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1年2月2日,來自18個國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濱小城拉姆薩爾簽署了《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為了紀念這一創舉,并提高公眾的濕地保護意識,1996年《濕地公約》常務委員會第19次會議決定,從1997年起,將每年的2月2日定為世界濕地日。
濕地指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之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或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水域。同時又規定:可包括鄰接濕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區域以及濕地范圍的島嶼或低潮時水深超過6米的區域。濕地又被稱為“地球之腎”,主要可以分為:內陸濕地:沼澤、泥炭地、湖泊、河流、洪泛地、沼澤。堿沼近海濕地:鹽沼、河口、紅樹林、瀉湖。珊瑚礁人工濕地:魚塘、稻田、水庫、鹽田等。
我國于1992年加入《拉姆薩爾公約》。目前我國濕地總面積(不包括港澳臺)5342.06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比率5.56%,從寒溫帶到熱帶、從沿海到內陸、從平原到高原山區都有分布。全國濕地維持著約2.7萬億噸淡水,保存96%的可利用淡水資源。有濕地植物4220種、濕地植被483個群系。脊椎動物2312種,其中濕地鳥類231種,是名副其實的“物種基因庫”。
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5G等數字技術都可以應用在濕地保護上。
1.濕地基礎數據管理
對濕地動物資源數據、濕地植物資源數據、濕地基礎地理信息數據進行錄入、導入可視化,通過對濕地航片或是濕地衛星遙感影像數據進行分類處理,可對濕地基礎數據進行歷史查詢或是空間查詢。
2.濕地動態監測
基于物聯網技術,部署適用于濕地環境的在線自動化監測系統,通過互聯網技術將采集到的數據實時傳輸到生態監測服務平臺,綜合平臺提供的數據采集、數據分析、數據存儲、視頻監控、告警預警、數據展示以及用戶接入功能,可以廣泛應用于濕地生態環境的水質、水文監測、土壤監測、氣象監測、環境監測、動植物監控等領域,可以為動、植物科研人員的研究提供更加安全、準確、便捷的觀察手段,為生態保護、科研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如:濕地生態保護視頻監控、鳥類活動實時視頻展示、濕地車輛船舶調度管理、攝像頭人工智能識別鳥類、濕地生態環境監測等等。
3.濕地公園移動平臺
移動端具有輕巧便攜的特性,無論是手機還是平板,將系統裝入移動端后,巡護人員只攜帶簡單的巡護設備,就可以在濕地開展觀察記錄及巡護工作,不但減輕了巡護人員的負擔,也使巡護工作更加高效、智能。
應用移動平臺APP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信息采集;實時定位,位置共享;記錄巡護路線;一鍵上傳采集信息。
4.數據統計分析
通過濕地公園信息化管理平臺監測、查詢濕地公園中的動植物資源分布情況,以及一系列基礎監測數據的動態變化情況,可以全方位挖掘與展現濕地資源數據信息,對濕地生態保護區的發展趨勢進行統計分析,并將統計結果以不同形式輸出。可以幫助管理人員全面掌握濕地的動態變化情況、預測發展趨勢、分析變化原因,并提出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的對策與建議,為濕地管理、科學研究、有效管控提供及時、準確的參考。
5.濕地公園管理
云計算不僅可以為數據采集、分析、存儲、應用服務提供虛擬化服務,還可以為工作人員提供遠程監測、遠程辦公、移動接入、智能告警、智能宣教、智慧旅游等服務。
有了這些技術的加入,就可以實現從源頭掌握各種濕地生態數據,保護和合理利用好濕地,將生態保護、生態旅游和生態環境教育等功能有機結合起來,實現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生態環境的改善,最終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