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良
縱觀中關村的發展史,既是一部創新突破史,又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創業史。從默默無聞到名揚世界,中關村——這個北京海淀版圖上的小村莊,因為夢想和科技的力量,成為中國的創業圣地,也在此誕生了無數創新產品、創業英雄以及口口相傳的傳奇故事。
這里不僅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還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的“試驗田”,更是中國民營高科技企業誕生的搖籃和發源地。從1978年“科學的春天”和“改革的春風”催生“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到1988年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成立,開創了中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先河,到1999年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建設更高層次的中關村科技園區,到2009年定位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邁開新時代創新發展步伐,到2020年面向未來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中關村緊跟技術革命浪潮,突破體制機制束縛,走出了一條敢為人先、矢志不渝的創新之路。
追本溯源,中關村因海淀而起,海淀因中關村而興。從“中國硅谷”到“世界的中關村”,作為一條連接科技、教育、文化、商業等眾多資源的重要街區,它正向世界發出海淀最強音。曾經的白頤路,如今的中關村大街;曾經的電子一條街,如今的中關村科學城。中關村在悠悠歷史長河中見證了歲月的變遷,百余年的發展歷程如今都濃縮在中關村眾享薈地下一層“城市歷史空間”——中關村村史館。

2020年12月11日,中關村村史館正式揭牌,中關村村史館網上展館同步上線。沈仁道、胡桂枝、彭興業等推動和見證中關村改革發展的老領導,海淀區委書記于軍、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劉長利、區委副書記張強等區領導以及駐區單位有關領導出席活動。
中關村村史館由中關村街道黨工委、中關村街道辦事處創辦,位于雙榆樹西里18號,占地640平方米,通過專項整治提升,歷時近三年而建成,充分體現了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的階段性成果。作為北京市海淀區首家街鎮級展示中關村歷史人文科技變遷的展覽館,將進一步發展成為創新之地、學習之地、求索之地、尋根之地,讓所有在中關村科學城學習、就業、創業和生活的創新創業者獲得歸屬感,得到新啟發,激揚新動力。未來力爭把中關村村史館建設成為承載中關村地區人文情感、創新體驗的文化新地標,打造成為中關村科學城國際人才社區的重要節點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成果的共享之地。
1981年,中關村第一家民辦科技企業——北京市京海計算機技術開發公司成立,40年間,有無數企業在中關村起步,走出北京走向世界。一條長長的時間軸,上方記錄著國家改革開放戰略步伐下一個又一個重大的里程碑,下方展現著中關村地區緊跟時代腳步,敢為人先,創造的一串串不凡成就,以這條時間軸為線看中關村村史館,講述的就不僅僅是中關村的變革,更是祖國發展、科技騰飛的輝煌歷程。
一部壯麗的畫卷在中關村村史館徐徐展開。就讓我們沿著歷史的脈絡,一起見證這段偉大的征程,聆聽歷史的回聲!
老式電視機、半導體、打字機……走進中關村村史館,這些帶有“時代痕跡”的老物件翻開了中關村的“前世今生”。中關村村史館分為“中關·記憶”“科學·進軍”“創業·試驗”“中國·世界”等展區,通過實物檔案、動態屏幕、微縮沙盤、交互投影等展陳形式,以中關村地區的歷史、文化、事件、人物為主要展示對象,講述了中關村的聚落演變發展史、科技文化發展史、創新思想發展史。展館內共陳列了350余件展品,包括生活用品、科技產品、檔案資料等多個種類。其中有200余件來自于企業及60余位“村民”的家中,有116件來自于中科院北京分院。
“中關記憶”講述了1949年以前的中關村,分為海淀前世、中關之名、風氣之先、迎接新生四個部分。
中關村坐落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區核心地帶。這里曾是遠古洪災后的沃土,先賢改造自然的戰場,官商云集的驛站,騷客流連的水鄉。關于“中關村”這一地名的由來,曾有不少學者追根溯源,但說法不一。在不同時期的地圖中,中關村的地名有“中宮”“中關”“中灣”“中官村”和“中關村”等多種寫法,《成府村志》將其寫作“鐘關”。1953年3月,《中華地理志》編輯部遷至此,在印制公用信封、信箋時,將地名寫成了“中關村”。隨后,中科院各所陸續遷入,都以“中關村”為通訊地址,“中關村”成為地名固定下來。1961年,中關村街道辦事處成立,標志著“中關村”作為行政區劃名稱的確立。
二十世紀初,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在中關村周圍環繞。“科學、民主、自由”的新文化思潮對這里產生了深深的影響。清華園火車站坐落在中關村街道科馨社區,它是一座非常有紀念意義的文物建筑。首先,清華園車站的匾額是現存唯一一塊詹天佑親筆題寫的站匾。整條京張鐵路上,詹天佑題寫過張家口、居庸關和清華園三個車站的站名。另外兩塊均已破壞或丟失,只有清華園車站的匾額還佇立在原處。其次,清華園火車站見證了中國人第一條自主設計修建的鐵路的誕生,也見證了中國共產黨走向勝利的時刻。1949年春,中共中央從西柏坡遷入北平,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在清華園車站下車,踏上了北平的土地。

中關村村史館所在的這棟紅磚小樓也是中關村的見證者,這里承載著一代人記憶里的激情歲月。1986年,海淀區雙榆樹街道在轄區鍋爐房北墻外蓋起一棟二層小樓,作為街道生產服務合作社聯社的辦公樓。聯社的成立是為了解決大量返城知青就業,此后引進、開辦了30多家企業,活躍了中關村地區經濟,帶動了就業。1994年前后,聯社搬到新的辦公地點,小紅樓開始用于純經營。2017年底,中關村街道和商戶解約,小紅樓正式騰退。2018年,為了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中關村街道決定在這里建設中關村村史館。
中關村村史館同時掛牌“中關村眾享薈”,作為居民共享的公共文化活動空間。村史館后院,通過花園營造的方式,居民們動手建設了一個生態花園。
建國之初,中科院選址中關村,主要是考慮到這里既是文教區,又緊鄰各大院校,軟硬件條件都比較好。1951年,中科院第一座現代化科研建筑——近代物理所大樓(也叫原子能樓)在保福寺以北破土動工,邁出了建設“中關村科學城”的第一步。這座大樓是中國核科學的搖籃,從這里走出了7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幾十位兩院院士。隨后,一座座現代化科研大樓拔地而起,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中關村已經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科學城。
共和國成立前后,在國家政策的感召和愛國情懷的驅使下,大批海外學人沖破阻擾,紛紛回國,掀起了共和國歷史上規模盛大的歸國潮。1949年至1951年間歸國的科學家有1144人,這其中以旅美科學家人數最多,且回國面臨的困難最大。如空氣動力學家錢學森先生曾被美國非法扣留六年之久;核物理學家趙忠堯先生曾在歸國途中被美軍非法關押于日本的巢鴨監獄。在中共中央的外交斡旋和國內學者的大力幫助下,這些科學家們歷經曲折回到祖國。為中國的教育、國防、科技、外交等各項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向科學進軍”和實施科技趕超戰略的歷史背景下,廣大科技工作者奮發圖強、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這其中,?“兩彈一星”的成功使新中國的科技實力和軍事力量追趕上了世界強國的腳步。“兩彈一星”的研制不僅是建國以來最為重要的科研成果,也是中關村的眾多科研機構攜手共進的最佳實例。除此之外,在中關村還誕生了一系列共和國“第一”,填補了我國在諸多領域的空白,極大推動了新中國現代化的進程。
中關村地區的科研院所,隨著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的需要和中國科學院的機構調整而變遷。50多年來,中關村科學城就像一座巨大的“孵化器”,不斷衍生出更多新興學科,不斷孵化出更多科研機構。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眾多科學家“落戶”中關村,為了讓科學家們安心工作,在時任“西郊辦公室”副主任李佩先生的組織下,科學家的夫人們組成了家屬委員會,她們擔起了最初社區建設的重任。中關村陸續有了醫院、小學、幼兒園、書店、郵局、大操場、游泳池、合作社、餐廳等等設施。1959年,中關村派出所成立。1961年,中關村街道辦事處成立,標志著“中關村”作為行政區劃名稱的確立。
在中關村,有三棟居民樓格外特殊。它們建設于上世紀50年代,落成最早、規格最高、名人最多——回憶也最多。這就是位于科源社區的13、14、15號“特級專家樓”,簡稱“特樓”。在這里居住過的科學家有80多位,其中有9位是1948年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有32位是中科院首批學部委員,有8位是“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可謂群星璀璨。
12月11日恰逢“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先生109周年誕辰,他也是曾經居住在“中關村特樓”的科學家之一,在中關村村史館中,以縮小的形式復刻了兩棟中關村特樓,并用全息投影的方式展現了包括錢學森在內的三位科學家在家中生活的場景。通過窗口可以看到,居住在14號樓的錢學森一家,他夫人蔣英正在客廳彈奏著鋼琴;居住在14號樓104室的核物理學家趙忠堯先生在與學生探討問題;居住在15號樓313的無機化學家柳大剛先生正在書房中整理資料。這樣簡單又真實的場景,讓科學巨匠從歷史中走到了我們身邊。展廳中,還1:1復刻了錢三強先生的書房,戴上VR眼睛,就能置身先生的書房,感受撲面而來的學術氣息。
1978年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和十一屆三中全會被稱作“科學的春天”和“改革的春風”。1980年10月,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陳春先在海淀區創辦第一個民辦科技機構“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拉開了科技人員面向市場、自主創業的序幕。
彼時的海淀區,可以說是民辦科技企業的搖籃。海淀區委、區政府在工商、稅務、信貸、辦公場地、勞動人事關系等方面,都給予了民辦科技企業最大的支持,營造了適宜科技企業發展的“小環境”。到1987年底,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各類科技企業達148家,技工貿總收入超過9億元。
隨著大批科技人員下海創業,電子一條街初現繁榮端倪。四通、信通、京海、科海四家公司聲名顯赫,成為當時規模最大的代表性企業。中關村的民營科技企業在各自的實踐中孕育了相似的“兩不四自”原則,這一經營原則也塑造了80年代中關村特有的企業文化。
電子一條街的迅猛發展引起了多方關注。1987年底至1988年初,中央聯合調查組對電子一條街進行調研后,提出了在中關村建立一座科學工業園區。1988年5月10日,國務院批準了海淀區起草、北京市制定的《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宣告試驗區的誕生——從此中關村開啟了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的時代。
信息技術產業是中關村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行業。漢字激光照排、五筆字型、CCDOS、聯想式漢卡、四通打字機等一系列產品,邁出了漢字信息化的關鍵一步,搭建了中國人攀登數字世界的階梯。

如果說漢字信息化是中國步入數字時代的鑰匙,那么應用軟件的發展和接入互聯網就是計算機走向百姓生活的路徑。1994年,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建成CN域名服務器,中國成為第71個擁有互聯網的國家。1995年,中國民用互聯網的啟蒙者——瀛海威公司在中關村開設了一家科教館,免費教授網絡知識,瀛海威公司還在白石橋豎起了一副讓人印象深刻的巨幅廣告牌。1999年,搜狐、新浪、網易——三大門戶網站齊聚中關村,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通過個人計算機體驗網絡的廣闊世界。
中關村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橋頭堡和創新人物的策源地,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決非偶然——這其實是依托區域創新資源、發揮科技教育人才優勢、在市場機制作用下,不斷開拓奮進。中關村是在改革開放進程中,科技和經濟成功結合的偉大實踐,書寫了一部與時俱進、引領潮流、波瀾壯闊的創新發展史。
作為中關村的發源地,中關村街道既是一片保留著歷史文脈和城市肌理的街區,也承擔著新時代深化落實海淀區“兩新兩高”戰略的責任擔當。中關村街道黨工委始終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初心,以奮斗成就使命,用實干筑牢夢想,奮力譜寫屬于中關村的新輝煌!
現在中關村已經不單單是一個簡單的地域概念,它被賦予了時代印記,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代名詞。一代又一代中關村人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中關村在深化改革上發揮著“探路者”作用,在自主創新上發揮著“主陣地”作用,在創新企業培育上發揮著“策源地”作用,在新興產業發展上發揮著“增長極”作用,在擴大開放上發揮著“橋頭堡”作用。
中關村為所有有夢想、有技術、有成果的創新創業者搭建共享平臺,開拓廣闊天地。各級黨委政府堅持開放融合,著力構建區域創新生態體系,加強區域、央地和軍民融合創新,形成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的良好局面。
從“共和國第一樓”到“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關村見證了我國科技創新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歷史進程。曾經遙不可及的夢想正在這里逐步化作現實,新時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篇章正在這里繪就完成。中關村將夢想之種播撒遍及全國各地,并與世界知名科技園區合作交流,成為鏈接全球創新網絡的關鍵樞紐。中關村既是夢想家、也是筑夢人,更是民族復興之夢的見證者。

誕生于篳路藍縷,成長于動蕩歲月,覺醒于矛盾爭議,蓬勃于艱苦創新。一代又一代中關村人將繼續跨越時間與空間,以奮斗、以創造、以團結、以夢想,為民族復興鋪路架橋,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
中關村,不再是“中國硅谷”,而是成為“世界的中關村。”數據顯示,中關村每平方公里的投資額,已然超越硅谷。這就是中關村,40年來始終引領中國風氣之先的創新創業標桿,人才、技術、資本無縫對接,最大程度解放科技資源,不斷激發創新活力,集聚創新濃度;這就是中關村,無數夢想,從這里起飛。
在中關村西區,佇立著一座金光閃閃的現代雕塑:DNA雙螺旋模型《生命》,這既是對中關村燎原之火的記憶,更是中國人對破解生命之謎的憧憬。在展覽中,看到“生命”的照片時,于軍書記興致勃勃地向同行的老領導、老教授們講起了他主持重建雕塑,怎樣由一個變成兩個的故事。他表示,展廳從漢字信息化到個人計算機的出現,到計算機應用的發展,到互聯新世紀,展現了海淀科技發展的脈絡,與經濟發展脈絡相結合,體現了海淀蓬勃的創新力,也正是雕塑“生命”展示的意義。
如今,在這片創新的土地上,中關村科學城建設正在穩步推進,中國原始創新的高度正在這里標注,高精尖產業體系正在這里集聚,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正在這里繪就。海淀和中關村的發展史與中國改革開放的奮斗史嵌合交織,走出了一條矢志創新引領、探索創新驅動、堅持創新發展的中關村之路。
今天的中關村已經成為一面旗幟、一個品牌、一個符號、一種象征,正在聚焦科技創新出發地,原始創新策源地,自主創新主陣地功能定位,全力升級“創新雨林”生態體系,全面激發高質量發展新活力,以更大擔當作為打造世界一流的科學城。
“村史館通過文史資料和實物展陳的結合,展示了中關村的科技文化成就和社會變遷。我們希望參觀者在重溫中關村發展道路和輝煌歷程后,能夠受到啟發,繼續弘揚‘敢為人先,善于破壁,報國情懷,卓越攀登的中關村精神。”中關村街道黨工委書記許云表示,后續街道將全力做強創新驅動新引擎,打造創新雨林生態體系,繼續投身中關村科學城核心區建設,大力實施“兩新兩高”發展戰略,挖掘科技與文化融合發展新動力,構建中關村科學新城市新形態,推動高質量發展、打造高品質城市——行而不輟,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