基礎上制定海外油氣業務碳戰略。
發展低碳減排業務
優化資產結構,加大天然氣發展力度。與集團公司貢獻低碳目標和實現途徑相一致,發展天然氣(LNG)既是著眼于未來業務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響應低碳化未來的必然步驟。在充分論證市場和效益基礎上,應該大力發展、優先發展天然氣(LNG)。適時減持、出售重油和油砂等高碳項目。
適度發展電力,疏通天然氣出路。發展電力是實現低(凈零)碳的可靠方向,發展海外電力還是增加天然氣利用途徑、疏通天然氣出路、延伸天然氣產業鏈、實現天然氣更好發展的有效手段。應該聯合電力企業在天然氣富集但難以實現其他利用的區域適度發展。
發展CCUS+EOR 技術和應用。CO2驅提高采收率有如下特點:一是應用領域廣泛,可很好地適用于目前普遍存在的致密、低滲油氣田,能量衰竭的老油氣田,及稠油油藏等非常規油氣資源;二是驅替形式多樣,可單相驅替、混相驅替、CO2和水交替驅等多種形式;三是效果普遍較明顯,采收率可提高10%以上,商業應用前景廣闊;四是注入的CO2在油氣藏微孔隙中形成束縛氣而被地層捕獲,與地層礦物發生化學反應而可永久留住,有效起到碳捕獲和封存作用。各資源國對排放限制有緊有松,因此海外項目在努力減排下仍存在不少火炬燃燒排空現象。由此,應主動制定分步實施計劃,在幾年內力爭“消滅”火炬,爭取實現零排空。將回收的氣體分離后加以利用,可燃氣體由礦區自用或輸往民用,不可燃氣體用于回注;根據測算的經濟性情況,也可全部用于回注。CCUS 不僅是油氣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實現減排目標的重要技術手段,也是新的經濟增長點。長遠看,各國對碳排放的控制將越來越嚴格,碳稅和碳價都會上漲,CCUS 項目的盈利能力會不斷上升,實現CO2驅提高采收率規模化應用,會使CCUS 成本降低。集團公司在大慶、吉林和長慶等油氣田有先導試驗和成熟應用,基本可滿足海外應用要求。
推廣自用電力太陽能化,減少自用油氣消耗。礦區、長輸管道等,太陽能電力早已在海外項目上用過,如蘇丹6區的道路和營地照明、蘇丹長輸管道沿途用電等,一方面減少自用油氣消耗,另一方面為減少排放、保護環境做貢獻,樹立了企業在資源國良好形象。然而,這些成功的案例一是缺少推廣,二是未能統計到可再生能源項目和對當地所做的社會貢獻中。未來在做新能源規劃計劃時,應該大力推廣這些項目,大力宣傳其貢獻。甚至可將企業對社區的捐助定向應用于可再生能源項目。
并購或參股,適量發展可再生能源項目,樹立企業形象。在當前碳中和時代,作為負責任的國際化能源企業,我們不可能置身事外,應主動論證發展可再生能源項目的可能性,采用并購或參股方式,適量發展一些相關項目,維持好對后代負責、對環境負責的良好企業形象。
DISCOURSE
長遠看,各國對碳排放的控制將越來越嚴格,碳稅和碳價都會上漲,CCUS項目的盈利能力會不斷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