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芳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薄暯娇倳浂柖荒晷履曩R詞
如歌,如旗……
從神州版圖上望向太行山,那被稱為天下之脊的山脈,茫茫蒼蒼八百里而成為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的分界線。這個寬廣堅韌的脊梁承載了太多的苦難與榮光。由此,太行山,被稱為英雄的山;然而,太行山,又是貧窮的山。家喻戶曉的“愚公移山”的神話,便是太行山里有史以來最早的脫貧故事。
亙古至今,擺脫貧困,生活富足是多少人的夢想,又有多少人在這條漫漫長路上絞盡腦汁、前仆后繼、上下求索。這是一場曠日持久、從未間斷、波及整個人類,且比世界上任何一場戰爭都膠著、艱難的征戰。和世界上的諸多國家一樣,我們這個歷史悠久、人口眾多的東方古國,有史以來從沒有停止過擺脫貧困的斗爭。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與貧困斗爭不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全國各地無問西東、不分南北,掀起了農業學大寨的熱潮,那“七溝八梁一面坡”的山西昔陽大寨村,也在太行山深處。
特別是1978 年的春風吹向全國各地,徐徐吹向太行山,與貧窮斗爭的節奏進一步加快,力度進一步加大。四十余年來,華夏大地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累計減少8億多人。
2015年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 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從此,中華民族全面走出貧困的泥潭的沖鋒號角已經吹響,全黨動員,全民參與,集中財力、物力、人力,展開了不留死角的脫貧攻堅戰,全國每年保持減貧1200萬人以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共有277.8 萬人進入最貧困、最偏遠的農村基層進行駐村幫扶。他們進農家門,說農家話,解農家憂,為貧困鄉村播撒希望的種子,留下帶不走的“財富”。這些年齡、身份、經歷各不相同的干部,不僅僅為解決農村基層組織的工作思路、工作能力、工作方法等問題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實現了城鄉、干群、上下的有效對接,給貧困鄉村基層政權帶去了新的理念、作風和形象。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系統性推進,使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得到了一次有效的提升,使廣大農村人民群眾的觀念和思想得到了一次全面更新,也使扶貧干部得到了一次難得的歷練。
這是一場超越歷史、超越人類社會經驗的偉大征戰。尤其是回首“十三五”,全國有5575 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山西全省58 個貧困縣全部摘帽,7993 個貧困村全部退出,329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回望“十三五”,長風獵獵,如歌,如旗;長城內外,大江南北,一支相知無遠近,幫扶貧困群眾勝親人的脫貧攻堅大軍。扶貧之路道阻且堅,他們一任接著一任,一棒接著一棒,他們偉大而平凡,平凡而偉大,他們向貧窮的困囿發出最有力量的沖擊;地域不分南北東西,村子不論大小偏窮,他們留下了汗水、青春、腳印、智慧,甚至生命。他們每一個人的付出,每一個人的辛苦,每一個人的義無反顧,猶如天宇中的點點星光,匯聚起來,就成為脫貧攻堅的浩瀚寰宇。
他們的故事,點點滴滴都令人感懷!
他們的初心與情懷,一枝一葉都令人振奮!
2021 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起步之年。展望2021年,雖然新年伊始便遭遇了百年難遇的寒冬,但冬日的暖陽撒向希望的田野,閃著炫目的金光!
當2021年的鐘聲即將敲響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振奮人心的新年賀詞傳向了祖國的四面八方——“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從此,全國各地,包括“老、少、邊、山、窮”等地區,徹底走出了貧窮的泥潭?;赝麃砺?,可謂壁立千仞,不言自偉。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懊撠毠浴钡奶柦菑闹心虾5矫恳粋€村落,多少人為此日夜操勞,多少人為此奮斗在山川田野,多少人從城市走向山村。由此,太行山的風景漸漸地變得明媚起來、耀眼生動起來,尤其是太行山革命老區,繼承英雄的革命傳統,脫貧攻堅的情懷像點亮心中的明燈,照亮了溝溝梁梁、田野山莊,山更綠,花更艷,路更靚,人們洋溢著笑臉。
2021 年1 月初,談到“十三五”以來,陽泉脫貧攻堅建檔立卡貧困村的情況時,陽泉市脫貧攻堅領導組辦公室副主任、市農業農村局四級調研員劉沛華對各縣區的情況了如指掌。
——陽泉市是全省唯一沒有貧困縣,但有插花貧困村的市,全市涉及脫貧任務的非貧困縣區有4個(分別是平定縣、盂縣、郊區、礦區),有脫貧任務的鄉鎮共計29 個,其中,脫貧任務較重的鄉鎮有11個(分別是平定縣東回鎮、柏井鎮、岔口鎮,盂縣西煙鎮、西潘鄉、上社鎮、下社鄉、梁家寨鄉,郊區西南舁鄉、舊街鄉、楊家莊鄉);貧困村130 個;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為11546 戶、25683 人(其中:平定縣5522 戶、11874 人,盂縣4215 戶、9744 人,郊區1512 戶、3396 人,礦區297 戶、669人)。
這一串串數字的背后,就是一個個貧困村,每個貧困村又是一個個貧困家庭……大部分村莊地處偏遠,土地貧瘠,村民過著七分種,三分收,守著薄田,過著靠天吃飯過春秋的日子。
2015 年精準扶貧的春風吹進了陽泉的山山嶺嶺,一個個扶貧干部蹲到貧困村的田間地頭,共產黨人的初心不變,使命不忘,為貧困群眾送溫暖、想辦法,成為他們的使命所在。
春夏又秋冬,秋冬復春夏。時間一年又一年,季節一季又一季,節令周而復始前行,不論跨山還是越嶺,駐村幫扶干部不缺位,他們的使命不減。
2019年10月1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天安門廣場的群眾游行特別設計了“脫貧攻堅”方陣,用脫貧攻堅的耀眼成績單,向祖國母親的生日獻禮。彩車上的5 個圖標,分別代表著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當彩車緩緩駛過天安門時,深深地打動了全國人民特別是剛剛跨出貧困泥潭的人民。
地處太行山西麓、黃土高原以東的陽泉市。不僅僅是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中創建的第一座城市,而且,陽泉還是革命老區,英雄的陽泉,英雄的城市,境內以山地為主,130個建檔立卡的貧困村地處太行山的犄角旮旯,長期處于貧窮落后的邊緣。
國家“消除絕對貧困,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令,點燃了陽泉市各級領導班子的滿腔熱情。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他們堅守初心、深入鄉村,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感人肺腑的扶貧大考。“為人民服務”,成為奮斗在這片火熱土地上永恒的主題。到2018年,陽泉市的平定縣、盂縣、郊區、礦區,130個貧困村整體退出,建檔立卡的貧困戶11546 戶、25683 人全部脫貧,2019 年、2020 年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效,貧困戶年人均收入由建檔立卡初期的2853 元增長到7587 元,增長2.6倍。
一點一滴見初心,一枝一葉總關情。這一串串數字的背后,是共產黨人暖心幫扶的印記。
陽泉是有著不屈不撓革命斗爭精神的紅色土地,在走過了73個春秋后,于2020年所有貧困群眾徹底告別貧困,完成了共產黨人扶貧大考的歷史性跨越,向人民群眾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陽泉答卷是山西答卷;陽泉答卷,是共產黨人的答卷。
時代的車輪滾滾不停歇,陽泉人民奮斗不息的精神血脈,早已流淌在陽泉答卷這一時代洪流的書寫之中。
人民群眾不屈不撓,扶貧干部咬定貧困不放松,更是不屈不撓。2021年1月21日下午,劉沛華說:“駐村幫扶工作隊,包括駐村的第一書記,在脫貧攻堅一線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他們不僅是國家扶貧政策落地的執行者,也是貧困村產業發展的具體組織實施者,同時還是貧困村村級基層黨建的引領者……”劉沛華說,駐村幫扶隊員的工作在貧困村里可謂事無巨細,諸如扶貧手冊的填寫、貧困戶的建檔立卡,包括貧困村的大事小情等,都依靠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幫扶隊員來完成。
“十三五”以來,陽泉市每年組建一支幫扶工作隊,駐村幫扶工作隊員要求兩年一輪換,陽泉市每一個貧困村有一個市直幫扶單位和一支市派的駐村幫扶工作隊,每個幫扶工作隊由一名第一書記、兩名幫扶隊員組成。截至2020 年末,市駐村工作隊共有2668 人(次),其中:市級機關、企事業單位1195 人(次),縣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2887人(次),因公犧牲一名,駐村五年(含五年)以上的有45 名。這45 名駐村干部,他們從科級到縣團級,大多是單位的中堅力量,他們派駐貧困村,從幫扶隊員到駐村第一書記,其角色不斷轉換,有的村子也在變換,但有一點是不變的——“奉獻付出不變、吃苦耐勞不變,做貧困群眾的暖心人不變,扶貧扶志扶智不變”。
2021年1月21日傍晚,負責單位扶貧工作的鄭守忠,談到市政府辦公室先后派駐郊區西南舁鄉東林尖村的扶貧干部時,將話鋒轉到為何有那么多的駐村干部五年還堅守在脫貧攻堅一線,而沒有進行輪換?他說:“編制及人員結構上,人員少派不出輪不開,單位本職工作扶貧攻堅都得有人干;主觀上,個人愿意到脫貧攻堅一線去扶貧,單位也考慮到保持扶貧的連續性?!逼鋵?,駐村就是吃苦,就是奉獻,不論別的,就從城市到貧困村,僅僅工作環境、條件的改變就不是一般的辛苦?!拔液褪形穆撆神v車箱村第一書記張曉悅一個小區,有一次我碰見他,曬得黑黑的,累得瘦瘦的,走了個面對面我都沒有認出他來。他駐盂縣車箱村已經五年了,從幫扶隊員到現在的第一書記,其間吃的苦,受的累,你看他累得又黑又瘦的就是最好的寫照?!?/p>
歷史如煙云而過……
貧困是昨天。而昨天已然過去,怎樣擺脫昨天,創造今天,迎接明天,是歷史賦予我們的光榮責任與神圣使命。在不久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提出明確要求,強調“要堅決守住脫貧攻堅成果,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老、少、邊、山、窮”等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陽泉各級黨委、政府動員各方力量,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精準扶貧政策,在駐村幫扶干部和當地村干部、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眾手澆開致富花,一個村又一個村摘掉了貧困的“帽子”,一個村又一個村向美麗鄉村邁進,一個又一個的村民腰包鼓了起來,找回了自信心,精氣神活了起來。
這,就是2020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的陽泉答卷,這份答卷由各方幫扶、干群合力而眾手書寫;這份答卷是同心奮斗、持之以恒,創造出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脫貧富裕富足的明天!
其中,被幫扶單位派駐到貧困村五年的駐村幫扶工作隊員,他們默默奉獻、堅守,躬耕于貧困村、腳踏實地,他們是連接國家扶貧政策措施與貧困群眾的紐帶,直接影響到貧困群眾對扶貧工作的滿意度,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度。
他們,有的是思想驅動型扶貧,有的是吃苦耐勞型扶貧,有的是科技創新型扶貧,有的是智慧型扶貧。他們,集中起來是陽泉駐村幫扶工作隊的群體;他們,分開來又是陽泉市連續駐村五年的45 名幫扶隊員的個體。他們,有的是駐村第一書記,有的是幫扶隊員;他們,有的兩年幫扶期滿,被幫扶村的村民聯名留了下來……
他們,不論男女,不論年齡大小,也不論職務高低,每周五天四夜堅守在村里,他們駐守的村子遠離市區所在的家和單位。離市區較遠的有盂縣上社鎮車箱村,75 公里;盂縣梁家寨鄉:小崔家莊村72.9 公里、駱駝道村74.7 公里、對王只村68.1 公里、雙棗鋪村70.1 公里、趙家岔村69.5 公里;盂縣西煙鎮:尚家溝村64.3公里、洪鎮村64.3公里、袁梁村64 公里等,這些村子里的幫扶干部,他們往返一趟市區車程就需兩三個小時。
個體與群體,合起來就是陽泉脫貧攻堅的主力大軍,他們聯手書寫國家扶貧“大考”的陽泉答卷。值此2021年新年之際,提筆以記之——
歌聲或高亢或低回,小提琴悠揚的旋律,在盂縣上社鎮車箱村四面的山梁梁上飛揚,飛揚,在山窩窩的村民心里久久回蕩,回蕩……2020年5月22日上午,燦爛的夏日陽光照耀在村中的文化廣場,照耀在文化廣場四周的山梁以及山洼里的玉米地、院落屋舍,照耀在廣場里欣賞文藝節目的村民的頭發上、臉龐上、衣服上,掌聲、歌聲、笑聲連成一片,此起彼伏在山洼里蕩漾,蕩漾。陽光照耀在文化廣場邊的一片片明亮的光伏板上,銀光閃爍,令文化廣場更加耀眼。舞蹈《母親》,小提琴獨奏《梁祝》,豫劇清唱《陳駙馬休要性情急》,快板書《天安門廣場升國旗》《長征》,歌曲《高山有好水》等,一個又一個文藝節目你方謝幕我登場,陽泉文聯的文化惠民演出正在文化廣場進行。進而,文藝工作者們有的鋪紙揮毫,有的提筆勾勒繪畫,有的剪紙……陽泉市文聯組織文藝工作者們又一次走進盂縣車箱村,開展“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文化進鄉村活動,用文藝的形式助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車箱村離市區75公里,精準扶貧政策實施以來,陽泉市文聯張曉悅被派駐村幫扶。如今已經五年,五年間,他由駐村幫扶隊員到駐村第一書記,角色變換,但思考、責任與使命擔當始終沒有變。他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能寫善畫,深知文化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的重要意義。他在文章《秀美山村幸福來》中不僅寫出了自己在脫貧攻堅中從一名幫扶干部到第一書記的歷程,更寫出了脫貧攻堅之戰中,他作為一名參與者、親歷者、見證者,從陌生到熟悉,到如何成為車箱村人民群眾的貼心人,村民們都親切地喊他“曉悅”。
張曉悅被派駐到遠離城市,遠離單位,遠離家,四面環山、地處偏遠的車箱村,常住人口只有四五十人,多為老人和身體不適,或是不愿出門的人,沿襲著祖祖輩輩種玉米、谷子、土豆、紅薯等,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耕種模式,有的老人一輩子也沒有走出過村子。幾年間,經過多方合力,堅持不懈地改變村子的舊貌,車箱村從一個邊窮山村,變為有產業、有廣場、有書屋、有衛生室的村子,最主要的是村民的精神面貌,村里的村風村習、村容村貌等都有了較大改變。
梳理過往,張曉悅剛到村子的時候,他和大家一起思考、合計:這樣的邊窮村落到底應該怎么幫扶?
再窮也得有精氣神!怎么才能有精氣神?
文化扶貧、春風化人,是他一以貫之不遺余力扶志扶智的努力。他在文章中寫道:“扶志和扶智,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不易。在車箱村,不乏不識字的人。文化的缺失使這個村子的老百姓缺乏與外界的聯系,缺乏創造幸福的斗志,缺乏脫貧致富的勇氣。誠然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環境因素會制約一個地方的發展,但人的思維和見識往往能使現狀改變?,F在的農村也存在著這樣的現實,思則變,不思則亡……”
對此,張曉悅感受深切,“一個村子的貧困并不僅僅是經濟上存在困難,而是整體存在差距。思想觀念上、精神面貌上、基礎設施上等?!蔽幕鲐?,是扶志扶智,是精神的扶貧,是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貧困地區的文化建設存在空白和缺位,村子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幾乎沒有,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得不到滿足,文化扶貧不僅可以補足脫貧工作在文化建設方面的短板,還能為村里的經濟發展提供新的思路。
車箱村是陽泉市文聯幫扶的貧困村,除為幫村子解決產業、銷售土特產等困難外,發揮文聯優勢,送文化下基層,請藝術家們為村里唱戲、繪畫、書法等,組織文藝工作隊深入村子演出,豐富貧困山區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送戲下鄉、送書畫下鄉、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欣賞到精彩的文藝演出,有的村民還參與其中一起跳一起唱。
畫家王雨來、王定鎖邀請村里的貧困戶張良珍做模特,藝術家深入鄉村,書寫村子,繪畫村民脫貧攻堅中的生活場景。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的文藝家被邀請進入車箱村,他們把身影留在田間地頭,把真情獻給車箱村的人民群眾,不僅溫暖了一方百姓,也感動了文藝工作者。書法繪畫,車箱村的靜山秀景、車箱村民的生活、奮斗,耕作場景都進入藝術家們的筆下,著力表現村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奮斗歷程,成就了一批村民們喜愛的繪畫身邊人、身邊事、身邊景的書法美術作品,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注入精神動力。
如今,進入車箱村,文化廣場、會議室,書畫作品無處不在,文化氣息撲面而來,這是第一書記張曉悅駐村的特色,以美扶智,扶貧攻堅,舊村換新顏。
無獨有偶,陽泉市政府辦公室等單位幫扶的郊區西南舁鄉東林尖村,也是陽泉市建檔立卡的貧困村,位于陽泉郊區北部西南舁鄉,與盂縣牛村鎮接壤,偏遠而長期貧困。而近幾年,東林尖村突然就火了起來,與幫扶干部牽線搭橋,文化扶貧、文化宣傳有一定的關系,東林尖村每年在村廟會期間舉辦蘋果嘉年華活動,邀請市書法家協會、市攝影家協會、象棋協會、老年旗袍協會、歌從北山來藝術團等500 多人參加活動,并組織吸引全市各大社會組織、新聞媒體到村里參與活動、宣傳報道,引流消費扶貧,擴大了東林尖的扶貧產業蘋果的知名度?;顒悠陂g,消費30000多元。
2020 年6 月12 日下午,陽泉市作家協會、《娘子關》雜志社舉辦的為期三天的“遇見·對話”改稿會在東林尖村圓滿召開,30多名作家住在村子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荊卓然、韓熠偉、陋巖、李德平等都紛紛以自己的美麗辭章書寫東林尖在脫貧攻堅中的巨變?!坝鲆姟υ挕敝匾囊粋€環節,就是為東林尖試生產的扶貧產業豆腐起名字。
“東林尖豆腐”“武家豆腐”“青水豆腐”“舁上豆腐”“鳳凰山豆腐”……改稿會的一個重要環節,為東林尖村已經進入試生產的農產品深加工項目之一——豆腐取名字。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各抒己見,將自己的文字賦予那清香玉潤白嫩的豆腐。會場里,東林尖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武建清,陽泉市作協秘書長冀幼農一一記錄下大家為豆腐起的名字。最后,大家為“舁上豆腐”進行詮釋——舁上有泉,清澈甘甜;妙手豆腐,三百余年。
文藝工作者聚在一起,群策群力為東林尖村的豆腐命名,實際也是給東林尖村脫貧攻堅的發展產業命名,給國家的鄉村振興命名,給駐村扶貧干部與村干部相遇激蕩起的情懷命名。今天的名字終將成為精神財富留給明天的后人,這樣的歷程,將記錄下扶貧工作的癡心,共產黨人的初心!在關切人民群眾的冷暖間,彰顯了道義與擔當,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抒寫情懷與熱望!在文化扶貧中書寫未來!“對作家而言,心中有多少情,腳上就有多少泥,通過這次改稿會,認識了默默駐村五年的王建文,以及駐村第一書記李治華,改稿會對于東林尖而言,也是一種助力脫貧攻堅的文化扶貧?!笔逻^幾個月,作家張文勝說,東林尖這些年變化大了,文化廣場、健身步道,以及村里的墻壁上都是勵志向善的繪畫。
三百多年前,為避災躲亂,武家三兄弟從盂縣西小坪逃至鳳凰山的云端之下,憑借深山密林隔絕外界,自成一方天地。時間大闊步地向前,而東林尖的生活卻原地踏步,祖祖輩輩沿襲至今,過著靠天吃飯,靠天喝水的日子。一直到2014年,村里還過著傳統耕作、緊緊巴巴的生活……
這一切來得太突然。幾年間,東林尖村從貧困村跨越美麗鄉村而遠近聞名。眾手培育“搖錢樹”,東林尖村成為省級產業扶貧整村推進示范村,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山西省第二批省級有機旱作農業封閉示范片。
“貧困村”的帽子被一把扔進了窮山溝,蘋果、櫻桃、甜杏、核桃果滿枝頭。村民巧思布景的文化廣場、景觀文化墻,健身步道,錯落有致、鮮花盛開、干干凈凈的農家院落。如今,村里改旱廁成功,家家戶戶供排水管道已經鋪設完成,即將實現嘩啦啦、清凌凌的自來水流入家家戶戶的水龍頭……
鳳凰山下日月新,太行山里日月新。陽泉各縣(區)130 個建檔立卡的貧困村,都像車箱村、東林尖村一樣變成了美麗的鄉村。嶄新的鄉村生活,像一個個村子跟前的出村公路,平平展展地撲面而來。
“遇見·對話”改稿會在東林尖村的三天時間里,會前、會中、會后,常能看到一個默默服務的身影,沒有過多的言語,但總是有條不紊地忙碌著。他是誰?他是市政府辦公室派駐東林尖村的幫扶隊員王建文,他駐村幫扶工作已經五年。五年間,他入戶走訪、進果園察看不計其數,常常行走在田間地頭、村街院落。
2021 年1 月13 日中午,王建文、李治華走訪完脫貧戶武恩敬家告辭出來,武恩敬跟隨送出院落門口。當他們走出院門外幾步的時候,站在院門口的武恩敬,突然想起來什么似地說:“眼下還有點兒事,俺侄兒媳婦的戶口有沒有遷來的法子?”王建文和李治華都在門外停下了腳步,與武恩敬一起面對面地站在了院門外。
原來,武恩敬的哥哥嫂子已經不在世,留下一個有些智障的兒子,2004年通過別人介紹,與來自廣西的一個女子組成家庭,女子大腦受過刺激,有時精神不太正常,由于女子沒有身份證,雖然與武恩敬的侄子生活了十多年,但一直沒有辦理結婚證,也沒有在東林尖村落戶。國家精準扶貧開始的時候,武恩敬的侄子是村里建檔立卡的貧困戶,2019 年,他的侄子去世,留下這個女子,既沒有戶口,也沒有結婚證,只能去陽泉,想去更遠的地方就不行了。
顯然,哥哥嫂子不在世了,侄子也不在世了,眼下侄媳婦的戶口問題成了武恩敬壓在心里的頭等大事,遠比他和老伴長年生病還著急。74歲的武恩敬,腰椎間盤突出和心臟病已經十多年。他家住在山梁上,雖是中午,寒冬的風刮在臉上、手上,像小鞭子生生地抽。武恩敬站在自家院門口,身子迎著寒風,有些向前傾著。站在他身前的李治華說:“之前已經就這種情況問過相關部門了,第二代身份證辦理的時候,沒有及時辦理,也不知是不是人口普查時被銷了戶口,通過相關部門聯系上廣西那邊,那邊回答要本人親自到戶口所在地才能辦理相關手續。現在沒有身份證,火車、汽車都坐不了,只能開車才能回到廣西?!鄙灶D,王建文又說:“舅舅,路程太遠了,稍等等呀,過了年咱們再仔細合計合計。”王建文一聲舅舅,老人很信任地點了點頭。
之后,我問王建文,你叫舅舅,是親戚?
王建文說:母親的奶奶娘家是東林尖的。2016 年1 月,他被派駐東林尖村以后,和村里的年長者談論起來才知道是遠親。東林尖沒有雜姓,全是姓武,就多以舅舅相稱,也便于更好地開展工作,“經常到貧困戶家中走訪,時間長了,確實像親人一般”。王建文說,別看老人70多歲了,是個能人,年年他的蘋果賣得快,還幫其他村民賣果。奈何是因病致貧,老伴和他都長年有病。
其實,王建文被派駐東林尖村的時候,對于東林尖作為陽泉市建檔立卡的貧困村,他有一些思想準備。20 年前,上初中的時候,他來到東林尖村的同學家串過一次門,雖然與他家相距僅10里地,生活卻有些差別了。當時王建文家的村里有企業,而東林尖村卻無企業、無穩定經濟來源。
20年過去了,鳳凰山下的西林江村經濟發展令人羨慕,而一山之隔的東林尖村還過著用水等天賜,吃飯望天收的日子。
東林尖村全村總面積1.1 平方公里,農業人口83 戶192 人,耕地497 畝,2014 年前,東林尖村產業發展單一、缺資金、缺技術,致使全村長期處在貧困之中,2014 年,全村農業收入40萬元,人均農業收入2000元左右,且村集體無經濟收入,被列入貧困村,經過建檔立卡相關程序,35 戶73 人(其中低保戶3戶3人)確定為貧困戶貧困人口。
武恩敬就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之一,2014年人均收入剛過了2000元。
在王建文看來,與自己的村子毗鄰的東林尖村之所以貧窮,地處偏遠固然是一個原因,其實,思想封閉、觀念落后,沒有支柱產業才是貧窮的主要原因。
2014 年11 月,東林尖村換屆選舉,武建清當選為東林尖村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正當村里的發展、生計都壓在他一個人肩頭的時候,脫貧攻堅、產業扶貧的暖風吹進了太行山皺褶的鳳凰山下——山西省扶貧辦在全省每個縣(區)確定一個整村推進的產業扶貧項目,項目扶貧資金50萬元。
東林尖村發展什么產業實現脫貧,成為當時擺在武建清、駐村第一書記王曉等人面前的難題。多次召集村支兩委、黨員代表、戶代表開會。首先在支村兩委,以及黨員、村民代表形成種植蘋果為主導產業的共識——東林尖果品產業由原來的老蘋果樹100畝,100 畝核桃樹,發展成為497 畝的果品基地。
就在這個時候,幫扶干部進入東林尖村,將蘋果作為扶貧產業,為沉寂的山村注入了活力,把靠天吃飯的鄉親們從陳年舊夢中喚醒,激發內生動力,讓貧困村燃起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進村后,一番入戶走訪,與村支兩委座談調研后,他摸清了村里的情況,靠天吃飯,種玉米、谷子為主,2005年、2007年先后種的蘋果樹,果齡早也進入盛果期,但普遍不懂得科學管理,也是靠老天的心情,收成看大年、小年。
扶貧產業找到了,可是以前種果樹不懂管理,也沒有意識要去管理,窩在村子里是開不了眼界的。扶貧干部與支村兩委帶領果農到運城、臨汾及山東、河北、陜西等省內外果樹種植基地參觀學習,從而,成立東興富士種植專業合作社,變單打獨斗為抱團發展。心齊就是力量,東林尖村邁出了堅定的步伐,先在科技種果上嘗到甜頭的貧困戶,僅蘋果收入就上萬,率先脫貧。少數人脫貧不是目的,讓全村33戶貧困戶跟著合作社前行,通過示范引領,全村人民群眾都發動起來,科學種果,互幫互學,因為種果樹不同于種谷子、玉米,疏花疏果、修枝施肥等,都有一定的技術含量。武恩敬就是從科學種果率先脫貧的能人。
進了武恩敬家王建文先看了看房間里的煤改電電熱板,再看了看溫度設置,對老人說:“現在房間里15 度,這兩天很冷,身體要緊,就開著電暖氣吧,國家對煤改電有補助,用一度電自己只掏8 分錢?!蔽涠骶凑f:“早早就開上了。”王建文走到了武恩敬的面前,坐到了炕沿上,就問:“舅舅,今年的果賣完了沒有?”老人說:“早賣完了,每年我的果陰歷十月初一前就賣完了,在果園地頭就賣了,不夠賣,還幫別家賣?!?/p>
“舅舅今年賣了多少錢?”王建文再問。
武恩敬看向我,頓了一下說:“兩萬多塊。”
王建文說:“不是外人,就說實數兒吧?!?/p>
武恩敬說:“三萬多?!?/p>
王建文笑著說:“這還差不多,我就說嘛,你那果種得那么好,肯定能賣好價錢?!?/p>
武恩敬說:“75mm—80mm 果,客戶到果園摘,基本是往年的老顧客,10元一公斤。”
“以前果子小而口感不好,成天在國道邊的馬路牙子上賣果,人們看看走了,再看看又走了,從秋天賣到冬天,從冬天賣到來年春天,也賣不掉那點兒小蘋果?!蔽涠骶锤吲d地說起了他管理蘋果的經驗和曲折。
“之所以叫小蘋果,是因為蘋果沒有科學管理,每棵樹開多少花結多少果,成串成串地結,蘋果很小,一元錢一公斤都沒有人買,而且果樹結一年歇一年,分大年和小年,甚至有的果樹不幾年就累死了。而2016 年趕上了國家精準扶貧的好政策,幫扶單位、村里合作社又帶俺們到河北平山、山東等蘋果基地參觀學習,老了老了才知道了種蘋果還需要這么多門道。”
……
相知無遠近,相扶勝親人!
從王建文與武恩敬的對話中,能感受到王建文2016年駐村至今,和貧困群眾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村民信任他,他每到一戶家庭,家長里短、柴米油鹽、雞毛蒜皮等,村民和他說,他就站下來認真聽。
五年間,扶貧隊員換了一茬又一茬,王建文一直在村里默默堅守。他既是東林尖村脫貧攻堅的參與者,又是村子舊貌換新顏發生巨變的親歷者?!拔沂俏髂萧ㄠl人,帶著對為家鄉工作的感情投入需要我幫助的人民群眾之中,再苦也不覺得苦”。
“扶貧就是扶心,幫貧就是幫能”。王建文說,對于村子里個別因病失能的貧困戶,他幫助辦理低保,這樣的幫扶確保他們能夠有尊嚴地活著。
比經濟建設更重要的是人的建設,人的建設從村里孩子的教育抓起,王建文一家一戶地走訪,幫助貧困家庭的孩子申請享受國家的雨露計劃,幫助幼兒園、小學、中學的孩子申請享受相應的助學資金。
這些年來,王建文與第一書記一道幫助東林尖村理思路、想對策、謀發展、扶真貧、真扶貧,真正把自己作為村子發展的一分子,與支村兩委、村民共謀發展,共同致富。
“一個好的社會,不是有多少富人,而是沒有窮人。”黨的扶貧事業——陽泉答卷的書寫,離不開幫扶單位、幫扶干部的貢獻,尤其是這些五年如一日堅守在扶貧一線的駐村干部。
他們又何其榮光,在他們的人生歷程中,陽泉答卷、山西答卷、中國答卷的書寫,有他們描畫的一筆!
“十三五”以來,在陽泉的山山梁梁、溝溝峁峁,山莊村落,活躍著張曉悅、王建文、李世英、魏玉萍等馬不停蹄、風風火火的身影,“老、少、邊、山、窮”村子里艱苦的生活環境、艱辛的工作,從來都困擾不了他們,村民們幸福的笑容、村集體越來越好的發展,才是他們真正渴望的。五年幫扶情,程程扶貧路,寫不完的奮斗曲,讓一家又一戶的生活面貌逐漸改變,讓一村又一村的村容村貌、村風村習逐漸改變。那一個又一個的量變疊加起來,最終奪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的勝利!
新的征程,“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紛至沓來,他們依然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