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宇
摘 要:針對臺灣《電信法》第四十八條第一項前段、第五十八條第二項及第六十條關于未經核準擅自使用無線電頻率進行處罰的相關規定,臺灣大法官作出了第678號釋字。從公民財產權保護的視角出發,大法官們認為相關規定整體上并不違反《中華民國憲法》第十五條保障人民財產權之旨意,但有一些細節需要特別注意,比如沒收財產的范圍、沒收的程序等。本文旨在以此釋字為核心,通過日本史上三次有關沒收財產違憲審查的案例,探討處以沒收處罰的法律規制細節,對比中國臺灣與大陸現存法律規范,提出立法建議,以期促進國家沒收相關法律規范的完善。
關鍵詞:財產權保護;沒收第三人合法財產;違憲審查;解釋
一、大法官解釋
(一)解釋文
電信法第四十八條第一項前段、第五十八條第二項及第六十條關于未經核準擅自使用無線電頻率者,應予處罰及沒收之規定部分,與憲法第二十三條之比例原則尚無牴觸,亦與憲法第十一條保障人民言論自由、第十五條保障人民財產權之意旨無違。
(二)解釋理由
為貫徹電信法第四十八條第一項前段采行事前許可制,對未經核準而擅自使用無線電波頻率者,依同法第五十八條第二項規定處拘役或科或并科新臺幣二十萬元以下罰金,系立法者衡酌未經核準擅自使用無線電頻率之行為,違反證照制度,為維護無線電波使用秩序,俾澈底有效取締非法使用電波行為(立法院公報第八十八卷第三十七期第二四八頁參照),認為采取行政罰之手段,不足以達成立法目的,乃規定以刑罰為管制手段,與憲法第二十三條之比例原則尚無牴觸。至電信法第六十條規定,對于犯同法第五十八條第二項之罪者,其使用之電信器材,不問屬于犯人與否沒收之,旨在防范取締之后,再以相同工具易地反覆非法使用,具有預防再犯之作用,且無線電臺發射電波頻率所使用之無線電發射機等電信管制射頻器材,系屬管制物品,不得任意持有、使用(同法第四十九條第一項、第六十七條第三項、第四項參照)。是上開第六十條有關違反第五十八條第二項之沒收規定,尚未逾越必要之程度,與憲法第二十三條之比例原則、第十五條人民財產權之保障,均無違背。(見表一)
二、中國臺灣與大陸涉案財產沒收制度解析
(一)未區分危險性
大法官意見:對于供犯罪之物,縱使依據刑法第十一條,電信法不是不可以有特別的規定,而不必限定屬于犯人所有方得沒收,但至少應該給予法官裁量權,因為不是每一個電信設備,都有供再犯的危險。預防再度成為犯罪工具這個保安理由,應該適用于非違禁物的供犯罪之物。與違禁物區隔的供犯罪之物,它的危險性是特定的,而不是普遍存在的,雖然任何物性也都有兩面,但違禁物在社會經驗中,危險性在各種情形均存在且危險性較高,因而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危險。反觀供犯罪之物,具有一般認為正常而不危險的功能,被利用于犯罪時,才使它成為犯罪工具,而具有危害效果。對于這種僅具有特定危險性的物,不分情節,一律當成違禁物沒收,顯然已經造成違反過度禁止原則的過度處罰,對于物的所有人,也已經構成不等者卻相同處罰的不公平待遇,既違反比例原則、也違反平等原則。
臺灣《電信法》(2013.12.11修訂)第60條:犯第五十八條第二項之罪者,其電信器材,不問屬于犯人與否,沒收之。《中華民國刑法》(2019.06.19修訂)第38條第一項:違禁物,不問屬於犯罪行為人與否,沒收之。中國大陸對用于電信犯罪的財產是否區分危險性并沒有做出明文規定,根據上述表一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無線電管理條例》第七十條的規定,應當是直接沒收,并不進行危險性區分。
所以正確的沒收條件應當是:對于供犯罪之物,如果是違禁物則一律沒收;如果不是則應當區分是否有供再犯的危險,若有則沒收,若無則不沒收。
(二)對第三人合法取得之物予以沒收之范圍
大法官意見:無論是刑罰或行政罰,其處罰之對象原則上應僅止于行為人一身。不屬于犯人所有的供犯罪之物,如果遭到犯罪人盜用,一律沒收,對于遭盜用人財產的侵害,實在不是遭盜用人所應忍受。尤其電信設備的財產價值可能甚高,與不動產的價值相當,多數意見完全沒有詳細審究,即完全依照立法者背書,似乎仍然身陷戒嚴時期對于通訊設備的戒嚴氛圍當中。查系爭規定所涉及沒收之標的物,系未經主管機關核準使用之電信器材,受處罰者所有或第三人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而提供受處罰者,依法予以沒收,系屬以處罰為目的之范圍。然系爭規定不問所涉及違法使用之電信器材是否為受處罰者所有,一律予以沒收,電信器材非一概均為違禁物,若無預防犯罪或維護大眾安全及法秩序之安定等目的,就第三人合法取得之物仍予以沒收,則與憲法保障人民財產權及比例原則之意旨有所牴觸。(見表2)
臺灣刑法第38條第1項有關沒收物之范圍,除第3款偏重刑罰之性質外,第1款及第2款則系具有保安處分之意義。首先,不管違禁品是否屬于犯罪行為人,統統沒收;其次,供犯罪使用或犯罪準備的物品或因犯罪所生或所得的物,以屬于犯罪行為人者為限;最后,供犯罪之物屬于第三人的,若無正當理由提供或取得,沒收之。而行政罰法關于沒入之規定,為該法第21至23條,均屬僅就沒入之種類與范圍予以規定,對于沒入之執行、裁處與救濟則付之闕如。
中國大陸刑法對沒收這一刑罰的范圍作出規定時并沒有對涉及第三人合法財產沒收的詳盡規定,在訴訟法中關心的重點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躲避隱藏、死亡案件非法所得的沒收程序,亦未涉及沒收第三人合法財產。根據文義解釋、嚴格解釋的方法,以及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的原則,在刑法層面,中國大陸的沒收制度其沒收范圍并不包括第三人的合法財產。
(三)對第三人合法取得之物予以沒收應經正當法律程序
大法官意見:沒收既涉及人民財產權之剝奪,于第三人合法取得之物予以沒收時,是否有正當法律程序所保障之受通知權、陳述意見及申請聽證之權利?依據臺灣行政罰法第四十二條及第四十三條之規定,均僅限于受處罰者,對于所有之物遭沒收之第三人,行政罰法及系爭規定亦未就剝奪第三人財產權正當法律程序予以保障,與臺灣憲法之意旨亦有未符。行政罰法則未就沒入構成要件及實施沒入之程序予以明確規定,亦應予檢討修正。系爭規定于此亦未有任何保障第三人財產權之相關正當法律程序,與憲法保障人民財產權之意旨即有未合。(見表三)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四十二條,對于行政處罰應當進行聽證程序的包括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或者執照、較大數額罰款三種行政處罰。那么在涉及沒收第三人合法財產時,是否為該法條“等”所包含呢?筆者認為按照同類解釋的規則應當認為這里的“等”包括沒收第三人合法財產的情形。或者根據舉輕以明重的解釋方法,較大數額的罰款都應當組織聽證,何況涉及第三人合法財產,第三人可能根本沒有可歸責性的情況呢?故而筆者認為應當舉行聽證。
(四)對第三人合法取得之物予以沒收應給予補償
大法官意見:國家依據系爭規定對未經核準使用或變更無線電波頻率而使用之電信器材,不問是否為受處罰之行為人所有,一律予以沒收,系合法行使公權力之行為,就行為人違法行為之處罰及于第三人,此項侵害行為已逾越第三人所應忍受之范圍而構成特別犧牲,即應予以合理、適當之補償。即便第三人合法取得之物系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而致該物成為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行為之工具者,仍應予以適當補償,其故意或重大過失,僅系得否減免其補償之數額或過失相抵之事由而已。
中國大陸對于行政機關的征收征用而造成第三人合法財產的損失區分行政機關的行為有無過錯,有則賠償(賠償多),無則補償(補償少)。故而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對于沒收第三人合法擁有卻又供犯罪之物的補償尚沒有相關規定。德國有關規定參見表三最后一欄。
三、解釋方法
(一)目的性解釋
大法官意見:實務上對于系爭規定,亦以倘其所謂沒收物原屬被害人所有,但為犯罪行為人因犯罪而取得或變易獲得被害人合法使用之物,則該物得否“不問屬于犯人與否”為沒收,自仍應視被害人與非法利用該物有無直接關連性作為判斷,方符合目的性之解釋。此與本院71年臺上字第754號判例揭示“違禁物固不問屬于犯人與否,均應沒收,但該物茍系屬于第三人所有,則其是否違禁,即應視該第三人有無違禁之情形為斷。故犯人雖系違禁持有,而所有之第三人如系經合法允許而持有者,仍不在應行沒收之列”之意旨,同其趣旨;自非得不問上開規定之立法目的,徒從文義為解釋,概認凡屬犯罪行為人因供犯罪而取得原屬被害人合法所有之物,亦均在“不問屬于犯人與否”應沒收之列,而恝置被害人得主張法律上之權利于不顧,形成國家在無任何正當理由之情況下,得以無限制地剝奪或限制被害人合法之財產權。電信法第60條規定:“犯第56條至第五58條之罪者,其電信器材,不問屬于犯人與否,沒收之”。此為絕對義務沒收主義之規定,即凡觸犯電信法第56條至第58條之罪者,其電信器材,除證明已滅失者外,“不問屬于犯人與否”,有無查扣,固均應予以沒收之。然實務見解認為:利用他人住宅內之有線電話,盜打他人電話為通信行為;或竊取他人之行動電話手機,進而為盜打通信之行為;或僅以使用竊盜之意思,擅取他人之行動電話手機為盜打通信之行為等,皆成立電信法第56條第1項之罪(本院88年第1次刑事庭會議決議參照)。所以電信法第60條雖未有如洗錢防制法第12條第1項“犯第9條罪的,其因犯罪所得財物,除去該發還被害人或第三人以外的,不管是否屬于犯人,都要沒收”之規定,依上說明,該條之適用,自應排除犯罪行為人取得原屬被害人所有而用以犯罪之電信器材,始合乎法意,并兼及公益與私益間之均衡維護。
(二)限縮解釋
陳春生大法官:日本最高法院認為對于第三者所有物之沒收,限于該第三人系惡意為限,采限定范圍之解釋。此為為最大限度保護第三人合法財產所作的解釋,同時亦符合有錯才擔責的基本法價值。
(三)文義解釋
根據《刑法》:“沒收財產是對犯罪分子個人所有財產的部分或全部沒收。財產全部沒收的,應對犯罪者個人和其扶養的家屬保留必需生活費用。在做出沒收財產決定時,不能沒收屬于犯罪者家屬所有或應有的財產。”大陸的刑法對沒收的刑罰的范圍作出規定時并沒有對涉及第三人合法財產沒收的詳細規定,在訴訟法中關心的重點是被告人逃避藏匿和犯罪嫌疑人及死亡案件違法所得的收繳程序,亦未涉及沒收第三人合法財產。根據文義解釋、嚴格解釋的方法,以及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的原則,在刑法層面,中國大陸的沒收制度其沒收范圍并不包括第三人的合法財產。這也符合目的性解釋規則,“犯罪分子家屬所有或者應有的財產”尚且不能沒收,何況是第三人合法財產,唯有如此解釋方符合立法關于“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的立法精神。
(四)同類解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四十二條,對于行政處罰應當進行聽證程序的包括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或者執照、較大數額罰款三種行政處罰。那么在涉及沒收第三人合法財產時,是否為該法條“等”所包含呢?筆者認為按照同類解釋的規則應當認為這里的“等”包括沒收第三人合法財產的情形。或者根據舉輕以明重的解釋方法,較大數額的罰款都應當組織聽證,何況涉及第三人合法財產,第三人可能根本沒有可歸責性的情況呢?故而筆者認為應當舉行聽證。
四、關于大陸第三人涉案財產繳獲沒收制度的立法提議
(一)確定沒收對象范疇
違禁物在大陸和中國臺灣刑法中的立法法律秩序價值、法律利益價值、法律正義價值大體一致,都出于防御社會風險的思考,第三人所有的違禁物沒收,大陸區制定規則時不妨增加第三人合法保有的違禁物本人不知情就不沒收。
在提供給犯罪人使用的財物上,大陸的刑法強調為本人財物,臺灣規定了屬于第三人提供行為人使用的財物,在知情或者故意提供時該沒收。大陸刑法供犯罪人使用的本人財物的范疇劃定上,不妨參考臺灣,沒收第三人故意提供的財物。
(二)增加第三人沒收
在大陸刑事沒收對象中沒有第三人沒收,是巨大的立法不足。違禁品、犯罪物及犯罪所得,都沒有對第三人沒收的規定。第三人如果不知情,該歸還給行為人;供行為人使用的財物和犯罪所得若是第三人所有且知情,則該沒收此財物。第三人善意取得的財物,司法機關沒收時要做好析產工作,留意區分行為人的財產和第三人的財產,免得把第三人的合法所得與違法所得混淆。再者,第三人訴訟程序參與制要開啟,確保第三人權利受到傷害時,能加入到訴訟程序中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第一,檢察院有義務告知第三人。
第三人對涉案財物的沒收要知情,所以檢察院要實行告知或公告義務。告知對象當為特定、住所明確,就是直接告知本人有事實上的可能性。如果不能告知,應在特定期限內公告沒收事項。同時,被沒收之物不管是明確還是可能為第三人所有,檢察院都要告知或公告。告知或公告的必要事件:被沒收物的品名、數量,被告人的犯罪事實、此犯罪事實與沒收物的關系、被沒收物持有者是主觀惡意、扣押的日期和場所等。如果檢察院已告知,在法定的時間內第三人沒有要求參加法庭審理,該推定為第三人放棄此權利,法院可進行裁決。
第二,法院有義務聽取第三人陳述。
法院審理階段,第三人提出的主張和證據、反駁對方提出的主張和證據,法院須聽取。第三人有自己行使辯護的權利,也有委托訴訟代理人參與訴訟活動的權利。第三人的陳述要圍繞:涉案財物與犯罪實行的關系、財物來往的詳細情況及本人是否知情涉案財物用于犯罪。法院須在聽取第三人或其代理人關于涉案財物的陳述后方可徑行裁決。
第三,涉案財產第三人的救濟性權利。
檢察院沒有告知或公告第三人的情況下法院就進行裁決,或者第三人因不可歸責于己的事由不能參與法庭審判,如果判決還未生效,第三人有權利起訴;如果判決已生效,第三人有提出再審的權利。被告人犯罪事實確鑿的部分可不再審理,主要審理第三人與犯罪工具的關系。審理中發覺沒收財產有錯誤的,應該返還、賠償。申請參加庭審未被允許或者法院作出允許參加后又取消的決定,第三人可以上訴。如果對沒收裁決不服,第三人可書面或者口頭提起上訴。不能任意剝奪第三人的上訴權。第三人有權參加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在庭審中,就涉案財物的數量、種類、性質,其是否為善意,第三人和其訴訟代理人有權利對第三人的合法財產進行質證、認證和辯論。再者,如果第三人認為法官與該案有利害關系,可以申請法官回避,即使與被告人意見不一,法官也要回避。
總之,關于沒收涉案財物的相關規定還有許多需要細化的地方,筆者的建議不可能窮盡,也可能尚存值得商榷的地方。法律要充分發揮保障社會正常運轉,促進社會健康發展的功能,就必須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改進,從此角度出發,立法完善——永遠在路上。任何完美的制度都不是一天就能建立起來的,但我相信隨著一代代法律人的努力,我國將在良法善治的路上越走越好。
參考文獻:
[1]《大法官解釋解釋字號釋字第678號 擅自使用無線電頻率處罰是否抵觸比例原則 言論自由 財產權》。
[2]董文:《第三人涉案財產沒收制度正當程序之構建———以日本第三者所有物沒收違憲判決為視角》。
[3][日]臼井滋夫、鈴木義男:《刑事事件における第三者所有物の沒収手続に関する応急措置法の解説》,《法曹時報》1963 年第 9 期。
[4]http://www.pkulaw.cn/(北大法寶網)
[5]https://go.westlawjapan.com/wljp/app/welcome notify AtSign On=true(日本法律信息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