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迪
摘 要:新聞是人們日常生活獲取信息的重要來源。《時代周刊》作為美國三大時事性周刊之一,記錄著時代的風云變幻,有相當的影響力。與一般性語言不同,新聞語言具有客觀、簡練、準確、通俗等特點。英漢翻譯時,需要使譯文符合新聞特點和漢語表達習慣。筆者以目的論為理論基礎,探究目的論在新聞翻譯中的實際應用,探析英漢差異,總結翻譯方法。
關鍵詞:目的論;英漢差異;新聞翻譯
一、新聞的特點
新聞可大致分成三個層次:軟新聞、硬新聞、中間層。硬新聞指簡訊、電訊稿等時效性強的客觀事實報道;中間層指通訊報道、特寫、新聞評論;軟新聞是寫法輕松自由,人情味較濃,富有藝術感染力,易于引起受眾感官刺激和閱讀視聽興趣,并能產生“即時報酬”效應的社會新聞、科普文章、雜文小品等新聞。筆者選取的《時代周刊》中的評論,是中間層,文章兼有敘事和議論,傳達作者思想,引發讀者共鳴。因而,在翻譯時,需要準確傳達內容的同時克服英漢語言文化障礙,使新聞在目的語中傳達出同樣效果。
二、目的論與新聞翻譯
目的論由德國功能學派代表人物Katharina Reiss于20世紀70年代首次提出,其學生Hans Vermeer在此基礎上提出目的論三原則即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新聞翻譯應以準確、連貫向讀者傳達出原文信息為目的,同時新聞譯文內容亦需忠實。因而翻譯目的論可有效指導新聞翻譯,目的論三原則與新聞翻譯結合可提高翻譯質量。
三、目的論指導下的翻譯方法
(一)目的原則指導下的翻譯方法
目的論強調目的在翻譯活動中的重要性,目的原則是過程中翻譯應遵循的首要原則。在翻譯過程中,“目的決定手段”。新聞翻譯中,是以譯文準確通順客觀傳達新聞內容為目的。
例1: A new study from researchers at 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and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is helping to quantify how deeply the coronavirus is straining the mental health of Americans.
譯文:圣地亞哥州立大學和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開展了新研究,來量化冠狀病毒對美國人的心理健康造成多大影響。
分析:英語常用非人稱主語,而漢語常用人稱主語。因此,在英漢翻譯時,常需要做出轉換,比如可以使用泛稱、無主句、有靈主語等以使譯文符合漢語的習慣。物稱表達法,即用無生命的、抽象的事物或概念作為動詞的主語。人稱表達法,是用有生命的人或動物作為其邏輯動詞的主語。此句中,原文以“study”作為主語,在目的原則的指導下,筆者將其進行處理,將其轉變為賓語,在漢譯時使用“研究人員”有靈主語,物稱轉人稱。經此轉換,說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使譯文更通順傳達新聞內容。
例2:While this surge in mental distress showed up across age and demographic groups, young adults and those with children experienced the most pronounced spikes.
譯文:盡管各年齡各群體中有精神壓力的人數都不斷增加,但處于增長峰值的當屬年輕人和為人父母者。
分析:英漢語言有靜態動態差異。英語中常用名詞表示動詞含義,在本句中,譯者在目的原則指導下為使譯文更順暢,沒有譯為“各年齡段各群體中有精神壓力的人的增加,但處于增長峰值的當屬年輕人和為人父母者。”,而是將原句中的名詞“surge”用詞性轉換法將其漢譯為動詞。
例3:This is a perfect storm for mental-health issues.
譯文:這場風暴將精神健康問題展露無遺。
分析:英語靜態特點的表現,其中之一是用介詞結構表達動詞含義。英語是形合語言,主要靠介詞連接。在目的原則指導下,為準確通順顯現新聞內容,本句中筆者沒有按字面直譯為“這是場將精神健康問題的完美風暴。”這樣譯,會讓讀者不知所云,故結合上下文語境,同時考慮到英漢動靜差異,用詞性轉換法,將原文的介詞“for”譯為動詞“展露”。
(二)連貫原則指導下的翻譯方法
連貫包括語際連貫和語內連貫。語際連貫指目的語要符合目的與讀者的語言習慣,使譯文能被讀者理解。語內連貫指譯文邏輯清楚,語言通順。語內連貫需注意英漢差異。尤金·奈達指出:英語與漢語在語言學上最重要的一個區別就是形合與意合。賈文稱:英語“形合”主要表現在關聯詞語的使用,或通過詞的形態變化表示不同的語法意義。意合指句子各成分之間不通過語言形式手段連接,而是通過語言內在的邏輯關系和敘事的時間順序來表達語法意義和邏輯意義。因此,在英譯漢時,應擺脫原文形合結構的框架,盡可能用意合法,使譯文合漢語表達習慣。語際連貫指譯文能讓讀者接受理解,在譯入語文化及使用譯文的交際語境中有意義。
(三)忠實原則指導下的翻譯方法
忠實原則即譯文應忠實于原文,但譯文對原文的忠實程度和形式取決于譯文目的和譯者對原文的理解。Nord指出:“譯文目的優先,并不意味著源文本是毫不相干的”。也就是以目的原則為首要原則,同時做到譯文內容忠實原文,不偏離原文,這在新聞翻譯中尤為重要。
例4:When visits are allowed only for an hour, it may be impossible to time a visit with the moment of death.
譯文:如果只獲批一小時的探視時間,那么能在彌留之際安排一次探視基本不切實際。
分析:相較于漢語,英語使用被動語態的次數明顯更多。“據英國利茲大學的統計,英語中的謂語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句子使用被動語態”。被動轉主動漢語常避免使用“被”字句,而原文運用了被動語態。筆者在目的原則指導下,為合漢語表述習慣,故沒有將“are allowed”譯為“被允許”,而是換詞表述,使用語態轉換法,譯為主動。同時,依照忠實原則,并沒有改變原文意思,譯為“獲批”。
例5:SINCE GEORGE'S TIME was limited, he and his family decided he should come home so they could be together.
譯文:由于喬治所剩時日不多,他和家人選擇回家,這樣他們可以呆在一起。
分析:此句原文也用了被動“was limited”,筆者遵照目的原則,并沒有照搬原文翻譯成“時間被限制”,而是以主動方式呈現,在忠實原則指導下,不改變原意,譯為“所剩時日不多”。
四、結論
本文以目的論三原則為指導的同時探討英漢差異點,以此探討新聞中間層的翻譯方法。考慮到新聞的真實、客觀性并且其受眾是面向大眾,需要既準確、客觀傳達新聞內容,又要有可讀性。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在詞、句、篇章層面使用了詞義引申法、詞性轉換法、語態轉換法、拆分重組法。筆者認為,新聞翻譯并不等于字對字的直譯,而是需要了解譯讀者的語言習慣并對譯文作出適當調整,做到譯文盡可能忠實、流暢、客觀。
參考文獻:
[1]方幸福. 編譯在軟新聞漢譯英中的應用[J]. 四川師范學院, 2002,(6):64.
[2]蔣翠, 孟慶升. 從人稱與物稱的角度探討漢英句法對比[J]. 語文學刊, 2009, (2):33-34.
[3]連淑能. 英漢對比研究[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48-63.
[4劉其中. 新聞翻譯教程 [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13.
[5]嚴峻仁. 科技英語翻譯方法[M]. 北京: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