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琪
2016年8月26日,彭某權、馮某林、何某生、何某森雇人在中山市橫門東出海航道某燈標北堤圍墾(海灘上建造圈筑的堤壩)內傾倒廢棄膠紙時,被行政執法人員當場查獲。
經查,2016年7月至8月期間,為謀取非法利益,被告人彭某權、馮某林、何某生、何某森四人共謀,以加高加固堤圍為借口,由彭某權聯系雇傭船舶分三次將1200立方米的廢棄膠紙(其中含紙屑、碎布和碎塑料等)運至中山市橫門東出海航道某燈標北堤圍墾,由何某生、何某森提供鉤機并雇請司機,將廢棄膠紙傾倒至圍墾內。經鑒定,所傾倒的廢棄膠紙為含鎘等有毒有害物質的混合廢棄物,對壤、周邊地表水和周圍海域造成極大的環境污染。
案件偵辦
2016年8月,中山市人民檢察院獲悉在中山市附近海域有傾倒垃圾的情況后,依托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機制,及時與漁政、城管、住建、航道等行政執法部門取得聯系,發現該案件涉及東莞、廣州、深圳、中山等多個地區,存在地域管轄不清等問題,且案件處置涉及多個行政執法機關的管理職責,案件存在職權管轄爭議,當地也沒有將類似案件移送司法機關處理的先例。
根據《廣東省海洋生態紅線圖件、登記表》,本案傾倒垃圾的堤圍及其周邊海域屬于重要河口生態系統,禁止排放有害有毒的污水、油類、油性混合物等污染物和廢棄物。該案的評估報告載明,傾倒的垃圾中含有一定有毒有害物質,對土壤和周邊的地表水都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垃圾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在腐敗過程會產生大量的有機污染物等,對當地的水體造成重大污染,也給漁業造成重大損失,同時通過生物富集作用,給人體健康帶來極大的隱患;垃圾露天堆放,受雨水淋溶會產生垃圾滲濾液,滲濾液中含有大量的有機污染物、重金屬等污染物,進入海水后會造成海水污染,海洋生態系統被打亂等嚴重后果。
中山市人民檢察院經研究認為,案件已涉嫌犯罪,建議立案偵查。為保證案件依法處理,中山市人民檢察院聯合市生態環境部門、公安機關、檢測機構多次召開案件分析會,就準確認定污染源、合理確定取樣范圍、規范送檢鑒定操作規程等進行深入研究。介入偵查取證的同時,中山市人民檢察院刑事檢察部門將本案涉海洋生態環境公益訴訟的線索移送公益訴訟檢察部門處理。
法院判決
2017年6月5日,中山市人民檢察院對彭某權等4人以污染環境罪向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提起公訴。認為被告彭某權、馮某林、何某生、何某森的行為已嚴重違反我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規定,造成海洋環境污染,已經觸犯刑法,應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且傾倒行為對本案堤圍周邊的海洋生態功能、海洋水產資源造成極其嚴重的破壞,治理成本巨大,給國家造成了重大的損失,應連帶賠償生態修復費用。
7月3日,中山市人民檢察院支持中山市海洋與漁業局提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民事訴訟。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作出刑事判決,認定彭某權、馮某林、何某生、何某森無視國家法律,結伙傾倒、處置有毒有害物質,后果特別嚴重,其行為均已構成污染環境罪,依法應予懲處,判決彭某權犯污染環境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七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八萬元,馮某林犯污染環境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七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八萬元,何某生犯污染環境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五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六萬元,何某森犯污染環境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三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六萬元。馮某林、何某生、何某森不服一審判決,提出上訴。2017年12月28日,中山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終審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2018年4月,原告中山市海洋與漁業局向廣州海事法院提出訴訟請求,要求被告彭某權、馮某林、何某生、何某森連帶賠償生態修復費用約372萬元;連帶賠償因環境污染產生的各項經濟損失約353萬元等。2018年6月26日,廣州海事法院判決四名被告人連帶賠償環境修復費、生態環境功能損失費及鑒定評估費等合計780余萬元。
法院判決
污染防治攻堅戰圓滿收官,該案入選全國檢察機關服務保障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典型案例,是一宗充分依托“兩法銜接”工作機制查處污染海洋犯罪案件。污染海洋犯罪案件存在線索發現難、刑事立案爭議多、辦案取證難、物證鑒定路徑少、事實認定難、法律適用分歧大等難題。強化污染海洋犯罪的防控、懲治力度,需要不斷加強海洋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著力深化檢察機關與相關行政執法部門、偵查機關的溝通聯系。對已涉嫌犯罪的案件,檢察機關應及時向行政執法機關提出移送案件的建議,督促偵查機關及時立案偵查。對重大、復雜的污染海洋犯罪案件,檢察機關應當加強與偵查機關的溝通配合,適時介入偵查,引導、收集固定證據。
依法規范開展海洋污染案件的鑒定活動。目前,對海洋污染損害司法鑒定,雖有一些部門規范和地方性規范,但鑒定標準繁雜。為確保鑒定程序合法規范,結論客觀,檢察機關應與鑒定機構保持充分溝通,詳細闡明鑒定需求和鑒定目的。審查鑒定意見時,要結合在案證據,對鑒定意見進行實質性審查,詳細了解鑒定意見的形成過程和依據。對鑒定事項所涉鑒定技術和方法爭議較大的,應先對其鑒定技術和方法的科學可靠性進行審查。
相關法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
第八十九條 造成海洋環境污染損害的責任者,應當排除危害,并賠償損失;完全由于第三者的故意或者過失,造成海洋環境污染損害的,由第三者排除危害,并承擔賠償責任。對破壞海洋生態、海洋水產資源、海洋保護區,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的,由依照本法規定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代表國家對責任者提出損害賠償要求。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
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二十一條 原告請求被告賠償生態環境受到損害至恢復原狀期間服務功能損失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予以支持。
第二十三條 生態環境修復費用難以確定或者確定具體數額所需鑒定費用明顯過高的,人民法院可以結合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范圍和程度、生態環境的稀缺性、生態環境恢復的難易程度、防治污染設備的運行成本、被告因侵害行為所獲得的利益以及過錯程度等因素,并可以參考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的意見、專家意見等,予以合理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