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清杰

2020年,我國經濟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9年增長2.3%。如何評價我國2020年的經濟表現?如何看待進入“百萬億+”時代的中國經濟?
從歷史數據看,2.3%的年度經濟增幅其實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增長最慢的一年。且不談改革開放前三十年保持的10%左右的高速度,即使自2010年10.3%峰值以來,我國一直處于增速放緩的通道中,2019年的經濟增長速度也站在6%以上。按照2019年底諸多業界大咖和各路媒體的預測,2020年的經濟增速雖然會進一步放緩,但也應該在5.5%至6.0%之間。
然而,宏觀經濟預測最大的難度在于各種不確定性的干擾。無論是大概率的“灰犀?!笔录?,還是小概率的“黑天鵝”事件,都有可能改變經濟增長的原有趨勢,讓預測完全失準。2020年初突發的新冠疫情,是宏觀經濟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事前完全沒有預料到的。由于防疫之需,各地封城封路封小區,景區、影院、餐館、商場等服務業失去了客流,工廠原材料、產成品的物流鏈條斷裂,農產品也無法運出產地,經濟一片凋敝。一季度我國經濟同比下降6.8%,創歷史新低。一時間,市場悲觀情緒彌漫,預言全年經濟整體下滑的聲音不絕于耳。
但隨著四五月份疫情逐漸得到控制,復工復產有序展開,經濟慢慢開始恢復,我國二季度經濟迅速回正,增速達到驚人的3.2%,實現了漂亮的深V反轉。隨后的兩個季度,我國的經濟雖然還面臨諸如中美貿易摩擦、疫情反復等困難,但經濟上漲的態勢更加穩固,在三、四季度分別實現了4.9%和6.5%的增速。
因此,雖然2020年2.3%的增速大概只相當于不發生疫情時經濟增長趨勢線的一半左右,但在新冠疫情肆虐的背景下,我國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國家,這份成績單來之不易!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去年的預測,受新冠疫情的影響,2020年全球發達經濟體經濟下滑5.8%,新興經濟體下滑3.3%;在主要經濟體中,唯有中國可能實現1.9%的正增長。
我國出爐的2020年經濟年報,實際增速超市場預期,也超過了IMF的預測。在年報中我們可以看到,四季度6.5%的增速已經超過了2019年全年的平均增速。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疫情前的2019年四季度,我國的經濟增速只有6.0%。經過前后數據的對比,不難看出我國經濟取得的成績是振奮人心的。
在百年不遇的重大疫情沖擊之下,我國舉全國之力,不惜一切代價抗擊疫情,不僅取得了武漢保衛戰的全面勝利,其他地區的零星病例也實現了可控。從2.3%的經濟表現看,我國付出的經濟代價尚在可承受范圍之內。截止筆者寫稿之時,雖然其他國家2020年的經濟數據尚未公布,但大概率是“風景這邊獨好”,我國經濟一馬當先,率先走出新冠疫情的陰影。應該說,從我國交出的這份成績單成績單,可以看出我國經濟的韌性和活力。
2020年我國經濟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驕人成績,得益于一系列的有利因素。
首先,我國在疫病防控方面具有的體制優勢。新冠疫情來勢之兇猛,形勢之嚴峻,是2003年的“非典”無法比擬的。但我國的特殊治理體制和“非典”時期積累的寶貴經驗,讓我國能夠更有效地控制傳播源,截斷傳播途徑,防止疫情的蔓延。我國的公共衛生體系、地方政府、交通運輸部門、教育部門、媒體、餐飲商貿等服務行業都在此次新冠疫情中表現突出,借助各自的資源優勢和治理能力,成功配合了抗疫戰役的順利推進。
其次,在經濟體系擁有龐大國內市場的規模優勢。突發的新冠疫情帶來了經濟的停擺,生產、交易、消費等活動受到極大影響。然而,在四五月份疫情基本控制,復工復產有序展開后,國家和各地出臺了一系列紓困政策和幫扶政策,企業生產、居民消費快速回復。面對國外新冠疫情帶來的進出口活動受阻以及美國對華貿易摩擦不斷升級,以龐大國內市場為主的經濟活動展現了我國經濟的韌性。我國有十四億人口,超過4億的中等收入群體,巨大的國內市場上升潛力對沖了一部分出口受阻的負面沖擊,不少出口企業轉型國內銷售。
再其次,我國控制住疫情之后,在國際市場和產業鏈上出現了明顯的替代效應。我國在一季度深陷新冠疫情漩渦之時,出現了一些外貿訂單無法組織生產,最終訂單旁落他國的現象,引起了國內業界的擔憂。然而,二三季度之后,我國經濟活動的強勁復蘇和產業鏈的強大優勢,吸引了一大批仍處于疫情蔓延升級的其它國家的訂單。這種國際市場的替代效應幫助了我國外貿形勢的改善,也有力推動了國內經濟的增長。
盡管今年經濟形勢比較樂觀,但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當前的疫情仍有零星出現,甚至局部惡化,相關經濟活動尚不能完全恢復正常;中美貿易摩擦中暴露出的卡脖子技術也給我國敲響了警鐘,急需下大力氣在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加大投入,促進創新,補上短板;國內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收入分配體制需要進一步優化,限制性政策亟待有序取消。另外,我國長期以來所面臨的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三農問題、人口老齡化問題等仍未解決,不利于我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北京工商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