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工作報告審議綜述"/>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本刊策劃
承前啟后開盛會,繼往開來譜新篇。剛剛走過的2020年,極不平凡、艱苦卓絕。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全省人民進行了驚心動魂的抗疫大戰,經受住了極為艱難的歷史大考,取得了引以為豪的優異成績,吹響了江蘇高水平全面小康建設路上的沖鋒號、凱旋歌。
江蘇交出的非凡答卷,有每個人的汗水;攜手奮進現代化新征程上,呼喚每個人埋頭苦干、接續奮斗。
2021年,我們將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推開第二個“百年目標”的新大門。奔向新高地,開啟新篇章,1月26日至29日,江蘇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700 余名人大代表肩負人民重托,共謀發展大計,期待新一年新開局新氣象。
滿載各界期盼,1月26日上午,在省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第一次全體大會上,吳政隆省長代表省人民政府作政府工作報告。人大代表對報告進行了認真而充分的審議,熱切的目光既投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大事”,也望向百姓關切的民生“小事”。代表們普遍認為,報告內容符合江蘇省情、反映基層實際、順應百姓意愿,大家對過去一年及“十三五”時期我省取得的成績感到自豪,對新一年和“十四五”宏偉藍圖滿懷憧憬。
“書記、市長進廠房、進食堂檢查督促落實,親手發通行證、送工人,確保大年初五就復工;工信局負責人24 小時在線,哪里有問題隨叫隨到。我們企業去年全年銷售額仍增長12%、利潤增長100%。”長電科技(宿遷)有限公司總經理陸惠芬代表匯報的成績單里體現了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兩手抓的“宿遷作為”“宿遷擔當”,這也是全省奮力奪取“雙勝利”的一個縮影。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前所未見的大疫情和歷史少有的大洪澇帶來的嚴峻挑戰,全省上下在省委省政府領導下打贏了疫情防控、復工復產、防汛抗洪三場硬仗,交出了厚實提氣的優異答卷。“今年春節,我們公司要繼續做到生產、防疫兩不誤!”
用不到一個月實現了本土確診病例“零增長”,再用不到一個月實現了本土病例全部治愈清零,取得疫情防控戰略性成果,實現了“零病亡”。同時,堅持全國“一盤棋”,派出包括2800多名醫護人員在內的3100 多人馳援湖北支持打贏湖北保衛戰,后又支援新疆,轉戰河北、黑龍江,哪里有疫情,哪里就能看到江蘇兒女的身影。當前,境外疫情持續擴張蔓延,國內多地發生聚集性疫情,我省也出現個別境外輸入無癥狀感染者,代表紛紛建議進一步加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既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更要有打殲滅戰的決心,同心協力,努力克服疫情困擾,恢復正常安寧的生產生活秩序。
事非經過不知難,關鍵是要在過去取得的經驗里找尋未來應對之法。此次疫情防控中,醫療體系經受住了考驗,中醫藥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此,省中醫院黨委書記方祝元代表建議,建設中醫藥重大疫情防控基地,重視公立中醫院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發揮人才對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戰略引領和支撐作用,健全中醫人才評價激勵機制,下大力氣培養中醫藥后備人才。他說,加快推進重大疫情救治體系建設,關鍵要加快進度、提高標準、完善政策,在防疫持久戰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后疫情時代”應該如何面對?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南京站站長朱心煜代表建議,在火車站現有設備上,拓展測溫、刷健康碼等功能,讓旅客出行更加安全便捷。也有代表關注到“后疫情時代”持續發展的問題,比如:對因疫情返回國內的留學生,出臺相關政策,鼓勵支持他們創新創業、報效祖國;社區工作者承擔了疫情防控的大量工作,建議進一步完善社區工作者工資增長長效機制;根據疫情形勢的變化及時出臺涉企相關法規,為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充分就業保駕護航。
制造業是我省經濟發展的支柱之一。今年報告展示的成績單中,有一條頗為亮眼:13 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和50 條產業鏈培育發展取得明顯成效,有9個集群入圍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決賽、占全國1/5,全省制造業基礎更加堅實、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然而,產業能級不高,在很多環節被“卡脖子”仍是我省無法回避的短板所在,而被疫情放大了的產業短板更是帶來不小“刺痛”。立足新起點,我省該如何從“鏈”上著手,加快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現代產業體系?一些來自科研領域的人大代表認為,“自主”就是要看有多少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上;“可控”就是要看全球配置資源的能力,從“受制于人”走向“融合共贏”。
“江蘇亟需加強圍繞現代產業體系構建知識產權布局能力。”江蘇大學校長顏曉紅代表指出,產業集群發展是江蘇實體經濟的鮮明特色,應以產業集群為抓手,進一步鞏固制造業基礎和支柱地位,加快推動新型電力裝備等13個先進制造業集群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提升自主可控能力和現代化水平。
2021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報告提出,將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物聯網等先進制造業集群和智能電網、車聯網、工業互聯網等重點產業鏈,加快實施“產業強鏈”三年行動計劃,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
產業鏈“鍛長板、補短板”正成為江蘇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的重要抓手。南通愛爾思輕合金精密成型有限公司運作部經理翟峰代表說,當前,江蘇制造業實力很強,有13 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和重點培育的50個產業鏈,名列全國前茅。但他認為,未來還需加強研發創新,積極拓展新領域,既依托大學科研院所平臺,走好產學研之路,又自力更生,發展培養技術團隊,同時還需做到產業鏈上下游融合發展。
“產業鏈和創新鏈的融合,不是一個簡單的鏈條結合。”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劉慶代表說,要以建設一批高水平產業技術創新載體為核心,將資源端、載體端、需求端真正融為一體,構架科學與產業、全球創新資源與江蘇產業之間的橋梁。他認為,江蘇科教資源豐富,科技創新推動經濟增長的潛力巨大,有底氣、有能力,也有責任為“科技自立自強、技術自主可控”發揮作用,并期待江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核心戰略,把科技創新作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重要抓手,造就一支有規模、高質量的創新人才隊伍。

據了解,2021 年我省將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深入實施“大數據+優勢產業鏈”行動,扎實推進“5G+工業互聯網”融合發展,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產業深度融合,促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
“作為一個創新創業者,我對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深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小升高’行動,大力培養創新型領軍企業、獨角獸企業和瞪羚企業,深有感觸。”南京福佑在線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單丹丹代表講述了企業的成長故事:福佑卡車平臺2015 年上線,剛剛成立時只有5 名員工,在南京建鄴區創客空間孵化器有個小小的辦公室,短短5年半的時間,從南京走向了全國,成為了一個產值近40億的獨角獸企業。結合那段經歷,她建議在制定創新創業企業的扶持政策方面進一步貼近市場,貼緊風險投資機構,去尋找真正的好項目、有潛力的好公司,然后給予大力的幫扶、賦能,這樣精準幫扶更利于打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
在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作為市場主體,企業應該發揮什么樣的作用?江蘇康乃馨織造有限公司董事長周觀林代表說,引導企業家樹立更高遠的目標,提高發布工業企業排名的頻次,營造你爭我趕的良好氛圍,激發企業家的進取心,促進江蘇經濟更快發展。

面對創新澎湃浪潮,政府能做什么?蘇州市政協副主席、蘇州大學高技術產業研究院院長陳林森代表認為,制定我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的時間表與路線圖,著力打造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積極主動嵌入全球開放創新網絡,集聚全球創新戰略要素資源;建立有利于企業開展原創研究、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制度體系,培育若干個掌握核心關鍵技術的優秀企業。也有不少代表關心營商環境的營造,他們建議進一步優化全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加強體制機制建設,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金融上要深化改革,打造與現代先進制造業相匹配的金融支撐體系,將省級首臺(套)重大裝備列入保險補償機制,促進企業研發創新。江蘇匯典律師事務所主任封孝權代表還建議,要加大僵尸企業破產清算力度,加強平臺公司的自身建設,提升風險防控能力,持續“瘦身強企”。
企業創新關鍵靠技術,根本上還在于“人”。南通工貿技師學院副院長南小梅代表認為,應深化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沿海區域產業發展方向,主動調整技能人才培養專業設置,推動江蘇制造向江蘇智造、江蘇創造轉變。江蘇沙鋼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沈彬代表建議,打造技能型人才培養基地,逐步形成門類齊全、專業精細、重點支柱產業全覆蓋的高技能人才實訓基地,對突出的技能型人才給予政策照顧,設置綠色晉升通道,幫助提升技能型人才社會認可度。縱觀代表建言,就是要著力加強高素質產業工人的培養,建立健全產業工人培育和能力提升機制,提高產業工人的薪資待遇和社會認可,讓“建功新時代”成為產業工人的鮮明導向。
大國經濟的重要特征是實現內部可循環,并提供巨大國內市場和供給能力,支撐帶動外循環。我省經濟總量邁上10 萬億元新臺階后,如何進一步增強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需動能?加快構建國內大循環的具體路徑在哪里?
代表們認為,要著眼全國發展大局和國家戰略布局,充分發揮江蘇優勢,高水平擴內需、促開放、暢循環,發揮有力支點和戰略樞紐作用。
淮安市委書記蔡麗新代表結合當前淮安發展現狀表示,將以開放淮安建設增添發展動能,主動承接上海、南京等城市輻射的帶動,加快建設寧淮、淮昆等共建園區,用好跨境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臺,深度拓展與日韓經貿合作,積極參與東亞循環,在擴大開放中積蓄新勢能。
新發展格局絕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江蘇是外貿大省,2020 年外貿逆勢增長,全省實際使用外資規模全國第一,結構持續優化。南京市委常委、江北新區黨工委專職副書記羅群代表把目光聚焦到外貿領域循環。他認為,自貿區要探索制度創新,首先要問需于企業,了解企業對貿易便利的需求;其次要問需于人,用各種優惠條件把人才引進來。“做好人才需要的服務是所有人的期待。”羅群意味深長地說。
江蘇是消費大省,市場空間廣闊,消費潛力巨大。2020年疫情以來,“姑蘇八點半”、南京“夜金陵”……一個個地域性消費品牌在推進復工復產、拉動經濟中分外亮眼。進入2021年,擴大內需戰略基地,培育消費需求仍然是政府工作報告明確的重點工作之一。尤其是順應消費升級趨勢,著力提升傳統消費,培育壯大新型消費,推動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發展,促進新型文旅消費等,一系列新部署令人期待。
來自周莊游船部的船娘吳娟代表說,因倡導就地過年,很多人有機會對本地進行“深度游”,她建議提升周莊水質、打造旅游度假區,并將昆曲傳統文化傳承融合到周莊發展中,把一些傳統工藝打造升級為品牌,做特色推廣。南京商廈黨委書記鄭立平代表則建議,可以在老百姓家門口多建一些免稅店,承接海外消費回流。
加快建設現代流通體系,才能促進經濟循環高效順暢,這對交通運輸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省交通運輸廳廳長陸永泉代表表示,將加快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物流體系,爭取到2025 年,貨運裝備箱式化、標準化、現代化水平達到發達國家水平,與主要貿易國家的國際貨運航班航線高效暢達,生產要素通過國家級大通道、大樞紐快速流動。
江蘇要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爭做示范,不僅要立足本身,更要著眼全國發展大局,要在長江經濟帶、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和區域內一體化三個大局中,對產業布局、交通設施和城鄉一體化等重點工作,有更明確的指向、更主動的呼應和更務實的舉措。
南通市加快全方位融入蘇南、全方位對接上海、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奮力建設長三角一體化滬蘇通核心三角強支點城市;無錫市聚力建設太湖灣科創帶、錫澄錫宜協同發展區;南京市把建設創新名城作為核心戰略,加快建設高能級開放樞紐門戶,積極打造高水平重大開放平臺,為全省“一中心一基地一樞紐”建設提供重要支撐;揚州爭做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標桿和樣板……每一個定位都是一個方向,人大代表紛紛為自己所在代表團“代言”。
聚焦“綠色高地、樞紐新城”發展定位,全力推進創新、開放、美麗、幸福“四個淮安”建設,努力走好特色鮮明的高質量發展之路。蘇交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江蘇交科交通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孫蔚代表認為,淮安在交通樞紐建設方面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和充分的空間資源稟賦,但上位規劃支撐不是很足,亟需上級規劃層面給子更多關注和支持。她建議打通“三個通道”,即沿海輔助通道、京滬輔助通道、沿淮鐵路通道,并將其納入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配合一系列重大項目落地,進一步助推準安樞紐地位做實做強,真正提升“樞紐新城”的整體檔次。
南京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龍翔代表建議大力支持南京都市圈建設,推進寧鎮揚一體化發展,積極爭取《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盡快批復,支持和推進寧鎮G312產業創新走廊建設。同程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志祥代表建議把加快推進“滬蘇同城化”作為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先手棋”,全面加快軌道上的滬蘇對接,積極呼應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全面提升蘇州城市能級……
一些地方已經有了實實在在的謀劃,常州市計劃設立400 億元科創基金撬動全社會2000 億元創新投入,打造長三角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推動國際化智造名城建設,同時,將圍繞打造“長三角中軸樞紐”,對軌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路網等綜合交通體系作系統謀劃。鹽城市著力加強與東亞地區聯系,用好中韓鹽城產業園開放平臺;搶抓沿海鐵路貫通機遇,推動沿黃海城市帶建設,打造江蘇重要產業承載地和新增長空間。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嚴守耕地紅線,確保糧食安全,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代表們圍繞如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展開熱烈討論。
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事關每個江蘇人的“幸福感”。在大疫大汛之年我省糧食總產能創下歷史新高,達745.8億斤,這是全省上下齊心協力交出的答卷,穩住了農業基本盤。省農業科學院科研處副處長張保龍代表過去一年在田間地頭、實驗室“兩頭跑”。他認為,江蘇要著重抓緊培育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立足“十四五”,他滿懷憧憬,期待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在重要基因挖掘、種源安全保障、商業化育種體系、種業創新全產業方面能有突破,做大做強江蘇種業。
當前,在邁向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的發展征程上,最突出的短板依然在農業農村,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業農村。如何補齊發展短板,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南京市高淳區蟹鳳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海鳳代表指出,目前農業正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期,許多農業經營主體主動承擔起新型職業農民的重任,把荒廢的田地變成了良田。但她發現,農產品銷售缺乏實效,土地流轉價格居高不下,造成農產品種植成本增加。為此,劉海鳳建議,提高種糧補貼及出臺農產品銷售物流費用補貼政策,更多給予人才、技術等扶持,提高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科技水平,走科技興農發展道路。
“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產業現代化應先行。”江蘇綠港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裁荀榮代表說,我省應重視加快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業生產方式,通過培育和建設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生產基地,重構和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打造現代化農業全產業鏈技術服務平臺,對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業企業提供設施農業全產業鏈一站式服務,加快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隨著我省鄉村產業蓬勃發展,一些農旅融合產業發展迅猛,用地需求也隨之增長。淮安市洪澤區劉卉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書記劉卉代表注意到這一問題。他希望,省政府及相關部門著力通過制度創新加強鄉村產業發展用地保障,做好鄉村產業用地規劃實施。對于農旅配套項目,采取“點狀供地”,盤活鄉鎮企業閑置土地。泗陽縣百春錦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周相民代表認為,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存在農業產業發展效仿跟風現象,導致產業效益被削弱。“要優化農業產業空間布局,按照不重復和相互促進原則,在全市或縣域范圍內合理規劃以傳統農業為底色,以經作、糧油、養殖、農旅等不同類別產業為亮點的農業產業空間布局,構建全產業融合、百花齊放的農業產業發展新格局。”
過去一年,我們感受到微信朋友圈曬藍天、綠水、青山的頻次更多了。這得益于過去五年,全省上下扎實開展生態環境治理,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目標任務均超額完成。去年,全省PM2.5平均濃度、優良天數比率、水環境質量均創“十三五”以來最好水平。
“生態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代表說,將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制定碳排放率先達峰行動計劃,持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轉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為建設美麗江蘇作出新貢獻。蘇州市姑蘇區政協副主席朱依東代表建議,要避免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重建設、輕管理”問題,做到“建管并重”。他認為,過去幾年我省很多環境指標大幅優化,越到后面進步的空間就越小、難度就越大,更要注意新指標設置的科學性、合理性。
守護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每個人的努力都很重要。盱眙縣環境衛生管理處環衛工人周勤代表說,垃圾分類是居民生活中的“小事”,也是關乎生態環境的“大事”,他呼吁每個人都能養成綠色生態、健康環保的生活方式,為美麗江蘇貢獻力量。南京晨光東螺波紋管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牛玉華代表也針對垃圾分類提出建議,希望把垃圾分類堅持下去,并從省級層面進行頂層設計、系統謀劃,做好全面實施準備。
美麗江蘇建設,怎可少了綠色產業?在連云港市生態環保局局長唐光普代表看來,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他建議江蘇要努力形成綠色競爭優勢,嚴格按照環保準入,強化環保引導和調控作用,嚴格落實環境空間管控,積極引導產業綠色低碳發展,全力推動提升綠色化發展水平。
江蘇水網密布,河湖溝汊眾多,美麗江蘇建設必須做好“水文章”。水環境和水文化是水韻江蘇最鮮亮最靈動的地域特色和人文內涵,揚州市委書記夏心旻代表自信地表示,將深入推進長江大保護和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一體化推進生態宜居名城建設,統籌做好治污、添綠、留白三篇文章,著力打造美麗中國的“揚州樣板”。鎮江市委書記馬明龍代表表示,將加快主城區“一江一湖水十河”濱水空間開發,打造充滿溫度、獨立魅力的城市形象。
實現全面小康,吃穿已不再是大問題,而老百姓對于更加美好的生活需求卻還不能完全滿足,民生問題依然是代表們建言的重點,這也是大家可知可感,反映最多的內容。從建議來看,比較集中在關系千家萬戶的“一老一幼”“一教一醫”。

針對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南京鼓樓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張榮林代表建議,經常性開展基層公共衛生服務人員培訓,加強專業能力考核,提高基層特別是農村地區衛生服務機構對于傳染病及時發現、正確處置、迅速上報的能力。三甲醫院要向基層下沉醫療資源,提高基層公共醫療衛生服務水平,重視兒科醫生人才缺乏的問題,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從專業角度出發,江南大學附屬醫院燒創傷診療中心主任、燒傷研究所主任呂國忠代表希望,積極推動燒傷醫學中心建設,加快構建燒創傷應急救援網絡,加強緊急救援培訓,通過空中救援等方式,暢通綠色應急救援通道。淮安市醫保中心副主任王櫻代表建議,加強醫保基金監管,強化使用風險防控,打擊騙保行為,進一步護航百姓“救命錢”;通過提升醫保服務水平,探索緩解醫患矛盾的途徑。
“學前教育要繼續加大投入補短板,基本解決入園難、入園貴問題;義務教育要推廣集團化辦學,促進區域和城鄉優質均衡發展;提高普通高中招生比例和錄取率,推進高品質普通高中集群發展,尊重家長在升學問題上自由選擇的權利;促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確保江蘇的孩子不僅能公平公正地上大學,還能有更多機會上好的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附屬太倉實驗學校執行校長陳麗霞代表的發言引起大家共鳴。江南大學原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朱拓代表希望大力推進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加強制度設計、辯證施治、重點突破,著力構建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評價體系,加快推進更多有條件的獨立院校轉為公辦本科院校,在政策、財政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確保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科學布局有效供給。
“要高度關注人口老齡化問題,‘老有所養’不只是一個口號,更是一份責任。”江蘇蘇嘉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龔育才代表認為,以百姓需求和滿意為導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構建高質量、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為養老項目實施、養老設施建設提供保障,強化養老機構運營監管,推動養老產業健康發展。淮安廣濟醫藥連鎖有限公司董事長朱華林代表希望將江蘇護理職業學院升格為養老護理職業大學,進一步理順農村敬老院管理體制,加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破解制約養老產業發展深層次問題,催生拉動照護服務新業態、新模式。
代表們在審議中心系婦女兒童,關愛弱勢群體。有的代表建議進一步優化對社會組織的指導、培育和孵化,推動社會組織自律自治,促進婦女全面發展,保障兒童優先發展,大力發展嬰幼兒照護服務,健全普惠安全的托育服務體系,建立公辦育兒機構,規范早教市場管理。南博云媒(江蘇)大數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郭曉松代表建議,加強對“外賣小哥”這一龐大群體的意外傷害保障。鎮江市公安局京口分局刑事科學技術室主任金怡代表建議,加快推進建設專門學校,對未成年違法犯罪人員進行矯正教育,予以引導和關愛。
交通領域也備受關注。代表們建議加大淮河生態經濟帶推進力度,將淮濱高速公路、寧靖鹽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納入“十四五”規劃;高效利用淮河入海水道綜合功能,促進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推進區域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完善高速公路布局,推進新長鐵路復線電氣化改造項目……
新藍圖鼓舞人心,新目標催人奮進。站在新起點上,江蘇兒女建設和奮斗出幸福生活的決心和勇氣勢不可擋、從未改變。我們堅信,政府及相關部門必將帶領全省人民切實擔負起“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以一個個實招硬招為老百姓帶去可見可感可觸的現實體驗,送去真真切切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未來的美好生活,讓我們共同期待!