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冰
摘 要: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國內整體實體經濟呈下行趨勢,債務糾紛頻發。與此同時,滌除法定代表人的登記訴訟也隨著實體經濟下滑而日益增加,不同法院對此類訴訟作出了不同的判決。本文將對法院作出不同判決的原因及對法定代表人的被限制消費制度進行探討。
關鍵詞:法定代表人;法人;優點與弊端;改革
一、法定代表人制度的由來
公司為擬制的法律主體,因此需要自然人為其從事商業活動,而產生的法律后果則由公司承擔,與其他國家的公司可由多人同時代表公司從事商業活動相比,我國在法律規定上只由一個自然人代表公司,即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制度為我國特有的制度,我國的法定代表人制度體現出明顯的權責色彩,而其他國家則更加強調公司自治。如在德國、日本等國家,董事即可以代表企業對外行使權力。如《德國民法典》第26條規定,社團法人設董事會,董事會可以由數人組成,董事會代表法人,董事代表權的范圍可通過章程加以限制。日本《商法》關于股份公司規定:“公司應通過經董事會決議確定可代表公司的董事。并于前款情形,可以確定數名代表董事共同代表公司。”法國《商事公司法》中有董事長代表公司的制度,但是法國還規定總經理亦可代表公司。
由于法律文化的差異,我國更傾向于由一個自然人來代表公司行使權力及承擔義務。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法定代表人制度特殊之處在于:第一,法定代表人雖由公司章程選定,但只能在董事長、執行董事或經理之內進行選任,范圍有限;第二,法定代表人的人數為一人,法定代表人為企業的“權力核心”,而德國等國家的公司的董事除非章程另有約定,均有權對外代表公司。
我國法定代表人的法律概念源自1979年頒布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及其實施條例,該實施條例規定董事長作為合資企業的法定代表人。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38條對法定代表人進行定義:“法人的正職負責人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沒有正職負責人的,由主持工作的副職負責人擔任法定代表人。設有董事會的法人,以董事長為法定代表人;沒有董事長的法人,經董事會授權的負責人可作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不具備法人資格的其他組織,以其主要負責人為代表人。”1993年頒布的《公司法》中直接定義法定代表人:“董事長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2005年修訂的《公司法》第十三條擴大了公司法定代表人的擔任人員的范圍:“公司法定代表人依照公司章程的規定,由董事長、執行董事或者經理擔任,并依法登記。公司法定代表人變更,應當辦理變更登記。”
二、法定代表人與法人之間的法律關系
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國內整體實體經濟呈下行趨勢,部分企業債務負擔凸顯,很多企業甚至出現了破產風險。與此同時,滌除法定代表人訴訟也隨著實體經濟下滑而日益增加。為了避免因為企業負債被強制執行無果而作為掛名法定代表人被限制高消費,很多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故意使用其他自然人進行法定代表人登記來規避該風險,與此相對,越來越多的“掛名”法定代表人通過訴訟的手段來滌除自己的法定代表人身份。但就滌除法定代表人訴訟而言,各地出現了同案不同判的現象,大部分法院判決支持滌除法定代表人的訴訟請求,理由是:(1)法定代表人與法人之間系委托關系,該委托關系履行的內容涉及行為,在自然人明確提出不再擔任法定代表人的情況下,法人依然選舉其繼續擔任此身份,顯然不具有可操作性。(2)法人本質上屬于法律擬制人格,其對外開展民事活動主要是通過其法定代表人進行,這就要求法定代表人與其所代表的法人之間存在實質關聯性。無實質關聯性的人不應該擔任法定代表人。(3)讓不參加企業經營的人承擔法定代表人的責任,有失公允。
但由于我國對何種情況應該滌除法定代表人登記并無明確的法律規定,導致存在同案不同判的情形,法院不支持滌除法定代表人登記的理由是:(1)法定代表人為公司必須登記事項,不得空缺;(2)法人未作出變更法定代表人的決議。法人必須登記的事項空缺的法律后果,應該由法人承擔,而非由和法人已經無實際聯系的法定代表人承擔。另外,法院其實忽視了一個現實因素,掛名法定代表人實際上不可能成功地召開股東(大)會決議或者董事會決議,因此要求法定代表人必須提供相關決議,存在現實不能。該類判決也未能理解法定代表人與公司之間的法律關系,僅僅生搬硬套地適用《企業法人法定代表人登記管理規定》第七條,《企業法人法定代表人登記管理規定》第七條的立法初衷是在法定代表人“不能或者不履行職責”時,公司有權采取的自力救濟,而不適用于股東會、股東大會、董事會怠于履行職責的情況。
導致同案不同判的原因之一就是不同法院對法定代表人與法人之間的法律關系認識不統一。那么法定代表人與法人之間是什么法律關系?我國目前對此有兩種觀點,分別是“代表說”與“代理說”。“代表說”認為,法人與代表人是同一人格,不存在兩個主體,即“代表人的行為就直接是為主體自身的行為,不需要發生法律效果的歸屬過程”。“代理說”則主張法人為法律擬制的主體,其本身沒有意思能力與行為能力,代表人是法人的代理人,其行為后果不應由法人承受。但目前司法實踐中,交易相對人明知法定代表人超越權限的仍與其訂立合同,該合同不對公司產生約束力,實質上是認同了法定代表人的權利屬于“代理權”,而非“代表”。明確了法定代表人與公司之間的法律關系為委托代理關系,那么法定代表人有權適用《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三條第二款辭去公司法定代表人身份。
三、法定代表人制度的優點與弊端
法定代表人制度有利于鼓勵交易,減少交易成本。我國的公司治理結構中,公司的重大事項應該由董事會、股東大會或者股東會決定,鑒于鼓勵交易的立法背景,即使是與公司重大利益有關的合同,法律規定只需要法定代表人簽署或者加蓋公章即可,董事會、股東會或股東大會決議并不是合同生效的要件。
但是,由于我國只允許一個自然人擔任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實際運營公司的董事、總經理等高管除非取得法定代表人授權,其并無代表公司對外簽署文件的權利。因此,公司的決策權及對外代表公司權利實質上是分離的。這導致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公司由實際控制人運營,但是為了起到不被視為關聯公司或者隔離其他法律風險的效果,部分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并不參與公司的實際運營,該自然人雖然在工商系統上登記為法定代表人,但是實際上對公司的運營并無決策權。這樣的現實狀況會導致以下兩個風險:第一,對于公司而言,法定代表人濫用代表權,損害公司利益。第二,對于擔任法定代表人的自然人而言,承擔公司被執行時自己被列入限制高消費名單的風險。
四、法定代表人制度改革方向建議
法定代表人制度源于我國對“一長制”的青睞,但是出于各種原因,出現實際控制人不擔任法人的法定代表人,而法定代表人也不實際參與法人的運營的特殊情況。此時,當法人被執行的時候,法定代表人面臨被限制消費。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在執行工作中進一步強化善意文明執行理念的意見》,雖第17條作出變更法定代表人后,對新的法定代表人進行限高的相關規定,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單位被執行人被限制消費后往往真正的管理者更加不愿意做顯名的法定代表人。第17條的規定實際無法對掛名的法定代表人提供救濟。
本人認為只有在法定代表人與實際運營企業的人員的身份重合的時候,法定代表人被限制消費才是合理的。因此,在對法定代表人采取限制消費措施時,應當賦予法定代表人異議權。當法定代表人向法院提出書面異議時,法院應對法定代表人解除限高措施,法定代表人有權在一定期限內提起滌除法定代表人登記的訴訟,且在法定代表人提起訴訟期間,不應該對法定代表人限高;如果在一定期限內內法定代表人不提起相關訴訟,法院才繼續對法定代表人繼續限高。本人認為,這樣的制度設計能一定程度上減少法院對法定代表人的錯誤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