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有云:“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間,而塵心漸息。”我,亦嗜山水者,熱情于畫,孜孜以求,創作的作品所呈現出的筆墨是對“境”的再造。
歷經幾千年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我個人認為傳統是藝術發展的基石,更是藝術的生命。尊重文化、歷史,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放在藝術創作中就是需要我們多去臨習歷代精品力作,沒有臨摹基礎上的創作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多元化語境下的當代中國畫藝術新形式雖然多種多樣,但一直處于“古不出新意,新不出古意”的平庸狀態,大多爭相樹立個性形象,優劣的評斷標準也沒有統一。而我認為對傳統的學習就如劉云泉先生曾說的:“如今龜兔賽跑,山中才有神仙。長短高低莫論,明天再看今天。”這種學習前幾天也許沒有成效,但日積月累一定會有所收獲。
我偏愛寫生,因為寫生是靈動的、鮮活的、具象的,一切創作的來源都離不開寫生。人生于自然,當與萬物對話、呼吸、體悟時會發現它們給予的美是無盡的、是舒暢的,能使人心智頓開。而這時我們對美的感受更多的是一種心境再現,筆墨也跟著感悟而抒發,隨心而動,躍然紙上。
近現代以來,隨著我們的藝術探索能力不斷更新,中國畫藝術的定義被一改再改。山水畫對于城市、建筑、園林、庭院等景觀的關注讓藝術創作產生多種臨界性、正式性或實驗性。其實,中國山水畫藝術題材早已打破了對自然山川的描繪,那么面對當下的中國山水畫我們又該如何界定?是否把代表當今時代的景物表現在山水畫中就使作品具有創新性?而正是對于山水畫創作的思考,我認為,在審美多元化語境下的當代中國畫藝術必將產生與之相適應的新形式,那么中國畫的藝術新形式又如何而來?
自隋唐開始獨立后的傳統山水畫的發展,隨著現代題材的進入,在分科模式下的創作問題逐漸浮出水面,并且在進入當代社會后這種單一的表現形式顯示出極大的局限性,而正是創新使我在藝術創作中關注到“融合”這個概念。
傳統中國畫三科獨立之后,不僅形成各自的表現題材和形式圖樣,還各有其不同的筆墨表現和技法處理。因此,畫科的“融合”不僅要處理好內容結合問題,還要處理好筆墨形式語言的統一難題。其語言就有筆墨語言與造型語言之分,在技巧方法上又各有其不同的特點與要求,后來發現這樣僅僅是浮于表面的融合。鑒于此,創作中我在內容融合上做了非常多的實驗和探索。例如,花鳥畫在花卉描繪中常用雙鉤填彩的技法,其作用是通過用墨線雙鉤白描后,清水暈染的方式達到線面的模糊性過渡。而在近期部分作品中我通過這種技法來表現樹石、山脈、房屋、建筑等外輪廓,以達到線和面之間模糊的朦朧感。其實同一畫科的語言符號并不一定就適用于其他畫科,這就要求我們在創作中必須要超越三科,又以普遍適用于三科的繪畫語言來支撐自己的創作。筆墨、形式、語言、色彩不再附著于三科的不同題材,而是依附于畫者自身的需求和獨特性。
“融合”是一種新潮的創作思維與方法,它從創新思維的角度來代表不同畫科之間的交叉以及多個知識的重組貫通。而每一門畫科都存在自身獨特的形式和語言,為畫家在創作時提供了更多新的可選擇范疇,這無疑對創作的表達是一種豐富和提升。此外,這種藝術創新并不意味著舍棄傳統精華,而是將多種優秀傳統元素通過某種方式整合并融會在自己的創作中。自此,我也會在接下來的創作中做更多有益的嘗試,希望在藝術創作中讓原本并不相干、矛盾、對立的題材和元素能擦出奇妙的創意。
說起任何一種藝術表現形式,“真”在我心中的地位是極重的。這讓我想起今年在中國美術館看到羅中立院長的原作《父親》,非常震撼,原因一方面是它的尺寸遠超出我的想象,另一方面是他這幅作品中的藝術形象。作品來源于他在大巴山生活體驗期間認識的一位名叫鄧開選的普通農民。他關注的是樸質的美感和勤勞的品格,用外在苦、內在美的方式去表現,讓觀者對那個時代的農民有了非常直觀、真實的感受。
而相較于人物畫這種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訴人們什么是應該肯定和贊揚的,什么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對于我們山水畫的主題性創作其實提供了更多的挑戰。如何將藝術性(筆墨、語言、形式)和內容更好地有機結合,如何在山水畫創作中更好地貼近生活,暖人心,給人以信心,給人以啟迪和希望。
我喜歡這樣一句話,“逃避這個世界,再沒有比從事藝術更可靠的途徑,而要想與世界緊密相關,也沒有比藝術更具有把握的途徑”。我喜歡新奇且讓我心動的事情,繪畫恰恰滿足了我。我的畫作里面的樹、石、云霧、靜湖、動物等元素都是我所喜愛的事物,然后根據創作需要來建構出屬于自己獨特的新圖式。而對未來,我希望自己的創作方向是以更寬廣的胸襟面對一切美好或挫折,而不止停留在追求獨特的形式或表現具有時代感的景物上,它可以承載一定的主題思想,也可以是無主題的唯美圖樣。
我熱愛山水,我為山川寫照,其實也是為自己的人生立像。我們可以看到一直以來都有畫者以一種虔誠的態度,一種堅守的精神,行走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同時,也總有畫家喜歡在中國畫的領域尋找一片屬于自己精神以及性靈的樂土,為的僅僅是那份直抒胸臆的舒心。而在今天也有這樣的人。

不同的人對世界、對生活、對藝術的理解方式是千姿百態的,有的人用文字來表現,有的人用音符去表達,而我則是用我繪畫的視野以及我對萬物理解的方式來詮釋我所喜歡的世界。
孫新
1993年出生于安徽馬鞍山。2019年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獲碩士學位,師從黃越先生。現為馬鞍山市畫院專職畫師。
作品曾入選重履新安路——第五屆安徽全省書畫院美好鄉村寫生作品展,2018年溪山松月藝術館“63-94”黃越師生作品聯展,201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全省書畫作品聯展等展覽。作品《牛渚西江》被江油市李白紀念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