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申
摘 要:人類所創造的一切具有美感的事物,都是某種文化的象征。文章論述了民間手工藝的民俗特性,并對其審美心理結構、創造心態、原始創新等方面進行了透徹分析,認為它們是民間情狀與民生哲學的一種藝術關照和顯象,是民眾生活的延伸與精神補償。
關鍵詞:傳承人;創作;文化心理
人類居住在不同的地域,所形成的文化形態也不盡相同。它反映了一個地區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文化觀念。歷史上,人們在各個地區所創制的各類藝術形式,不存在先進或落后之分,而是文化理念和審美觀念的差別。因此,對非遺傳統工藝的研究,必須從其文化理念、形成原因入手,進而認識其文化意蘊與精神功能。
一、非遺傳統工藝的地域文化特征
傳統的非遺技藝,指的是以農業為主體的文化--農耕文化.它涵蓋了農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飽含著生命的熱愛和美好的理想,具有濃厚的民俗性、地域性和群眾性。分布于廣大農村地區的眾多民間美術,大多是以農村的民俗文化為基礎,以吉祥寓意、意象造型、隱喻等多種形式,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民間藝術。民間工藝的所有藝術特色,與其它文化藝術的區別之處,皆因其具有民間性。魯迅把民間藝術稱為“勞動的藝術”。民間工藝不僅影響著人民的精神生活,也影響著人們的審美意識,形成了民族的特色與氣質。民間工藝是受民俗要求而發展起來的,它是指勞動群眾出于生活需要,以美化生活環境,豐富節日活動,豐富生活習慣,以祈求吉祥、幸福、家族興旺為主題,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希望。它的特點是有民族傳統,有濃厚的鄉土色彩,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其藝術風格質樸、純真、強烈、絢麗、變化奇妙。它不是僵化的,而是一種不斷發展的、充滿活力的藝術。
非遺傳統工藝是由農民自己創作、生產、欣賞和使用的一種造型藝術,它的創作動機并非純粹的審美,而是出于對現實生活的實際需求。因此,傳統的非遺技藝,其內容、形式,大都與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性相關,與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密不可分。有些是精神上的需求,有些則是實用上的。前者主要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如年畫、剪紙、泥娃娃、布老虎等,以祈求吉祥、驅鬼避邪、傳達某種民間習俗,滿足人們的愿望;后者則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如染織、編結、刺繡等生活必需品。但在實際生活用品中,更多地運用了各種各樣的圖案,以表達人們對精神的向往。同時,其形制與工藝又具有一定的文化與美學屬性,并反映出地域文化特色。因而,民間手工藝往往與民間生活、民間文化緊密結合,是地方風俗的一種文化反映。民間手工藝是一種增強民間氛圍的手段,其實質上是按照民間題材的精神導向來實現的。由于其藝術形態,把那些需要口頭表達、內心體驗、思想理解的內在意圖,具體化、形象化、直觀化、質感化,使之夸張、生動、感人。在民間工藝的范疇里,我們常常可以見到:原來的歡快,通過民間美術形象、直觀的表現,變得更為歡快。比如元宵節的燈會,花燈、獅子、彩燈,為龍騰獅舞、彩燈交相輝映的節慶增添了不少色彩。
二、非遺傳統工藝的獨特審美心理結構
我們看到的非遺傳統技藝,永遠都是熱鬧非凡、紅紅火火的景象。他們的樂觀、詼諧、善良、美好,就像春風、甘露,使人充滿了活力和慰藉,使人心曠神怡。與那些老弱婦孺、清冷凄涼的文人畫比起來,地方民間藝術更像是一位強大的生命保護神。它的歷史故事,隱喻的人生哲學,以及對理想的追求,都充滿了機智和睿智。這些特點,是對民俗情態、民生哲學的一種藝術關懷與表現,本質上是民眾的生活所致,是民眾生活的延續與精神的補償。在民間藝人的心靈世界中,通過藝術創作的愉悅與審美,可以讓他們從人生的憂患中得到解脫,從而達到精神上的平衡。在現實生活中,他們當中的一些人仍然處在卑微的狀態,唯有在藝術領域,在他們自己的藝術領域,思想才能飛揚、升華,成為人類的感情才得以完善。
在過去的歷史上,農民是一個無權無勢、經濟孱弱的底層階級,他們的生活困苦、甚至是悲慘。當物質生活和政治生活都無法改善的情況下,他們自然而然地將精力放在了民間工藝上。因此,他們把自己置于藝術之中,用一種與自己的生命相反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的欲望。將此追求融入到真實的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成為對生命的肯定和美化。所以,地方民間藝人的創作心態和創造力,都是在艱苦的生存環境和精神壓力中磨練和展現的。這是一種令人欽佩的堅韌意志和對美麗的追求。在社會地位不平等的情況下,民間藝人特別是女藝人,只有在民間藝術中才能發揮出驚人的藝術創造力。落后的生產方式和封閉的經濟和文化,阻擋不了他們的想象力,他們承擔著民間節慶、祭祀活動中的藝術作品的創作與創作。長年累月的藝術實踐造就了其獨特的審美心理結構。
三、非遺傳統工藝傳承人的原始創造過程
民間藝人沒有機會去學校上學,但他們自幼就在民間文化的氛圍里,受到神話、歷史故事的熏陶。許多民間藝術家都是口頭文學家,他們能說很多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為民間藝術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題材,同時也啟發和激發了他們的想象力。所以,民間剪紙中的神話人物、歷史人物、戲曲人物層出不窮。作為藝術創作的基礎,本地的民間藝人,從他們的前輩開始,就一直在記憶和搜集他們的傳統風格,許多女人剪的窗戶和鞋子,都是對以前的窗花圖案或繡花圖案進行改良和處理。民俗藝術的民俗特征,使題材、寓意、形式成為一種程式化的表現形式,促使有才華的民間藝人不斷增強其求異的思考能力。這種民間藝術與單純追求同一的作家是不一樣的,后者更多的是模仿別人的風格,缺乏創造性。如他們所創作的布老虎、不倒娃娃、戲曲人物等,都可以與以往的形式有所區別。他們并不尋求重現生命,他們憑藉自己的經驗與直覺敏銳地發現、選擇可以創造的影像。這些意象不再是原始的,正如心理學所說,在視覺的感覺中,對事物的整體的取舍和把握,印在腦海里的影像,或者按照現有的影像,都不能用肉眼看到的影像。沒有一種是來自于生活,而是通過一種直觀的感覺被程式化,或者被稱為“心象”。程式化,是一種廣泛存在于民間手工藝創作中的心理活動,根據心靈的某些趨向,將外在的自然形象進行精簡和改變,但又能保持其形式的特性。因此,民俗藝術總是整體、生動、變形,并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象征意義。
民間手工藝創作缺乏科學化的理性觀念,缺乏邏輯思維,更多地處在原始創作的過程中。很多民間藝術家在拿著剪刀和紙張的時候,都不知道該剪些什么,該如何剪,但在剪的過程中,這些畫面就會自然而然地浮現出來。他們稱此為“隨心剪”,也就是“心象”在不知不覺中浮現。就像是畫家的“筆筆相生”,她們是“剪剪相生”。還有在繡花的時候,也只是做一個大的樣板,而最終的色彩效果,形象的變化是在繡、布線、改變圖案形象的同時進行的。當然,民俗倫理的繼發性觀念始終是支配她們創造的心理定勢,比如聊城民間藝人流傳的口訣:“畫中要有戲,百看才不膩;出口要吉利,才能合人意。”這是一種創作規范,但是在創作的時候,卻又進入了潛意識的原始階段。這些民間藝術家的成長之路非常簡樸自然,他們在自己的家鄉孕育出了民族藝術的天賦。所以,對民間藝術家創作的創造性進行研究,回歸到藝術的本源,并認識和關注藝術創作的原始過程,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1]王海霞.民間工藝美術[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
[2]楊學芹、安琪著.民間美術概論 [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4
[3]王海霞.透視:中國民俗文化中的民間藝術[M].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