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遊
摘 要:共同富裕是指全體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經過辛勤勞動和拼搏奮斗實現日子好過、生活富足的富裕狀態。共同富裕是物質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有機統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以精神文化產品豐富、精神文化產品享受充分、精神境界共同提高、共同理想信念形成、文化素質共同提高為內容。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解可從如下方面來進行:具有全面性和整體性,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向度,以物質生活共同富裕為基礎,以與物質生活共同富裕辯證統一為特征。因此,要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須在實踐上做到:堅持馬克思主義、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強輿論引導,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文化生產力繁榮精神文化產品與服務,加強物質文明建設豐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基礎,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實現全體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理想信念教育。
關鍵詞:共同富裕;物質生活共同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指全體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經過辛勤勞動和拼搏奮斗實現生活富足日子好過的富裕的狀態,是在生產力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按照社會主義公平與正義的原則來共同分享發展的成果。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都富裕,并且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我們說的共同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1]共同富裕不是同時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而是在于要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實現全體人民的最終都富裕。在內涵上,“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2]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是共同富裕的精神特征,對實現共同富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本文就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及其實踐要求進行探討。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豐富內涵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豐富內涵,把握這一重要思想理念要從共同富裕的角度來進行,這不僅是每一個中國人在實現物質生活共同富裕的同時也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而是全體中國人民在實現物質生活共同富裕的同時也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1)精神生活富裕。精神即主觀意識,這與客觀物質相對應,相對應的,精神生活是與物質生活相對應的概念,是人主觀意識活動與思維意識活動,例如:思想意識、理想信念、道德觀念、精神追求、思維活動、認知活動、審美體驗等思維意識活動與思想認識活動。物質生活的富裕是指物質財富的豐裕;精神生活的富裕則是指人們在精神認知與體驗活動中獲得的滿足感、認同感和幸福感。
(2)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全體中國人民在精神上都非常富有、精神文化產品都能夠得以充分滿足、精神文化服務都得以充分實現、精神境界與科學文化素質普遍提高、都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共同奮斗目標的狀態,有奮發進取、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與精神面貌,并且由此產生強大精神力量、共同的堅強意志、共同的堅定信心,向著共同目標奮斗。
(3)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精神特征。人們精神生活的充實、精神面貌的提升必須建立在物質生活的富裕上,如果連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所謂的道德、理想就難以得到切實保障。物質生活富裕了,人的追求就會向精神生活發展。因此,人們在滿足物質生活富裕之后,精神生活需求就非常強烈,成為人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人民的物質生活好了,精神文化需求就會提升,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會有大變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物質生活富裕起來的中國人民實現人的全面整體發展的內容。
(二)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豐富內涵的理解
(1)具有整體性與全面性的內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內容上具有整體性和全面性,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通過為全體人民提供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積極向上、弘揚正氣、催人奮進、更高精神品位的精神食糧、文化產品、文化服務等,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全體中國人民精神抖擻、樂觀向上、富有朝氣、奮進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而且能以飽滿的精神狀態輕松愉悅地高效工作,為整個社會提供更為豐富的物質產品和社會財富,在物質富裕與精神富裕良性互動中不斷推進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整體、全體、共同實現人的精神生活富裕。
(2)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向度。“共同富裕要求發展人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為通向人的自由且全面發展之路展現主體性精神。”[3]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和基本條件,全面發展的人必然是身體強健、精神健康、社會關系和諧豐富、個人能力全面發展的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民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從根本上講,共同富裕歸根結底在于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在于為了實現發展人的全面發展。一切發展都是為了人,不是為了人的發展是沒有意義的,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向度是發展的基本尺度。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很多的條件,也包括很多方面的內容,精神生活富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容。人的發展同其所處的社會生活條件是相聯系的,舊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發展,機器大工業生產提供了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和可能,社會主義制度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條件。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實踐方法。德、智、體、美各育在人的發展的不同時期和階段可以有發展程度上的差異,或者有發展順序的差異,但不可偏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因素,在于為了人的全面發展,因此,人的全面發展也必然成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向度。
(3)以物質生活共同富裕為基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以物質生活共同富裕為基礎的,這是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的內容。物質生活的富裕、精神文化生活的豐富才能構成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內容,沒有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成就所提供的基礎就不可能有高度發達的精神文明,更談不上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因為如果沒有這種發展,那就只會有貧困、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4]共同富裕體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統一,“富裕”體現直接表現社會物質財富的豐富與豐裕程度,是質與量的有機體一,直接體現生產力的性質;“共同”體現的是社會財富的占有方式,同時表現出生產關系的性質。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中,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發展只有在生產力推動下并以此為前提才能實現。這就說明物質生活共同富裕決定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物質生活共同富裕為前提。
(4)以與物質生活共同富裕辯證統一為特征
共同富裕是以物質生活共同富裕為基礎的,但是只有物質生活的富裕,這是不全面的共同富裕,這不合乎人類自我發展的規律。物質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高度發達與協調發展,既是我國共同富裕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新時代我國共同富裕的應有內容。在人們物質生活豐裕以后,精神生活將成為決定人們發展狀況和幸福程度的一個關鍵因素。物質生活共同富裕必須有賴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指導才能形成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同時,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擁有閑暇時間將成為精神生活富裕的一個顯著標志,是人的精神發展的一個條件,如果沒有精神生活提升作為依托,閑暇時間不僅無助于人的全面發展和生活質量的提高,特別是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反可能成為滋生惰性、產生精神頹廢與社會問題的溫床。物質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互相聯系、制約的,因而是辯證統一的,而且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談到一國的綜合國力時,通常主要指該國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實力的總和。但社會的發展日益表明,一國的人民的精神狀態和信心與意志力、民族凝聚力、文化軟實力也應當是其國力的重要組成因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精神力量不行,一個前進的時代,總有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一個發展的民族,總有一種積極進取的意志。中國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力量源泉。
二、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踐要求
實現共同富裕不僅僅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和政治問題,更主要是一個關乎人的發展問題,需要按照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人的發展規律循序漸進,這表現為一種實踐要求。“由于實現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可以分階段、分步驟促進共同富裕,久久為功。”[5]在這個過程中逐步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等問題,動態實現共同富裕,這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實現策略與實踐要求。對于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來說,需要在實踐上從如下方面來做。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強輿論引導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首先要有正確的政治引領,只有正確的政治引領社會才會有有正氣,社會才會高揚主旋律,全體人民才能有共同理想信念,中國才能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偉力,才能有全體中國人民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國的事情靠誰?只有靠偉大的、光榮的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只有靠偉大的勤勞勇敢、富有智慧和創造性的中國人民,要把中國人民團結起來向著共同的目標奮斗,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領導,加強輿論引導,統一全國人民的理想信念,堅強中國人民的意志,堅定全體人民的信心,由此形成強大的共同的精神力量。習近平指出:“要加強促進共同富裕輿論引導,澄清各種模糊認識,防止急于求成和畏難情緒,為促進共同富裕提供良好輿論環境。”[1]通過輿論引導,讓全體人民準確理解和把握準確理解黨中央“共同富裕”的部署和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戰略意義,從而在認識上認識到:共同富裕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要富裕,不僅要讓人民吃得飽、吃得好、吃得美,而且要讓人民有尊嚴、有體面、有獲得感,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在實踐上,共同富裕不是犧牲效率的平均主義,不是養著懶漢,而是要鼓勵勤勞創新致富,而是要求每一個人都要盡自己的最大努力,拼搏奮斗,人生出彩、精彩。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共同富裕強調的是人人共富,它始終體現著“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場。” [6]實現全體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歸根結底是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必須要在實踐上做到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是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實現全體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要依靠人民、為了人民、實現人民的幸福生活,促進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必然要求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性質決定的,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根本任務。不僅表現在物質方面,也表現在精神方面,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斷增進全體人民共同福祉,更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任務,這就要求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
(三)大力發展文化生產力,繁榮精神文化產品、健全精神文化服務系統
實現全體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實踐上就要求必須要大力發展文化生產力繁榮精神文化產品、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個政治文明不斷發展的國家,才能真正實現共同富裕。促進共同富裕,更需要強大的精神動力。”[7]這是全體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推動力。通過大力發展文化生產力,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做強做優文化產業,使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新增長點,更成為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由此實現精神文化產品的豐富與文化產業經濟的繁榮,把中國的文化優勢變成文化產業優勢,變成滿足精神文化產品需求的優勢,由此實現精神文化產品的繁榮。精神文化服務是指由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以滿足全體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精神文化產品、公共文化設施、文化活動以及其他相關服務的精神文化服務的系統。通過大力發展文化生產力構建滿足全體人民精神文化的需要,為提高全民精神修養與文化素質、提高全社會的精神文明程度提供保障。這是實現全體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踐要求。
(四)在物質生活共同富裕基礎上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物質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基礎內容與前提內容,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始終處于中心地位,實現中國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須要以推進物質生活共同富裕為基礎和前提。中國古人就有“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思想,表明知禮節、知榮辱等精神生活通常在倉廩實、衣食足等基礎上產生的。同樣的道理,人的精神生活的富足,必須建立在物質生活富裕的基礎上。我們不能否認特定時期,或者針對特定的人,能夠做到物質生活雖然不富裕但是精神生活富裕,能夠做到以苦為樂、苦中作樂,但是從歷史發展發展長河來看,精神文化的發展不可能長期建立在物質貧乏的基礎上。從時代背景來看,共同富裕是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必然要求,習近平指出:“我們說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共同富裕不可能建立在只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而物質生活貧窮的基礎上。缺乏物質生活共同富裕基礎上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是高質量發展目標和要求下的共同富裕。因此,要在物質生活共同富裕基礎上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上始終要把促進發展、特別是經濟發展作為前提和基礎,在推進物質生活共同富裕基礎上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實現兩者的協調發展,在全體人民物質生活共同富裕中實現全體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五)加強思想德建設和理想信念教育
共同富裕是我國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和奮斗目標,體現社會主義性質,表現了社會主義的優勢。全體人民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然要求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精神追求,還有共同的奮斗目標,有把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形成強大的精神力量,由此變成強大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物質力量,這就需要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堅定信心、堅強意志,因此,這就要求通過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理想信念教育才能實現。在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理想信念教育中,在實踐上,要求我們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使全體人民在共同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勠力同心,奮發進取,一起向著相同的目標前進。同時,在實踐上,要大力培育和踐行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價值追求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此推動構建全體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扎實推動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
[2]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統籌做好重大金融風險防范化解工作[N].人民日報,2021-08-18(01).
[3]劉同舫.共同富裕的歷史唯物主義審視[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52(01):6-21.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人民出版社,2012:166.
[5]李培林.準確把握共同富裕的是與不是[J].探索與爭鳴,2021(11):5-7+177.
[6]付文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論綱[J].社會科學輯刊,2021(06):159-167.
[7]辛向陽.習近平的共同富裕觀[J].新疆社會科學,2022(01):1-7+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