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夢瑩
摘 要:人才培養方案是高校培養人才的頂層設計,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高校開門辦學的唯一選擇。文章立足我校現有人才培養體系,精心打造校企合作訂單班特色平臺,對新工科背景下應用型人才崗位素質要求進行精準定位,對人才進行精量培養和量身定制,實現人才培養與就業創業的無縫對接;創新完善校企合作訂單班育人模式和機制,促進應用型本科人才教育與培養改革,為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開展實踐探索并積累經驗。
關鍵詞:“訂單式”人才培養;工科類;地方本科院校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我國經濟已從粗放型向密集型轉變,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已從數量向質量轉變;與此同時,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日益增長。而逐年增長的高校畢業生數量使得畢業生就業壓力愈加凸顯,與此同時,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滯后于企業實際需求,企業同樣面臨“招聘難”。隨著實踐的深入,“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已成為破解“就業與招聘難”的重要舉措。訂單班人才培養模式最早于高職院校探索推行,卓有成效地緩解了畢業生就業壓力。隨著企業對于人才質量的新變化新需求,應用型本科院校特別是新工科人才素質要求,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成為校企雙方共同的選擇。湖南城市學院土木工程學院發揮自身專業優勢與企業合作,精心打造協同育人新模式新平臺,助推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養模式與培養途徑的創新,不無裨益。
一、“訂單式”人才培養體系基本思路
土木工程學院訂單班開班授課一年來,按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規范推進“四位一體”育人模式。1、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確保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圓滿完成;2、發掘專業課程德育內涵與育人功能無縫對接;3、核心價值引領提升文化育人實效;4、知行合一提升實踐育人實效。
深入推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生動實踐。一方面,對接新工科建設需要,學校主動求變,適應新技術新工藝新業態對工科人才素質的新要求;另一方面,企業主動對接,把人才招聘關口前移,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聘用的無縫對接。校企雙方真正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以構建人才培養新模式新機制。
企業為學員提供就業保障、專業建設、學生學習獎勵支持并承擔相關培養費用,對學院教學過程與教學質量開展實時監控;學校嚴格教學過程管理,推進OBE教學新理念新技術。校企雙方忠實履行協議約定,確保人才培養質量,對順利畢業并有意愿留企工作的學員,原則上100%企業予以聘用。
二、“訂單式”人才培養體系特點
我院于2019年已與企業合作開展了“訂單式”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其特點和成效如下:
1、實現高效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零距離”。針對性的人才培養設計和厚實的實踐經歷,使得學科專業設置與就業方向零距離,課程開展與職業活動零距離,培養方向與用人需求零距離。
2、促進校企資源優勢互補。應用型本科人才在基礎知識理論、理解能力、學習能力和分析能力均優于高職,加之企業提供的實踐平臺,有利于全面提高畢業生的綜合素質。
3、調動學生自主性,激發創新能力。高等教育體系中相對固化的課程設置,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此外,部分專業理論課程存在與實踐運用相脫離或相對滯后的狀況。“訂單式”人才培養有助于從專業課程設置和學生自身學習態度上增進學生學習自主性,同時學生參與企業實踐能夠最直觀、最真實地認識現狀,發現不足,深入思考和探索。
三、“訂單式”人才培養體系主要教改思路
改革創新訂單班人才培養方案,推進實施人才培養計劃。學員通過專業學年一年校企合作的專業課程學習,采用職業適應性測驗、人格測驗等心理評測建議學員崗位流向;學員結合自身對崗位的認識參與崗位預招。通過崗位預招學員,實踐學員進入相應崗位實踐;未通過崗位預招學員,按測評建議進入相應崗位實踐。校企針對畢業生流向跟蹤評估,反饋完善訂單班人才培養方案。
1、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是高校培養人才的頂層設計。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高校開門辦學的唯一選擇,為強化學生實踐環節和專業導向,訂單班的培養方式一般為:通識教育(大一大二)+專業實踐(大三大四),知識與能力構成分為三個模塊:基礎課程、專業課程與發展能力課程。其中通識教育由高校負責主導,專業實踐由高校和企業聯合主導。我院現有訂單班人才培養在專業實踐環節主要新增了部分專業課程和專業講座由企業技術人員講授,此外學生在實習期間可直接參與對口企業項目建設。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改革創新:
(1)強化通識教育環節中的專業導向。訂單班一般在本科生大三時期進行組班,在此前,學生對于學科專業的認知仍較模糊,因此,有必要在大一大二期間開展訂單班組班,同時加強學生專業教育、強化專業認知、培養專業感情(如專業人文教育,數學力學的專業案例);
(2)專業實踐教育的深入細化。專業實踐教育按時間分為專業(大三)和實踐(大四)兩個學年,其中專業學年主要開展學習校企合作課程和進行人才分流測評;實踐學年按照人才分流后的崗位導向,采用導師制進行精準定位培養,參與崗位實踐和畢業設計。
(3)對人才就業進行跟蹤調研。在學員就業后五年時間里,對學員和企業進行跟蹤評估,以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方案,修正人才培養模式。
2、人才分流測評與崗位預招體系的構建
學員性格的個性化和專業知識技能掌握的程度,有各自適用的崗位。人才分流測評體系,應運用現代心理學、管理學及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通過心理測驗、情境模擬等客觀化方法對人的能力、水平、性格特征等因素進行測量(職業適應性測驗、人格測驗等),并根據職位需求及企業組織特性對學員素質狀況、發展潛力、個性特點等心理特征作出科學地評價。
崗位預招體系:企業根據自身崗位需求與崗位特點,結合學員培養實際情況,設定崗位預招聘流程和考核標準。
3、校企合作導師制
針對實踐學年,采用校企合作導師制,定向培養學員。原則上校企導師均應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與執業資格。導師全過程參與學員實踐學年工作,針對學員崗位和個性制定培養計劃;指導幫助學員制定發展目標、實踐學習計劃;在日常工作開展業務指導和經驗傳授,為學員創造和提供實踐機會;在生活中定期與學員進行溝通,幫助解決學員思想上的困惑,厚植企業文化認同與感情。
4、人才就業跟蹤評估與反饋
通過對已就業訂單班學員進行跟蹤調研,建立面向社會需求的人才質量跟蹤評價指標體系,基于大數據,或建立數據模型,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將人才質量跟蹤評價定量化,并對評價結果進行分析,建立人才評價機制及反饋機制,進一步完善訂單班人才培養體系。
參考文獻:
[1]校企協同育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0.11.
[2]孟凡華.我國職業教育科學研究的現狀與熱點分析[J].職教論壇,2017.4.
[3]金祖旭,賈少華.新時代背景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問題反思與實施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18.12.
[4]楊正理,張家海,陳海霞.校企合作協同育人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山東工業技術,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