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真
摘 要:20世紀下半葉,在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化的推動下,壟斷資本主義催生了新帝國主義,在21世紀初期新帝國主義達到巔峰,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開始走向衰落。隨著新冠疫情持續不斷的全球性爆發,暴露出資本主義制度的缺陷,帶來了對于新自由主義和新帝國主義更加全面而深刻的審視。由于所處時代條件不同,新帝國主義的發展趨勢與列寧所設想的稍顯不同,但“新帝國主義”的“新”僅僅是表現在形式上,本質上仍是帝國主義的延續,“兩個必然”的歷史趨勢不會改變。本文將基于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對新帝國主義及其發展趨勢進行分析。
關鍵詞:列寧帝國主義論;壟斷資本主義;新帝國主義
列寧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中論述了帝國主義的五大特征,并提出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資本主義。[1]距離列寧所處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政治環境、經濟環境以及社會環境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但當代資本主義依然是壟斷資本主義,依舊處在帝國主義時代。不同的是,當代帝國主義顯露出很多新的歷史特征,可以被看作是帝國主義發展的新形態,即新帝國主義。[2]按照歷史脈絡來看,資本主義經歷了早期的私人壟斷到上世紀列寧所處的國家壟斷時期,再到現在的國際壟斷時期。伴隨著社會主義革命和世界民族革命運動的興起,殖民統治隨之瓦解,也宣告著舊帝國主義時代的終結,但這并不代表帝國主義的歷史就此結束,帝國主義本身也沒有徹底滅亡,反而是憑借不同形式在不斷發展。
一、新帝國主義形成的時代條件
新帝國主義的形成受到諸多條件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第一,民族解放運動風起云涌,殖民帝國接連崩潰促進了新帝國主義的形成。“二戰”以后,傳統的殖民體系土崩瓦解,舊帝國主義無法維持,便產生了新帝國主義。獨立后的第三世界的民族、國家依舊處于弱勢地位,經濟發展相對落后,技術更新緩慢,在這種情況下,不能完全擺脫前宗主國的控制,一定程度上需要前宗主國的援助。于是,發達國家利用自身的優勢條件,通過經濟、技術上的援助來實現對發展中國家的隱性控制,通過不停賺取高額的利潤為新帝國主義造勢。
第二,全球化加強各國的密切聯系,全球意識萌發,促進了新帝國主義的形成。當世界的概念被壓縮,全球規模被視為一個整體時,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黏性增強,在政治、經濟貿易往來上相互依存。金融化、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為帝國主義國家提供了新的“擴張”手段。全球化為世界各國提供了大舞臺,不同國家、地區的商品都可以在這里進行交換,打造一個由經濟利益構建的整體,然而,這些國家、地區對于信息技術的擁有程度、應用程度差距很大,創新能力水平也參差不齊,這樣長期下去會導致信息落差,進一步擴大數字鴻溝,拉大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有利于造就“新帝國主義”。
第三,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各國重新洗牌,世界政治格局開始從兩極向多極化發展,促進了新帝國主義的形成。
第四,新自由主義的興起促進了新帝國主義的形成。新自由主義主張通過改變每個國家的政策導向,來重新塑造資本全球積累的制度,打破了世界力量原有的平衡,因此更加有利于進行資本積累,進一步發酵了新帝國主義。
二、新帝國主義“新”在哪里
列寧在闡述帝國主義五個基本特征的基礎上,又細化了帝國主義的三個特點:“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特殊歷史階段。這個特點分三個方面:(1)帝國主義是壟斷的資本主義;(2)帝國主義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資本主義;(3)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資本主義。” [3]
將上世紀列寧的帝國主義論作為理論基礎,針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進行分析,挖掘新帝國主義究竟“新”在何處。值得注意的是,新帝國主義被認為是帶有普世價值的色彩,主張自由、民主,宣揚平等。為了順應時代潮流的發展,強國提倡建立一個穩定而有序的新世界,弱國則可以依靠新的力量和規則來實現自身發展,全球化的經濟體系也能更加穩固。由此可見,處在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化的環境下,新帝國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的一種特殊歷史發展階段,因此,新帝國主義的“新”可以大致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新帝國主義的第一個“新”表現為: 生產方式和流通越來越國際化,資本越來越集中,所產生的壟斷是大型壟斷跨國公司。由于生產和流通的社會化,跨國公司不僅數量猛增,而且國際化程度較之前更高,資本積累的規模較之前也更大更穩定,朝著壟斷帝國方向發展。每個行業都會存在擁有頂級資源的跨國公司,形成一家獨大的壟斷地位,在經營權上占據絕對主導地位,控制著國際間所有的生產網絡。[4]新帝國主義的第二個“新”表現為: 經濟全球化下經濟生活生產的最終話語權都由金融壟斷資本操縱,經濟金融化愈發畸形。新帝國主義的第三個“新”表現為:利用文化滲透、價值觀傳播等手段來影響和控制發展中國家。當今世界最有效最致命的武器不是冷兵器,而是文化軟實力,處在信息爆炸的互聯網時代,一些開放民主的文化習俗、價值觀念等,會與落后、傳統地區的某些文化價值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使廣大網民在潛移默化中不自覺地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這類文化滲透是最無形的劇毒,發展中國家應該高度警惕此類新帝國主義的入侵。[5]
總體而言,在經濟層面上,舊帝國主義是通過殖民掠奪獲取原材料,新帝國主義則是利用國際經濟組織來控制市場。在文化層面上,新帝國主義則扛起文化滲透的大旗向世界人民宣揚自身價值觀,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滲透中同化其他民族、國家,以此削弱文化的多樣性。足以見得,新帝國主義的本質并沒有改變。
三、新帝國主義走向衰落是大勢所趨
列寧指出資本主義具有寄生性、腐朽性和垂死性。結合現實情況可以發現,新帝國主義的寄生性和腐朽性表現得則更為隱蔽。其寄生性表現在將重污染工業轉到發展中國家生產等方式,站在發展中國家的身上來實現自身的發展。腐朽性則表現在通過利用絕對的話語權優勢來侵占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結晶。新帝國主義的垂死性則表現在西方發達國家無法從根本上調整和解決經濟危機問題,最終只會加速帝國主義走向消亡。
雖然列寧對于帝國主義滅亡的時間預測得稍早了些,但他對于帝國主義的本質及其特征的分析判斷是準確的,資本主義的本質沒有發生改變,資本主義制度存在的基本矛盾也沒有改變。在全球化的影響下,資本主義制度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只會越來越深,最終必然會走向滅亡。
參考文獻:
[1] 《列寧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01頁。
[2] 魯保林.新帝國主義的形成、特征與積累模式[J].教學與研究,2021(03):59-69.
[3] 列寧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程恩富,魯保林,俞使超.論新帝國主義的五大特征和特性——以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為基礎[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9(05):49-65+159-160.
[5]楊陶. 新帝國主義論與列寧帝國主義論:比較與啟示[D].新疆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