泓宇
2020年12月14日,中國水權交易所發布信息稱,全國首宗雨水資源使用權交易順利成交。湖南省長沙市高新區這宗雨水資源使用權交易的成功“落地”,標志著我國雨水資源等非常規水資源實現生態價值市場化進入了實踐階段,開創了雨水資源集約化利用及生態價值市場化實現的新模式。
盤活雨水這一生態資產
據長沙市海綿城市生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劉波介紹,此次交易內容為湖南雨創環保工程有限公司以0.7元/立方米的價格對湖南高新物業有限公司集蓄的4000立方米/年的雨水資源進行收儲,再以3.85元/立方米(低于當地自來水價20%)的價格轉讓給長沙高新區市政園林環衛有限公司,用于園林綠化、環衛清掃作業用水,替代優質自來水。
“在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下,已投運的雨水收集利用工程為雨水資源利用提供了基礎。通過水權交易平臺,可讓擁有雨水使用權的單位和用水單位建立交易關系,從而盤活雨水這一生態資產?!眲⒉ㄔ诮邮懿稍L時表示。
雨水交易是基于海綿城市建設大背景下開發的產業新模式,其市場主體主要包括蓄水模塊產權方、運營方、用水方三方,運營模式主要是運營方以低價從產權方買入集蓄的雨水,通過消毒、過濾、動態監測等日常運維手段確保水質,再將其以低于當地自來水價的價格出售給用水企業。
一滴雨水從天而降到再利用總共分成幾步呢?據湖南雨創環保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曾福安介紹,這一過程總共分為5步。
曾福安說:“通過屋面的管網進行收集,再由屋面的落水管進入雨水口進行棄流、儲存、處理,再到回用共5個部分,組成了一套完整的雨水綜合利用系統?!逼鋵?,針對雨水資源進行時空轉換調蓄,讓從天而降的雨水找到新的用武之地,正符合海綿城市的核心理念。通過建設海綿城市能夠解決城市內澇,同時凈化雨水水質。
曾福安說,自2016年長沙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以來,雨水收集利用成為民用住宅小區建設的“硬性要求”,至今已累計建設雨水收集利用工程400余處,其中由該公司承建的雨水收集工程就有251處,廣泛分布于長沙市芙蓉區、雨花區、高新區等,雨水集蓄總容積達5.4萬立方米。
以長沙市高新區為例,包括首宗成交的蓄水項目在內,全區范圍內共建有27處共7700立方米容積的雨水收集利用工程,所對應的雨水收集量保守估計在14萬—28萬立方米之間。
據劉波測算,根據近年降雨量和降雨頻率,長沙市每年中雨(24小時內達到20毫米雨量)可以達到50次以上,幾乎相當于每周一次。在雨水資源得以循環利用的情況下,所對應的集蓄雨水資源總量每年可達100萬立方米以上,按照最大估值可達200萬立方米。
地下蓄水模塊長期處于休眠狀態
其實建設海綿城市的要求迄今已有5年時間。根據國務院辦公廳2015年10月16日印發的《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從2015年起,城市新老城區要統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努力消除一雨就澇、污水橫流的“頑疾”。2015年至2016年,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在內的30個大中城市分兩批次被列入海綿城市試點。
截至目前,全國多個城市都在加快海綿城市的建設步伐,而海綿城市的每個社區都有雨水收集系統?!昂>d”是已經蓄上水了,那這些水是否都得到了有效利用呢?
記者了解發現,在實踐中,各地集蓄雨水的利用效率并不理想,很多試點城市并未達到錯峰蓄水的效果,相反還容易導致二次污染。
劉波說,從多個海綿城市試點來看,由于缺乏針對雨水資源利用的剛性政策,尤其是監督和獎懲措施不到位,海綿工程在發揮防洪功能之外,對集蓄雨水資源的利用率普遍偏低,多數住宅小區的地下蓄水模塊長期處于休眠狀態。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一些集蓄雨水未被及時利用或排入市政管網,二次降雨時極易造成內澇,長期不用還會形成黑臭水體,產生難以處理的二次污染源。而如果直接選擇放水,就不符合水資源高效利用的理念。因此,如何有效處理集蓄的雨水成為令各地頭疼的難題。
另一方面,城市園林綠化、消防、環衛等部門長期使用自來水作為市政作業用水,不僅耗水量大,成本也相對較高。劉波表示,根據湖南省環衛部門定額測算,5噸承載標準的灑水車每公里運行成本,水費占比達到30.8%,政府財政負擔沉重,加之市政作業用水并沒有強制性節水要求,水費往往采取“包干制”,造成市政公共用水浪費嚴重。
曾福安說:“南方的雨水比較充沛,我們的設計標準是5~10天,一個回用周期,也就是5~10天之內必須要把這一池水用完。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當中,南方澆灑一天,可能未來的四五天都不用澆灑,就造成了很大一部分的雨水擺在那里沒有用。但是第二場雨水又開始降雨了,我們池體是滿的,就沒有辦法起到海綿城市錯峰調蓄的作用?!?/p>
劉波說,日常生活中大到一個機關單位,小到一個高速公路的服務區,用水量都超過人們的想象,因此如果在這些地方都能實現雨水替代,對社會發展有著極高價值。所以一定要把雨水充分利用起來。如何將集蓄雨水資源及時并且充分利用,成為海綿城市試點推進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需為雨水資源集約化利用奠定法律基礎
劉波說:“雨水產業的規模每年可以達到上萬億元規模。公共事業單位學校都是大量的用水大戶,還有高速公路的服務區,每年開采地下水都是10萬立方米以上,所以雨水替代是非常有價值的。要想盤活積蓄雨水,首先要把市場關系建立起來,實現雨水資源的產業化。此次長沙首宗雨水交易的達成便是試水之舉,這為全國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了新的思路?!?/p>
中國水權交易所董事長石玉波也認為,這次雨水交易開了一個好頭,讓雨水資源等非常規水資源實現了生態價值市場化,為海綿城市今后可持續運營提供了一條新的路徑。海綿城市有很多在建設期,有中央補助,也有地方財政支持,如何讓它可持續的運營下去,這里找到了一條新的路徑。
“必須有定價市場才能交易,才能貸款融資,這是未來的方向。隨著雨水交易的開展,市場定價機制形成,也便于將來投融資模式的建立。相比長沙,諸如北京、上海等自來水價格更高的城市,投資回報率會更高,企業肯定也更愿意使用雨水?!?/p>
曾福安也表示,首宗雨水交易的實現具有示范意義,下一步公司將完成高新區余下26個點位的雨水收集,并同相應的物業單位達成雨水交易,“我們希望朝著能復制推廣的方向發展,實際生活中還有很多領域的用水單位均可參照這一模式,比如工業園區用水、農業灌溉用水等?!?/p>
不過,對于長沙的雨水交易經驗能否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復制,相關專家認為,目前在技術領域基本已經成熟,但仍然面臨政策和法律方面的諸多阻礙。
有專家說,目前我國水權交易只能通過水利部下設的中國水權交易所一家機構進行。雨水使用往往涉及住建、水利兩大部門,一方面海綿城市的建設由住建部門主抓,另一方面取水權屬于水利部門,在體制機制上兩個部門如果銜接不到位,可能會容易出現相互推諉、扯皮的情況。
此外,雨水資源的權屬在法律上亦沒有明確規定。作為一種自然資源,雨水在現有法律如憲法、民法典、水法、環境保護法中的概念并不清晰,法律條文中并未將雨水資源納入取水許可管理體系中。
在2020年10月17日召開的第二屆中國法學會自然資源法治論壇和2020年11月6日召開的海綿城市雨水資源資產化管理法律研討會上,多位自然資源法學專家對此曾進行探討。與會專家認為,從水循環的角度來看,降雨與水流類似,屬于自然資源,具有財產屬性,其權屬問題需要根據不同的階段和形態進行具體分析。
具體來看,雨水收集之前作為自然資源,其所有權屬于國家。而雨水經過收集設施收集、加工之后,其性質轉變為了商品水,其所有權仍歸國家所有,但使用權、收益權等屬于雨水收集設施的所有者或者使用者。也就是說,物業單位通過建立儲水模塊,以此收集的雨水的使用權屬于物業。
對此劉波建議,從國家立法角度應明確雨水資源的權屬,并對收益權、使用權轉讓等問題進行規定,為雨水資源資產化建立法律保障。此外,應加強雨水資源利用設施的建設管控,確立雨水資源利用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等,為雨水資源集約化利用奠定法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